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院2015年度案例·借款担保纠纷

中国法院2015年度案例·借款担保纠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法官学院案例开发研究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借款纠纷
  • 担保纠纷
  • 法院案例
  • 年度案例
  • 2015年
  • 民商事
  • 合同纠纷
  • 法律案例
  • 司法实践
  • 案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605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69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4
字数:18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专业的作者:
  国家法官学院案例开发研究中心持续20余年编辑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丛书,自2012年起推出《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丛书,旨在探索编辑案例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弥补当前各种案例书的不足。
  2.强大的规模:
  今年推出19本,含传统和新近的所有民商事、行政、刑事热点纠纷,这些案例是从全国各地法院收集到的上一年度审结的近万件典型案例中挑选出来的,具有广泛的选编基础和较强的代表性。
  3.独特的内容:
  不再有繁杂的案情,高度提炼案情和裁判要旨,突出争议焦点问题。
  不再有冗长的分析,主审法官撰写“法官后语”,展现裁判思路方法。

内容简介

  《中国法院2015年度案例·借款担保纠纷》所选案例均是国家法官学院从各地2014年上报的典型案例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案例,全面涵盖该领域常见纠纷内容。案情凝练,并由主审法官精心撰写裁判要旨与法官后语,可读性、适用性强,能帮助读者节约查找和阅读案例的时间,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为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法律顾问办理相关案件以及案件当事人处理纠纷必备参考书。

作者简介

  国家法官学院案例开发研究中心,持续20年编辑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丛书,自2012年起推出《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丛书,旨在探索编辑案例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弥补当前各种案例书的不足。

目录

一、借款合同
1 无借据情况下借款关系的认定
——杨立明诉吴宝强民间借贷案
2 亲属之间只有款项交付能否认定借贷关系
——史彦生、李淑霞诉王颖、史东鹏民间借贷案
3 夫妻一方借款是否是夫妻共同债务
——洪金明诉杨俊林、蒋彩萍民间借贷案
4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个人借款能否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薛某诉张某、冯某民间借贷案
5 夫妻之间代签借条效力的认定
——李印才、朱翠英诉李楠、张其民间借贷案
6 个人出具欠条是否由夫妻共同偿还
——宁建川诉宁晓利、张伟鹏债权案
7 如何认定借款是否已经给付
——刘启清诉雷孝海借款合同案
8 出具的字据性质实为借据还是收据
——刘志强诉董文旭民间借贷案
9 如何认定借条的诉讼时效以及借款是否已经偿还
——李雪梅等诉陆占文民间借贷案
10 判决驳回以收条作借条起诉的事实认定和法律理由
——张涛诉吐送江·马木提民间借贷案
11 财务记账凭证没有附件是否可以作为债权依据
——石河子开发区天业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诉董伟民间借贷案
12 为传销目的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应否予以保护
——沈湘诉郑喜玲、宋江华民间借贷案
13 借款人认可将借款存入贷款人账户是否视为借款交付
——刘明洪诉曾昭团民间借贷案中国法院2015年度案例·借款担保纠纷目录
14 当事人未如期履行就生效判决达成的分期还款和解协议之性质认定
——邓中良与邹红雪等借款合同纠纷执行异议案
15 小额贷款还款的认定
——济南市历城区钢城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诉济南金明门窗有限公司等小额借款合同及保证合同案
16 借款合同违约罚息约定及担保责任的理解和适用
——河北邢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诉邢台市特种冶金轧辊厂、邢台市第二钢铁厂借款合同案
17 第三人债的认定问题
——李某诉王秀某、王佳某借款合同案
18 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坚守与突破之争
——黄兆玉诉缪邦平、赵秋明民间借贷案
19 债权人因债务人赠予他人财产损害债权行使撤销权的认定
——严扣英诉吴向民等债权人撤销权案
20 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追偿关系的事实认定
——黄启平诉张修成、潘宜金追偿权案
21 代履行义务是否享有追偿权
——浙江东阳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第六分公司诉杨明追偿权案
22 农村房屋能否强制执行
——殷锦祥申请执行崔才宝返还欠款案
23 最高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在执行异议之诉案件中应当如何适用
——北京坤展利都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诉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案外人执行异议案
24 同一公司的分公司之间诉讼不属于法院受案范围
——北京市通州区建筑集团公司第十二工程处诉北京市通州区建筑集团公司第十一工程处、北京市通州区建筑集团公司借款合同案
25 违反法律规定的约定无效
——菏泽市三德利典当有限公司诉郑宪进典当案
26 金融部门职工履职口头通知收贷行为是否构成诉讼时效中断事由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淮阳县支行诉白志永借款合同案
27 银行发出的催收函因地址不准确被退回是否引起诉讼时效中断
——菏泽市牡丹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诉段立超等借款担保合同案
28 已过诉讼时效的债权被转让后,债务人仅在债权转让通知及催收函上盖章,新债权是否存在诉讼时效问题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诉北京王府井东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借款合同案
二、保证
29 免责的债务承担与保证合同的认定
——北京北辰实业集团公司元辰鑫国际酒店诉叶一功保证合同案
30 签署保证合同是否当然承担保证责任
——侯寿增诉蒋来清保证合同案
31 公司未经股东会决议为股东提供担保是否一律无效
——成伟诉郦玉中等民间借贷案
32 连带担保责任,主债务人有财产承担责任,债权人可以直接向担保人主张债权
——本溪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支行诉黄菊丹、朱安国保证合同案
33 保证人在债务人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之后的保证责任承担问题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分行诉北京海开房地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保证合同案
34 保证人在借款人提供的物保范围外承担保证责任
——王梅诉田绍本等民间借贷案
35 保证人死亡后的保证责任承担
——张惠军诉北京诺金鼎基础工程有限公司等借款合同案
36 最高额保证的保证人是否应对借款期限内的所有债务承担责任
——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诉蔡同雷等借款合同案
37 物上保证人追偿权如何行使
——单县仟山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诉庞永追偿权案
38 保证担保追偿权
——李明诉金辉、黄美娥追偿权案
39 保证人未经债务人同意提供保证是否享有追偿权以及如何向其他共同保证人求偿
——徐远文诉李庆君等追偿权案
40 承担连带责任保证后能否同时向债务人和其他连带保证人行使追偿权
——徐某诉赵甲、赵已担保追偿权案
41 贷款责任人代为偿还借款后是否有权向借款人追偿
——何丽洁诉张峰等追偿权案
42 保证反担保人的担保对象及保证人将追偿权转于第三人的通知义务
——渠继月诉孙凡胜追偿权、保证合同案
43 贷款申请表是否是借款合同的一部分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济阳县支行诉孙荣合、周静保证合同案
44 合同解释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陈燕华诉郭瑾保证合同案
45 约定“扣押”形式的私力救济的效力认定
——宋杰诉中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担保合同案
46 借款利率与担保责任
——河北邢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诉河北省邢台胜龙选矿厂、沙河市冶金矿山开发公司矿产品经销公司借款合同案
47 融资担保公司能否基于不真正连带责任一并主张反担保责任及违约责任
——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诉天津景跃钢铁发展有限公司等追偿权案
48 主债务人不具备执行条件时能否执行一般担保责任人
——艾思田诉白二海、北京仓颉启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执行异议案
49 非特定化形式保证金可以扣划
——灌南县城南汽车修理厂诉连云港市宝汇担保有限公司执行异议案
三、抵押
50 抵押担保责任的保证期间的分析
——富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诉夏从玉、陈有忠借款合同案
51 在建工程抵押转为现房抵押存在时间和担保功能上的连续一致性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宣武支行诉秦碧明、北京鸿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执行异议案
52 连带共同抵押的抵押物均清偿债务后相互追偿权消灭
——程斌诉陆跃追偿权案
53 民事诉讼法修改后申请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审查范围
——北京金鹏丽行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诉北京吉盛客食品有限公司申请实现担保物权案
54 银行应当为被撤销的公证买单
——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水荫支行诉梁伟东等借款合同案
55 审查实现担保物权条件是否成就的界限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诉李钰君申请实现担保物权案
56 案外人针对已经被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执行标的物提出异议的,应当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解决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宣武支行诉北京信德永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刘瑞光执行异议案
57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已登记抵押权是否有效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营业部诉胡晓丽、胡秀华申请执行异议案
58 主债权逾诉讼时效,抵押权应归于消灭
——郭林宝诉日照市东港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抵押权案
59 案外人不能通过执行异议之诉程序要求停止对指向特定抵押物的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程荣玲诉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执行异议案
四、质押
60 动产所有权保留的约定能否对抗事后的质押合同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泰兴支行诉江苏港华船业有限公司等执行异议案
61 典当纠纷与抵押借款及质押借款的区别
——本溪铁厦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诉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本溪市教育局教育产业管理中心等民间借贷案






前言/序言




聚焦前沿: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中的公司治理新视野 本书聚焦于当前快速演变的金融市场环境下,企业在应对创新驱动的商业模式变革时所面临的复杂治理挑战与风险防控策略。 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法律案例汇编,而是深入探讨在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供应链金融的深度渗透以及新型投资工具(如私募股权、资产证券化)普及的大背景下,企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合规部门必须构建和强化的内部控制与外部风险应对机制。 本书旨在为企业高管、公司秘书、内部审计师以及关注公司治理前沿动态的法律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兼具理论深度与实务指导价值的分析框架。 --- 第一部分:金融创新驱动下的公司治理结构重塑 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活动的边界日益模糊,传统公司治理结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企业为适应金融科技创新而进行治理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与路径。 1.1 董事会专业化与风险识别能力升级: 传统董事会成员的专业背景往往偏向传统实业或基础金融。然而,面对区块链技术在资产确权、供应链追溯中的应用,以及算法在信贷决策中的角色,董事会迫切需要引入具备技术伦理、数据治理和新型金融风险管理经验的独立董事。本书详述了如何设计有效的董事会薪酬与考核机制,以吸引并留住具备复合型知识的治理人才。 案例分析侧重: 探讨某科技金融平台在进行B轮融资时,因董事会对数据安全风险的评估不足,导致后续监管合规成本激增的治理失误。重点剖析了董事会在“创新激励”与“合规底线”之间的权衡艺术。 1.2 激励机制的重构与利益冲突管理: 新型股权激励计划(如虚拟股票、限制性股票单位RSU)在初创型或转型期企业中被广泛应用。这带来了新的利益冲突问题:如何平衡创始人对控制权的渴望与外部投资人对价值最大化的诉求?本书详细梳理了在设计期权池、行权条件以及“毒丸”条款时,公司治理文件如何预先锁定潜在的道德风险。 深度探讨: 跨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特殊目的载体(SPV)进行资产证券化时,如何通过公司章程明确界定母公司与SPV之间的信息披露义务,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内部人交易风险。 1.3 集团管控模式的数字化转型: 大型企业集团在推行“一体化”管控时,往往遭遇子公司在金融创新应用上的“各自为政”。本书分析了如何利用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与内部控制流程的集成,实现对集团内各层级金融交易的实时穿透式监管。尤其关注了集团内部资金池、票据背书等高风险领域的集中管理模式及其治理要求。 --- 第二部分:供应链金融与新型资产的风险穿透 供应链金融是连接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关键环节,但其复杂性也极易滋生虚假交易和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本书将重点分析如何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对这一高杠杆领域实施有效监控。 2.1 穿透式尽职调查与治理责任: 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往往是核心企业,其信用是底层资产价值的锚点。本书强调,公司治理层面必须确保对上下游合作方的经营状况、抵押资产权属的尽职调查是持续且深入的,而非仅限于贷款发起阶段。 关注焦点: 如何在公司治理文件中嵌入“关键合作方信用风险预警指标”,并明确当该指标触及时,必须触发董事会风险委员会的特别审查程序。 2.2 资产证券化(ABS/类固收)中的信息隔离与破产隔离: 当企业选择将应收账款、租赁资产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时,如何确保资产池的独立性,是投资者保护的核心。本书细致阐述了在设立特殊目的载体(SPV)时,企业应在公司治理层面采取哪些措施,以确保在母公司发生流动性危机时,SPV资产的“破产隔离”有效性。 实务指南: 论述了信托结构设立、资产保管人选择以及对发起机构的持续信息披露义务,这些都是公司治理对金融工具复杂性的回应。 2.3 知识产权(IP)作为融资担保的新挑战: 随着无形资产价值的提升,知识产权越来越多地被用作融资抵押物。本书讨论了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IP价值评估和权属管理机制,以应对IP在质押、许可和转让过程中的潜在纠纷,确保担保链条的稳固性。 --- 第三部分:监管套利与合规文化建设 现代金融监管环境要求企业超越“合规底线”思维,向“主动风险管理”转型。本部分着眼于如何将合规文化植入公司治理的日常运作。 3.1 内部审计的转型:从财务合规到业务模式风险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从传统的财务报表复核,扩展到对新兴业务模式(如P2P转型、海外VIE结构合规性)的预先评估。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基于风险矩阵的审计计划,优先审查那些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业务创新。 3.2 监管科技(RegTech)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 探讨企业如何利用监管科技工具,自动化地监控交易行为、识别异常资金流动,并将这些信息实时反馈给风险管理委员会。这不再是IT部门的职责,而是公司治理层面必须采纳的效率提升工具。 治理层面要求: 明确数据治理负责人(通常是首席合规官CCO或指定董事)对RegTech系统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最终问责机制。 3.3 数字化时代下的公司信息披露责任: 在信息传播速度空前的环境下,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成为维持市场信心的关键。本书分析了在涉及重大融资结构调整、新型金融工具操作失误时,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门槛”,以及董事会在确保披露材料的真实性方面应承担的注意义务。 ---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将视角从传统的合同法、担保法等具体争议点,提升至公司整体战略、风险偏好设定与权力制衡的宏观治理层面。它旨在帮助企业在拥抱金融创新的同时,建立起足以抵御复杂金融风险的“防火墙”。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这本《中国法院2015年度案例·借款担保纠纷》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痛点”和“亮点”。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让我直观地理解了法律的威严与温度。我被其中一些案件的曲折过程所吸引,有些案件的起因看似简单,但随着证据的层层剥开,却暴露出背后隐藏的复杂利益纠葛和法律漏洞。特别是关于“非法集资”和“套路贷”的一些案例,让我警惕到了社会上存在的巨大风险,也更加理解了国家对于金融风险防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书中的判决,很多都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既要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要防止债务人承担过度的风险。这种精妙的平衡,让我感受到了司法智慧的光辉。对于希望了解当前金融法律环境、防范金融风险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实用指南”。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普罗大众在金融活动中的一束“探照灯”。它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2015年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借款担保纠纷案件,如同电影镜头般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书中对一些看似细枝末节的证据采信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比如,在某一起抵押权纠纷中,一张简单的收据,如何被法院认定为借贷关系的有力证明;又比如,一份模糊的微信聊天记录,又如何在担保责任的认定上起到关键作用。这些细节的处理,往往是案件成败的关键。书中的案例,也让我看到了司法实践的严谨和复杂,每一个判决背后,都凝聚了法官们对事实的细致勘察、对法律的深入解读以及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尤其是那些关于“无权处分”和“善意取得”的案例,对于理解财产权利的保护边界,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我之前总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它守护着我们每一次的交易,每一次的承诺。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读完《中国法院2015年度案例·借款担保纠纷》,我的第一感受是,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把脉精准,对症下药。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们看到法律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生根发芽、发挥作用的。书中的案例,涵盖了民间借贷、抵押、保证等多种担保形式,复杂程度不一,但每一则都写得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民间借贷的合同效力认定”的几个案例,有些案例中,即使合同形式上存在瑕疵,但如果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明确,法院依然会尊重合同的效力,这让我对法律的灵活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书中也揭示了一些常见的陷阱,比如“明借实为高利贷”的风险,以及保证人承担责任的边界等等。这些案例的分析,不仅仅是枯燥的法条引用,更是充满了对人情世故、商业惯例的考量,读来让人受益匪浅。对于我这样的非法律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法律百科全书”,让我能更自信地应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借贷和担保问题。

评分

第五段评价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供了2015年某个特定年份的法律案例。它更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司法体系在处理借款担保纠纷这一复杂领域内的思考与实践。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不仅仅呈现了判决结果,更重要的是,对判决的理由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这使得我们不仅仅知道了“是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例如,对于一些涉及“虚假诉讼”和“恶意串通”的案例,书中详细分析了法院如何识别和规避这些不诚信行为,从而维护了司法的公正性。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型担保方式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法律的与时俱进。这些案例的解读,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金融创新的风险与挑战,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法律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切实地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和商业活动之中,保护着我们每一个人。

评分

第三段评价 与其说这是一本案例集,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信任与风险”的社会观察报告。2015年的借款担保纠纷,折射出的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博弈,更是人与人之间、机构与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从书中读出了很多“意想不到”,比如某起案例中,看似亲密的“朋友”之间,最终却因为一笔借款闹上法庭,赔上多年的情谊。还有一些案例,虽然借款金额不大,但涉及到的担保方式却五花八门,从动产抵押到权利质押,再到保证担保,充分展现了担保工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书中对这些担保方式的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纠纷,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规避风险、保护自身权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灰色地带”的处理,例如,在一些复杂的金融创新产品中,如何界定借贷关系和担保责任。这些案例的分析,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非常值得那些在商业往来中需要处理借款和担保事宜的朋友们仔细研读。

评分

有用,专业!

评分

实用,只是包装太简单,书有点折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第六次买,满意

评分

非常好的专业书,是每个法律人必备的书籍

评分

基层法院的汇报文集,无指导意义

评分

正品质量,内容丰富,受益匪浅,赞~

评分

看完了,比较易读!!!!!!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