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年譜.世德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年譜.世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陽明 著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心學
  • 明朝
  • 哲學
  • 思想史
  • 年譜
  • 世德
  • 注釋本
  • 簡體中文
  • 古典文獻
  • 中國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998565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522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0
字數:2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傳統文化愛好者(學生、知識分子、黨政乾部)
  當代中國新儒傢代錶人物陳明教授傾心審校注釋
  市場上第1套名傢注釋版《王陽明全集》
  每個中國人都讀得懂的《王陽明全集》

內容簡介

  本套全集以1934年商務印書館的《王文成公全書》為底本,同時參考瞭上海古籍齣版社和浙江古籍齣版社的《王陽明全集》。為瞭讓讀者閱讀方便,本全集依據文體之不同,將原來分散於不同編章的內容重新做瞭編排,分為五冊:第一冊:語錄(《傳習錄》),書信;第二冊:序、記、說,雜著;第三冊:奏疏,公移;第四冊:詩、賦,墓誌、祭文等;第五冊:年譜,世德紀。同時,我們邀請瞭當代中國新儒傢代錶人物陳明教授做審校,對其中的關鍵文字做瞭注釋,是目前市場上第1套名傢注釋版《王陽明全集》,我們希望讓每個中國人都讀得懂《王陽明全集》。

作者簡介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自號陽明子,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和軍事傢,“心學”流派的重要代錶人物,深諳儒傢、道傢、佛傢之精妙,乃“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為新建侯。他創立瞭以“良知”為本體,以“知行閤一”為實踐工夫,以“緻良知”為實踐目標,與程硃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硃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硃王”。其學術思想不僅影響瞭中國,而且波及日、韓等東亞國傢,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錄

年譜
年譜一
自成化壬辰始生至正德戊寅徵贛/003
年譜二
自正德己卯在江西至正德辛巳歸越/043
年譜三
自嘉靖壬午在越至嘉靖己醜喪歸越/072
年譜附錄一
自嘉靖庚寅建精捨於天真山至隆慶丁卯復伯爵/119
年譜附錄二
年譜舊序至論年譜書/150
陽明先生年譜序/150
陽明先生年譜考訂序/153
刻陽明先生年譜序/154
又/156
又/158
論年譜書/160
論年譜書凡九首/161
答論年譜書 凡十首/165
世德紀

王性常先生傳/175
遁石先生傳/176
槐裏先生傳/178
竹軒先生傳/179
墓誌銘
海日先生墓誌銘/181
行狀
海日先生行狀/187
陽明先生墓誌銘/195
陽明先生行狀/201
祭文
親友祭文/224
有司祭文/228
門人祭文/230
師服問
訃告
訃告同門/240
哀感
遇喪於貴溪書哀感/242
書稽山感彆捲/243

謝江廣諸當道書/244
再謝汪誠齋書/245
再謝儲榖泉書/246
喪紀
世德紀附錄
疏記
辨忠讒以定國是疏/255
明軍功以勵忠勤疏/258
地方疏/260
徵宸濠反間遺事/264
陽明先生平浰頭記/269
移置陽明先生石刻記/273
陽明王先生報功祠記/274
田石平記/275
陽明先生畫像記/276
重修陽明王先生祠記/278
平寜藩事略/279
蔭子谘呈/280
處分傢務題冊/281
同門輪年撫孤題單/282
請恤典贈謚疏/283
辨明功罰疏/285
請從祀疏/287
題贈謚疏/289
題遣官造葬照會/290
祭葬劄付/292
江西奏復封爵谘/295
浙江巡撫奏復封爵疏/300
題請會議復爵疏/302
會議復爵疏/303
再議世襲大典/305

精彩書摘

  自成化壬辰始生至正德戊寅徵贛
  先生諱守仁,字伯安,姓王氏。其先齣晉光祿大夫覽之裔,本琅琊人,至曾孫右將軍羲之,徙居山陰;又二十三世迪功郎壽,自達溪徙餘姚;今遂為餘姚人。壽五世孫綱,善鑒人,有文武纔。國初誠意伯劉伯溫薦為兵部郎中,擢廣東參議,死苗難。子彥達綴羊革裹屍歸,是為先生五世祖。禦史郭純上其事於朝,廟祀增城。彥達號秘湖漁隱,生高祖,諱與準,精《禮》、《易》,嘗著《易微》數韆言。永樂間,朝廷舉遺逸,不起,號遁石翁。曾祖諱世傑,人呼為槐裏子,以明經貢太學卒。祖諱天敘,號竹軒,魏嘗齋瀚嘗立傳,敘其環堵蕭然,雅歌豪吟,胸次灑落,方之陶靖節、林和靖。所著有《竹軒稿》、《江湖雜稿》行於世。封翰林院修撰。自槐裏子以下,兩世皆贈嘉議大夫、禮部右侍郎,追贈新建伯。父諱華,字德輝,彆號實庵,晚稱海日翁,嘗讀書龍泉山中,又稱龍山公。成化辛醜,賜進士及第第一人,仕至南京吏部尚書,進封新建伯。龍山公常思山陰山水佳麗,又為先世故居,復自姚徙越城之光相坊居之。先生嘗築陽明洞,洞距越城東南二十裏,學者鹹稱陽明先生雲。
  憲宗成化八年壬辰九月丁亥,先生生。
  是為九月三十日。太夫人鄭娠十四月。祖母岑夢神人衣緋玉雲中鼓吹,送兒授岑,岑警寤,已聞啼聲。祖竹軒公異之,即以雲名。鄉人傳其夢,指所生樓曰“瑞雲樓”。
  十有二年丙申,先生五歲。
  先生五歲不言。一日與群兒嬉,有神僧過之曰:“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竹軒公悟,更今名,即能言。一日誦竹軒公所嘗讀過書。訝問之。曰:“聞祖讀時已默記矣。”
  十有七年辛醜,先生十歲,皆在越。
  是年龍山公舉進士第一甲第一人。
  十有八年壬寅,先生十一歲,寓京師。
  龍山公迎養竹軒翁,因攜先生如京師,先生年纔十一。翁過金山寺,與客酒酣,擬賦詩,未成。先生從傍賦曰:“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颱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客大驚異,復命賦蔽月山房詩。先生隨口應曰:“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明年就塾師,先生豪邁不羈,龍山公常懷憂,惟竹軒公知之。一日,與同學生走長安街,遇一相士。異之曰:“吾為爾相,後須憶吾言:須拂領,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颱,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先生感其言,自後每對書輒靜坐凝思。嘗問塾師曰:“何為第一等事?”塾師曰:“惟讀書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龍山公聞之笑曰:“汝欲做聖賢耶?”
  二十年甲辰,先生十三歲,寓京師。
  母太夫人鄭氏卒。居喪哭泣甚哀。
  二十有二年丙午,先生十五歲,寓京師。
  先生齣遊居庸三關,即慨然有經略四方之誌:詢諸夷種落,悉聞備禦策;逐鬍兒騎射,鬍人不敢犯。經月始返。一日,夢謁伏波將軍廟,賦詩曰:“捲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雲埋銅柱雷轟摺,六字題文尚不磨。”時畿內石英、王勇盜起,又聞秦中石和尚、劉韆斤作亂,屢欲為書獻於朝。龍山公斥之為狂,乃止。
  孝宗弘治元年戊申,先生十七歲,在越。
  七月,親迎夫人諸氏於洪都。
  外舅諸公養和為江西布政司參議,先生就官署委禽。閤巹之日,偶閑行入鐵柱宮,遇道士趺坐一榻,即而叩之,因聞養生之說,遂相與對坐忘歸。諸公遣人追之,次早始還。
  官署中蓄紙數篋,先生日取學書,比歸,數篋皆空,書法大進。先生嘗示學者曰:“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隻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隻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後與學者論格物,多舉此為證。
  二年己酉,先生十八歲,寓江西。
  十二月,夫人諸氏歸餘姚。
  是年先生始慕聖學。先生以諸夫人歸,舟至廣信,謁婁一齋諒,語宋儒格物之學,謂“聖人必可學而至”,遂深契之。
  明年龍山公以外艱歸姚,命從弟冕、階、宮及妹婿牧相與先生講析經義。先生日則隨眾課業,夜則搜取諸經子史讀之,多至夜分。四子見其文字日進,嘗愧不及,後知之曰:“彼已遊心舉業外矣,吾何及也!”先生接人故和易善謔,一日悔之,遂端坐省言。四子未信,先生正色曰:“吾昔放逸,今知過矣。”自後四子亦漸斂容。
  五年壬子,先生二十一歲,在越。
  舉浙江鄉試。
  是年場中夜半見二巨人,各衣緋綠,東西立,自言曰:“三人好作事。”忽不見。已而先生與孫忠烈燧、鬍尚書世寜同舉。其後宸濠之變,鬍發其奸,孫死其難,先生平之,鹹以為奇驗。
  是年為宋儒格物之學。先生始侍龍山公於京師,遍求考亭遺書讀之。一日思先儒謂“眾物必有錶裏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聖賢有分,乃隨世就辭章之學。
  明年春,會試下第,縉紳知者鹹來慰諭。宰相李西涯戲曰:“汝今歲不第,來科必為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先生懸筆立就。諸老驚曰:“天纔!天纔!”退有忌者曰:“此子取上第,目中無我輩矣。”及丙辰會試,果為忌者所抑。同捨有以不第為恥者,先生慰之曰:“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識者服之。歸餘姚,結詩社龍泉山寺。緻仕方伯魏瀚平時以雄纔自放,與先生登龍山,對弈聯詩,有佳句輒為先生得之,乃謝曰:“老夫當退數
  ……

前言/序言

  陽明學問題略說(代序)
  陳明
  在近年的國學熱中,陽明學的熱度是比較高的,不僅學界有很多的研究著作,民間也有很多的粉絲擁躉。確實,他這個人立德、立功、立言都有比較大的成就,加上在日本影響很大,又有蔣中正等大人物作見證,於是其著作一路飄紅,甚至成為各種主題培訓班的教材。
  但古來聖賢皆寂寞,陽明真正的知音應該不會很多。
  我覺得,把陽明其學放在宋明思想的結構框架中去理解思考,把陽明其人放在某種時代背景去體會敬仰,也許有助於求得對陽明其人其學較大程度的理解,有助於從對其人其學的理解中更好地拓展視野提升境界。
  牟宗三先生把宋明理學分為五峰蕺山、象山陽明與伊川硃子三係,並視五峰、蕺山與象山、陽明兩係為儒學之正宗,而伊川硃子係為儒學之歧齣。這是從他所謂道德的形上學齣發所做的儒門內部之判教。從思想史和社會史角度看,各種思想的發生發展與影響意義纔是更重要的。簡單說,硃子建立的理本論,將作為經驗世界的道德之理作為最高範疇,所謂沒有天地萬物之前畢竟先有是理,從而使《易傳》中"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的生命之天被解構放逐,道德成為人性,結果就是世界闆結、生命偏枯、靈性無存、缺乏英雄--"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陽明生於官宦之傢,天資聰穎,一開始也是遵循硃子格物之學學為聖人,以乃父官衙裏的竹子為對象連"格"七天,無所得入,一頭栽倒在地。正是斷絕這一理路之後,齣入佛老經年,陽明"居易處睏"中於龍場悟道:"聖人之學,心學也"。其為學宗旨後來被概括為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以心為本,使人的個體性、主體性得到彰顯和確立,而個體性和主體性的彰顯和確立又使得人的感性生命得到釋放的空間,人的自由意誌得到足夠的肯定。其意義無論是儒學內部還是思想史上都是至關重要的。明代社會私人生活領域的發育、陽明人生的輝煌以及陽明後學的發達和流蕩都與此有關,都是這一點的證明。
  根本的原因,陽明學是作為硃子學的反對者齣場的,而不是作為其替代者齣場的,即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以對對方缺陷的彌補為閤法性依據。從儒傢內部來說,其要害則在於,陽明所創之心學雖然強調靈明一點,但卻不能上遂於天,從大哉乾元的生物之心建構起性與情、人與物、仁與義的均衡關係,而終於隻是寄托一己之肉身,以為宇宙之中心,不僅隻是在經驗性的情感、意識裏打轉,並作為萬物尺度,其所構築的生活世界與孔子所體會提點的世界圖景相去之遠已不可以道裏計矣!換言之,心學之失不在主人心重體悟,而在失卻天之信仰,一味嚮內而無所依托,終流於禪而同於物。
  例如,作為龍場悟道主要內容的格物新解,主要是嚮內反轉,由"於物上尋理"轉為"在心頭正念",而與格物原本的於物上感悟天地生物之仁、物我一體之理進而正心誠意成己成物之意失之交臂--他是知道《大學》和《中庸》的內在關係的,曾說"子思括《大學》一書之義為《中庸》首章",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蔽於心而不知天。失卻瞭由天地生物之心而來的絕對的仁為標準,知善知惡的良知、為善去惡的緻良知都因為隻是經驗中事而變得十分脆弱。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陽明學即陽明其人。這種陽明人格是英雄豪傑式的,其特點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狂"。他有句詩"點也雖狂得我情"(《月夜二首與諸生歌於天泉橋》),"吾與點"作為孔子嚮往的境界,錶達的是一種大而化之的生命氣象,光風霽月與物同體,陽明目之以狂而自相期許,豈止狂而已哉,已是由狂而妄、由狂而悖瞭!人們津津樂道的東鄉平八郎的故事,實際證明的正是這點--這位佩戴"一生俯首拜陽明"腰牌的主人,正是作為浪速號艦長在甲午海戰中崛起,然後由八國聯軍日本艦隊司令漸次成為日本軍神。
  意誌、情感、經驗,對於一個文化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卻是不夠的。對於一種人生來說,同樣如此。陽明學某種意義上說好比一種沒有方嚮性的興奮劑,對於行動的決心和能力有巨大的激勵作用,成就不世之功,至於是善是惡卻很難提供保證。陽明自己就對弟子王畿將為學宗旨"四句教"演繹為"四無說"錶示認同:"心體既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知亦是無善無惡,物亦是無善無惡"。陽明從百死韆難中體察齣來的"靈丹一粒",藥力很大,副作用也很大。正所謂高明易啓流弊,最上乘的武功最容易走火入魔。怎麼救治?記住一點:"釋氏本心,吾儒本天。"
  親愛的讀者諸君,你準備好瞭麼?
  是為序。
  2014年11月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年譜·世德》 —— 洞悉心學巨擘,領略人生智慧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年譜·世德》是一部係統梳理、深度解讀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一生及其傢學淵源的權威著作。本書不僅收錄瞭王陽明本人各時期最重要的著作,更以現代簡體中文對原文進行詳盡注釋,使其易於當代讀者理解。尤為珍貴的是,書中整閤瞭王陽明詳盡的年譜,清晰勾勒齣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以及與之相伴的傢族德行傳承——“世德”篇章,則迴溯王氏傢族世代的傢風與功業,展現瞭王陽明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深厚社會文化根基。 一、 緣起與編纂:精粹輯錄,脈絡分明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是中國哲學史上劃時代的思想傢,其“心即理”、“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核心思想,深刻影響瞭中國乃至東亞的思想文化進程。然而,曆代對王陽明思想的解讀汗牛充棟,卻鮮有能同時兼顧其思想的係統性、生平的連貫性及其傢學淵源的著作。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年譜·世德》的編纂,正是為瞭彌閤這一學術鴻溝。它並非簡單堆砌文獻,而是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精選王陽明一生中的重要著述,涵蓋其在軍事、政治、哲學、教育等各個領域的思想精華。這些著作被按照成書時間、思想發展脈絡,乃至特定主題,進行瞭精心的組織和編排,使得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瞭解王陽明思想的演變過程。 二、 核心內容解析: 1. 王陽明著作精選與深度注釋: 本書收錄的王陽明著作,是其思想體係的基石。從早期的《彆諸生》展現其對學問的初探,到《傳習錄》中與弟子問答的精彩片段,再到《大學問》、《答友人問》等闡述其核心哲學的篇章,無不精挑細選。 《傳習錄》: 作為王陽明思想最集中的體現,《傳習錄》以語錄體呈現,記錄瞭王陽明與其弟子的日常對話、講學內容。本書的簡體注釋版,對書中齣現的古語、典故、以及當時特定的社會曆史背景進行瞭細緻的解讀。例如,對於“心即理”的論述,注釋會結閤當時的理學背景,闡明王陽明是如何突破程硃理學“格物緻知”的局限,提齣“心即理”的根本性轉變;對於“緻良知”,注釋會深入剖析“良知”的內涵,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緻良知”的工夫。 其他重要著作: 《大學問》作為王陽明後期思想的代錶作,其“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闡釋,本書會從王陽明的心學角度,重新解讀“明明德”的內涵,強調通過內心反省來認識和擴充本心。對於《答友人問》等書信體著作,注釋會幫助讀者理解其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針對質疑或睏惑,清晰闡述自己的觀點。 本書的注釋並非簡單的字詞釋義,而是力求深入挖掘王陽明思想的精髓,將其置於明代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並與儒傢其他流派進行對比,展現王陽明思想的創新之處。注釋的語言力求平實曉暢,便於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識水平的讀者理解。 2. 詳盡年譜:勾勒人生弧光 年譜是理解任何一位曆史人物思想與實踐的重要工具。《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年譜·世德》中的年譜部分,以嚴謹的史料考證,為王陽明的一生繪製瞭一幅清晰的路綫圖。 早期經曆與思想萌芽: 從王陽明的齣生、成長、科舉之路,到早期從程硃理學轉嚮心學的探索,年譜會詳細記錄他人生中的重要轉摺點。例如,他在江西為官期間,遭受的政治打擊,以及這段經曆如何促使他深刻反思“緻良知”的學說。 軍事生涯與政治實踐: 王陽明不僅是哲學傢,更是傑齣的軍事傢和政治傢。年譜會詳細記錄他在鎮壓寜王之亂、平定宸濠之亂等重大事件中的軍事部署、戰略思想以及政治智慧。這些實踐經曆,恰恰是驗證和深化其“知行閤一”學說的重要例證。 晚年講學與思想傳播: 王陽明晚年巡遊各地,廣收門徒,其心學思想也由此廣泛傳播。年譜會記錄他在各地講學的地點、時間、與重要弟子的交往,以及其思想在不同地域的傳播情況。 年譜的敘述力求客觀,並盡可能引用原始史料的佐證,使得王陽明的生平立體而生動。通過年譜,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王陽明的思想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植根於他豐富而坎坷的人生實踐之中。 3. 世德傳承:傢學背景與文化溯源 “世德”篇章,是本書獨具匠心的一大亮點。它將王陽明的思想置於其傢族世代傳承的文化脈絡中進行考察,展現瞭王氏傢族在明代社會中的地位、功業以及傢風。 祖輩與父輩的影響: 本部分會追溯王陽明的祖輩和父輩在仕途、品德、乃至文化教育方麵的作為。例如,其祖父王巒的為官之道,父王華的文采與道德,這些都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瞭年幼的王陽明。 傢族的文脈與仕風: 書中會探討王氏傢族是如何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保持傢族的清譽和文化傳承的。這包括傢族中的藏書、教育方式、以及應對世事的哲學觀。 傢學與心學的聯係: 最為關鍵的是,本部分會嘗試分析王氏傢族的傢學淵源,與王陽明最終形成的“心學”之間可能存在的聯係。例如,是否存在某些傢族的傳統觀念,在王陽明的思想形成中起到瞭潛移默化的作用,或者提供瞭某種啓發。 “世德”篇章的加入,使得本書不再僅僅聚焦於王陽明個人,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大的曆史文化和社會傢族的生態係統中進行考察。這有助於讀者更全麵地理解王陽明思想的成因,以及他如何成為集大成者,而非憑空而齣的天纔。它也為研究明代士族傢庭的文化傳承,提供瞭一個鮮活的案例。 三、 價值與意義: 學術價值: 本書為研究王陽明哲學、明代思想史、以及中國傳統傢學提供瞭寶貴的研究資料。其嚴謹的考證、詳盡的注釋和獨特的“世德”視角,極大地豐富瞭對王陽明的理解。 教育價值: 簡體注釋版的齣現,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普通讀者也能接觸到這位偉大的思想傢。年譜和世德篇章,則讓王陽明不再隻是一個抽象的哲學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傢有國的人生典範。 現實意義: 在當今社會,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特彆是“緻良知”和“知行閤一”的理念,對於個人修身養性、企業文化建設、乃至社會道德重建,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本書的齣版,有助於將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重新引入當代生活。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年譜·世德》是一部集學術性、思想性和普及性於一體的力作。它不僅是對一位偉大人文巨匠的緻敬,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傳承。通過此書,讀者將得以穿越時空,與王陽明進行一次深刻的思想對話,領略其心學智慧的無窮魅力,以及他所代錶的人生境界。

用戶評價

評分

剛拿到這套《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年譜.世德》,心裏真是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王陽明的“心即理”、“緻良知”等思想深感興趣,但苦於古文功底不足,讀原著時常感到晦澀難懂,很多時候隻能依靠二手資料來理解。這套書的“簡體注釋版”幾個字,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雖然這本書本身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僅憑封麵和目錄,就能感受到編纂者的用心。注釋部分據說非常詳實,能夠幫助讀者掃清閱讀障礙,更貼近王陽明原意。而“年譜.世德”更是吸引我,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思想傢的生平、成長環境、傢庭影響,對於理解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世德”二字,也暗示瞭其中可能包含瞭他傢族的傳承和影響,這在我看來是解讀其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環。我期待著通過這套書,能夠真正走進王陽明的心靈世界,去體會他那“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深刻洞察。同時,我也希望它能為我提供一個紮實的起點,將來能夠更深入地研究陽明學,甚至去探索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

評分

我拿到《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年譜.世德》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紮實”。“全集”二字本身就代錶瞭資料的完整性和權威性,而“簡體注釋版”則直接戳中瞭我的痛點——古代文獻閱讀的障礙。我曾經嘗試閱讀過一些陽明先生的原著,但很多時候因為語言的隔閡,隻能淺嘗輒止,無法真正領略其中的精妙。這套書的注釋,我非常期待它能夠做到既準確又不失溫度,能夠幫助我跨越語言的鴻溝,直接與王陽明先生的思想對話。更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年譜.世德”這個闆塊。我一直認為,任何思想的産生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都與個人的成長經曆、傢族的傳承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年譜”可以幫我梳理齣陽明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瞭解他的教育背景、仕途起伏、心學悟道等關鍵節點;而“世德”則讓我聯想到傢族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觀念,這或許能夠解釋一些陽明先生思想中更為深層的東西。我希望這套書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陽明思想殿堂的大門,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知行閤一”、“緻良知”等核心概念,並嘗試將其應用於當下,找到屬於自己的“心中定靜”。

評分

拿到《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年譜.世德》這套書,我內心的激動難以言錶。長期以來,我對王陽明先生的“心學”思想都抱有極大的興趣,但受製於古文閱讀的難度,始終無法深入領會其精髓。這套書的“簡體注釋版”對我來說,簡直是福音。我非常期待裏麵的注釋能夠詳盡而準確,幫助我理解那些晦澀的古代漢語,真正貼近王陽明先生的原意。同時,我對於“年譜.世德”部分更是充滿瞭好奇。我深信,瞭解一個偉大的思想傢,不僅要看他的思想成果,更要深入瞭解他的個人經曆和成長環境。“年譜”能夠幫助我勾勒齣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一生,他的成長軌跡、人生轉摺,這些都必然會深刻地影響他的思想。“世德”二字,則讓我聯想到傢族的影響和傳承,我希望能夠從中窺見陽明先生思想深層的原因,理解他作為一個人,是如何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傢庭環境中,形成並發展齣如此深刻而具有影響力的思想體係的。我期望這套書能夠讓我更全麵、更立體地認識王陽明,不僅僅停留在對其學說的解讀,更能體會其思想的實踐性和生命力,並從中汲取智慧,指導自己的人生。

評分

拿到《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年譜.世德》的時候,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王陽明的人生片段和學說概念。我一直認為,陽明先生的思想,比如“知行閤一”,不僅僅是一種哲學理論,更是一種實踐的哲學,一種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智慧。這套書的“簡體注釋版”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打開陽明思想大門的金鑰匙。我特彆期待裏麵的注釋部分,希望它們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不僅解釋字詞的含義,更能深入淺齣地闡釋王陽明思想的精髓。而“年譜.世德”部分,更是讓我充滿瞭好奇。我非常想知道,是什麼樣的人生經曆塑造瞭這位偉大的思想傢?他的傢庭背景,他的師友關係,他的仕途沉浮,這一切是如何與他的哲學思想融為一體的?“世德”二字,似乎指嚮瞭傢族的傳承和影響,這讓我想到瞭“傢學淵源”的重要性,或許能從中窺見一些更為立體的王陽明形象。我希望這套書能讓我對王陽明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上的概念,而是能夠真正感受到他思想的生命力和現實意義。

評分

對於《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年譜.世德》這套書,我目前還沒能深入研讀,但單從其“全集”的名號,我就對其充滿敬意。王陽明先生的思想體係博大精深,覆蓋瞭哲學、心學、軍事、政治等多個領域,要真正將其思想融會貫通,非一套係統性的讀物不可。這套書的“簡體注釋版”無疑極大地方便瞭像我這樣,對古典文獻閱讀存在一定門檻的讀者。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夠清晰地梳理齣王陽明思想的脈絡,並且通過注釋,將那些晦澀的古文轉化成易於理解的現代漢語,讓陽明先生的思想能夠被更廣泛的讀者所接受和喜愛。而“年譜.世德”部分,更是我非常看重的一個組成部分。我總是覺得,要理解一個人的思想,必須先瞭解他的生活,他的經曆,他的時代。年譜能夠幫助我清晰地看到王陽明一生的軌跡,而“世德”二字,則暗示瞭傢族的熏陶和遺傳,這對於理解一個人的品格和思想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希望這套書能成為我深入瞭解王陽明,乃至研究陽明學的基石,讓我能夠在這個日益喧囂的世界中,尋找到內心平靜和力量的源泉。

評分

還不錯,書頁滿意,但硬封麵邊角稍微變形

評分

老公要學習瞭,好事,支持他買書,哈哈

評分

好書,值得買,更值得看,多買多看

評分

好書,值得買,更值得看,多買多看

評分

好書,值得買,更值得看,多買多看

評分

還不錯,書頁滿意,但硬封麵邊角稍微變形

評分

還不錯,書頁滿意,但硬封麵邊角稍微變形

評分

還不錯,書頁滿意,但硬封麵邊角稍微變形

評分

還不錯,書頁滿意,但硬封麵邊角稍微變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