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暢銷名作,精校精編:這是迄今所知民國時期暢銷的中國通史之一,上下冊纍計重印190多次!中華書局編輯部在尊重作品原貌的基礎上精心編校,推齣皮麵精裝珍藏版!
2 大傢風範,見識卓著:呂思勉先生是公認研讀文獻極多的學者,數遍通讀“二十四史”。呂先生是真正的史學大師,他的作品通貫性強,融曆史敘述與個人創見於一體——顧頡剛贊他開創中國通史寫作新紀元,錢穆喜歡聽他的課,餘英時讀他的書長大,李敖佩服他頭腦新,易中天《品三國》頻引用。
3 精選彩圖,圖文並茂:全書收錄彩色曆史圖片25幅,幫助讀者領悟曆史的意義與痕跡。
內容簡介
《中國通史(彩圖珍藏版)》原名《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是史學大傢呂思勉先生為高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在這部作品裏,呂先生對中國自上古時代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政治、地理、社會與文化等作瞭全麵、簡明的敘述與梳理,文字平實,條理清晰,見解獨到,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不失為一部上佳的中國通史讀物。
作者簡介
呂思勉,字誠之,江蘇常州人,曆史學傢。曾任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在多所大中學校長期執教,著述宏富。其作品通貫性強,融閤曆史敘述與考據,並具有橫跨社會學、地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的視野。
精彩書評
★編著中國通史的人,易犯的毛病,是條例史實,缺乏見解,極為枯燥。及呂思勉先生齣,有鑒於此,乃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一個新的紀元。
——顧頡剛 ★呂思勉的通史很實在。關於陳垣和呂思勉兩位大傢,我是讀他們的著作長大的,受益之多,不在任何前輩(如陳寅恪)之下。
——餘英時 ★論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傢。
——嚴耕望 ★呂思勉、錢穆、黃現璠先生的通史類著作,比較簡約精要,且鮮有政治烙印。
——章立凡 ★高度的概括,結閤具體的分析,是呂先生撰述通史的一個特點。而與此特點結閤在一起的,則是深刻的史識。
——程念祺 ★在呂思勉先生的筆下,充滿瞭曆史的冷靜,文化的關懷和對人類殷殷的期望。
——褚新蘭 目錄
寫在前麵
例 言
第一編 緒 論
第一章 曆史的定義和價值
第二章 我國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 中國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 本國史時期的畫分
第二編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國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會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製度
第八章 我國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 春鞦的霸業
第十章 戰國的七雄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春鞦戰國的學術思想
第十三章 春鞦戰國的政製改革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會
第三編 中古史
......
第四編 近代史
......
第五編 現代史
......
第六編 結 論
精彩書摘
曆史的定義和價值
曆史是怎樣一種學問?究竟有什麼用處?
從前的人,常說曆史是“前車之鑒”,以為“不知來,視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為戒。這話粗聽似乎有理,細想卻就不然。世界是進化的,後來的事情,決不能和已前的事情一樣。病情已變而仍服陳方,豈惟無效,更恐不免加重。我們初和西洋人接觸,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敗的。
又有人說:曆史是“據事直書”,使人知所“歆懼”的。因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壞,就不免“遺臭萬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顧惜名譽。強悍的人,就索性連名譽也不顧。況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難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眾所共知的,就不過是其錶麵;其內幕,是永不能與人以共見的。又且事情愈大,則觀察愈難。斷沒有一個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說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據以直書,那就非愚則誣瞭。又有一種議論:以為曆史是講褒貶、寓勸懲,以維持社會的正義的。其失亦與此同。
凡講學問,必須知道學和術的區彆。學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術則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舊話說起來,就是“明體”和“達用”。曆史是求明白社會的真相的。什麼是社會的真相呢?原來不論什麼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為什麼成為這樣的一個我?這決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樣的傢庭中?受過什麼教育?共些什麼朋友?做些什麼事情?這都與我有關係。閤這各方麵的總和,纔陶鑄成這樣的一個我。個人如此,國傢社會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風俗;各種人有各種人的氣質;中國人的性質,既不同於歐洲;歐洲人的性質,又不同於日本;凡此,都決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須追溯到既往;現在是決不能解釋現在的。而所謂既往,就是曆史。
所以從前的人說:“史也者,記事者也。”這話自然不錯。然而細想起來,卻又有毛病。因為事情多著呢!一天的新聞紙,已經看不勝看瞭。然而所記的,不過是社會上所有的事的韆萬分之一。現在的曆史,又不過是新聞紙的韆萬分之一。然則曆史能記著什麼事情呢?須知道:社會上的事情,固然記不勝記,卻也不必盡記。我所以成其為我,自然和從前的事情,是有關係的;從前和我有關係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為我的。我何嘗都記得?然而我亦並未自忘其為我。然則社會已往的事情,亦用不著盡記;隻須記得“使社會成為現在的社會的事情”,就彀瞭。然則從前的曆史,所記的事,能否盡閤這個標準呢?
怕不能罷?因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瞭。一事如此,而況社會的全體?然則從前曆史的毛病,又是齣在那裏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說:其病,是由於不知社會的重要。惟不知社會的重要,所以專注重於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專描寫英雄,記述政治和戰役之類。殊不知特殊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普通社會上的。有怎樣的社會,纔發生怎樣的事情;而這事情既發生之後,又要影響到社會,而使之政變。特殊的人物和社會的關係,亦是如此。所以不論什麼人,什麼事,都得求其原因於社會,察其對於社會的結果。否則一切都成空中樓閣瞭。
從前的人,不知道注意於社會,這也無怪其然。因為社會的變遷,是無跡象可見的。正和太陽影子的移動,無一息之停,人卻永遠不會覺得一樣。於是尋常的人,就發生一種誤解。以為古今許多大人物,所做的事業不同,而其所根據的社會則一。像演劇一般,劇情屢變,演員屢換,而舞颱則總是相同。於是以為現在艱難的時局,隻要有古代的某某齣來,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為隻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執陳方以藥新病。殊不知道舞颱是死的,社會是活物。
所以現在的研究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現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為社會,正是在這裏頭變遷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風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風化,當然不會知道山崩。若明白瞭風化,則山崩隻是當然的結果。
一切可以說明社會變遷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來說明社會的變遷。社會的變遷,就是進化。所以:
“曆史者,所以說明社會進化的過程者也。”
曆史的定義既明,曆史的價值,亦即在此。
唐的開國及其盛世
漢與唐,同稱中國的盛世,漢之治稱文、景,唐之治,則稱貞觀與開元。
唐高祖的得國,本是靠秦王世民之力。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忌他,彼此結黨互爭。而高祖晚年,頗惑於嬖妾近習。這競爭儻使擴大瞭,也許可以演成乾戈,人民重受其禍。幸而唐高祖封世民於東方之說,未曾實行。玄武門之變,解決迅速,建成、元吉都為世民所殺。高祖亦傳位於太宗。於是曆史上遂見到所謂貞觀之治。
太宗是三代下令主。他長於用兵;又勤於聽政,明於知人,勇於從諫。在位時,任房玄齡、杜如晦為相,魏徵為諫官,都是著名的賢臣。所以其武功、文治,都有可觀。參看二十一、二十三兩章自明。
太宗死後,高宗即位,初年任用舊臣,遵守太宗治法,所以永徽之治,史稱其媲美貞觀。中年後,寵信武纔人,廢王皇後,立為皇後。國戚舊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都遭貶斥。高宗因苦風眩,委政武後,後遂為其所製,唐朝的衰頹,就自此開始瞭。高宗死後,武後廢中宗而立豫王旦。—就是後來的睿宗。—公元六九○年,又把他廢掉,自稱則天皇帝。改國號為周。中宗初廢時,幽禁於房陵。後來因狄仁傑的諫勸,纔還之於洛陽,代睿宗為皇嗣。七○五年,宰相張柬之等,乘武後病臥,陰結宿衛將士,迎接中宗復位。
武後以一女主,而易姓革命,這是曠古未有之事,自然要疑心人傢暗算她。於是:
(一)大殺唐宗室,又大開告密之門,任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索元禮等,用嚴刑峻法,以劫製天下。
(二)一方麵又濫施爵祿,以收拾人心。雖然其用人頗有不測的恩威,進用速而黜退亦速,然而幸進之門既開,仕途遂不免於淆雜。
(三)武後雖有過人之纔,然而並無意於為治,所用多屬佞媚之臣。其嬖寵,如薛懷義、張昌宗、張易之等,無不驕奢淫逸。武後亦造明堂,作天樞,所費無藝,民不堪命。
(四)一麵驕奢淫逸,又要盡心防製國內,自然無暇對外。於是突厥、契丹蹂躪河北。發數十萬大兵而不能禦。吐蕃強盛,西邊也時告緊急。
這都是武後革命,及於政治上的惡影響。
中宗是身受武後幽廢的,論理,當一反其所為,而將武後時之惡勢力,剗除淨盡。而以武後之纔,把持天下二十餘年,亦終於失敗,則即有野心的人,亦當引以為鑒。然而天下事,每有齣於情理之外的。中宗復位之後,即惟皇後韋氏之言是聽,任其妄作妄為,不加禁止。而韋後,亦忘卻自己是和中宗同受武後幽禁,幾遭不測的,反與上官婕妤,俱通於武後之侄武三思。於是武氏的勢力復盛。張柬之等反都遭貶謫而死,韋後、上官婕妤、韋後的女兒安樂公主等,都驕奢淫逸,賣官粥爵。政治的濁亂,更甚武後之時。
公元七一○年,中宗竟為韋後所弑。玄宗起兵定亂。奉其父睿宗為皇帝。睿宗立玄宗為太子。時韋後及安樂公主已死,惟武後女太平公主仍在。公主當武後時,即多與秘謀,後來中宗復闢,及玄宗討韋後之亂,又皆參預其事。屬尊而勢力大,在朝的人,都有些怕他,附和他的亦很多。公主憚玄宗英明,竭力謀危儲位,睿宗又不能英斷。其時情勢甚險。幸而玄宗亦有輔翼的人,到底把他除去。而睿宗亦遂傳位於玄宗。這是公元七一二年的事。
當睿宗在位時,貴戚大臣的奢侈,二氏營造的興盛,還是同武、韋時一樣。而從中宗時,韋後和上官婕妤、太平、安樂公主等,都可以斜封墨敕授官。仕途的混雜,尤其不可思議。直到玄宗即位,任姚崇為宰相,纔把他澄除掉。
玄宗初相姚崇,後相宋璟。崇有救時之纔,璟則品性方剛,凡事持正。宋璟之後,又相張九齡,亦是以風骨著聞的。武韋以後的弊政,到此大都剗除。自高宗中葉以後,失墜的國威,到此也算再振。這個於下一章中敘述。
從貞觀到開元,雖然中經武韋之亂,然而又有開元的中興,總算是唐之盛世。自天寶以後,則又另是一番局麵瞭。
……
前言/序言
跨越韆年的文明迴響:一部全麵而深入的中國古代史著作 本書以宏大的敘事視角和嚴謹的考據精神,為讀者呈現瞭一部詳盡而富有洞察力的中國古代史畫捲。它並非僅僅是年代和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社會結構、思想演變、製度變遷以及文化精髓的學術力作。全書的脈絡清晰,時間跨度自文明的曙光直至特定曆史節點前的曆史高峰,旨在全麵梳理中華民族數韆年來的發展軌跡與內在邏輯。 第一部:文明的肇始與早期王權的確立(史前至夏商周) 本捲聚焦於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從新石器時代的多元文化圖景——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璀璨的區域文明形態——齣發,細緻描摹瞭農業的産生、聚落的形成以及社會復雜化的早期跡象。重點剖析瞭“神話與考古”交織的夏代曆史輪廓,探討其作為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製度遺産與文化影響。 隨後,筆鋒轉嚮青銅文明的鼎盛時期——商代。通過對甲骨文這一早期文字係統的深入解讀,復原瞭商代的宗教觀念、祭祀體係、戰爭形態以及王權運作的模式。商代在天文、曆法、冶金技術上的成就被置於當時的全球背景下進行審視。 緊接著,本書對西周“封建製度”的構建進行瞭精細入微的分析。周公製禮作樂的意義被提升到國傢形態構建的高度,闡釋瞭宗法製、禮樂製度如何成為維係早期國傢穩定的基石。對分封製的運作機製及其在春鞦時期瓦解的內在矛盾,進行瞭深入的探討,為理解後續的“禮崩樂壞”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思想的勃發與大一統的醞釀(春鞦戰國) 本捲是中華文明思想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軸心時代”。作者沒有將春鞦戰國簡單視為分裂和戰爭的年代,而是將其視為社會結構劇變引發的文化創新期。 諸子百傢的爭鳴被係統性地梳理。對儒傢(孔子、孟子、荀子)的仁、禮、民本思想進行梳理,闡明其如何從精英道德規範逐步演化為治理天下的主流哲學。道傢(老子、莊子)的“無為”與“自然”思想,被視為對過度製度化的早期社會的一種深刻反思。法傢(商鞅、韓非)的理論,則被置於郡縣製改革和中央集權構建的實踐背景下,分析其“以法治國”的邏輯基礎。墨傢的“兼愛非攻”與“尚賢”思想,則作為一股重要的社會批判力量被詳盡論述。 同時,本書詳盡分析瞭各國在變法圖強中的實踐,如吳起的變法、商鞅的變法,以及閤縱連橫的外交策略。這些政治軍事的博弈,最終導嚮瞭秦國的崛起及其對“天下”觀念的統一性塑造。 第三部:帝國的初創與製度的奠基(秦漢) 秦朝的短暫統一及其“焚書坑儒”的爭議被客觀呈現。重點在於理解秦朝統一的軍事、經濟基礎,以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權官僚製度——郡縣製的曆史進步性與嚴酷性。秦朝製度對後世兩韆年的深遠影響被著重強調。 漢代,尤其是漢武帝時期,被視為帝國成熟的關鍵階段。本書詳細闡述瞭漢承秦製的繼承與修正,特彆是“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復雜過程,分析瞭這一政治決策如何將儒傢思想納入國傢意識形態的核心,實現思想的有效控製與整閤。 在經濟層麵,本書深入探討瞭鹽鐵官營政策、均輸平準製度的運作,以及絲綢之路開闢對內外交流的巨大意義。對西漢的豪強地主勢力發展、土地兼並的趨勢,以及其引發的社會矛盾(如王莽改製、光武中興)進行瞭細緻的分析。東漢末年,察舉製的弊端與士族階層的崛起,為我們理解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埋下瞭伏筆。 第四部:分裂中的融閤與文明的轉型(魏晉南北朝) 這一曆史時期被重新審視,不再僅僅被視為黑暗與混亂,而是中華文明在巨大衝擊下尋求重塑的“轉型期”。 本書對玄學思潮的興起進行瞭深入剖析,探討瞭士人階層對儒傢正統思想的疏離與對個體精神自由的追求。曹魏的“建始之製”與西晉的短暫統一,為研究門閥政治的形成提供瞭案例。 最核心的議題是佛教的傳入、本土化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作者係統梳理瞭佛教義理的演變(如般若學、淨土宗),以及它如何與本土思想結閤,成為維係南北社會的重要精神力量。 南北對峙時期,民族大融閤的主題被凸顯。漢族與少數民族(如鮮卑、氐、羌)在軍事、技術、風俗上的交融,促進瞭北方經濟的恢復與中原文化的再適應。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是中華民族一體化進程中的關鍵一步,其影響直至隋唐。 第五部:盛世的輝煌與帝製的極盛(隋唐五代) 隋朝的建立標誌著分裂時代的結束,其曆史功績在於製度的再創新。本書重點分析瞭隋朝的三省六部製的確立和科舉製度的初步完善,這兩項製度成為瞭後世帝國長治久安的製度性保障。大運河的修建,被視為連接南北經濟命脈的戰略工程。 唐代,尤其是“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中華帝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達到空前高度的時期。對唐代三省六部製的成熟運作、租庸調製的運行邏輯與最終瓦解進行瞭詳盡的剖析。安史之亂被視為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摺點,它徹底改變瞭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結構,藩鎮割據的局麵開始形成。 五代十國的曆史片段,被視為中央集權在崩潰邊緣的掙紮與修復過程。同時,這一時期的文化(如禪宗的興盛、詩歌的革新)展現瞭底層社會的生命力與文化的韌性。 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最新的考古發現與史學研究成果,力求構建一個有血有肉、邏輯嚴密的古代中國曆史框架,展現其在不同曆史階段所展現齣的製度創新能力、思想生命力與文化融閤的強大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