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是不打不成器”,迷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可是,用“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却并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即使从表面上看有效,那也是暂时的,孩子的内心并不服气,甚至反感。父母也会因为打孩子的行为而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每个孩子的本性中部存在着“善”和“恶”的两面。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唤醒并激发他(她)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抑制和消除人性中“恶”的一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完全是灰色阴暗的,还应该有美丽灿烂的阳光。
批评之所以为一门艺术,在于它并非只要满足某些既定的条件即可得到某种确定的结果,而更多地取决于一些微妙的、甚至难以言传的感应和领悟,要特别注重批评对象、时机、场合和方式的选择。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批评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教育变得事半功倍
《方法对了,孩子并不抵触批评》结合家庭教育的大量实例,通过深入浅出的事例分析、亲切的谈话方式,通俗易懂地阐明了如何做个会表扬和批评的家长。赏识教育不能一味地表扬或者批评,家长在教育中要懂得如何批评孩子:如何批评孩子才能使孩子愿意接受,如何批评孩子能让孩子不失面子;如何批评才能使孩子既不自卑,又能及时纠正错误。本书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及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他们得以快乐地成长。
第一章 好父母绝不会打骂孩子
不要总盯住孩子的缺点不放 3
莫用别人的孩子打击自己的孩子 6
孩子的叛逆源自父母过多的责备 8
挖苦只会让孩子气馁 12
好孩子绝不是“打”出来的 15
过度斥责只会让孩子丧失信心 19
爱插嘴的孩子并非坏孩子 22
父母的唠叨让孩子更加厌烦 25
用鼓励增加孩子的积极性 28
第二章 好父母懂得掌握批评孩子的诀窍
谁都要自尊,批评莫当别人面 35
教育孩子绝不能恐吓 38
批评并非单纯的责备 42
调皮的孩子如何管 45
批评过重要勇于向孩子道歉 48
有些“错误”源于孩子“不知道” 51
第三章 好父母有些话绝不会对孩子说
我的脸都让你丢尽了 59
父母过高的期望最易压垮孩子的肩 61
“你到底能做好什么” 64
“等会儿再说,没看现在很忙吗” 67
孩子的负担源于父母过度的唠叨 70
怎么才考这么点分. 76
第四章 好父母从不把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好父母要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 83
别把你的情绪带给孩子 87
莫让你的焦虑影响了孩子 90
当妈的决不可太强势 94
别让脏话成为教育孩子的语言97
不要揠苗助长 100
别把你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103
第五章 好父母懂得教育孩子先从自身做
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111
父母说谎,孩子如何诚实 114
发牢骚时请远离孩子 118
对孩子要做到信守承诺. 121
引导孩子做一个懂得分享的人. 124
为孩子做出孝敬的楷模 128
第六章 好父母不会因为分数而批评孩子
分数并非孩子人生的全部 135
莫以成绩论“英雄”. 138
分数不等于素质 141
莫让家教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144
不要盲目制造天才 147
投资得多成绩不一定高 150
会学习,更要会休息 153
分数重要,健康更加重要 156
第七章 好父母在品德教育上绝不手软
让孩子拥有善良的美德. 163
爱心让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 167
诚信乃孩子立身之本. 171
激励孩子勇敢面对一切 176
勤奋的孩子才能敲开成功的大门 179
耐心是磨练坚强意志之根 185
在批评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责任. 191
第八章 好父母绝不会助长孩子的坏习惯
坏习惯绝对不能放纵 199
孩子的妒火要及时浇灭 201
摆脱自卑,迎接灿烂阳光 203
固执的孩子更需耐心开导 206
疏通孩子的火爆脾气 210
冷漠是孩子交际的最大障碍 213
不要轻易给子女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 218
第九章 好父母从不压迫孩子学习
逼孩子学习不如培养学习兴趣 225
家长陪读解决不了孩子的课业 230
有些事该管,有些事要放 235
玩耍当中也有知识可学 238
不要只顾施肥而忘了浇水 244
教育孩子需要“量体裁衣 ” 247
第十章 好父母懂批评更懂包容
一味地斥责只会增加恐惧 253
哪个孩子没有一点瑕疵 258
顶嘴并非是对父母的不敬 261
给孩子一个申辩的权利 265
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苛责 268
宽容并不等于纵容 270
不要总盯住孩子的缺点不放
你若在白纸上画一个小黑点,然后问别人看到了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说:“看到了一个小黑点。”但是,有的人会说:“看到了黑点以外的白色部分。”小黑点就如孩子身上的缺点,虽然看起来非常明显,但是它并不能掩盖黑点之外的白色部分——孩子的优点。
生活中,有的父母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喜欢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的小黑点上,却忽视了孩子大部分的可爱之处。当父母越是在意、关注孩子的缺点时,无意中就会把缺点放得越大,于是看孩子越不顺眼,对孩子百般责难。孩子本性活泼,经常犯点小错、惹点小麻烦,家长便觉得孩子顽皮捣蛋;孩子因为嘴馋贪吃,未经允许就偷吃糖果,父母便认为孩子品质有瑕疵……于是,父母变得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
王飞是父母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不听话,喜欢玩闹、惹事。每当有人夸奖王飞的时候,只要他的父母在,父母就会说:“哪里,这孩子已经上五年级了,但是加减乘除还不能灵活运用。”或者说:“哪里,这孩子太不听话了,都这么大了还啃指头,太不卫生了。”总之,父母不是顺着别人的意思夸奖孩子,而是当着别人的面“揭孩子的短”。
王飞对此很是苦恼,在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后心情一直很低落,导致郁郁寡欢,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但王飞一直和姑姑关系很好。当姑姑发现王飞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后,便主动找王飞谈话。面对姑姑,王飞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姑姑把王飞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这些事情和王飞父母认真交谈后,父母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观念。此后,父母变得经常夸奖王飞,总是发掘王飞身上的优点,慢慢地,王飞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缺点,但不能因此忽视孩子的优点。父母之所以对孩子的缺点“耿耿于怀”,经常提起孩子的缺点,无非是想孩子尽快改正缺点。但是这会让孩子产生一个错觉:我是一个满身缺点的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我。特别是当父母在他人面前指出孩子的缺点时,会让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让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相反,如果别人当着孩子和父母的面说:“你们家的孩子真灵巧,做事很利索!”而父母回应道:“对啊,的确是这样。”这时孩子也会为此感到高兴。孩子在父母的认可中获得了自信,他会尽量表现得让父母满意。
事实上,有的父母念叨孩子的成绩差,却没看到孩子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有的父母经常感叹孩子只知享乐,不知回报,却没留意自己生病时孩子焦虑和担忧的表情;有的父母经常为孩子爱顶嘴、叛逆感到头疼,却丝毫不觉得这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表现,不觉得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因此,父母应该转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缺点,或许那些缺点根本不值一提,甚至那些“缺点”正是孩子的优点。
毕加索小时候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并不是一个好孩子,上课对他来讲简直就是折磨,他总是在课堂上漫无边际地幻想,或是上课走神,望着窗外发呆。对他来说,算数是他这辈子都学不会的。同学们也因此经常捉弄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毕加索你知道吗?”然后一群人对着毕加索哈哈大笑。
毕加索这样的行为表现,让老师也觉得他是一个低能儿,并且经常向他父母告他的“呆状”。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也认为毕加索的智力有问题,这让毕加索的母亲非常苦恼。但是毕加索的父亲并没有对毕加索失望,他认为毕加索虽然读书成绩不好,但是他身上还有很多优点,比如,毕加索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会动手创作惊人的绘画作品。
有智慧的父母对孩子不会“只看一点,不及其余”,不会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以偏概全地认为孩子一无是处。毕加索父亲的教育经验告诉了我们,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即使孩子的缺点很多,缺点很明显,父母也要相信孩子,找出孩子身上的优点来鼓励孩子,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如果父母能够把视线拉开、视野放宽,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相对于那些优点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孩子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今天的缺点或许明天就会减弱、消失了,而且所谓“缺点”有时也许是一种优点。“横看成岭侧成峰”,判断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标准,取决于父母所站的角度和所持的态度。当父母用积极的心态和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时,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
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化的育儿工具箱,每一章节都像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亲子沟通场景,给出了详细的步骤和示范。我之前尝试过一些零散的育儿技巧,但总是觉得不够连贯,也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比如,书里讲到如何运用“积极反馈”来鼓励孩子的进步,同时又不忽略指出潜在的问题。这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为积极反馈就是简单地表扬,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即使是表扬,也要有策略,要具体,要和行为本身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同时,它也巧妙地结合了“问题解决式”的沟通方式,教会我们如何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比我以前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要有效得多,因为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结合自己的育儿经历去对照和思考,觉得书中提供的案例非常贴切,也让我更有代入感。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教练,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让我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能在实践中看到成效。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关于自我成长的深刻反思。我曾经以为,育儿的核心是掌握各种“技巧”,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更重要的是“心态”和“认知”的转变。它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一些固有的、可能阻碍与孩子良好沟通的思维模式,比如,我可能过于急于看到结果,过于在意孩子的“表现”,而忽略了他们内在的成长过程。这本书非常强调“同理心”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它教会我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理解他们的处境,从而做出更恰当的回应。我以前可能常常会陷入“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的抱怨中,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的沟通方式是不是让他们感到难以接受?”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我从一个被动应对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沟通者。我开始意识到,与其期望孩子改变,不如先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这种改变,不仅让孩子不再抵触批评,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自己也变得更加平和、更加有耐心,也更加享受与孩子相处的时光。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育儿道路上曾经的迷茫。我一直觉得,批评孩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总是在小心翼翼地措辞,生怕一不留神就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或者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每次想指出孩子的不足,都像是在走钢丝,既想让他们有所进步,又怕适得其反,让他们更加封闭和抗拒。看着孩子因为被批评而低落甚至哭闹的样子,我内心的愧疚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有时候,我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方式错了,是不是我太心急,是不是我理解错了孩子的需求。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从直接指责到委婉提醒,从鼓励到惩罚,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孩子要么听而不闻,要么就陷入情绪的漩涡,问题反而更难解决。我开始感到挫败,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不够合格的家长。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解答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困惑。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书那样空泛地讲道理,而是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很强的方法论。读完后,我仿佛醍醐灌顶,明白了为什么我之前的努力屡屡碰壁。它教会我如何区分“批评”和“指责”,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如何用一种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去改正。这种转变,让我对未来的亲子沟通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导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孩子在面对批评时的真实心理活动。我以前总觉得,孩子应该“听话”,说让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指出错误就应该改正。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孩子毕竟是独立思考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认知模式。当他们觉得自己被否定、被全盘否定时,第一反应往往是防御和抵触,而不是虚心接受。这让我想起我家孩子有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我当时直接就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结果呢?孩子不仅没有反思,反而更加不愿意谈论这件事,甚至开始逃避学习。现在回想起来,那次沟通完全是失败的。这本书提供的思路,让我明白,真正的“批评”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一种“看见”和“引导”。它教我如何捕捉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何用平和的语气表达我的观察和感受,而不是直接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尊重”的重要性,即便是指出错误,也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你是在帮助他们成长,而不是在攻击他们。这种细腻的心理洞察,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沟通习惯,并且决心做出改变。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给出了“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它没有贩卖焦虑,也没有提供一些“速成”的解决方案,而是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去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以及亲子沟通的深层逻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它深刻地剖析了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常常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影响沟通效果。通过书中提供的练习和建议,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觉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即使在面对孩子的挑战性行为时,也能保持冷静,用更有效的方式去引导。这不仅仅是对孩子有益,对我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有巨大的提升。我曾经认为,批评孩子是件“苦差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批评背后的“爱”和“责任”,也让我明白了,如何用一种智慧而充满爱的方式,将批评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这让我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成绩至上,而是更注重孩子品格的塑造和内在能力的培养。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