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2卷) 经典作家著作研究2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2卷) 经典作家著作研究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央编译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经典作家
  • 著作研究
  • 理论研究
  • 学术著作
  • 红色文化
  • 思想政治教育
  • 哲学
  • 历史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59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84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央编译局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4
字数:4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2卷) 经典作家著作研究2》收录了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开始合作到巴黎公社之前的著作的研究文章,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和历史考证版中几个卷次的前言、《马恩文库》俄文版第十四卷前言,以及从时代背景、写作过程等不同角度研究经典作家的有关著作的文献。

目录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性合作的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第4卷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1849年革命前夕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第6卷说明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1849年革命年代进行的理论研究和革命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第7卷说明
革命风暴后的初步理论反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1部分第10卷前言
1848—1849年革命风暴后的理论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1部分第ll卷前言
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进入低潮时期的理论研究和革命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1部分第12卷前言
科学分析19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局势的光辉典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l部分第13卷前言
马克思恩格斯对1854—1855年欧洲局势的科学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第13卷前言
1855—1856年克里木战争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欧洲各国局势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第14卷前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第一国际的创建所作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1部分第20卷前言
马克思关于波兰问题的两组手稿——《马恩文库》俄文版第十四卷前言
《神圣家族》一书的成书与出版经过及影响
[德]沃·蒙克
沙洛顿堡的《神圣家族》
[德]玛丽昂·巴尔岑
马克思为亨利希·海涅辩护的一篇鲜为人知的文章
[苏]H.r.罗基强斯基
通过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理论——读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周亮勋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苏]维·莫·鲍古斯拉夫斯基
19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反应
[德]艾克·科普夫
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有关匈牙利革命的文章的研究新成果
[民主德国]弗朗索瓦·梅利斯
谈谈马克思《路易一拿破仑和富尔德》一文所依据的原始资料
[德]海蒂·沃尔弗
新发现的恩格斯关于匈牙利革命的三篇文章
[德]弗朗索瓦·梅利斯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简介
[德]弗兰茨·梅林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写作和出版情况
马克思创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曾依据什么资料
[苏]纳·维·库德里亚绍娃
《流亡中的大人物》的产生和流传情况
谈谈马克思的《革命的西班牙》组文的产生
[德]卡尔一弗里德·格鲁伯
马克思与卡尔·福格特的争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美国内战》一文的前前后后
阎月梅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发表一百二十周年
[民主德国]罗·德卢贝克

前言/序言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2卷):经典作家著作研究2》 内容概述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2卷):经典作家著作研究2》是一部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核心著作的学术专著。本卷聚焦于对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一系列 foundational 著作的再审视与再解读,旨在揭示其思想的深刻内涵、历史背景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经典作家关于经济、政治、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辨析和阐释。 核心研究视角与内容模块 本卷的研究并非简单的文本罗列或表面化的解读,而是深入到经典作家思想体系的内部,剖析其理论逻辑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具体而言,本卷在以下几个关键模块展开深入探讨: 1. 《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与现代经济批判: 本部分将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细致的梳理与阐释。这包括对“劳动力商品”、“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与转化”等关键范畴的定义、来源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作用的深刻剖析。研究将重点关注剩余价值的剥削性本质,揭示资本家如何通过对工人劳动的无偿占有来积累财富,以及这种剥削如何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同时,本卷也将《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置于现代经济背景下进行审视。我们将探讨在当前全球化、金融化、数字化等新特征日益凸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方式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着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和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与现实经济现象的对照分析,本卷力求展现剩余价值理论在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矛盾中的持久生命力与解释力。 研究还将涉及《资本论》中关于资本积累、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等重要理论的阐释,并探讨这些理论如何与当代的经济周期、金融泡沫、贫富分化等现象相呼应。通过对这些核心经济理论的深入理解,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种批判性理论,其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洞察力依然锋利。 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本章节将聚焦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入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将从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揭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基础,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统一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具体而言,本卷将详细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等概念的生成逻辑,阐明物质生产活动如何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我们将重点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共产主义”并非一个现成的、预设的模式,而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运动。 研究还将辨析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强调其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注重考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矛盾斗争以及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本部分将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并非宿命论,而是通过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超越了唯心史观,将历史的动力追溯到物质生产的实际过程中,从而为科学地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反杜林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批判: 《反杜林论》作为恩格斯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集中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系统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本卷将对《反杜林论》进行深入解读,重点阐释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出发点,揭示社会主义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本部分将详细分析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进行的深刻批判,揭示这些思潮在理论上的局限性和实践上的危害。通过恩格斯严密的论证,本卷将展现科学社会主义如何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并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所主张的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核心概念的科学内涵。 研究还将探讨《反杜林论》在阐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辩证关系,以及对“三个世界”构成的科学认识方面所做的贡献。本卷将强调,《反杜林论》不仅是对当时各种错误思潮的有力批判,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后世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我们将重点分析恩格斯如何将自然辩证法与社会辩证法相结合,以期全面地理解世界。 4. 经典作家关于国家、革命与政党的理论再审视: 本卷还将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革命与政党的经典论述。研究将梳理他们关于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国家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演变,以及国家最终消亡的历史趋势。重点将放在对《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关于国家性质和发展方向的论述的解读。 同时,本卷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包括革命的发生条件、革命的动力、革命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等。研究将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如何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出发,阐述无产阶级革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此外,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也是本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卷将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党的性质、任务、组织原则以及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的论述。重点将放在对《共产党宣言》等文献中关于“共产党的性质和目的”以及“为着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的论述进行细致的解读。本部分旨在揭示无产阶级政党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其所应具备的先进性、阶级性和群众性。 5. 经典著作的当代价值与理论创新: 在对经典作家著作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本卷并未止步于对历史文本的静态分析,而是着力于挖掘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深刻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本部分将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 研究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出现的新的挑战和机遇,来审视经典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本卷将引导读者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 本部分将重点关注那些在当代社会具有突出意义的理论命题,例如如何理解新时代的新矛盾,如何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如何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卷旨在表明,马克思主义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的理论,其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启示。 学术价值与读者群体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2卷):经典作家著作研究2》集学术性、思想性和资料性于一体,其显著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深化理论认知:通过对经典作家核心著作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帮助读者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把握其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 促进学术对话:本书的深入研究与创新性解读,将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资源,促进学术界的深入研讨与交流。 指导现实实践:本书不仅是对经典理论的梳理,更是对其在当代社会应用价值的探索,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传承与发展:本卷致力于在传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同时,强调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生命力。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群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与工作者:包括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理论刊物编辑等,本书能为其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研究视角。 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本书将是他们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包括关心国家发展、社会变革和思想史的各界人士,本书能够帮助他们系统地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理论宣传和政策研究部门的同志:本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际工作。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2卷):经典作家著作研究2》是一部严谨、深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它将为读者提供一次全面而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习之旅,并在理解当代社会、推动理论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经典作家著作研究”这个副标题,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对马克思、恩格斯等创始人的原始文献进行深入的研读。然而,这些著作往往篇幅宏大,理论艰深,普通读者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因此,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解读和研究这些经典著作的学术资料,就显得尤为珍贵。《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2卷) 经典作家著作研究2》正是我所期待的那种。我希望它能够提供给我一些清晰的研究脉络,帮助我理解不同经典著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各自的贡献和局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够引领我,学会如何批判性地吸收这些思想,而不是全盘接受。在当今社会,重温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学习,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在这条道路上的有力助手。

评分

我一直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也陆陆续续读过不少相关的研究书籍。这次偶然翻到这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2卷) 经典作家著作研究2》,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书名就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核心思想提供新的视角。有时候,我们对一些理论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或者受到一些二手解读的局限。我希望这本研究资料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更直接地触及到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最原始、最深刻的论述。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重温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我相信,这本书中一定蕴含着有助于我们分析当下问题、指导实践的宝贵智慧。我尤其期待其中对经典著作文本的细致梳理和解读,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过去被我忽略的细节,从而构建更完整、更准确的理论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封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厚重而又不失学术严谨的风格,预示着其内容的扎实程度。作为一名业余的马克思主义爱好者,我时常在阅读原著时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概念和逻辑需要借助他人的解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希望这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2卷) 经典作家著作研究2》能够成为我的“点灯人”,它所汇集的“经典作家著作研究”,很可能包含了对那些晦涩文本的深入剖析,能够帮助我理清思路,抓住核心要义。我一直认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在于其批判精神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洞察,而这些往往体现在那些经典著作的字里行间。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批判性地阅读这些经典,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分析方法,那就太有价值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书中对于“经典作家”的具体选择和研究角度是怎样的,这是否能为我的阅读提供一个清晰的路径,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和消化那些重要的思想遗产。

评分

坦白说,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各种二手文献的解读。这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2卷) 经典作家著作研究2》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源头活水”的机会。我期望它能在“经典作家著作研究”这个层面上,为我提供更扎实、更本源的学术支持。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能够展现出一种严谨的考据精神,对于经典文本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精雕细琢。有时候,一些细微的词句变化,可能就蕴含着重要的理论转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学会如何像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去审视和分析这些伟大的著作,而不是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同时,我也希望它能为我解答一些长期困扰我的学术难题,比如,经典作家在不同时期思想的演变,或者他们之间观点的异同等等。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和立体。

评分

我一直觉得,对于任何一个学术领域,尤其是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对经典著作的持续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这次看到《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2卷) 经典作家著作研究2》,我首先想到的是它所承载的学术使命。我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对思想的追溯、梳理和辨析。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在“经典作家著作研究”这个方向上,会呈现出怎样的研究成果。是专注于某个具体的著作,进行文本细读?还是聚焦于某一个理论问题,追溯不同经典作家在此问题上的论述演变?又或者是对不同流派的解读进行比较和评析?这些都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希望它能提供给我一些新的研究思路,让我看到,原来一个看似熟悉的理论,在深入挖掘后,依然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且,在我看来,对经典的研究,也往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因为很多现代社会的问题,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经典理论的讨论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