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整洁之道

代码整洁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伯特·C.马丁(RobertC.Marti 著
图书标签:
  • 代码质量
  • 代码规范
  • 软件设计
  • 可读性
  • 可维护性
  • 重构
  • 编程实践
  • 软件工程
  • 整洁代码
  • 最佳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34159
商品编码:11673591470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罗伯特·C.马丁(Robert C.Martin) 著;余晟,章显洲 译 定  价:49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9月01日 页  数:170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5434159 必读引言1
第1章专业主义7
1.1清楚你要什么8
1.2担当责任8
1.3首先,不行损害之事10
1.3.1不要破坏软件功能10
1.3.2不要破坏结构12
1.4职业道德13
1.4.1了解你的领域14
1.4.2坚持学习16
1.4.3练习16
1.4.4合作17
1.4.5辅导17
1.4.6了解业务领域17
1.4.7与雇主/客户保持一致18
1.4.8谦逊18
1.5参考文献18
第2章说“不”19
2.1对抗角色21
2.2高风险时刻24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编程大师“Bob 大叔”40余年编程生涯的心得体会的总结,讲解要成为真正专业的程序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态度,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作者以自己以及身边的同事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为例,意在为后来者引路,助其职业生涯迈上更高台阶。 (美)罗伯特·C.马丁(Robert C.Martin) 著;余晟,章显洲 译 Robert C.Martin,软件开发大师,设计模式和敏捷开发先驱,敏捷联盟首任,C++Report前主编,被后辈程序员尊称为“Bob大叔”。20世纪70年代初成为职业程序员,后创办Object Mentor公司并任总裁。Martin还是一名多产的作家,至今已发表数百篇文章、论文和博客文章。除本书外,还著有《代码整洁之道》《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和实践》《UML:Java程序员指南》等。

余晟,混迹软件开发和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在沪江网负责研发和架构管理工作。业余喜爱阅读、思考,关注工程师的全面发展,探索更聪明的技术方案,乐于帮助外界更多理解IT行业的等

《匠心独运:现代软件开发的艺术与实践》 引言: 在快速迭代、瞬息万变的软件开发领域,代码的质量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团队协作效率、项目生命周期以及最终产品稳定性的基石。一本好的代码,如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易于理解、修改和扩展,能够极大地降低开发成本,提升用户体验。然而,现实中充斥着各种“技术债务”,它们像幽灵一样缠绕着项目,使得维护困难重重,bug频发,创新受阻。 《匠心独运:现代软件开发 的艺术与实践》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对软件开发过程中那些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软实力”进行的一次深入探索。它旨在唤醒开发者心中那份对卓越代码的追求,引导读者从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开发习惯和思维模式。本书将带领你踏上一段关于如何打造可持续、可维护、高性能软件的旅程,让你不仅仅是编写代码,更是“建造”软件。 第一章:为何“匠心”是关键?—— 理解代码的生命周期与价值 我们常常陷入“完成功能”的思维陷阱,认为只要代码能够运行,就能算作合格。然而,这只是开发流程中的一个短暂环节。一个真正有价值的软件,其生命周期远比编写代码本身漫长。维护、迭代、修复bug、添加新功能,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代码的“生命线”: 本章将详细阐述代码从诞生之初到最终退役的整个生命周期。我们将分析在不同阶段,代码质量对项目成败的影响。一个糟糕的代码基底,会在维护阶段像滚雪球一样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去“救火”,而非进行有意义的创新。 从“能用”到“卓越”: 我们将深入剖析“能用”的代码与“卓越”的代码之间的本质区别。卓越的代码不仅实现了功能,更具备了可读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这种卓越,是开发者匠心精神的直接体现,也是项目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经济学视角下的代码质量: 代码质量并非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本书将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解释为何投资于高质量的代码,长期来看能够显著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提升 ROI(投资回报率)。劣质代码带来的“技术债务”,其利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累积,最终可能压垮项目。 团队协作的润滑剂: 高质量的代码是团队协作的基石。清晰、一致的代码风格,能够让团队成员更快速地理解彼此的工作,减少沟通障碍,提高开发效率。反之,混乱的代码则会成为团队协作的“绊脚石”,加剧摩擦,降低士气。 第二章:理解与表达—— 代码的可读性与清晰度 代码首先是给人读的,其次才是给机器执行的。一个难以理解的代码片段,即使功能正确,也可能成为潜在的“定时炸弹”。本章将聚焦于如何让你的代码“开口说话”,清晰地传达其意图。 “命名”的艺术: 变量名、函数名、类名,这些都是代码中最直接的表达。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取一个既能准确反映其作用,又能易于记忆和理解的名字。我们将分析不同命名风格的优劣,以及如何避免含糊不清、误导性的命名。 结构之美: 代码的结构如同建筑的骨架,决定了其稳定性和可塑性。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函数划分、类设计、模块组织,来构建清晰、有层次的代码结构。这包括如何避免过长的函数、过大的类,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设计模式来组织代码。 注释的智慧: 注释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完全不需要。本章将教你如何写出有价值的注释,它们应该解释“为什么”,而不是“做什么”。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注释,以及何时使用它们,如何让注释成为代码的有力补充,而非干扰。 格式的力量: 一致的代码格式,能够极大地提高代码的可读性。我们将探讨代码风格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统一的格式化工具和规范,来确保代码的一致性。这包括缩进、空行、括号的使用等细节。 第三章:构建坚固的“防护网”—— 代码的可测试性 测试是保证代码质量的“防火墙”。一个可测试的代码,意味着它更容易被验证、更容易被修改,也更容易被重构。本章将从根本上探讨如何编写出易于测试的代码。 可测试性与设计的关联: 本章将揭示可测试性并非一个独立的质量属性,而是与代码设计紧密相连。我们将分析那些阻碍测试的代码模式,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通过依赖注入来解耦,如何避免全局状态的滥用。 单元测试的“基石”作用: 单元测试是保证代码局部正确性的最基本手段。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编写高质量的单元测试,包括测试的覆盖率、测试数据的准备、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代码结构编写有效的测试。 集成测试与端到端测试的配合: 除了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端到端测试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探讨如何将不同层级的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体系,从而全面保障软件的质量。 测试驱动开发(TDD)的理念与实践: 我们将介绍测试驱动开发(TDD)的思想,它强调“先写测试,再写代码”,这种模式能够从源头上保证代码的可测试性,并引导开发者写出更清晰、更模块化的设计。 第四章:拥抱变化—— 代码的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 软件系统是在不断变化的,需求变更、技术演进,都需要我们能够从容应对。本章将关注如何编写能够“呼吸”的代码,让它们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保持活力,轻松应对各种变化。 “ DRY”原则的力量(Don’t Repeat Yourself): 重复的代码是维护的噩梦。本章将深入讲解DRY原则,以及如何在实际开发中识别和消除代码重复。我们将探讨各种技巧,例如提取通用函数、创建抽象类、利用设计模式等。 “ KISS”原则的智慧(Keep It Simple, Stupid): 复杂性是软件的敌人。本章将阐述KISS原则,强调代码的简洁和易于理解。我们将分析那些让代码变得复杂的原因,并提供实用的方法来简化代码,使其更加直观。 SOLID原则的指导: SOLID原则是面向对象设计中提高代码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的五大基本原则。本章将逐一解析每个原则(单一职责原则、开闭原则、里氏替换原则、接口隔离原则、依赖倒置原则),并结合具体的代码示例,展示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重构的艺术: 重构是改善代码内部结构而不改变其外部行为的过程。本章将介绍重构的价值,以及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重构。我们将列举常见的重构手法,并讲解如何循序渐进地改善代码质量。 第五章:超越“写代码”—— 持续学习与成长 软件开发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优秀开发者不仅仅是代码的编写者,更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社区的贡献者。本章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领域中保持竞争力,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匠心”。 代码评审的价值: 代码评审是学习和分享的最佳途径之一。本章将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代码评审,从他人的代码中学习,并为他人提供建设性的反馈。 技术债务的管理与偿还: 技术债务并非一无是处,但必须被有效管理。本章将介绍如何识别技术债务,评估其影响,并制定合理的偿还计划。 拥抱敏捷与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 敏捷开发和CI/CD流程,能够极大地加速软件交付,并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本章将探讨这些现代开发实践如何与高质量代码的追求相辅相成。 构建个人品牌与社区贡献: 分享知识,参与开源,是提升个人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本章将鼓励读者积极参与技术社区,与其他开发者交流,共同进步。 结语: 《匠心独运:现代软件开发的艺术与实践》将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鼓励开发者回归初心,用耐心、细致和对卓越的追求,去雕琢每一行代码。通过掌握本书所阐述的理念和实践,你将能够构建出更健壮、更易于维护、更具生命力的软件系统,从而在快速变化的软件开发世界中,展现出真正的“匠心独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绝对是我读过最有价值的技术书籍之一。它没有冗长晦涩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技巧和方法。书中的概念,比如“意图明确的命名”、“函数短小精悍”、“类只做好一件事”等等,都是如此直观和重要,但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很多时候,我们编写的代码,自己过一段时间再来看,都会觉得陌生,更不用说让其他人来阅读和理解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易于理解的代码”的大门。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错误处理的章节,作者用生动的例子阐述了如何优雅地处理异常,而不是简单地吞掉错误或者抛出无意义的异常。这些看似细小的改进,却能极大地提升代码的健壮性和可维护性。我把书中的一些原则应用到我的项目中,发现代码的调试时间大大缩短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也更加顺畅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作为每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读的书籍,它能帮助他们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正确的编程理念。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醍醐灌顶的书。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写出能跑的代码就是好代码,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了,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同样重要,甚至在长远来看,它们比仅仅“能跑”的代码更有价值。书中的很多例子都非常贴切,仿佛就是我过去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真实写照,让我不禁感叹“原来是这样!”,然后又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编码习惯。作者并没有空谈理论,而是提供了大量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方法,比如如何给变量和函数起一个富有意义的名字,如何将复杂的逻辑分解成更小的、可管理的方法,如何避免魔法数字和重复代码等等。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真正应用起来,却能极大地提升代码的质量。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技巧应用到我最近的一个项目中,效果立竿见影。原本冗长、难以理解的代码,在经过重构后,变得清晰明了,修改Bug和添加新功能也变得轻松了许多。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开发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都能从中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代码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工程思维和职业素养的书。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技术书架上的瑰宝。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代码质量”这个概念的理解非常模糊,总觉得只要程序能运行,就是合格的。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代码的“整洁”程度,直接决定了它在未来有多大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作者以一种非常哲学的方式,探讨了如何写出“有生命力”的代码,而不是那些死气沉沉、难以改动的“僵尸代码”。我被书中关于“设计模式”和“重构”的讲解深深吸引,这些章节让我看到了如何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更小的、可控的部分,并能在不破坏原有功能的前提下进行优化。书中提供的很多“坏味道”的例子,都让我回忆起自己曾经写过的那些“脏”代码,不禁让人感慨万千。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按摩,它让我对编程这项工作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有了更明确的规划。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软件工程有追求的开发者,这本书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充满了智慧和启发。作者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来阐述代码整洁的重要性,他并没有强迫读者去遵循某些僵化的规则,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是正确的,这样做能带来什么好处。例如,关于“避免副作用”的讲解,就让我对函数的理解上升了一个维度。我过去常常陷入“只要功能实现了就好”的误区,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函数,应该像一个独立的、可预测的原子,只做一件事情,并且不产生任何意料之外的影响。书中的很多章节,读完之后都会让人产生一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代码审查”的讨论,它让我明白,代码整洁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团队协作的基石。这本书让我对“优秀的代码”有了全新的定义,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

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洗礼。我一直以为自己写的代码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但自从看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认知是多么狭隘。书中对“整洁”的定义,远不止于格式的统一,它更关乎代码的意图是否清晰,逻辑是否简洁,结构是否合理。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快速实现功能,会写出一些“能用就行”的代码,但这些代码在后续的维护过程中,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教我如何识别和避免这些“坏味道”,如何一步步地将“脏”代码转化为“洁净”的代码。其中关于单元测试的部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过去总觉得写测试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但书中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一个良好的测试体系,不仅能保证代码的正确性,更是重构的强大后盾。没有测试的重构,无异于在悬崖边行走,而有了测试,我就可以大胆地对代码进行优化,而不用担心引入新的问题。这本书让我对软件开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