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思想(白金版) | ||
| 定价 | 49.00 |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5年08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美]詹姆斯 P. 沃麦克(James P.Womack),沈希瑾 等译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365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111510710 | |
这是目前关于流程再造的书,也是读的。
―― 《商业周刊》修订版前言
第1版前言 从精益生产到精益企业
部分 精益原则
导论 和浪费针锋相对的精益思想∥2
定义价值∥3
识别价值流∥7
流动∥9
拉动∥12
尽善尽美∥13
我们现在就能得到的好处∥14
停滞消除剂∥15
从头做起∥16
第1章 价值∥17
是一所房子,还是一种没有麻烦的经历∥17
从向传统“价值”的定义挑战开始∥19
按整个产品来定义价值∥21
精益企业重新考虑价值时的关键所在∥23
价值定义的一个要素:目标成本∥24
第2章 价值流∥26
从货架通道里观察∥26
一提盒可乐的价值流∥27
生产可乐∥27
引起浪费的根本原因∥32
订购可乐∥33
制成可乐∥36
让价值流分析发挥作用∥37
第3章 流动∥39
批量生产的世界∥39
流动的技术∥41
自行车从批量生产到流动生产∥42
把流动思想用于任意活动∥53
工作中的流动;流动地工作∥53
只有流动是不够的∥55
第4章 拉动∥56
过去糟糕的生产∥57
服务于拉动的精益生产方式∥58
过去糟糕的配送∥61
服务于拉动的精益配送∥63
从理论到实践∥66
精益配送技术∥69
均衡进度需要均衡销售∥70
过去糟糕的轿车维修服务∥71
从维修场地拉动∥72
从维修场地到原材料的拉动∥73
仅仅是开始∥75
混乱是真的吗∥76
是否真的必须有商业周期∥78
在追求尽善尽美中拉动价值∥78
第5章 尽善尽美∥79
增长的途径∥79
捷径∥80
持续进行根本性的、不断的改善∥82
尽善尽美的蓝图∥83
集中精力消灭浪费∥84
去掉惰性,开始起步∥86
第二部分 从思想到行动:精益的飞跃
第6章 简单事例∥90
精益革命∥100
终结果∥110
如“流”的工作∥111
步骤∥113
简单事例∥113
第7章 复杂事例∥115
“我们差点让自己‘准时’死亡”∥116
变革代理人∥117
理论知识∥118
线模公司的精益化∥122
首先处理过剩人员和“钉子户”∥122
教会人们如何去观察∥124
反复改善每一个价值流∥125
再造生产组织,为价值流开辟道路∥126
引进精益财务系统和“计分卡”∥127
降低库存∥129
创建一个“精益”部门∥130
为获得灵活性而提供铁的工作保证∥131
再造产品开发系统,为价值流开辟道路∥131
整改接单过程∥134
将工薪和利润联系起来∥135
改善供应商∥136
制定一项发展战略∥137
五年后的成绩记录∥140
对问题更严重的企业怎么样呢∥142
第8章 严峻的考验∥143
从美国系统到批量生产∥145
鹰的起飞∥146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形成批量生产方式的动力∥150
喷气推动的鹰∥151
鹰的次坠落∥155
是较精益而非精益,是必需而非足够∥157
1991年创造出的危机∥159
从大到不太大,从“流程”到流动∥160
仅有精益知识是不够的∥162
第二个变革代理人∥163
拔掉钉子户∥166
调整两项主要活动∥168
10亿美元的房间∥168
超大装备的遗迹∥170
连续流动发动机∥174
同时发生的质量危机∥175
实际生产的终结果∥177
不能倒退之点∥178
下一步飞跃∥179
教训和下一步骤∥181
精益思想对其他工业企业又如何呢∥182
第9章 精益思想和德国技术∥183
从贫穷到富有的初步成功∥183
保时捷:一个典型的德国企业∥185
出现危机∥189
变革代理人∥192
进攻计划∥193
日本导师的到来∥197
处理就业问题∥201
工人和工会的反应∥202
整顿供货队伍∥203
整顿全盘管理∥206
整顿产品计划∥207
整顿产品开发系统∥207
业绩记录∥208
下一个挑战∥209
对德国传统的暗示∥210
德国和日本∥215
第10章 大丰田,小昭和∥216
昭和的危机∥217
初的努力∥219
一个思想矛盾∥221
支撑精益化的新型组织∥222
从硬改善到软改善∥223
因素:重新思考订单接收和生产计划∥224
终结果:精益的成功∥226
日本的其他企业如何∥227
丰田的精益状况∥228
“……不服输的好处”∥228
创造性的危机∥230
丰田的缓慢行进∥231
相应的改革∥232
完善生产环节改革∥234
完善平行化改革∥235
之丰田∥236
精益思想在丰田公司之外的传播∥240
小昭和,大丰田:日本面临的挑战∥243
一样的步骤∥245
第11章 行动计划∥246
开始起步∥246
创建一个组织机构,引导你的价值流∥255
建立鼓励精益思想的业务系统∥261
完成转型∥265
五年承诺的必然结果∥269
下一个飞跃∥271
第三部分 精益企业
第12章 流动的渠道,渠道的流域∥274
精益企业∥275
结束工业冷战∥276
轮换职务∥277
未来的职能∥279
企业的作用∥280
三种工业传统中的精益企业
《精益思想》于1996年秋季出版,历经20年,畅销十多个国家,累计销量上百万册。本书的成功在于它对精益生产方式做了的总结,为读者提供了精益的核心原则,实地考察了美国、德国、日本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大小企业推行精益的实际情况和心得,为准备跨入精益之门和进一步学习、实施精益的人提供了的指南,从而成为精益方面的经典著作。
精益原则:
根据客户需求,重新定义价值;
识别价值流,重新制定企业活动;
使价值流动起来;
依靠客户需求拉动价值流;
不断改善,追求尽善尽美。
詹姆斯P.沃麦克James P. Womack
前MIT教授,为企业提供精益咨询,也向小型制造厂投资。他创办了精益企业研究所(LEI)并担任所长,这家研究所是一个非营利教育和研究机构,致力于精益思想的传播和应用。
丹尼尔T.琼斯Daniel T. Jones
他创办了英国精益企业研究院(LEA)并担任院长。这家研究院分担了精益企业研究所在提升精益意识方面的任务,并将精益知识应用于一系列的行业。
两人合作分析行业趋势达20年以上,其间成果包括《改变世界的机器》《精益思想》《精益服务解决方案》。
对精益生产方式的总结
《商业周刊》畅销书,累计销量上百万册。
打算尝试精益的人,该怎么做?
已经实施精益的人,下一步该怎么办?
本书包含了**的精益理论、方法和工具,一一解答上述问题。
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与自我进行的高强度对话。它带来的冲击力是结构性的,它逼迫你去审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习惯性忽略的“软实力”——比如如何进行真正高效的自我反思,以及如何将外界的批评转化为驱动前进的燃料,而非仅仅停留在情绪的波动上。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间,特别强调了“适应性学习”的重要性,这在当前知识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宝贵。书中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批判也是鞭辟入里,它没有停留在抱怨,而是提供了具体的思维工具,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灵活性的认知系统。这种务实的探索,远比那些流于表面的励志鸡汤来得更有力量。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空洞的激情,而是一系列需要立刻着手实践的具体行动清单,这种转化为行动的效能,是衡量一本好书价值的关键标尺。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具感染力,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在与你进行一次深入的、关于生命主题的深度访谈。其中穿插的个人轶事和对社会现象的微观观察,使得原本略显宏大的主题变得生动和亲近。我特别喜欢它对“韧性”的定义,它超越了简单的“不放弃”,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管理挫败感、如何从失败的叙事中提取教训,并将其重写为未来的行动指南。作者对于如何平衡个体追求与社会责任的探讨也颇为精彩,指出真正的“最好的自己”,必然是与周围世界和谐共振的个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内洽的自我发展方法论,这方法论不仅关乎职业技能的提升,更关乎精神世界的丰盈,读罢让人胸襟开阔,对未来充满了审慎而坚定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严谨的逻辑推演和近乎诗意的哲学表达,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仿佛作者在引领你穿越一片迷雾,而不是粗暴地推搡你向前。最让我着迷的是其中对“意义构建”的阐述。它探讨了当我们不再以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衡量自我时,如何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能持续提供生命能量的价值体系。这种深层的价值重塑,是许多同类书籍所缺失的维度。它不仅仅教你如何“成功”,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有意义地存在”。书中引用的一些古典哲学思想,被巧妙地融入到现代情境分析中,展现了跨越时空的智慧传承,让读者在追逐未来的同时,不至于迷失在历史的根基之上。这种厚重感和前瞻性的结合,让这本书的耐读性大大增加,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内容密度非常高,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绪。书中对“心智成熟度”的界定和衡量标准,是我读过的所有相关著作中最详尽、最少主观臆断的一个。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过程的透明化,他没有贩卖“捷径”的幻觉,反而坦诚地揭示了自我完善必然伴随的痛苦与挣扎。特别是关于“延迟满足”在高级认知任务中的应用分析,提供了大量基于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佐证,极大地增强了观点的可信度。我个人最受启发的一点是,它将“卓越”定义为一种持续优化的系统,而非一次性的成就爆发。这种系统思维的培养,对于任何希望在复杂领域深耕的人来说,都是醍醐灌顶的宝贵财富,读完后感到思维的“颗粒度”被精细化了许多。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只是空泛的口号堆砌,而是深入探讨了个人成长与时代浪潮之间的微妙张力。作者似乎拥有洞察人心的能力,能够精准捕捉到我们在追求“最好”过程中所面临的真实困境——那种既渴望突破又深陷惰性的拉扯。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内驱力构建”的论述,它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外部环境的塑造,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心智模式如何像一套操作系统一样,决定了我们接收信息和反馈的效率。读完后,我不是觉得被“教育”了,而是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轻轻地重新校准了,那些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认知藩篱,突然间变得可以撼动。书中的案例选取也十分巧妙,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当代青年的鲜活体验,使得理论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变得触手可及,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自我提升的路径图,只是那条路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去丈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