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最後的鄉愁 重走梁思成1939年川康考察路綫

1939最後的鄉愁 重走梁思成1939年川康考察路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肖伊緋 著
圖書標籤:
  • 建築學
  • 曆史
  • 文化
  • 旅行
  • 西南地區
  • 梁思成
  • 考察
  • 川康
  • 民國史
  • 鄉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350736
版次:1
商品編碼:11654924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9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梁思成、劉敦楨等營造學社一行,於 1939—1940年在川、康地區進行古建築考察,這是營造學社最後一次野外考察。時值抗戰,其曆程艱險、任務艱巨,考察覆蓋四川、重慶兩地 35個縣,調查古建、崖墓、摩崖、石刻、漢闕等 730餘處。考察成果豐碩,卻因圖文資料留存不多,久已不為世人所知。作者以劉敦楨《川、康古建調查日記》與梁思成《西南建築圖說》稿本為文本綫索,於 2003—2004年隻身重探這條考察綫路,拍攝圖像萬餘幀,搜集到大量的古跡實地勘察資料。幸運的是,在2005—2008年作者又對部分綫路進行瞭補查,在四川“512”、“420”巨震之前,圓滿完成瞭這些野外古跡的全部考察。傾心精選的 600餘幀珍貴圖片,傾力撰寫的 20餘萬字文稿——“最後的鄉愁”,在 1939年營造學社的艱難跋涉中悄然浮現,也在作者 10年前的艱辛重探中得以再現。本書適閤對營造學社、古建築及其文化感興趣的人士閱讀。

目錄

代序:化城,化為烏有的城
第一章重慶:石破天驚霧都行
大足石刻等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二章成都:天府已非錦綉國
南齊造像碑、都江堰等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三章雅安:漢傢陵闕雅雨中
蘆山漢闕等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四章樂山:青衣江畔蓮花開
夾江—樂山—峨眉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五章彭山:幽冥世界升仙夢
樂山—夾江—彭山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六章新都:殘荷也有菩提香
新都—廣漢—德陽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七章綿陽:山間古像廟中天
綿陽—梓潼—劍閣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八章廣元:女皇故裏新帝鄉
廣元—綫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九章渠縣:小城故事追漢晉
南充—渠縣—綫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十章遂寜:鷲峰寺外梵音稀
遂寜—綫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十一章潼南:擦肩而過大佛禪
潼南—閤川—綫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十二章宜賓:心事總付流杯去
宜賓—綫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附錄
營造學社川、康古建築考察主要人物簡介
營造學社川、康古建築考察項目存毀一覽錶
蒲江:中國石窟的“魔域桃源”——四川蒲江唐代摩崖造像瑣談
邛峽:幢影塔院石頭禪——邛峽大悲寺南宋石塔瑣談
附論石龕裏的幢與塔
九子母:從母夜叉到胎神——九子母信仰在中國巴蜀地區的流衍簡考
閤川:三聯宋墓震巴蜀——閤川三匯鎮宋基石刻探訪手記 代序:化城,化為烏有的城

第一章重慶:石破天驚霧都行

大足石刻等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二章成都:天府已非錦綉國

南齊造像碑、都江堰等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三章雅安:漢傢陵闕雅雨中

蘆山漢闕等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四章樂山:青衣江畔蓮花開

夾江—樂山—峨眉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五章彭山:幽冥世界升仙夢

樂山—夾江—彭山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六章新都:殘荷也有菩提香

新都—廣漢—德陽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七章綿陽:山間古像廟中天

綿陽—梓潼—劍閣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八章廣元:女皇故裏新帝鄉

廣元—綫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九章渠縣:小城故事追漢晉

南充—渠縣—綫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十章遂寜:鷲峰寺外梵音稀

遂寜—綫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十一章潼南:擦肩而過大佛禪

潼南—閤川—綫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第十二章宜賓:心事總付流杯去

宜賓—綫探訪經曆及學術發現

附錄

營造學社川、康古建築考察主要人物簡介

營造學社川、康古建築考察項目存毀一覽錶

蒲江:中國石窟的“魔域桃源”——四川蒲江唐代摩崖造像瑣談

邛峽:幢影塔院石頭禪——邛峽大悲寺南宋石塔瑣談

附論石龕裏的幢與塔

九子母:從母夜叉到胎神——九子母信仰在中國巴蜀地區的流衍簡考

閤川:三聯宋墓震巴蜀——閤川三匯鎮宋基石刻探訪手記


1939,曆史的塵埃與遺忘的足跡 1939年,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硝煙彌漫,傢國動蕩。然而,在時代的洪流之下,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角落,隱藏著更為細膩的情感與更為深沉的探索。本書,並非僅僅是對某段曆史事件的簡單迴顧,更是一次對被時間塵封的記憶的挖掘,對一段被忽視的文化遺産的追尋,以及對個體在時代洪流中掙紮與前行的精神的體悟。 故事的起點,要追溯到那個動蕩不安的1939年。當中國的土地上戰火紛飛,當古老的城市飽受摧殘,當文明的燈火搖曳不定,總有人選擇在危機四伏的土地上,踏齣一條探尋的道路。這條道路,或許是為瞭保存即將消逝的古跡,或許是為瞭尋找民族文化的根脈,又或許,僅僅是為瞭在絕望中尋求一絲希望與慰藉。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重返那段充滿挑戰與艱辛的旅程。我們不再僅僅關注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被細微之處所摺射齣的時代印記。那些曾經行走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他們的腳步留下瞭怎樣的痕跡?他們的眼神捕捉到瞭怎樣的風景?他們的心緒又承載瞭怎樣的悲歡? 想象一下,在1939年的川康大地,大地染上瞭戰爭的陰影,然而,古老的村落依然在山榖間靜謐地棲息,古老的寺廟在蒼茫的雲霧中訴說著曆史的滄桑。道路崎嶇,交通閉塞,每一次前行都充滿瞭未知與風險。物資匱乏,環境艱苦,但求索的腳步卻從未停歇。在這裏,時間似乎凝固,曆史的脈絡在此交織,文明的火種在此延續。 本書並非要詳細描繪那個年代的宏大戰爭場麵,也非要羅列那些政治風雲的變幻。相反,它將更加側重於那些在曆史巨變中被忽略的細節,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模糊不清的片段。我們將聚焦於那些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保存、傳承著民族文化的人們。他們的故事,或許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蕩氣迴腸的誓言,但卻蘊含著最真實的人性光輝,以及在艱難睏苦中不屈的精神。 當我們提到“鄉愁”二字,它不僅僅是對故土的思念,更是對逝去時光的追憶,對文化根源的眷戀,以及在流離失所中對身份認同的追尋。1939年的中國,到處彌漫著戰爭帶來的不安與動蕩,故土淪陷,傢園破碎,流離失所的人們心中所懷揣的,除瞭對親人的思念,更有著對故土風物的深深眷戀,對傳統文化延續的渴望。這種“鄉愁”,在那個年代,被賦予瞭更加沉重的意義。 而“最後的鄉愁”,則暗示著一種更加迫切與珍貴的追尋。在那個文化麵臨巨大衝擊的時代,那些古老的建築、傳統的技藝、民族的習俗,都可能麵臨消逝的危險。尋找“最後的鄉愁”,便是在與時間賽跑,試圖抓住那些即將永遠消失的美好。 本書的作者,或許是一位懷揣著對過往的敬畏與好奇的旅者,他/她帶著對曆史的深切關懷,踏上瞭這條充滿挑戰的尋訪之路。他/她並非要以宏大的史學傢的視角來評判曆史,而是以一個更加貼近的、更加感性的姿態,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去傾聽那些被埋沒的聲音。 沿途的風景,不僅僅是自然山川的壯麗,更是曆史遺跡的低語。那些古老的城牆,斑駁的石闆路,雕刻精美的寺廟,它們都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講述著過往的故事。在這些遺跡中,我們或許能找到那個年代的縮影,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氣息,甚至能窺探到那些曾經輝煌的文明。 然而,本書並非僅僅是對物質遺跡的記錄。它更加注重對那些已經消逝或正在消逝的非物質文化的關注。那些早已失傳的民謠,那些即將失傳的手工藝,那些在口耳相傳中不斷演變的傳說,它們同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追尋“最後的鄉愁”,也是在努力挽留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 旅途中,必然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或許是戰火中的幸存者,他們的眼神裏寫滿瞭滄桑;他們或許是堅守傳統的匠人,他們的雙手依然靈巧;他們或許是默默無聞的智者,他們的言談間蘊含著生活的智慧。這些人,是構成那個時代最鮮活的元素,他們的故事,將為我們展現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曆史畫捲。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在極端睏難的環境下,人們是如何保持內心的堅韌與希望的。當物質匱乏,當精神備受煎熬,是什麼支撐著他們繼續前行?這種精神的力量,或許正是我們今天依然需要學習和傳承的寶貴財富。 1939年的川康,是一片廣袤而充滿故事的土地。在那個特殊的曆史節點,它承載瞭太多的離彆與思念,也孕育瞭太多的堅守與希望。本書,正是試圖通過一次深入的探尋,去觸碰那段被曆史塵埃所覆蓋的溫柔與力量。它或許會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所熟悉的土地,重新認識我們所傳承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會讓我們對“鄉愁”這個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 這是一次對曆史的迴溯,更是一次對靈魂的追問。在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在那條被歲月模糊的路徑上,我們尋找的,不僅僅是過去的印記,更是我們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這本介紹,旨在引人入勝,勾起讀者對這段被曆史塵封的故事的好奇心,讓他們渴望去瞭解那段時光,去感受那些被遺忘的情感,去追尋那份“最後的鄉愁”。它將是一次充滿人文關懷與曆史溫度的閱讀體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僅僅是一條綫性的敘事,更像是一張層層遞進的知識網絡。作者似乎總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拋齣一個令人深思的曆史鈎子,引導讀者去聯想更廣闊的文化脈絡。閱讀過程中,我感到自己的知識邊界不斷被拓寬,很多過去模糊的概念,都在作者的梳理下變得清晰而有力。它有一種魔力,讓你在讀完一個章節後,立刻産生想要去查閱更多相關資料的衝動。這種對知識探索的驅動力,是衡量一部優秀作品的重要標準。它不是簡單地提供答案,而是點燃瞭讀者探索的火花,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久久沉浸在對往昔的追問之中,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辨識度,它摒棄瞭那種刻闆的學術腔調,轉而采用瞭更為細膩、富有詩意的錶達。作者對環境的描寫尤為齣色,無論是山川河流的壯闊,還是古老建築的斑駁,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這種細膩的筆觸,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曆史事件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生命力。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能聞到空氣中潮濕的氣息和泥土的芬芳。它成功地捕捉到瞭“在路上”的精髓,那種身心閤一的旅行狀態,不僅是對地理空間的丈量,更是對自我內心世界的審視和對話。這種高水準的文學構造,讓它超越瞭一般的紀實作品範疇。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控得極其精妙,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懸念和探索的樂趣。它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個體命運的微觀敘事結閤起來,形成瞭一種張力十足的閱讀體驗。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曆史轉摺點時的筆法,那種在曆史的洪流中尋找個體足跡的掙紮與堅韌,被描繪得入木三分。文字的張力使得每一頁都充滿瞭發現的驚喜,仿佛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新的啓程。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田野考察時,麵對那些久經風霜的遺跡時的那種復雜心緒。這種全情投入的寫作方式,讓讀者也無法輕易地抽離齣來,完全被捲入瞭那段探索的旅程之中。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排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厚重的曆史感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它,去探尋那個遙遠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年代。從字體選擇到插圖的運用,無不透露齣一種對曆史細節的極緻考究。尤其是那些老照片的復刻,清晰度高得驚人,仿佛能透過紙張觸摸到那個時代的溫度和質感。作者在敘述上的功力也極為深厚,行文如行雲流水,既有學者般的嚴謹考據,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感染力。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技藝高超的嚮導,穿梭於時間隧道之中,感受著不同地域風土人情的細微變化。那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想起第一次讀到那些描繪民國風物的經典著作時的震撼,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種情感的喚醒,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群體産生瞭更深層次的共鳴。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種深植於骨子裏的“在場感”。作者不僅僅是在復述曆史,更像是在重現現場,讓人感覺自己仿佛是那個考察隊伍中的一員,親身經曆瞭那些風餐露宿的艱辛,也分享瞭那些發現未知時的狂喜。特彆是對當時社會生活細節的捕捉,那些樸素卻真實的民間場景,構建瞭一個立體可感的時代切片。這種代入感,是很多嚴肅曆史著作難以企及的。它讓我思考,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裏,知識和文化是如何艱難地延續和傳承的。這種“親曆”的震撼,遠比單純閱讀史料來得更為深刻和持久,它激發瞭我對文化遺産保護更深層次的關注。

評分

東西很好,十分喜歡。

評分

包裝不錯,內容暫不評價

評分

很好的書,對梁思成先生西南考察之旅的深度考察

評分

東西很好,十分喜歡。

評分

書還是不錯的,但作者抒情太過瞭,當散文看吧

評分

東西很好,十分喜歡。

評分

東西很好,十分喜歡。

評分

梁老師的著作一如既往的好

評分

一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