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三部曲:《泰阿泰德》、《智者》与《政治家》

柏拉图的三部曲:《泰阿泰德》、《智者》与《政治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克莱因 著,成官泯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古希腊哲学
  • 柏拉图
  • 政治哲学
  • 伦理学
  • 形而上学
  • 对话录
  • 西方哲学
  • 理想国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683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844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柏拉图的三部曲:〈泰阿泰德〉、〈智者〉与〈政治家〉》为柏拉图的《泰阿泰德》、《智者》与《政治家》的注疏性著作。作者在导论中,重点解释了为何柏拉图的这三部著作可以被称为三部曲,并形成一个整体。《柏拉图的三部曲:〈泰阿泰德〉、〈智者〉与〈政治家〉》的作者学术功力深厚,解释细致入微,因此这本注疏著作的出版定会为国内的学人提供极具价值的借鉴。

作者简介

雅各布·克莱因(Jacob Klein,1899-1978)是一位德裔美国哲学家和柏拉图的阐释者。他生于德国Libau,在Berlin和Marburg学习,并于1922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是马丁·海德格尔的得意门生,并以柏拉图及柏拉图传统的卓越解释者而闻名于世。他从1937年开始一直到逝世都在美国的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 U. S.)任教职,并于1949-1958年间任该院院长。

目录

中译本前言
前言
第一篇 导论
第二篇 寻找智慧之师与发现爱智慧者
1. 开头(216a1-218b6)
2. 为逮住智者所做的头四个“分析”(21866-226aS)
3. 第五个分析(226b1-231c7)
4. 总结与“修正”(231c—232a7)
5. 智者之为影像制造者;“影像”的意义(232b1-236d4)
6. “不一是者”的问题(236d5-241c6)
7. 客人的真面目(241c7-242b5)
8. “是”的问题的产生方式(242b6-246a3)
9. “提坦神”与“奥林匹亚神”的意见(246a4-249d8)
10. “两者偕”的意思(249d9-251a4)
11. 诸理型的混合、哲学家的出现(251a5-254b6)
12. 言说诸最普泛理型的困难(254b7-257a12)
13. “不一是”作为“异”(25761-259d8)
14. 为什么如此频繁地用“皆”字?
15. 言语与思想中的虚假(259dg-264b8)
16. 最后一次分析(264b9-268dS)
第三篇 三种类型的错误
1. 开头(143d1-151d3)
2. 知道意味着感觉吗?(151d3-168c8)
3. 忒奥多洛的进步(168c8-184b3)
4. 知识不是感觉(184b4-186e12)
5. 知识是正确的意见吗?(187a1-201c7)
6. 知识是正确意见加一个说法吗?(201c8-210a9)
7. 尾声(210a9-d4)
第四篇 寻找政治家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客人建议诘问他提到的诸君,就像他们在面前一样。他这样诘问:你们说“热”和“冷”或任何这样两者是一切事物,当你们说两者皆是以及它们每一个是的时候,你们关于它们皆说了什么?人家应该把你们[所谓]的“是”理解成什么?它是在那两者之外的第三者吗?人家应该依你们说的,认定一切是三而不再是二吗?因为,人家必须这样设想,当你们说这两者的一或另一个“是”时,你们并不是说两者皆同样是;因为在两种情形皆如此,不论一个或另一个是,它们都不会是二,而是一,人家满可以这样说。泰阿泰德坚定地表赞同。客人继续进行诘问:或者你们想把二者皆称为“是”?泰阿泰德:“也许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人家就会告诉他们,客人继续道:朋友,那么你们将会最清楚明确地说二者是一个了。泰阿泰德想的完全一样。我们注意到,泰阿泰德就像代表那些被诘问的诸君在回答;也注意到,客人在诘问中五次使用“皆”这个词。
  客人亟欲知道被诘问的诸君想用“是”这词意指什么。他对他们说,显然他们是久已知道的,但是他和泰阿泰德以前自认为[41]知道,现在则困惑不已;他想这些人就这些事教导他和泰阿泰德,以免他们自以为理解了所说的东西而实际上刚好相反。然后,客人直接对泰阿泰德说话,并且问他,他们以这种方式同那些宣称一切不只是一的人说话,是不是不会犯任何错。泰阿泰德答:“绝不会。”

前言/序言



《柏拉图思想的维度:从认识到现实的哲学探索》 本书并非直接收录柏拉图的《泰阿泰德》、《智者》与《政治家》三部对话录,而是以这三部对话录为核心,深入剖析其所代表的柏拉图哲学思想的重要维度。我们将循着这三部对话录所揭示的线索,回溯柏拉图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哲学等关键领域的精妙构建,理解他如何一步步勾勒出理想世界的轮廓,并试图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其存在的可能。 第一章:知识的边界与灵魂的觉醒——《泰阿泰德》的思想回响 《泰阿泰德》对话录,柏拉图在此展现了他对知识本质的深刻追问。本书将以此为起点,探讨柏拉图所提出的“知识”究竟为何物?它是否仅仅是感官经验的集合?抑或是某种更高层级的理性把握?我们将详细分析对话中苏格拉底与泰阿泰德关于“知识即感觉”、“知识即真实意见”、“知识即带有理性说明的真实意见”等一系列观点的辩驳,理解柏拉图如何通过否定那些被普遍认为是知识的表象,来引导我们走向对真知识的求索。 本章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感官认知的局限性:柏拉图如何通过对“变化”与“静止”的哲学分析,揭示感官认知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所带来的认识论危机,以及柏拉图对此的回应。 “真实意见”的困境:为何即使意见是真实的,也未必能构成知识?本书将深入解读柏拉图对“意见”的细致辨析,以及其中蕴含的关于信念、理由和真理之间的复杂关系。 “理性说明”(Logos)的意义:柏拉图为何认为知识必须带有“理性说明”?我们将探讨“理性说明”在知识构成中的关键作用,它是否指向了某种先天的理性结构,或者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灵魂的回忆说(Anamnesis)的启示:虽然《泰阿泰德》本身并未直接阐述回忆说,但其对知识本质的追问,为理解柏拉图晚期关于回忆说的重要理论奠定了基础。本书将分析《泰阿泰德》中对知识求索的无望感,以及这如何促使柏拉图转向对灵魂内在潜能的探索,为理解“回忆说”提供哲学背景。 通过对《泰阿泰德》核心论证的梳理,本书旨在揭示柏拉图在认识论领域的早期探索,展示他如何以犀利的逻辑,质疑一切流俗的知识观,引导读者踏上通往更高真理的哲学之路。 第二章:辨析真伪与形而上的跳跃——《智者》的哲学洞察 《智者》对话录,标志着柏拉图哲学进入了一个更加精炼和系统化的阶段。本书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柏拉图如何通过“智者”的形象,来辨析真假、虚实,并最终将认识论的问题引向形而上学的更高层面。我们将分析柏拉图在《智者》中提出的“生成与存在”、“同与异”、“否定”等一系列核心概念,理解他如何构建一套精密的哲学工具,来辨别真正的“智者”,也就是真正掌握真理的人。 本章将聚焦于: “智者”的定义困境:柏拉图如何通过对“智者”的各种定义进行否定和修正,揭示语言和概念的模糊性,以及辨析真伪的难度。 “同”与“异”的辩证关系:柏拉图如何利用“同”与“异”的概念,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关系,以及这是如何成为他区分真实与虚假的根本工具。 “否定”的形而上学地位:柏拉图为何认为“否定”并非单纯的虚无,而是具有真实的哲学意义?本书将深入解析“否定”作为一种“异”的存在,在构建万物相互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这直接导向了对“非存在”的哲学理解。 “生成”与“存在”的区分:柏拉图如何在此对话录中,对“生成”和“存在”进行更精密的界定?我们将探讨这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可见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别,以及理念世界的永恒不变性。 “理念”在“智者”辨析中的角色:虽然《智者》并未直接提出“理念”的完整论证,但对“真”与“伪”的辨析,必然依赖于某种更高的、不变的标准。本书将分析《智者》如何通过对“智者”的追问,暗示了理念世界的存在及其作为判断真理的终极依据。 《智者》对话录是柏拉图哲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本书将通过对其核心论证的深入解读,展现柏拉图如何以更系统、更严谨的哲学语言,来处理认识论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过渡,为理解其完整的哲学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章:理想与现实的政治张力——《政治家》的治理之道 《政治家》对话录,是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本书将以此为核心,探讨柏拉图对理想城邦的构想,以及他如何在这种构想中,寻找现实政治的可行性。我们将分析柏拉图对于“政治家”的定义,以及他如何将“治理”这一艺术,与“真理”和“正义”紧密联系起来。 本章将重点考察: “政治家”的本质属性:柏拉图如何区分真正的“政治家”与普通的统治者?我们将分析“政治家”所具备的关于“真理”的知识,以及这种知识如何指导其治理行为。 “法律”与“人的知识”:在理想城邦中,法律是否是必要的?柏拉图在此对话录中,对法律的地位进行了更加 nuanced 的探讨。本书将分析在缺乏绝对的“政治家”的情况下,法律如何作为一种次优的选择,来维护城邦的秩序。 “治理”的艺术性:柏拉图如何将“治理”视为一种技艺,一种如同医术、航海术般的艺术?我们将探讨这种艺术性背后所蕴含的对于城邦整体的关照,以及对不同群体、不同利益的平衡。 “正义”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柏拉图如何理解“正义”在政治治理中的作用?本书将分析“正义”并非简单的平均分配,而是关乎城邦整体的和谐与繁荣,以及每个人各司其职。 对现实政治的审慎态度:尽管《政治家》也探讨了理想的统治形式,但柏拉图在此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审慎的态度,承认现实政治的复杂性和局限性。我们将分析这种审慎态度如何影响了他对不同政体的评价,以及对改革的建议。 “第五种政体”的思考:本书将简要梳理柏拉图在《政治家》中对不同政体的分类及其评价,并重点关注他对于“第五种政体”的某种含糊而重要的暗示,这种暗示可能指向了对现实政治的某种新的可能性。 《政治家》对话录是柏拉图将他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思想,具体应用于政治实践的尝试。本书将通过对其核心论证的深度解析,展现柏拉图如何试图在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搭建桥梁,为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源流提供重要的视角。 结语:三部曲的哲学脉络与柏拉图思想的永恒价值 本书并非简单地对《泰阿泰德》、《智者》与《政治家》三部对话录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是旨在勾勒出三部对话录之间相互关联的哲学脉络,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柏拉图思想体系中认识论、形而上学与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泰阿泰德》对知识的根本性追问,到《智者》对真伪辨析的形而上学深化,再到《政治家》对理想政治的实践性探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三部对话录共同揭示了柏拉图对于“真理”、“知识”、“善”的永恒追求,以及他对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张力的深刻洞察。 本书希望通过对柏拉图思想精髓的提炼与阐发,帮助读者理解其哲学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并认识到这些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柏拉图对知识边界的挑战,对真理本质的探求,对理想治理的构想,无不引发我们对自身认识能力、对社会结构、对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我们相信,通过对柏拉图思想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在不断变迁的时代中,寻求属于我们自己的真理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汇集了柏拉图晚期思想精髓的著作,简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这个普通读者都感到自己的思维被拉伸到了极限。阅读《泰阿泰德》时,那种对“知识”本质的刨根问底,简直让人不寒而栗。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清晰定义,而是一场关于如何理解我们所声称拥有的“确定性”的痛苦挣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知识与感官经验之间张力时的那种步步紧逼,仿佛苏格拉底就在耳边,不断地用巧妙的反问将你逼入逻辑的死角。你以为你明白了,下一秒,他又用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法反驳的诘问让你推翻之前的结论。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智力上的洗礼,让你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轻易说出的词汇——比如“认识”、“感觉”——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它迫使你正视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许多自以为是的“知道”,可能不过是基于流沙之上构建的空中楼阁。全篇的辩证过程充满了古希腊哲学的独特魅力,那种对真理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追求,即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评分

整体而言,这套文集更像是一场对“确定性”的追逐与反思的史诗。它不是轻松的休闲读物,更像是哲学上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初次接触可能会被其繁复的逻辑和概念术语所困扰,但一旦跨过最初的门槛,便会发现其内部蕴含着难以言喻的智力乐趣。它挑战的不是你的记忆力,而是你的思维的弹性。这些论辩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它们至今仍在有效地运作着,只要有人还在认真思考“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统治”、“什么是理解”,这些对话的价值就不会消减。购买和阅读它,与其说是为了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为了参与到一场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关于人类心智极限的伟大探索之中。那种被思辨力量裹挟着前进的感觉,是任何其他类型的书籍都无法给予的独特体验。

评分

《政治家》这卷,读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庄严感,它不像前两部那样专注于概念的纯粹性,而是将这些抽象的工具应用到了人类社会最复杂、最关键的领域——治国之道。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技艺”(Techne)的划分和界定,它成功地将政治权力的行使从单纯的蛮力或世俗的迎合中抽离出来,提升到一种近乎科学的、需要专门知识和训练的领域。书中对理想的“理性的统治者”的描绘,虽然略带乌托邦的色彩,但它提出的核心问题——即法律与智慧统治的优劣权衡——至今仍是所有政体思考的起点。我能够感受到作者试图为雅典城邦构建一个坚实、不朽的政治理论基础的努力。那种对“政治美德”的执着探寻,以及对那些看似高明实则危险的“辩论术”的警惕,让这本书充满了现实的重量感,仿佛是在提醒我们,即便是最崇高的理想,也需要最审慎的实践去支撑。

评分

接触《智者》这本书,我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逻辑上的精密度和复杂性。如果说早期的对话录是苏格拉底的雄辩与机智,那么这部作品则更像是一部严谨的逻辑学入门教程,只不过它的载体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我几乎需要放慢速度,逐字逐句地推敲那些关于“存在”与“非存在”(即“他者”)的论述。尤其是在处理“分有”和“相交”这些范畴时,作者展示了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观点交锋,进入了对逻辑结构本身的解构与重塑。对于习惯了线性叙事和明确结论的现代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艰巨的挑战。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思维的悬崖,稍有分心,便可能万劫不复,坠入概念的迷雾之中。但正是这种高强度的智力投入,换来了对“理念论”更为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洞穴”寓言,而是一套更精密的实在界运作规则的初步描摹。

评分

将这三部作品放在一起品读,最大的收获在于看到了柏拉图思想的“发展脉络”。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从个体认知(泰阿泰德)到本体论基础(智者),再到社会实践(政治家)的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这种结构上的连贯性,让我对古希腊哲学的宏大叙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是零散的智慧碎片,而是一座精心设计的思想大厦,每一块石头(每一部对话)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承重作用。阅读的体验是递进的,你越是理解了《智者》中对“理式”的精细切割,你就越能理解《政治家》中对“混合的统治”的必要性。对我个人而言,这提供了一种难得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一步步地,以一种近乎匠人般的耐心和严谨,试图为人类的全部经验建立一套坚固可靠的解释框架。

评分

不错。。。。。。。。。。。。。。。。

评分

客人亟欲知道被诘问的诸君想用“是”这词意指什么。他对他们说,显然他们是久已知道的,但是他和泰阿泰德以前自认为[41]知道,现在则困惑不已;他想这些人就这些事教导他和泰阿泰德,以免他们自以为理解了所说的东西而实际上刚好相反。然后,客人直接对泰阿泰德说话,并且问他,他们以这种方式同那些宣称一切不只是一的人说话,是不是不会犯任何错。泰阿泰德答:“绝不会。”

评分

客人亟欲知道被诘问的诸君想用“是”这词意指什么。他对他们说,显然他们是久已知道的,但是他和泰阿泰德以前自认为[41]知道,现在则困惑不已;他想这些人就这些事教导他和泰阿泰德,以免他们自以为理解了所说的东西而实际上刚好相反。然后,客人直接对泰阿泰德说话,并且问他,他们以这种方式同那些宣称一切不只是一的人说话,是不是不会犯任何错。泰阿泰德答:“绝不会。”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的根,虽然西方哲学来自于前苏格拉底那段时期中,一群人的思考和追问,但溜下来的都不成系统。是以柏拉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评分

相当不错的一本书,还得买另一本!

评分

很好,买了很多本,慢慢看吧

评分

很好,买了很多本,慢慢看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