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房子和车子、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下,故宫却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用3年磨一把刀,用18年修复一幅画。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在日复一日的修复中,成全了文物,延续了历史,也成全了他们自己。“择一事,终一生”,令无数年轻人深受触动。
《我在故宫修文物》为年度具影响力纪录片,关注度超过《舌尖上的中国》。B站人气爆棚;豆瓣评分高达9.4。
纪录片侧重于文物修复的日常,本书则侧重于“修文物的人”不为人所知的,与文物摩挲交流的,时间的故事。
故宫修复的技艺与历史,古老的师承关系和情感,宫墙内外的诱惑与挣扎,内心的冲突与坚守,日复一日的庸常与伟大,尽在其中。
朴素的文字,诗意的摄影
知名作家绿妖深入故宫,用了大量的时间,观摩大师们的日常工作,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深入采访;诗人摄影家严明,近距离跟随拍摄。绿妖和严明均为各自行当里颇受赞誉的“匠人”,业不同,道相同,二人的作品,可信可感。
四色全彩印刷,裸脊舒展呈现,近百幅精美文物图、人物图、修复图及绝版老照片,采用全彩印刷,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以匠人之心,作匠人之书。
《我在故宫修文物》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
他们那一代兴许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打动人心的地方。
萧寒
纪录片导演。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画家,主持人,戏剧制作人。曾执导《喜马拉雅天梯》,(《人民日报》推荐的年度五部电影之一);导演《我在故宫修文物》,各大视频网站点击量高居榜首。
绿妖
中国独立非虚构作家之一,获华语传媒大奖新人奖提名。小说《少女哪吒》被李霄峰搬上电影银幕,入围韩国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奖”。曾采访台湾农业,出版有《如果可以这样做农民》;也曾长达几年深入西藏,采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和传承人。著有《沉默也会歌唱》和《北京小兽》等。
严明
中国摄影家。70后,安徽定远人。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法国“才华摄影基金”摄影奖得主。出版有摄影随笔集《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和《大国志》。
序
钟表室:从清代一直传承至今
王津:修文物是与历代工匠的对话
铜器室:修复的是国之瑰宝,态度是轻松日常
王有亮:我们永远是修旧如旧
恽小刚:闻着这青铜器有香味
裱画室:自宋代就已成熟的技艺
单嘉玖:磨刀刮纸就是磨你的性子
徐建华:看一个人水平高低看他打的糨
杨泽华:马蹄刀里有装裱技艺的传承
摹画室:摹一张新画,等于延续八百年
郭文林:个性都收起来,完全按古画走
巨建伟:利益是暂时的,传承是恒久的
沈伟:规矩的第一条就是要守住寂寞
木器室:维护着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
史连仓:木工来源于生活,也接近生活
屈峰:文物的价值不在于修复,而是传承
漆器室: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
闵俊嵘:希望我做的器物能传给下一代
尾声
跋
王津(节选)
郭老师说我修过写字人钟吗?哦,那是瑞士的写字人钟,那里面的人写出来的字儿是英文。当时瑞士在北京办一个活动,钟摔坏了。他们有修复师过来,但可能时间紧,晚上发现,第三天早上就要用,就请故宫帮一下忙,地方在金融街,离我家特别近。那时晚上十点多了,我从家过去干了半宿,损坏的小零件做了做,第二天中午又去,弄到晚上十二点。
其实也没什么,它有一个链断了,不够长。我说你干脆摘掉这个,买根0.5(号)的钓鱼线。那个线粗细合适,韧性好,力量够,新闻发布会能用。救急你没办法。它应该是这种链,这种链我们故宫有一些,不多,不能给他用呀,两码事。只能拿这个代替一下。他也同意,他说行行,达到效果就行。
用民国的纸币代替羊皮补气囊,我们师父那一代就用。那种纸币韧性好,比纸要强。后来我们发现前人修复中也有拿那纸币粘的。那种羊皮是国外做的,挺薄,跟纸似的,国内没有。这些都是没有办法,(零件)没有啊。现在我们钱(纸币)也没了,也没用了。
修文物是跟古人对话,他们那么说,我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但的确感觉跟历代修复过它的工匠有交流,你打开一个钟,你能感觉到有的修得很敷衍,有的做得非常细。这人手艺,活糙活细,有感觉。可能很多钟上一次修都还是清朝。包括桌上这个钟,它上一次修是什么时候?解放后修过的钟肯定不会损坏得这么厉害。距离上次修应该百八十年了。
王有亮(节选)
文物修复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包括修复的地方跟原件要有区别、有可识别性,这是意大利和日本搞的,叫《威尼斯宪章》,我们倒是不反对你们国家怎么修。意大利那儿修的我们也看了,我和我师哥我们一起去过,它那儿雕塑多,只要能立着,胳膊缺了不配,维纳斯缺了不配,搁咱们这儿的话我个人认为还是不好。如果你有可参考的资料依据你就配上,还是完美的一个再现。可是他们就是有资料也不配,就说你弄上去不是原来的东西了,他就是那么一个概念。然后色还不给人家做好了,就是故意。其实搁我们来讲等于手艺忒差了,等于你做不出来你才……咱们不能挤兑人家,我们就说我们的想法就是修复得越看不出来我们才认可,这是你的手艺。让人能看出来,那太简单了,那活儿还不好干。有个教堂是地震了还是什么,神父像碎的一塌糊涂,又贴回去了,贴回去多少把眼睛得随上吧,他给你露白,眼睛是白的还有裂缝,多难看,人物首先要看眼睛,你多少给它勾勾。
我们这行,对一个人手艺的最高赞誉是恢复原貌,就等于你所做的让人看不出来。一件青铜器碎一百多片,别说什么了,光焊接上面全是道子,跟蜘蛛网似的,所有焊锡多了得去,少了得补,然后颜色跟两边随,得让它看不出断碴儿来,我们必须这么做。
恽小刚(节选)
我觉得手艺是现代机器代替不了的。不拿青铜器说,咱就拿玉器说,现在有机雕,你看机雕雕出来,和人雕出来不一样。人雕出来就有人的思想,代表着人的哲学思想,或者理念。咱就常说看着朱晓松刻竹器,刻竹房子,你就看他的雕工,你能领悟到他的思想,这也需要你有一定的文化,你才越看越深,越觉得,厉害也好,叫敬畏也好。我觉得手艺就这种东西,你看了绝对特服气。
你看前两天咱们这儿摆那一件,你仔细看,它那腿它那身子,那个钻工,那个质感多厉害,它那个活灵活现的,就跟画画一样的,有的人把这鸟画活了,有的人把这鸟画死了,它就是少一点东西。咱们做旧的时候,有些东西没法准确说,比方说,这个旧我加一点红加一点黑,我没法用准确的刻量度跟你说,加一钱加一分加一两,我要这么告诉你,你加这个东西还是不灵。有时候就是经验上的一笔,这一点一点变出来就是这东西,这就是经验。我稀释剂和颜色的配比和胶的配比,那个全是经验。你说做那高锈,你做那凿坑锈,铁箍锈对吧,你怎么做,两个完全不同的锈,我用的东西可都是一样的,但我用的手法不一样,出来那锈就是不一样。
就是技术里头有手法,怎么弄就是生坑锈了,这都有技术。自己得动一下脑子,琢磨琢磨这东西,怎么做得像。你像夏商周的铜器,它那锈是一层一层的,它是套的,有立体感,你不能说我喷完一层,我再喷一层,给它全开了没有层次,没有一年一年过来的感觉,没有历史感,对吧。所以我们赵师父老说做得自然点,他说的自然我觉得就像这三千年,你得把那感觉,把那锈做出来就能逼真。赵师父做的活儿,那时候就是能让一般的人打眼,这就是手艺。能做到这份上就是手艺。
单嘉玖(节选)
传统上讲我们这个工作就是师承制这么传下来的,它确实有它的好处,不像学院一个老师教四五十人,你教出来的东西,它就像近亲繁殖一样,那四五十人全是书上一个模式。你这个一个师父教一到两名,比如这位师父做手卷相当不错,那位师父可能是册页,他各有各的特长,带徒弟出来,必然跟师父靠近,那这个东西是一个蒸蒸向上的东西,它就会长远。所以书画修复从历史上到现在一直是师承制。
师承制传授的全是经验,比如说我应该怎么做这步,从外观看觉得应该怎么做,但真正做中有可能触发其他情况,要调整方案,这就需要经验。学院制是通过理论来传授,初级你可以是学院制,先普及一下,那要往深了走一定是师承制,这个走得更长远。这是我的理解。
徒弟跟师父学也是言传身教,从师父身上学东西。老师傅们从来没有说八点钟上班八点钟到,基本上都在七点半,七点四十就来了。来了之后不像现在先看手机看微信,看新闻,喝点水,吃个早点,人家是来了以后就系围裙。他们那群人工作上真是。所以那时当徒弟比现在苦,师父七点半就站那儿了,没有说师父干活,你在旁边坐着的。那时候的人可能学技术也比现在更积极,大环境是这样。
没人要求这些老师傅们,他们可能就是爱干,就是对这个工作有极大的乐趣,他不烦,干完一件领一件。
徐建华(节选)
我师父杨文斌以前号称“装裱界的梅兰芳”,扮相好,长相也漂亮。个儿也比以前的人稍微猛点儿,穿的衣服也干净。上班时穿得特干净,白衬衣,米黄西裤,裤线可以削萝卜,领子特别干净。黑鞋,白袜子,很讲究。他干活不像我还戴围裙,他站得很好,全身上下干干净净。他来到这儿主要是修画芯,别的工序他就让别人做。就是脾气大点儿没有别的。
老师傅都知道,我师父家属没来时爱到外面吃。我们这儿原来有一个老北京,京裱的张师傅,说当时带着这些南方来的老师傅吃去,下午快下班了,走,吃去。那时候还有洋车呢,一出门喊“洋车”,就跟在上海似的打洋车,拉到前门,有全聚德、老上海,力力川菜,西四有砂锅居。好多都是我师父结账,因为挣的工资高点儿。他是大爷嘛,一看就是大爷来了。喜欢热闹,很痛快的一个人。他要是带饭的话就是弄点儿火烧里面夹牛肉,他带饭也比别人吃得好。在当时来说,他的生活水平算高的。回家就还是按照原先家里的口味吃,焖点儿米饭,炒个菜,自己包点儿汤圆。
摹画组比裱画组晚一点儿成立,那里面的两位南方师傅是吴院长请来的,一位叫郑竹友,一位叫金仲鱼。还有一位是制印,金禹民先生,那是老北京,满族人。本身南方人到北方来就人少,以前这些南方老师傅关系很好,春节互相拜年,热热闹闹几家吃顿饭,亲戚似的,后来文化大革命不是阶级斗争吗,就有分歧了。
郭文林(节选)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这绢只能保存八百年,超过了它就脆了,它就往下掉,你摹一张新画,等于延续八百年。
中国绘画史上有过几次,官办大批量地做临摹,最好的就是宋朝。宋徽宗本身就是一个大画家,对书画特别重视,他专门有画院,那时候叫官样,就是专门画画的。很多珍品就一件,又没有印刷品,又没有照相,怎么让大伙都知道呢,就临摹,送给大臣,这是官摹。好像明代也有,清代也有,当然最昌盛是宋。其实我们看到的很多名画都是宋代摹本。比如说《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而唐代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现在看到的都是宋徽宗摹的。咱们故宫也等于官办的,解放以后官办的专门临摹书画的,但是咱们跟造假画不一样,他造假画呢,画出来跟原作比较像,他是骗人的。我们这个都是等于复制品,就是咱们要表明自己是复制品。复制品,有个名字叫“下真迹一等”,比真迹差一点。故宫文物有两个系列,故宫原存的,叫故字号;新收进来的,叫新字号。还有专门一个复字号,就是我们复制品。
屈峰(节选)
我认为修旧如旧,旧就是经过了历史沧桑才叫旧,必须是经过时间磨炼才叫旧。要把它修成跟新的一样,那你重做一件不就完了,你按照它的工艺重做一件,你干吗修它。修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时间磨损中有损伤了,我要让它不再损伤,延长它的寿命,并不是说我要就要把它弄成一个新的。比如说一个人,他老了,我们只是让他身体整个健康能多活几年,我们不能说把这个人一下子变成二十岁,那没有意义的。就是因为他走完了这一段人生,他的历程这里边有很多事情。文物的生命和人是一样的,你要把它修到那个婴儿时期,那意义有多大,那我们把故宫拆了重盖一遍,按过去的工艺重盖一遍,何必修它呢。就像表面的漆,正因为那个漆经过沧桑历史它才变得斑驳,它有断有裂纹,我们才觉得好。它是另一种美,它是历史沧桑的美,对吧。
这本书的氛围营造得非常到位,它成功地捕捉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静谧的力量”。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空气中细微的响动——木头被轻轻打磨时发出的沙沙声、古老铜器在阳光下偶尔反射的光点声,甚至能想象到修复师们在工作时屏住呼吸的瞬间。这种“静”不是空无一物的沉寂,而是一种充满专注和生命力的内在宁静。它提供了一个避开外界喧嚣的“精神庇护所”,让读者得以从日常的琐碎和压力中抽离出来,进入到一个由历史、工艺和匠人精神构建的纯净世界。这种阅读体验带来的心理疗愈效果是巨大的,它教会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专注于“创造”与“守护”的净土,让人感到一种踏实而温暖的力量。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片段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周遭环境的描绘达到了近乎于“显微镜式”的精妙。他(她)仿佛拥有能够穿透时间迷雾的慧眼,能够捕捉到那些常人一掠而过的、转瞬即逝的细节。比如,对于光影变化的捕捉,那种从高高的宫墙上斜斜射入,在青砖地面上缓缓移动的光束,被描绘得仿佛有了生命,带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沧桑感。文字的节奏感也掌握得非常到位,时而舒缓如一湾平静的湖水,让你沉浸在对往昔场景的冥想之中;时而又陡然加快,如同一次紧张的抢救性修复工作,让人心跳加速,屏息凝神。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方式,使得即便是描述相对静态的场景,也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在构建一个有温度、有呼吸的立体空间,让人能够真正“走进”那个特定的环境,去感受空气的湿度和尘埃的味道。这种叙事的高级感,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每一次都能发掘出新的韵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心灵冲击在于它所蕴含的“时间观”。它没有落入一般历史书籍那种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聚焦于“慢”与“恒久”。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与历史的关系。我们现代人总是急于求成,渴望即时反馈,但这本书却引导读者去体会那种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才能完成的、代代相传的技艺传承的价值。那种“慢工出细活”的精神,在这种浮躁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和震撼。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珍视的“效率”,是否是以牺牲了某种更深层次的“品质”为代价?书中那些关于材料选择、工具打磨的描述,无一不体现出对“永恒”的追求,即便面对衰败和磨损,修复的目的也不是回到“完美如初”,而是尊重它所承载的岁月痕迹。这是一种深沉的敬畏,一种对时间流逝的坦然接受,读完后心境变得异常平和。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厚实的纸张带着一种历史的温润感,触手可及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封面那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透露出一种沉静而高贵的气息,仿佛一打开扉页,就能闻到古老宫殿里特有的,混合着木料和香料的幽微气息。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的考究,比如书脊的纹理,像是仿照了某种古籍的装订方式,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内页的排版更是匠心独运,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文字和那些可能存在的插图(虽然我目前还没看到具体内容,但从整体感觉推测)都能得到充分的呼吸和展现。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实体形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超越了普通阅读材料的范畴,更像是一个可以被小心翼翼捧在手中的信物,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文字内容充满了敬畏与期待。光是这份对“物”的尊重,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倾注的心血,这绝不是一本可以随手丢弃的快消品,而是需要在一个安静的书架上,被郑重对待的存在。
评分从知识获取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专业性令人印象深刻,但神奇的是,它完全没有枯燥的学术腔调。作者在解释复杂的工艺流程或材料科学时,总能找到最贴切、最生动的比喻,将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普通人也能理解的画面。例如,对于某种传统粘合剂的配方描述,他没有堆砌化学名词,而是描绘了工匠们在特定季节、特定气候下,反复试验,调整火候的场景,这种生活化的叙事立刻拉近了读者与知识的距离。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辈的指导下,站在工具台前,亲自参与了整个过程。这种“沉浸式学习”的体验,远比死记硬背来得有效和持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技艺精神的感染,让人由衷地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匠人的坚韧。
评分帮同事买的满意
评分文字要比画面更能与人引起共鸣——好书!
评分现在家里的书基本都在京东买了,书是正版,纸张和印刷都没有问题,而且京东的快递服务态度很好,不管多重的东西都会送货上门。而且售后也很好,解决问题都很快。
评分择一事 终一生 太喜欢这种古老的感觉了!! 随书赠的王津老师的照片!!信封也好看!帅死了啊啊啊啊!!承包王老师的wink!京东一如既往的快!好评!
评分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分知名作家绿妖深入故宫,用了大量的时间,观摩大师们的日常工作,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深入采访;诗人摄影家严明,近距离跟随拍摄。绿妖和严明均为各自行当里颇受赞誉的“匠人”,业不同,道相同,二人的作品,可信可感。
评分宝贝收到了,获京东文学奖,曾看过类似的电视,即下单
评分当时被纪录片感动的一塌糊涂,也彻底迷上了王津老师……
评分包装很好,半价活动,划算的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