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三千 天台宗及其祖庭

一念三千 天台宗及其祖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媛 著
图书标签:
  • 天台宗
  • 佛教
  • 中国佛教
  • 宗派
  • 禅宗
  • 历史
  • 文化
  • 哲学
  • 祖庭
  • 一念三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364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05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丛书总体上有以下七个特点。
  一是八宗兼备,每宗一册。本丛书的主线是纵向勾勒,横向分类,体系清晰,结构完整。
  二是时空落实,主要体现在宗派与祖庭兼备,既有对宗派的介绍,也有对祖庭的描述,有助于实现时空的定位。
  三是古今贯通。从渊源讲起,在追溯历史的同时,关注当下的状况,实现了古今的呼应,避免了学术界常见的重古薄今。
  四是史论结合。宗派的历史与宗派的学说同等重要,祖庭的沿革与祖庭的神韵均受到关注。
  五是解行并重,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注重对宗派理论的解析,也注重宗派理论的当代价值,对于那些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借鉴价值的学说给予重点介绍。
  六是内外同观。佛学也称为内学,佛教以外的学说则被称为外学。从佛教信仰的视角观察,宗派的历史与宗派的信仰一般会更加丰满,而从佛教以外的视角观察,则可能更加客观。二者结合起来,才可能更加全面准确地再现宗派和祖庭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七是雅俗共赏。本丛书不追求观点的创新,尽管也有很多创新,而重在追求通俗化的呈现。尽管在通俗化方面也并未达到我的期望,但总体上看,通俗易懂依然可算作是本丛书的一个亮点。

目录

一、追溯——印度渊源 001
(一) 《法华经》的出现 003
1.《法华经》的结构 003
2.《法华经》的主要思想 012
3.法华七喻 014
(二) 龙树菩萨与其中观学说 018
1.龙树菩萨 019
2.《中论》与《大智度论》 024
二、酝酿——早期发展 027
(一) 《法华经》的翻译与初期传播 029
1.《法华经》的翻译 029
2.《法华经》的初期传播 030
(二) 天台宗的起源 030
1.慧文禅师 030
2.南岳慧思 031
三、创宗——智者大师 033
(一) 智者大师生平 035
1.自幼喜佛 夙愿出家 035
2.大苏开悟 金陵弘法 036
3.两入两出天台山 圆寂新昌石城寺 038
(二) 述圆融教法 040
1.圆顿止观 040
2.圆融三谛 041
3.一念三千 042
4.性具善恶 043
(三) 立宗门教判 047
1.五时 048
2.八教 049
(四) 传观音信仰 052
1.重释“观世音” 053
2.新解“感应”与“难” 058
3.观音信仰内涵 063
四、传承——灯火不绝 073
(一) 五祖灌顶 075
1.传教观经典 077
2.辑珍贵史料 078
3.扬天台教法 081
(二) 六祖智威至八祖玄朗 083
1.六祖智威 083
2.七祖慧威 084
3.八祖玄朗 084
(三) 九祖湛然 085
1.湛然与天台中兴 085
2.“无情有性”说 087
(四) 唐末至两宋的传承 088
1.唐末五代的传承 088
2.宋初传承概况 093
3.山家山外之争 097
4.南宋传承 101
(五) 元、明、清时期的传承 105
1.元代的传承 105
2.明代的传承 109
3.清代的传承 113
(六) 近代天台宗的复兴 116
1.谛闲 117
2.谛闲的法嗣 120
五、祖庭——世间清泉 125
(一) 天台山诸寺 127
1.国清寺 127
2.高明寺 135
3.真觉寺 138
(二) 其他祖庭 140
1.光州净居寺 140
2.金陵瓦官寺 143
3.荆州玉泉寺 146
4.新昌大佛寺 150
六、发扬——正法永住 153
(一) 天台山诸寺的活动 155
1.中日佛教界在国清寺举行法华经幢揭幕法会 155
2.国清寺纪念智者大师诞辰1465周年法会 155
3.国清寺“国运昌盛,人民安康”祈福大会 156
4.成立天台宗佛学院 158
(二) 净居寺的活动 159
1.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学术研讨会 159
2.韩国天台宗参访团参访河南光山大苏山净居寺 160
3.纪念慧思大师诞辰1500周年学术研讨会 160
4.天台宗佛法弘布世界和平碑揭幕仪式 162
(三) 玉泉寺与大佛寺的活动 163
1.玉泉寺纪念智者大师圆寂1400周年活动 163
2.新昌大佛寺第六届中日佛学会议 166
3.新昌大佛寺智者大师纪念堂落成 167
后记 169


一念三千:天台宗及其祖庭 佛法浩瀚,宗派纷呈,而天台宗,无疑是汉传佛教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圆融无碍的教理、系统严谨的体系,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影响了东亚佛教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无数的修行实践和思想传承。本书《一念三千:天台宗及其祖庭》,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这一伟大宗派的起源、发展、核心教义,以及与其血脉相连的祖庭之地,揭示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一、天台宗的缘起与发展:从印度本土到中国沃土 天台宗的法脉,可以追溯到古印度。其教理的根源,深植于《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等大乘佛教经典之中。然而,真正将天台宗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宗派的,却是中国的祖师们。 本书将首先梳理天台宗在中国出现的历史背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经历了初步的本土化过程,各种学说、宗派竞相涌现。在这样的土壤中,慧文(五三四—五九七)成为天台宗的初祖。他研习《大智度论》,并从中领悟到“一心三观”的要义,为天台宗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随后,南岳慧思(五一五—五七七),作为慧文的弟子,进一步将“一心三观”的理论与《法华经》的教义相结合,并开始强调“五时八教”的判教思想,为天台宗的体系化打下了根基。 而天台宗的集大成者,无疑是智者大师(五三八—五九七)。智者大师集前代之大成,著作等身,其中《摩诃止观》被誉为天台宗的“定海神针”。他不仅将“一心三观”的理论阐释得淋漓尽致,更结合禅观实践,提出了“止观”修行的具体方法。他还完成了“五时八教”的判教体系,为各种佛经的地位和意义做出了清晰的划分,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经典的流通和理解。智者大师的学说,为天台宗的建立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确立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崇高地位。 在智者大师之后,天台宗的法脉传承虽历经波折,但从未中断。他的弟子们,如灌顶、法华等,继承并弘扬了他的学说,使得天台宗得以在江南地区广泛传播。 二、天台宗的核心教义:“一心三观”与“五时八教” 要理解天台宗,就必须深入其核心教义。本书将详细解读天台宗最精髓的两个方面:“一心三观”与“五时八教”。 “一心三观”是天台宗认识宇宙人生真理的基石。它认为,在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当下,都具足了三千种佛法的功德。这并非指实际存在着三千种法,而是指一个念头中,同时包含着“空”、“假”、“中”三种观照。 空观: 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独立的、永恒不变的自性,故名“空”。然而,天台宗的“空”并非断灭空,而是缘起性空,是在因缘和合中显现的空。 假观: 认识到事物在因缘和合之下,虽然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但其“现起”之相是真实存在的,故名“假”。这种“假”并非虚幻,而是相对存在的、有相的。 中观: 认识到“空”与“假”并非截然相对,而是相互包含,不可分割。当下的心念,既是因缘和合的“空”,又是现起相状的“假”。“空”和“假”的统一,便是“中”。“中”非离“空”、“假”而有的第三法,而是“空”、“假”同时圆融的境界。 “一心三观”的精髓在于“三观圆融”,即空、假、中三观并非层层递进,而是同时存在于一心之中,并且相互贯通,圆融无碍。这便是“一念三千”的真正含义,即“心具三千”或“境具三千”,一个当下心中,便具足了整个宇宙的法界。 “五时八教”是天台宗的判教体系,它通过对佛陀一生所说经典的时间先后和教法深度进行划分,来确立各部经典的地位,并指导信徒如何依教修行。 五时: 1. 华严时: 佛陀成道初夜所说《华严经》,最为圆满,但当时众生根性未熟,难以接受,故属“初成道时”。 2. 阿含时: 随后所说《阿含经》,为“第二时”,为小乘教义,根基教法。 3. 方等时: 《方等经》为“第三时”,为渐教,开始破除小乘偏见。 4. 般若时: 《般若经》为“第四时”,为渐教,阐述空性道理。 5. 法华涅槃时: 《法华经》和《涅槃经》为“第五时”,为顿教,最终说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佛性”妙理,最为圆融究竟。 八教: 1. 化法四教: 藏教: 指小乘阿含教法。 通教: 指破除小乘执着,通向大乘的教法。 别教: 指大乘渐教,逐步开示诸法实相。 圆教: 指《法华经》等所说的圆融无碍、一乘究竟的教法。 2. 化仪四教: 顿教: 指直接说出真理,不经渐次,如《华严经》的部分内容。 渐教: 指循序渐进,依众生根性施设的教法。 秘密教: 指佛陀授记,但众生不知是授记,佛不说破。 不思议教: 指佛陀授记,众生闻授记,即知是授记,如《法华经》的授记。 “五时八教”的建立,不仅体现了天台宗对佛陀教法的宏大视野和深刻洞察,更重要的是,它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理解和选择佛经的指南,避免了因经典繁多而产生的混淆和争议,为佛教的弘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天台宗的祖庭:承载历史的圣地 每一个伟大的宗派,都有其精神的发源地和历史的见证者,天台宗也不例外。本书将重点介绍天台宗最重要的祖庭——国清寺。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寺院之一。它由智者大师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创建,是天台宗的发祥地,被誉为“江南第一大古刹”。 本书将详细描绘国清寺的历史沿革,从智者大师的开创,到历代高僧的驻锡和弘法,国清寺一直是天台宗的中心。寺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如智者大师的真身舍利塔、碑刻、佛像等,无不诉说着天台宗的辉煌过往。 除了介绍国清寺的建筑特色、历史事件和文化价值,本书还将深入挖掘国清寺作为天台宗祖庭的精神内涵。在这里,一代代僧人秉持智者大师的教诲,研习教理,精进修行,将天台宗的法脉一代代传承下来。国清寺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更是天台宗精神的象征,是无数信徒心中的圣地。 此外,本书还将提及与天台宗相关的其他重要地点,如南岳大有山、庐山国清寺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天台宗在中国大地上传播的地理图景,展示了其发展的脉络和影响的广度。 四、天台宗的实践与影响:超越理论的生命力 天台宗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深邃的教理,更在于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修行方法。本书将探讨天台宗的修行体系,特别是“止观”的实践。 “止观”是天台宗修行的核心,意指“止息妄念,观察真如”。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详细阐述了止观的修习方法,包括数息、随息、制止、安忍、方便、趣寂、灭业、随顺等八个步骤。通过止观的修习,行者能够逐渐净化心灵,体悟“一心三观”的真谛,最终达到明心见性、解脱自在的境界。 本书还将探讨天台宗对中国佛教乃至东亚佛教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理体系的影响: 天台宗圆融无碍的教理,为后来的佛教宗派提供了思想借鉴,如华严宗、禅宗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天台宗的影响。 判教体系的贡献: “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至今仍是研究和理解佛教经典的重要工具。 修行实践的传播: “止观”法门,不仅在天台宗内部得到发扬,也对其他宗派的禅修方法产生了启发。 文化艺术的贡献: 天台宗的学说和寺院建筑,对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如绘画、雕塑、文学等,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海外传播: 天台宗的法脉和教义,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远播至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在当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天台宗系。 结语: 《一念三千:天台宗及其祖庭》一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展现天台宗这一佛教瑰宝。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教理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对历史与文化的追溯,一次对心灵修行力量的探索。通过对天台宗起源、核心教义、祖庭之地及其实践与影响的细致梳理,本书希望能够带领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领略天台宗的智慧光芒,感受其穿越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力。无论您是佛教研究的学者,还是对东方哲学感兴趣的探索者,亦或是寻求心灵净化的修行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天台宗奥妙世界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艰涩难懂的佛学专著,毕竟“天台宗”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高不可攀的学究气。然而,实际翻阅后才发现,作者在叙事结构上做出了非常巧妙的安排。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板着脸孔,而是采用了“故事串联”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教理与具体的历史人物的生平紧密结合起来。比如,描述圆测法师与天台思想的交流时,那种观点碰撞的张力,读起来就像看一部精彩的文化交锋史。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祖庭的描绘,那份深厚的情感和精准的地理人文描述,使得那些位于浙江、台州等地的名山古刹,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带着风声、雨声、晨钟暮鼓的声响。这种将“教理之学”与“地方文化”完美融合的处理手法,极大地拓宽了阅读的维度,让人在学习佛法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山水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向往。

评分

这本关于天台宗及其祖庭的著作,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对佛教思想有着浓厚兴趣,但又苦于缺乏系统性知识的门外汉来说,简直是一部及时的“指路明灯”。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着读者亲临那些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古老寺院,感受着宗风的流变与沉淀。书中对天台宗的核心教义,比如“一念三千”的精妙阐释,并非是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历史典故,将深奥的佛理化解得通俗易懂,让人在阅读中既能体会到智顗大师开宗立派的宏大视野,也能触摸到后世祖师们在弘法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特别是那些关于祖庭建筑布局、碑刻铭文的考据,细节之处见真章,让人不仅是在“读”历史,更像是在“考古”,那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是其他许多学术著作难以比拟的。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感觉自己对中国佛教史的理解,特别是对天台宗这一显学分支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非常老道,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在开篇,它以宏大的历史背景切入,迅速奠定了天台宗在中国佛教版图中的独特地位;随后,它在中段深入到义理的肌理之中,用清晰的层次结构带领读者攀登智慧的高峰;而在接近尾声时,笔锋又回落到对祖庭实景的描摹与深情回顾上,这种收放自如的节奏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弛有度的美感。我个人特别喜欢它探讨“本土化”的段落,它清晰地展示了天台宗如何吸收和融合了中国本土的哲学观念,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这种对文化交融的深刻洞察,使得全书不仅仅局限于宗派内部的研究,而是成功地将天台宗放置在中国哲学史乃至世界思想史的宏大坐标系中进行审视。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宗教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士而言,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宗派介绍。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田野调查报告与精炼的文献梳理的结晶。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心血去考察那些被时间侵蚀的古迹,从残存的壁画细节到断裂的石碑残件中,试图重构天台宗鼎盛时期的辉煌图景。这种“从实证出发”的研究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书中对历代祖师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和思想挑战的分析,尤为犀利,揭示了佛教学说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自我调适和发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法华玄义等核心文本时,那种既尊重原典精神,又不失现代视角解读的平衡感。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要求,也能让普通读者从中汲取到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宝贵养分。

评分

读罢此书,心中涌起一股对“匠人精神”的敬意。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字体选择古朴而不失清晰,配图(虽然我无法看到具体图片,但可以想象)想必也是精心挑选过的,力求还原历史的氛围。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处理“传承”这个议题的方式。天台宗的流布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书中详述了其在历史转折点上所遭遇的危机与复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叙事,更是一种对“生命力”的探讨——一个源于一千多年前的思想体系,是如何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保持其核心精神的完整性,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这种对“活的传统”的关注,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力量感和希望,它昭示着真正的思想遗产,是能够跨越千年,依然能对当下的人们产生深刻影响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