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阅读《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世界史》,观览世界历史的全貌,发现现代世界的形成之路。
2.全面且简明扼要地为读者讲述主要的世界历史事件。错综复杂的世界历史,在本书中被浓缩成一块小点心,你可以一次啃完。
3.历史爱好者们不得不拥有的一本书。
4.以短小的篇幅浓缩世界,以简洁的叙述概括历史。
5.在时间上,是世界历史的幻灯图片;在空间上,是历史世界的缩微景观。
6.“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可在本书中找到答案,告诉你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7.内容划分为易消化的小板块,涵盖欧洲、中东和远东历史。本书带你进行5000年的时间穿越,六大洲的世界游行。
8.从“最初出现的王国和文明”讲到“新世界秩序’,世界的历史仍将延续……。
内容简介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世界史》内容简练,却包含了全世界主要的历史大事件,从远古文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不论是亚历山大大帝,还是迦太基共和国的繁荣期及其后来被罗马所灭,不论是阿拉伯王朝的兴起还是中国的唐朝,亦或美国南北战争及女性参政权,还有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兴衰,读者们都能在本书中读到。
本书语言通俗,条理清晰,读者很容易便能梳理清楚时间与事件的对应关系,了解现代世界为何是我们所见的这般模样。
作者简介
艾玛·玛丽奥特(Emma Marriott),毕业于华威大学现代史学系,著有《我所熟知的历史》(I Used to Know That:History)、《糟糕的历史:我们怎样误解了过去》(Bad History:How We Got the PastWrong)、《数字解读世界史》(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Numbers)等多部作品,现在是一名编辑和著名的自由撰稿人。
目录
第一章最初出现的王国和文明
中东和非洲
苏美尔
古埃及:古王国
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时代
古巴比伦
赫梯王国
亚述
腓尼基
远东
印度文明
吠陀时代和印度教
早期的中国文明
欧洲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美洲
奥尔梅克文明和查文文明
第二章古代世界
中东和非洲
阿契美尼德王国
帕提亚王国
萨珊王朝
希伯来人和他们“唯一的真神”
基督教的诞生
库施王国
迦太基时代
远东
佛教
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和印度文明鼎盛期
中国秦汉两朝和儒家文化
欧洲
伊特鲁里亚人和罗马的建立
古希腊和民主的诞生
亚历山大大帝和希腊化时代
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凯尔特人
美洲
秘鲁文化
美洲的其他文明
第三章中世纪时期
中东和非洲
阿克萨姆、加纳帝国和班图人的迁入
伊斯兰教的诞生
阿巴斯王朝
法蒂玛王朝
远东
中国文化的鼎盛期
日本大化革新
伽色尼王朝
欧洲
拜占庭帝国
“野蛮人”的入侵
基督教的发展
法兰克帝国和查理曼大帝
维京人
斯拉夫人和马尔扎人
东西方教会大分裂
美洲
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城、瓦里和蒂亚瓦纳科帝国
玛雅文明
托尔特克人
第四章动乱中的世界
中东和非洲
伊斯兰教阿蒙拉维德王朝和穆瓦希德王朝
西非的马里和桑海王朝
西非各王国、大津巴布韦和斯瓦希里沿岸
葡萄牙人探险和大西洋奴隶贸易的产生
塞尔柱土耳其人
十字军东征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奥斯曼帝国的复兴及衰落
波斯萨菲帝国
远东
日本的统一
蒙古帝国
帖木儿王国
黑死病
中国明朝
印度莫卧儿王朝和锡克教
欧洲
封建制度的诞生和诺曼征服
商业的发展
百年战争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
欧洲殖民和贸易帝国
君主专制统治:查理一世和路易十四
美洲
阿兹特克人
印加人
西班牙征服者
新法兰西
欧洲在北美的殖民地
大洋洲
欧洲在太平洋诸岛的殖民
第五章革命和欧洲帝国主义
中东和非洲
奥约帝国和亚香缇帝国
欧洲对非洲的入侵
奴隶贸易及其废除
瓜分非洲
非洲南部纳迪尔沙对波斯的统治
远东
中国清朝的鼎盛期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
欧洲
俄国的崛起
18世纪初的战争和普鲁士王国的诞生
启蒙运动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协议
工业革命
工业社会、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
近东问题和克里米亚战争
人口迁徙
单一民族国家的兴起
美洲
美国独立战争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独立
北美扩张和“昭昭天命
”美国南北战争
大洋洲
詹姆斯·库克上校和欧洲在澳大利亚的殖民
欧洲人在新西兰和太平洋诸岛的殖民
第六章新世界秩序
中东和非洲
抵抗欧洲殖民统治
南非统一和埃塞俄比亚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瓦解
巴勒斯坦和犹太复国运动
远东
中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日本的崛起
中国内战
印度独立
欧洲
三国协约和军备竞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及其西线战场
“一战”东线和其他战场
“一战”结束
“西班牙流感”
女性参政权
俄国革命和苏联的崛起
墨索里尼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崛起
希特勒和纳粹德国
西班牙内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日本获胜与原子弹爆炸
美洲
“咆哮的2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
拉丁美洲的发展
大洋洲
澳大利亚联邦与新西兰
精选书目
地图索引
精彩书摘
中东和非洲
苏美尔
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中,美索不达米亚的意思便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平原位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河谷上,大约公元前5000年,苏美尔人在平原南部安居下来(今伊拉克),世界第一大文明就从这些人的手中诞生。在这里,他们种植了大量小麦和其他农作物,有了富余的粮食,便在这里站稳了脚跟。这里虽然土地肥沃,却容易积涝成灾,于是,他们又将富余的粮食与来自遥远的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人做交易,从他们手中换得金属和工具,用这些工具开出了河道和许多沟渠。
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居住的地方出现了一些城邦,其中最大的一个是乌尔,有4万人口。他们创造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后逐渐进化成一系列简单的楔形文字(原文cuneiform一词在拉丁语中是楔形的意思),这种文字是用芦苇秆做笔,在半干的泥土上刻压而成。苏美尔人还建立了复杂的行政与法律体系,发明了有轮的交通工具和陶工旋盘,建造了用石柱撑起的圆顶大塔庙和房屋。
约公元前2350年,阿卡德王国(苏美尔北部的一个古老国度)国王萨尔贡创建了苏美尔第一大王国。所有苏美尔王国的城市,从叙利亚到波斯湾,都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大王国灭亡于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150年后,乌尔城邦的统治者重建了苏美尔政权,并统治了阿卡德。随着埃兰(苏美尔东部的一支文明)的入侵,公元前2000年前后,乌尔王朝灭亡,苏美尔人居住的地方进入巴比伦王国的创建者亚摩利人的统治之下。
古埃及:古王国
非洲最早的伟大文明是约公元前5000年,人类在尼罗河东北岸上定居时出现的。现在认为,这些早期的人类来自撒哈拉地区,距当时2000年前,气候变化还未使撒哈拉变成沙漠,非洲最早的农村就在这里形成。气候的变化也使尼罗河河谷一带形成了许多湿地,对从事农业的人而言,这样的地方最具有吸引力。
尼罗河河谷的人口繁多,城镇也发展起来,这个地区分成了两个埃及王国。传统的埃及年表记载,公元前3200年,当时的统治者法老美尼斯合并了埃及的两个王国,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古埃及初期,又称古王国(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130年),由数位有权势的法老统治,在技术、艺术和建筑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象形文字,建起了狮身人面像和吉萨金字塔(数以万计的普通埃及人在建造过程中死去)。金字塔是法老去世后的住所,与太阳神教密切相关,金字塔的楔形类似太阳的光辉,为去世的国王提供了通往神界的道路。
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时代
古埃及王国中期,以中王国著称(公元前1938年至公元前1630年),经过了一个世纪严重的旱灾和饥荒之后,中央政权就瓦解了。
此后,埃及法老们加强了边防,增加了农业产出,开采了大量矿藏(有一部分是因为重新统治了努比亚,那里的土壤含丰富的大理石矿和金矿)。这一时期以宝石和金器而闻名。古埃及人信奉阴司之神,他是死神,也是重生之神,因而他们普遍认为,不只是法老,所有人死后都会进入神国。
大量建造气势恢宏的建筑,不停地开采矿藏,加上尼罗河水灾泛滥,大大削弱了埃及法老的权势,外来入侵者(主要是可能来自巴勒斯坦的希克索斯人)便夺得了统治权。以铁代青铜的经济体系,更加速了法老王朝的衰败。后来,法老们重新统治了埃及,这一时期被称作新王国(公元前1539年至公元前1075年),埃及文化的影响波及了努比亚、叙利亚和其他中东地区。这一时期是埃及历史最伟大的篇章之一,人们建造了许多恢宏的庙塔,其中包括坟墓里有彩绘的帝王峡谷。这一时期的埃及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法老,包括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和孩子国王图坦卡蒙。
公元前1070年,随着埃及最后一位伟大的法老拉美西斯的去世,古埃及王国逐渐走向衰落,分裂成了几个小的王国。大约公元前719年,库施人用法老们的统治方式统治了埃及,直到公元前656年,他们被亚述人又赶回了自己的国度。亚述王朝后,公元前525年,波斯统治了这一地区,随后,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统治了这一地区,最终,这里被划入罗马帝国的疆域版图。
古巴比伦
美索不达米亚的政权最终北移到了阿卡德的巴比伦城,因而整个平原也变成了巴比伦王国的疆域。巴比伦王国第一个大王朝持续了近300年的时间,从公元前1894年开始,在汉谟拉比王(公元前1795年至公元前1750年)时期,其影响力到达巅峰。
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巴比伦王国的疆域扩大到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包括苏美尔),直到北部的亚述国的一部分。汉谟拉比因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而闻名,他推动了科学与学术的发展。
汉谟拉比死后,巴比伦王国也沉沦了,从公元前1595年起,赫梯人控制了这里,然后加喜特人(巴比伦东部的山区居民)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王朝,持续了400年的时间。这期间,亚述从巴比伦独立,随后的几个世纪,各方都在为夺得巴比伦而战斗不息。公元前9世纪,亚述国王统治了巴比伦,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亚述王国没落为止。
然后,巴比伦进入了迦勒底人(闪米特人的一个不为人所知的部落)的统治期,巴比伦王国也重新焕发生机,尼布甲尼撒二世时(公元前604年至公元前562年时在位)到达鼎盛期。他统治了亚述和巴勒斯坦,使巴比伦城恢复了往日的辉煌,重建了马杜克(古巴比伦的主神)庙,修建了“空中花园”。公元前539年,波斯国王居鲁士大帝入侵巴比伦,巴比伦王国也就此灭亡,而巴比伦城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仍然保持完好。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不涉及“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世界史”这本书的任何信息。 --- 《文明的脉络:从史前到数字时代的全球变迁》 一、 远古的回响与人类的起源 (约 1500 字) 本书旨在提供一部宏大而细致的世界历史叙事,追溯人类文明的起源、演进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交织与冲突。我们从人类在非洲大草原的蹒跚学步开始,探讨早期智人如何走出摇篮,跨越冰封的大陆,最终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对人类适应能力、认知飞跃和社群构建过程的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史前时代——工具、火与神话 早期人类的生活是与自然环境的殊死搏斗,但同时也是创造力的萌芽。我们详细描述了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社会的结构、语言的诞生对群体协作的革命性影响,以及艺术与符号思维(如洞穴壁画)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心智的成熟。火的掌握不仅是生存的保障,更是社会化的中心。 随后,我们将笔触转向新石器革命,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农业的出现,从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开始,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人类的定居模式、人口密度和财富积累方式?村落的兴起,土地私有观念的萌发,以及对剩余产品的管理,都为后来的国家形态埋下了伏笔。我们会对比世界不同地区(如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中美洲)独立发展农业的路径差异,揭示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的早期文明模式。 第二部分:古代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帝国 随着灌溉系统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复杂的社会层级开始出现,文字和法律应运而生。本书深入考察了苏美尔的城邦政治、埃及尼罗河畔的法老神权统治,以及汉谟拉比法典所代表的早期法制精神。我们不满足于描述金字塔或空中花园的宏伟,更侧重于分析支撑这些奇迹的官僚体系、税收结构和宗教信仰。 在东亚,夏商周三代的演变展示了早期王朝的兴衰周期,以及“天命”观念如何被用来合法化统治。在美洲,奥尔梅克文明的巨型石雕和中美洲的早期宗教实践,则展现了与欧亚大陆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构建。 第三部分: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与大帝国的扩张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被视为“轴心时代”。人类开始思考超越部落生存的终极问题。我们详细阐述了古希腊哲学(从泰勒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理性思维的奠基,以及佛陀和孔子所提供的精神救赎与社会秩序蓝图。这些思想体系不仅定义了各自的文明区域,也为后世的政治哲学和道德伦理留下了深刻的遗产。 与此同时,军事技术和组织能力的进步促成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帝国。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有效行政管理(如行省制度和御道),为后来的帝国提供了典范。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虽然短暂,却完成了空前的文化大融合——希腊化时代的开启,使地中海文明与东方文化产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在东方,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强盛,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政治版图和文化认同基础,丝绸之路的开辟更是全球贸易网络雏形的标志。 二、 冲突、融合与重塑 (约 1500 字) 古典帝国衰落后的千年,是世界各地重新洗牌与文化深化的时期。本书将焦点集中在各大宗教的传播、区域性力量的崛起,以及跨大陆连接的深化。 第一部分:古典帝国的瓦解与新秩序的建立 罗马帝国的衰亡不仅仅是蛮族入侵的结果,更是内部经济结构、政治腐败与瘟疫影响的复杂综合体。我们分析了西罗马解体后,欧洲如何进入一个碎片化但又充满活力的中世纪早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拜占庭帝国如何继承了罗马的衣钵,并在君士坦丁堡坚守了千年。 在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后,隋唐盛世的到来,标志着中华帝国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又一次高峰。我们审视了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风貌及其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宗教的全球化与伊斯兰世界的崛起 伊斯兰教的诞生及其惊人的扩张速度,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从阿拉伯半岛出发,伊斯兰教迅速建立了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帝国。我们重点探讨了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时期的“黄金时代”,伊斯兰学者们如何保存、翻译并超越了希腊、印度和波斯的知识遗产,尤其是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伊斯兰世界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知识的桥梁。 在印度次大陆,笈多王朝的光辉之后,不同宗教和种姓制度的冲突与融合持续进行。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东欧和北欧:基督教(东正教与天主教)的传播如何定义了斯拉夫民族的文化身份,以及维京人的远征如何将北欧的商业网络推向了新的极限。 第三部分:中古时代的区域性繁荣与网络构建 中世纪的欧洲,在封建制度的松散结构下,大学的兴起和哥特式建筑的奇迹代表了对古典传统的重新激活。十字军东征虽然是宗教战争,却意外地促进了东西方商品和观念的流通。 而在美洲,玛雅文明的古典期衰落后,阿兹特克和印加帝国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发展出了令人惊叹的城市规划、农业工程和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他们的历史轨迹,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在不同环境下的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四、 危机、革命与全球化的加速 (约 1500 字)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即从孤立的区域文明迈向真正相互依赖的全球体系。 第一部分:中世纪的挑战与文艺复兴的曙光 蒙古帝国的空前扩张,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其建立的庞大贸易网络(“蒙古和平”)极大地促进了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加速了技术、疾病(如黑死病)和思想的传播。我们探讨了黑死病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劳动力关系,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创造了条件。 在亚洲,明朝的崛起和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展示了当时中国在航海技术和国家动员能力上的巅峰。但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中国选择了内向发展,这与欧洲即将到来的扩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对君士坦丁堡的征服,标志着伊斯兰势力在欧洲政治版图中的重要存在,并直接促使欧洲寻求新的贸易路线。 第二部分:地理大发现与大交换 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是全球历史的分水岭。我们细致分析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率先开启跨洋航行,不仅是技术的胜利(如卡拉维尔帆船和导航仪的改进),更是经济动机(黄金、香料)和社会心理(宗教热情和扩张欲望)的共同驱动。 “哥伦布大交换”的后果是深远且灾难性的:动植物、技术、思想的交流,以及随之而来的疾病对美洲原住民人口的毁灭性打击。奴隶贸易的兴起,是这一时期全球经济结构中一个黑暗而核心的组成部分,它将非洲、美洲和欧洲的经济体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捆绑在一起。 第三部分:革命的浪潮与现代性的形成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欧洲基督教世界的统一,催生了新的国家认同和个人主义思潮。紧随其后的是科学革命,从哥白尼到牛顿,人类对宇宙运行规律的理解被彻底颠覆,理性主义成为新的知识权威。 启蒙运动将这种理性精神应用于政治和社会结构,直接点燃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火焰。我们审视了这些革命如何确立了主权在民、人权和民族国家的概念,这些概念成为了塑造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核心意识形态。在东方,清朝的巩固和日本的德川幕府,则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经历了本土化的内部调整,但对西方工业力量的崛起准备不足。 五、 全球体系的形成与未完待续的未来 (约 1500 字)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自18世纪末以来,工业化、帝国主义和意识形态对抗如何将世界紧密地编织成一个单一的、充满矛盾的全球体系。 第一部分:工业革命的冲击与殖民扩张的顶峰 蒸汽机、工厂制度和铁路网络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获取和使用能源能力的指数级增长。工业革命不仅重塑了社会阶级结构,更极大地增强了欧洲列强征服和统治世界的物质基础。我们将分析殖民主义的“新模式”——从传统的资源掠夺转向系统性的经济控制和政治干预,聚焦于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的“瓜分”。 与此同时,面对西方的冲击,非西方世界进行了艰难的自我调整:日本的明治维新展示了主动学习和快速转型的潜力,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晚清的挣扎则揭示了结构性改革的巨大难度。 第二部分:两次世界大战与意识形态的较量 民族主义的过度膨胀与帝国主义竞争的加剧,最终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分析了技术进步如何使战争的规模和恐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以及凡尔赛体系如何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和自由民主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残酷的意识形态斗争。本书细致描绘了苏维埃联盟的建立与巩固,以及其对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第三部分:冷战、去殖民化与信息时代的降临 二战结束后,世界被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冷战成为了全球政治的主旋律。我们探讨了核武器对国际关系的根本性影响(相互确保摧毁原则),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在去殖民化进程中,如何努力在两大阵营的夹缝中争取自主权。 随着20世纪下半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连接起来。全球化从经济层面深入到文化和政治层面。本书的结语部分将引导读者反思,在面对气候变化、跨国资本流动和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时,人类文明的下一个重大转型将走向何方。 本书力求在宏观的框架下捕捉历史的细节,关注权力、思想、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且充满反思性的世界历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