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简史 [The brief History of World Military]

世界军事简史 [The brief History of World Milita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春桥 编
图书标签:
  • 军事史
  • 世界历史
  • 战争
  • 军事
  • 历史
  • 简史
  • 全球冲突
  • 战略
  • 战术
  • 武器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691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012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brief History of World Milita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9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界军事史是研究世界历史上的战争和军队建设等军事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人类历史上军事实践活动及其经验教训的总结,包括世界战争史、世界军队史、军事技术与武器装备史、军事学术史、军事制度史、军事思想史等。《世界军事简史》由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历史研究室组织编写,主要特点有:一是体系合理,内容全面。按照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时期,以战争实践、军事制度、军事技术、军事思想等为基本内容,阐明了世界军事史的基本发展历程,对人们耳熟能详的重要战争、基本军事制度、重大武器装备发明、著名军事家、代表军事学说等都有所反映。二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选取了那些能代表世界军事发展主流,对世界军事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内容,既破除了“欧洲中心论”,又能厚今薄古,古代、近代略写,现代、当代详述。三是着眼实践,有的放矢。注重从战争与和平、作战与建军、冲突与危机等内在联系的角度,阐述军事和战争的本质,尤其注意针对长期和平时期军队如何增强战备意识、保持战斗力、克服和平病,以及如何判断和处理重大战争、军事冲突和军事危机等,提供历史镜鉴,推进我军强军实践和现实军事斗争准备。四是叙评结合,论从史出。在叙述各历史时期战争实践,军事制度、军事技术、军事思想等方面发展脉络和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注意分析评论、归纳概括和观点提炼,体现了世界军事发展中带有普遍性意义的规律。五是文字流畅,可读性好。力求做到知识性与思想性、普及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在史实准确、论述深刻、观点严谨的基础上,提高可读性。

作者简介

  柯春桥,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外国军事历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军事科学院学术带头人,大校。兼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事历史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战后世界军事史和美国军事史。著有《美国军事实力分析》《科素沃战争》等。主持或主笔完成多项国家与军队重大和重点课题。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古代世界军事
概述
第一章 古代西亚北非军事发展
第一节 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国家的军事发展
第二节 阿拉伯帝国与对外战争
第三节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与对外扩张
参考材料
第二章 古代希腊、古罗马、拜占庭的军事发展
第一节 古代希腊的军事发展
第二节 古罗马帝国的军事发展
第三节 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发展
参考材料
第三章 古代中国军事发展
第一节 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发展
第二节 重要战争
第三节 古代中国军事制度的变迁
第四节 军事思想的辉煌成就
参考材料

第二编 近代世界军事
概述
第四章 16-18世纪世界军事的发展
第一节 欧洲火器的改进与陆海战术的变革
第二节 欧洲各国的军事改革与近代军事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重要战争
第四节 近代早期的军事理论
参考材料
第五章 拿破仑战争
第一节 战争进程
第二节 拿破仑战争的总结
第三节 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创立
参考材料
第六章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世界军事发展
第一节 武器装备的改进与战术的发展
第二节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的重大战争
第三节 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繁荣发展
第四节 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创立
参考材料

第三编 现代世界军事
概述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战争进程
……
第四编 当代世界军事
后记

精彩书摘

  《世界军事简史》:
  二、重要战争公元前8-前6世纪,古代希腊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既没有来自外族的严重威胁,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也不多见。但从公元前5世纪起,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的矛盾以及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一系列大规模战争,其中主要有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亚历山大东征。
  (一)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前449年)
  公元前6世纪中叶,崛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侵占小亚细亚西部希腊城邦。公元前513年,波斯占领黑海海峡和色雷斯一带,直接威胁希腊半岛诸城邦的安全和海外贸易。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西部的希腊城邦不堪忍受波斯压迫,以米利都为中心爆发起义。雅典和埃雷特里亚城邦派25艘战船支援。公元前494年,起义被波斯镇压下去。早有两侵野心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以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借口,于公元前492年开始出兵远征希腊半岛,希波战争爆发。
  公元前492-前479年,波斯军队三次远征希腊。公元前492年,波斯军队第一次远征希腊,渡过达达尼尔海峡,沿色雷斯海岸西进。海军到达阿索斯角时遇到大风暴,300多艘战船撞毁,2万余人失踪,几乎全军覆灭。陆军遭到色雷斯人的袭击,出师不利,退回小亚细亚。
  公元前490年波斯第二次远征希腊。波斯军队2万余人横渡爱琴海,首先攻占和破坏埃雷特里亚城,接着在距雅典城东北约40千米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全城紧急动员,组成约l万人的队伍开赴马拉松迎敌,并派人向希腊城邦求援,但只有布拉底派来援军1000人。为免遭波斯骑兵攻击和波斯大军包抄,雅典军队统帅米太亚德在山脚下摆下方阵,将方阵中部纵深压缩至12人以下,以扩大方阵正面,方阵两翼部署重兵,紧靠两条流向大海的小河。9月12日,会战展开,雅典军队乘波斯军队骑兵主力尚未赶到之机,率先发起进攻。波斯军队实施反击,雅典中军乘机且战且退,诱使波斯军队拉长战线。雅典军队两翼随即发起攻击,形成夹击之势,重创波斯军队,随后乘胜追击。波斯军队溃败,乘船逃走。雅典军取得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击毙波斯军队6400人,自身只阵亡192人。
  公元前480年,波斯第三次远征希腊。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亲率10余万人、1000余艘战船,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分水陆两路沿色雷斯西进,迅速占领北希腊,8月中旬占领温泉关。波斯军队随后长驱直入,直扑雅典城。雅典名将地米斯托克利组织雅典城的非战斗人员南撤至特里津城、萨拉米斯岛等地,将全部适龄男子编人海军,并说服希腊舰队(约300艘战船)退据萨拉米斯湾,引诱波斯舰队前来决战。波斯舰队1000余艘战船尾追而至,9月23日对希腊舰队发起攻击。希腊舰队发挥船小灵活、在狭窄海湾运转自如的优势,以接舷战和撞击战反复突击波斯舰队。波斯战船体大笨重,运转不灵,前进不得,后退无路,自相碰撞,乱作一团。经一天激战,波斯舰队遭重创,被击沉战船200余艘;希腊舰队只损失战船40余艘。萨拉米斯海战后,波斯海军退回小亚细亚;波斯陆军向希腊北方退却。公元前479年8月,退到希腊北方的波斯陆军卷土重来。希腊联军在布拉底击毙波斯陆军统帅马多尼乌斯,重创波斯陆军,粉碎波斯第三次远征。
  公元前478年起,希腊联军逐渐转入反攻,一再重创波斯陆海军。公元前449年,双方缔结和约,规定波斯放弃对爱琴海、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承认小亚细亚希腊诸城邦独立。
  希波战争中,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为保卫国家自由和独立,捐弃前嫌,团结对敌,指挥正确,战略战术灵活,发挥本土作战优势,创造了马拉松之战、萨拉米斯海战等著名战例,连续挫败波斯三次远征,继而适时转入反攻,赢得了希波战争的胜利。波斯军队对外进行侵略战争,指挥失误,战术呆板,虽然兵力占优势,但多为从被征服民族强征的士兵,士气低落,且劳师远征,补给困难,最终招致失败。
  ……
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战争回响 自人类诞生之初,生存的本能便驱动着我们与自然、与同类进行着永恒的抗争。而战争,作为这种抗争中最极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犹如一道烙印,深深地刻画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画卷之上。它既是文明的毁灭者,也是文明的催化剂,在一次又一次的血与火的洗礼中,塑造着人类社会的形态、价值观以及技术进步的轨迹。本书并非要详尽地罗列每一次战役的细节,也不是要评判某场战争的胜负功过,而是旨在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勾勒出战争这一历史现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探究其背后的驱动力、演变脉络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史前时代,当部落之间的冲突仅仅是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狩猎场、水源,或是抵御来自外部的威胁。那时,简陋的石器、木棍便是他们的武器,而战争的形态也多是零星的、局部的冲突。然而,即便是在如此原始的条件下,战争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它催生了合作与组织的需求,促进了工具的改进,并逐渐形成了早期的社会结构。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社会组织也日益复杂化。土地的占有、人口的增长以及城邦的出现,使得大规模的冲突成为可能,也成为不可避免。古典文明的曙光中,我们看到了第一次有记载的、有组织的军事力量的出现。斯巴达的严酷训练,雅典的民主议事,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的军事机器,无不彰显着那个时代对战争的理解与运用。希腊城邦之间此起彼伏的战争,不仅塑造了古典世界的政治格局,更在哲学、艺术、建筑等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波斯战争的胜利,使得希腊文明得以独立发展;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惨烈,则预示着城邦时代的衰落。 而罗马,这个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组织能力而闻名于世的帝国,将战争的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的军团,以其严谨的纪律、精良的装备和高超的战术,征服了地中海世界。罗马的扩张,并非仅仅是领土的掠夺,更是文化的传播、法律的推广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军事上的过度扩张与内部的腐朽,最终也导致了这个庞大帝国的崩塌。罗马的衰落,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但其军事力量的衰竭无疑是其中重要的推手,它为欧洲漫长的“黑暗时代”拉开了序幕。 中世纪的欧洲,在罗马帝国崩溃后,陷入了长期的分裂与动荡。骑士制度、封建领主的割据,使得战争呈现出一种分散而又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十字军东征,这场由宗教信仰驱动的、持续了近两百年的宏大军事行动,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东的格局,也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加剧了宗教间的隔阂与冲突。火器的出现,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渗透,预示着未来战争形态的根本性变革。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浪潮席卷欧洲,伴随着的是民族国家的崛起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君主们开始建立常备军,并致力于发展更为精良的军事技术。三十年战争、英国内战等一系列冲突,虽然血腥残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军事思想的革新,例如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战术改革,以及军事组织与后勤保障的进步。此时的战争,虽然仍有宗教和政治的因素,但经济利益和国家实力对比的考量,变得愈发重要。 到了近代,工业革命的到来,为战争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蒸汽机驱动的火车和轮船,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改良的火炮、步枪以及后来的机关枪,使得战争的破坏力呈几何级数增长。拿破仑战争,以其席卷整个欧洲的规模和深刻的战术创新,成为了近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位伟大的军事家,不仅在战场上屡创奇迹,更在政治和法律上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普鲁士的军事改革,以其严谨的参谋体系和高效的动员能力,在普法战争中展现了强大的实力,为后来的德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冲突。科技的飞速发展,在战争中得到了最极致的应用:飞机、坦克、潜艇、毒气,以及后来的原子弹,将战争的规模和破坏力推向了新的顶点。这两场世界大战,不仅改变了全球政治版图,摧毁了旧的帝国,催生了新的超级大国,更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极端残酷性,以及人类社会对和平的渴望。它迫使人们反思战争的根源,并努力构建新的国际秩序,例如联合国的成立,便是对和平的庄严承诺。 进入冷战时期,核武器的出现,使得大规模的直接军事冲突变得风险巨大。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以一种“恐怖的平衡”维系着世界的和平,但也催生了代理人战争、军备竞赛以及情报战等新的冲突形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战争带来了新的维度,电子战、网络战逐渐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纵观人类历史,战争并非孤立存在的事件,它与政治、经济、技术、文化、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 intertwined。每一次战争的爆发,都根植于复杂的社会土壤;每一次战争的结束,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留下新的印记。战争催生了技术创新,例如冶金术、造船术、通信技术,以及现代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都与军事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战争也塑造了国家形态,催生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也导致了帝国的瓦解。战争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激发了对正义、自由、牺牲等概念的深刻反思,也暴露了人性的阴暗面。 尽管我们极力追求和平,但战争的阴影从未完全散去。局部冲突、恐怖主义、国家间的猜疑与博弈,依然在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根源依然存在。理解战争的历史,并非是为了重温过去的荣耀或悲伤,而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并努力避免重蹈覆辙。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长河,从古老的部落冲突到现代的高科技战争,感受战争的脉搏,理解其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所扮演的复杂而又关键的角色。我们将看到,战争如何塑造了民族的命运,如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如何驱动了技术的进步,又如何触动了人类最深层的情感与思考。这是一部关于人类集体选择的宏大叙事,一部关于生存、冲突与演进的壮丽史诗。通过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回顾,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何会有战争”,以及“如何才能走向更持久的和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的崛起和衰落,就必须了解它的军事历史。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没有厚重到让人望而却步,却能在相对精炼的篇幅里,勾勒出世界军事史的清晰脉络。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时期军事发展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比如,在讲述中世纪的骑士战争之后,立刻转向火药武器的革命性影响,这种过渡自然而然,也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军事技术演进的逻辑。而对于近代史的描写,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从早期殖民扩张中海军的重要性,到工业革命后军事生产力的飞跃,再到两次世界大战中大规模的总体战,本书都以一种条理清晰的方式呈现。特别是书中关于战略战术的分析,虽然不至于让非专业人士立刻成为军事家,但却能够让人理解不同战役背后的智慧与博弈。例如,对于闪电战的解析,不仅仅是速度和突袭,更是后勤、通信、协同作战的完美结合。而且,本书也并非只聚焦于西方军事史,对东方军事文明的论述,也同样具有深度和广度,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在军事发展上的独特性和共通性。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精炼而深刻的军事史之旅,它能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而立体的世界军事史认知框架。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军事历史有点畏惧,觉得它充斥着死亡、暴力和枯燥的数字。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来解读战争,不仅仅关注宏大的战争场面,更关注战争背后人的故事。例如,在描写古代战争时,作者会穿插描述士兵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恐惧与勇气,以及战后他们的命运。关于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比如孙子兵法,本书并没有将其当作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应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中科技与人性的交织的描写。比如,一战中的飞机,最初只是侦察工具,后来逐渐发展成空战的利器,而飞行员们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新英雄。二战中的原子弹,则将人类的毁灭能力推向了顶峰,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这本书还探讨了战争对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国家命运的长远影响,让我意识到战争并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它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历史,不如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思考战争的意义,以及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评分

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提供全新视角和深度解读的读物。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比较泛泛,但其内容之丰富、分析之透彻,着实让我惊喜。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探寻军事变革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这些变革如何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走向。我特别喜欢它对古代战争的论述,比如马其顿方阵的威力,以及罗马军团的纪律性和组织性,作者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解释了为何这些军队能够征服广袤的疆域。而在中世纪,本书则详细阐述了骑士制度的兴衰,以及火药武器的出现是如何颠覆了传统的战争模式。最令我着迷的是关于工业革命后军事科技爆炸性发展的章节,从蒸汽动力战舰到早期的飞机,再到核武器的诞生,作者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描绘了技术进步如何不断刷新着战争的残酷程度和破坏范围。而且,这本书在分析战役时,也并非简单地堆砌兵力数据和作战地图,而是更侧重于对战略决策的解读,以及指挥官的心理素质、政治考量等非军事因素的影响。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不再是单纯的暴力冲突,而是国家、民族、科技、思想等多重力量博弈的复杂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历史著作那样严肃刻板,反而带着一种故事性和画面感,让人读起来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关于蒙古帝国的崛起,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成吉思汗如何将分散的部落统一,以及他麾下骑兵的强大战斗力。他没有将蒙古人简单地描绘成野蛮的征服者,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独特的军事组织、战术运用,以及其对欧亚大陆产生的影响。随后,书中对海上强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的崛起及其海军战略的描写也十分精彩。我以前对海军史了解不多,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洋流、风向、海图等自然因素在海战中的重要性,以及海军是如何支撑起庞大的殖民帝国。还有近代的两次世界大战,本书并没有用大量篇幅去详细描述每一场战役,而是着重于战争的转折点,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如何成为东线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以及诺曼底登陆如何打开了西线战场的局面。其中关于冷战的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对于核武器的威慑,以及代理人战争的描绘,都让人印象深刻,对我们理解当今国际格局有着重要的启示。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人类的战争史浓缩其中,既有宏大的叙事,又不乏细腻的笔触。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快餐式的世界军事史,对于我这种平时对历史军事不怎么了解的人来说,真是太友好了。它不像那些动辄几百页、专业术语堆砌的巨著,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从古至今各种大大小小的军事冲突、战略战术、武器装备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拿破仑战争的部分,原本我觉得拿破仑就是个叱咤风云的军事天才,这本书却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他之所以能崛起,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胜负,更是涉及到他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往我只知道那是场惨烈的消耗战,这本书则详细描绘了壕沟战的恐怖,以及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比如机关枪、毒气、坦克的出现,是如何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它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但也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因为作者总能在叙述中穿插一些有趣的轶事,或是对历史人物性格的精彩剖析,让冰冷的战争史变得生动起来。总而言之,它是一本适合在通勤路上、午休时间,甚至是睡前随意翻阅的书,既能增长见识,又能激发对历史的兴趣,让我觉得原来军事史也可以这么有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