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丛书:梁漱溟评传

国学大师丛书:梁漱溟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景海峰,黎业明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梁漱溟
  • 传记
  • 文化
  • 哲学
  • 历史
  • 人物
  • 思想家
  • 中国文化
  • 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117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04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轻型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他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他没读过大学,却成了民国初年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他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伟大实践者,是现代新儒学的奠基人,是坚定诚挚的爱国者和心怀天下的社会活动家。  《国学大师丛书:梁漱溟评传》,带你近这位伟大而传奇的一代宗师

内容简介

  《国学大师丛书:梁漱溟评传》以梁漱溟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为基本线索,着重叙述了其学术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揭示了作为国学大师的梁氏对20世纪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发挥和独特的贡献。作为“行动的儒者”,梁漱溟不仅是卓而不群的思想家,而且也是勇敢的社会探险者。《梁漱溟评传》亦从学术的角度,指证了他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理论意义和留给后人的无穷思索

作者简介

  景海峰,男,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5年获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学位。著有:《熊十力》等,编有《当代新儒家》、《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等。黎业明,男,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8年获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精彩书评

  ★《国学大师丛书》表现了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了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规模宏大,意义深远。  ——张岱年

目录

梁漱溟评传总 序 张岱年/001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钱宏(执笔)/004序 汤一介/001英文提要/001第1章 究元决疑:早年的困惑与求索/0011.1 少年身世/0011.2 青春期的历练/0111.3 替释迦说个明白/023第2章 文化论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0362.1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0362.2 人生态度与文化模式/0452.3 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两难/0532.4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之震荡/064第3章 行动儒者(上):梁漱溟与乡村建设运动/0733.1 民族自救运动的觉悟与乡村建设的初步尝试/0733.2 中国文化与乡土社会/0863.3 山东乡村建设运动/109第4章 行动儒者(下):梁漱溟与中国现代政治/1234.1 为团结抗日而奔忙/1234.2 为和平建国而努力/1384.3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实政治/152第5章 多棱聚焦:梁漱溟晚年的是是非非/1715.1 历史的误会/1715.2 中国—理性之国/1885.3 人心与人生/203梁漱溟学术行年简表/209后 记/224

精彩书摘

  当时漱溟尚无成稿,出了50元酬金招聘听讲学生中夙擅记录者一人为之速记,德文系学生陈政有幸中选,这样便有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第一种讲演本。第二年暑假,应山东省教育厅之邀,漱溟又至济南讲授同一题目,一连讲了四十天,由随行的中文系学生罗常培记录,在山东首次铅印成书,这便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第二种讲演本。随后,漱溟以罗记本为主,参酌陈记本,又加写了最末一章,编定是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22年1月正式出版。  梁漱溟为什么放下正常的课程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东西文化的思考与讨论中去?我认为这固然与他由佛转儒的学理变化和回到世间来的人生态度之转折有很大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他深切感受到了“刀临头顶、火灼肌肤、呼吸之间就要身丧命倾”的文化命脉正在断绝的严重威胁和压迫。他指出,东西文化问题,西方人只看作“一种消闲的考据”,东方诸落后国家“说不上着急的资格”,只有在中国成为最急迫的现实问题。②五四前夕,先进的中国学人在历经了维新、革命的屡次失败,尤其是袁世凯窃国复辟的惨痛教训之后,开始把向西方学习的眼光由社会制度转向思想文化层面。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大声疾言:“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③他将中西文化的冲突分为七期,呼唤最终的文化上“新旧思潮之大激战”,以根本解决“愈觉愈迷,昏聩糊涂”的近代以来之困局。黄远庸在《新旧思想之冲突》中,明确将西学东渐的历程分为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三个阶段,谓:“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治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此犹两军相攻,渐逼本垒,最后胜负,旦夕昭布……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思想。夫思想者,乃凡百事物所从出之原也。”①梁漱溟面对这种“渐逼本垒”、思想决战已到最后关头的情势,心不能不为之所动,精神上自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不得不急切思考“东方化对于西方化步步的退让,西方化对于东方化的节节斩伐!到了最后的问题是已将枝叶去掉,要向咽喉去着刀!而将中国化根本打倒!”“东方化究竟能否存在?”②这样根本性的问题。对于新思潮的非民族主义倾向和北大新派教授们缺乏忧患意识的坦然心境,漱溟也深深地感到焦虑,他说:  《新青年》杂志之批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锋利,在他们不感觉到痛苦;仿佛认为各人讲各人的话,彼此实不相干;仿佛自己被敌人打伤一枪,犹视若无事也。而我则十二分的感觉到压迫之严重,问题之不可忽略,非求出一解决的道路不可。③  我自己虽然对新思潮莫逆于心,而环境气氛却对我讲东方古学的无形中有很大压力。就是在这压力下产生出来我《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④  正是抱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积极思考现实、回应时事的论战姿态,梁漱溟投入到了当时如火如荼的东西文化大讨论中。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首先批评了有碍此项研究的三个说法。一是俟诸将来说,指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二是东西调和论,针对章行严的《新时代之青年》、陈嘉异的《我之新旧思想调和观》等文,梁漱溟明确提出“如果要开辟新局面必须翻转才行”;而东西优劣互补、各打五十大板的调和之说,“完全是糊涂的、不通的!”①三是范围太大、无从入手说,认为这是学术界的“疲缓、劣钝”所致,只要认真对待,研究的路总是有的。  ……

前言/序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静安虽以遗老自居,但治学方法却完全是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  陈寅恪先生博通多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多所创获。陈氏对于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见,他在对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论儒佛思想云:“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在吾国思想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实在是精辟之论,发人深思。陈氏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但是他的学术成就确实达到了时代的高度。  此外,如胡适之在文化问题上倾向于“全盘西化论”,而在整理国故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冯友兰先生既对于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又于40年代所著《贞元六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融会中西的哲学体系,晚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表现了热爱真理的哲人风度。  胡适之欣赏龚定庵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熊十力先生则以师道自居。熊氏戛戛独造,自成一家之言,赞扬辩证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论。冯友兰早年拟接续程朱之说,晚岁归依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些大师都表现了各自的特点。这正是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表现。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鉴于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辈出,群星灿烂,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跃的时代,决定编印《国学大师丛书》,以表现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以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凡在文史哲任一领域开风气之先者皆可入选。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编辑部同志建议我写一篇总序,于是略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特点,提供读者参考。  张岱年—1992年元月,序于北京大学
国学大师丛书:梁漱溟评传 【图书简介】 一、 时代风云下的思想巨人:梁漱溟其人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的复杂一生。梁漱溟,这位被誉为“最后一位儒者”的智者,其生命历程横跨晚清、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风云变幻,他的思想与实践深刻地烙印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思想版图之上。 本书不仅仅是对梁漱溟生平事迹的线性梳理,更着重于挖掘其思想深处的内在逻辑与时代背景的互动关系。梁漱溟的一生,是传统知识分子在现代性冲击下不断探索、挣扎与最终定位的心路历程。我们追溯他早年对西方哲学的广泛涉猎,特别是对叔本华哲学的深刻理解,如何奠定了他日后“东方哲学”的独特视野。他如何从一个热衷于西方思潮的青年,转向探寻中国文化的根本出路?这一转变,是理解梁漱溟全部思想体系的基石。 二、 东西方智慧的交融与独创:以“中国民族改造”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梁漱溟的思想核心,在于他对“中国文化之病”的诊断和对“民族未来出路”的开掘。他以其独特的“三期主义”——即人类文化发展的“对待”、“意欲”与“觉解”三个阶段——构建了一套宏大的哲学框架。 本书详细阐述了梁漱溟如何将中国文化置于这一框架内进行审视。他认为,西方文明代表了“意欲”阶段的极致,表现为强烈的征服自然和物质扩张;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倾向于“对待”的圆融与内在的调和。然而,面对西方的挑战,中国文化陷入了停滞。 重点章节将聚焦于他早期的代表作《东西文化及其比较》的论述精髓。该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对比,而是梁漱溟试图为中国文化找到一条“出洋相”——即融入现代世界而不失主体性的道路。他坚信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良知”和“群体精神”,这才是对抗现代性异化与功利主义的根本力量。 三、 从乡村建设到教育实践:知行合一的艰难探索 梁漱溟的一生,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他深刻认识到,空谈哲学无法挽救积弱的中国,真正的出路在于脚踏实地的社会改造与国民精神的重塑。 本书将详细记述他投身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历程。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山东邹平的初步尝试,到后来的河南、四川等地,梁漱溟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的“乡村教育”理念。他试图通过重建乡村的基层组织、推广实用的生产技能和重塑民众的道德伦理,来实现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革。这些实践,虽然屡遭挫折,却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试图以“文化的力量”来改造政治与经济现实的巨大勇气和理想主义色彩。 同时,本书也会考察他对传统教育的深刻反思。他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士大夫阶层的修身养性,脱离了底层民众的实际需求。他所倡导的教育,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劳动能力的现代国民。 四、 晚年沉思与历史定位:儒家传统的坚守者 进入新中国时期,梁漱溟的思想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向与坚守的磨合。他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参与到新政权的建设中,同时,对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某些偏离其理想的现象,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批判性姿态。 本书将重点分析他晚年对传统儒学,特别是对孟子思想的回归与诠释。在时代思潮的巨大压力下,梁漱溟如何守护住他对“仁”与“性善”的信念?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多次交谈记录,不仅是珍贵的史料,更折射出一位老派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复杂心境——既有顺应时代的务实,更有植根于文化深处的固执。 五、 研究价值与历史意义 《梁漱溟评传》不仅是对一位重要学者的传记,更是一部观察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缩影。阅读此书,读者将能够: 1. 理解中国现代思想的本土性根源:认识到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回应并非简单的模仿或排斥,而是基于自身深厚文化底蕴的主动选择与消化。 2. 洞察“知行合一”的实践困境:通过梁漱溟的实践案例,反思知识分子在面对庞大社会结构时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3. 把握传统知识分子在新旧交替时代的精神状态:感受梁漱溟一生所体现出的文化担当、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忧思。 本书立足于扎实的史料考证,力求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细腻地勾勒出梁漱溟丰富而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展现这位国学大师在百年变局中留下的独特精神遗产。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赞颂之作,而是一份对一位伟大思想家复杂遗产的严肃梳理与客观评判。

用户评价

评分

“国学大师丛书:梁漱溟评传”这本书,我最近才读完,心里百感交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梁漱溟先生生平的传记,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我尤其被书中对梁漱溟先生早期思想形成过程的细致描摹所打动。从他青少年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叛逆到逐渐回归,再到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入思考,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梁漱溟思想蜕变的痕迹。书中引用了他大量的早期书信和文章,仿佛能听到他当时内心的激荡与迷茫。尤其是在他探讨“村治”理想的时候,那种对中国农村社会根深蒂固问题的关切,以及对回归传统、重建乡土社会的朴素愿望,都让人动容。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大多倾向于激进的西化,而梁漱溟却在时代浪潮中,逆流而上,寻找一条“中体西用”之外的第三条道路,这本身就充满了深刻的意义。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这个概念,不再是僵化的历史遗迹,而是活生生的、能够与现实对话的智慧。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人物塑造上做得非常出色,将梁漱溟先生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我读到书中关于他与家人、朋友的交往细节时,看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人。他有温情的一面,也有固执己见的时候;他有深邃的思想,也有普通人的情感。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梁漱溟,而不仅仅是一个“国学大师”。尤其是在描写他晚年与子女的交流,以及他对家庭责任的承担时,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父亲、丈夫的温情。这种将伟大人物拉回平凡生活,展现其复杂人性的写法,比那些过于神化的传记更具感染力。它让我觉得,即使是像梁漱溟这样的伟大人物,也同样有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平凡与伟大并行,这才是最动人的。这本书让我对“大师”二字,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评分

“国学大师丛书:梁漱溟评传”,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对梁漱溟先生思想的梳理和解读,展现了他独特的哲学视角。我一直对梁漱溟先生的“三境说”(即情欲之境、理性之境、道德之境)非常感兴趣,书中对这一理论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作者不仅解释了这一理论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大量的史料,展示了梁漱溟先生是如何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不断印证和深化这一理论的。他将哲学思考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这种“知行合一”的精神,在当下尤为难得。书中的文字,有时带着一种哲思的深度,有时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读起来毫不枯燥。它让我意识到,哲学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可以指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困境,如何安顿心灵的智慧。我从中得到的启发,远不止是对梁漱溟先生的了解,更是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梁漱溟先生在时代剧变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我读到书中关于他参与政治活动,以及后来因为一些政治上的分歧而遭受的冲击时,深感一位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悲哀。他并非不关心国家大事,反而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但他所秉持的原则和思考方式,与当时主流的政治思潮存在着巨大的张力。作者在这部分内容的叙述上,并没有简单地将他塑造成一个受害者,而是深入分析了他思想的局限性,以及他在政治抉择中的考量。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试图坚持自己信念的艰难。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以及随之而来的孤独,都让我对这位“最后的儒者”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者,更是时代的亲历者和思考者。

评分

读完这本《国学大师丛书:梁漱溟评传》,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以一种非常平实却又深刻的方式,勾勒出了梁漱溟先生晚年的精神图景。与其说这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次与一位智者的深度对话。书中对梁漱溟先生晚年生活的描写,不是那种戏剧性的传奇,而是充满日常细节,比如他对生活琐事的细心打理,对后辈的谆谆教诲,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和思考。作者并没有回避梁漱溟先生晚年可能面临的一些争议和挑战,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了他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宁静和思想的独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他对“人生问题”的探讨,这贯穿了他一生的思想主题。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哲学家,而是将哲学思考融入到日常生活,试图为个体生命的困惑寻找答案。那种“内向开辟”的哲学观,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向外追逐物质的同时,不要忘记向内审视自己的心灵。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可以,有点脏了。书写的还可以。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我的单位——汪伪政府保安局——有一个响当当的俗称:76号南京区。76号就是汪伪政府特工总部,因设在上海极司菲尔路76号而得名,由丁默村和李士群掌管。原来,我们保安局大门就在日本宪兵司令部隔壁:颐和路二十一号。咫尺之远,我都是走来走去,根本无需用车。今年初,单位频频出事,诸事不顺,老大请来风水先生把脉破邪,找到的办法是重新开门。于是,几个月前把大门改至灵隐路8号,以前这里是后门。其实还是不远,走路也就是五分钟,平时我也都是徒步来去的。但今天不行,因为是来取这个月的密码的,所以带了车和卫兵。

评分

我叫金深水,金子的金,深浅的深,雨水的水——金深水。也许是宿命,也许是巧合,我这个平凡的名字竟暗喻了我一生非凡的命。是呀,我的命就是把自己藏起来,藏得越深越好。

评分

这天早晨,南京颐和路上,一如往常,是静安的,行人稀落;街道两边都是二十年以上的梧桐树,从东南方向吹来的风,无声而有力,拂得树叶婆娑,沙沙作响。颐和路二十号,日军宪兵司令部所在地,威风凛凛的门楼之上,三面日本国旗随风起舞,在我眼前飘扬,猎猎有声。我提着装有机要文件的黑色大皮箱,从院子里走出来,习惯地对肃立在两旁的日军哨兵微微颔首。当然,我的态度里必须要有足够多的“谦恭”,我的工作和身份要求我这样,有什么办法!

评分

0k

评分

“有事吗?”

评分

“有事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