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金融自由化效应研究
定价:28.00元
作者:郑长德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01799220
字数:
页码:3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可作为高校经济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从事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者和对中国金融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影响深远的金融制度变迁现象。金融自由化缓解了金融抑制,吸引了大量外资,并增强了金融机构为投资项目融资的能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很多国家在实行金融自由化后陷入了金融危机当中,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使金融自由化再次成为一个热点论题。金融自由化具有多重效应,基本的是增长效应、风险效应和分配效应。《中国金融自由化效应研究》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分析了中国金融自由化的三个效应,并据此提出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及相关政策建议。
目录
作者介绍
郑长德,男,1962年生,汉族,四川省广元市人,经济学博士,现任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理论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近年来,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主
文摘
序言
阅读这套选编的过程,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与反思。这些案例记录的背后,是无数病患家庭的挣扎与希望,是社工们付出心血的汗水。那些详细记录的访谈摘要和家庭背景调查,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与无奈。我常常被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所触动,比如为一位流浪病患寻找亲属的周折过程,或是为一位无力支付药费的农民家庭进行的募捐活动。这些记录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范畴,它们提醒着我们,社会工作工作的核心永远是“人”的尊严与福祉。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情感疏离的时代,重温百年前专业人士如何用近乎笨拙但无比真诚的方式去倾听和帮助他人,让人不禁反思,我们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是否在追求效率和规模的同时,遗失了那份最原始、最直接的关怀温度。这种对职业精神的深刻回溯,是本书给予我的最大馈赠。
评分从社会学和公共卫生的角度审视这批档案,其价值是极其深远的。它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医疗救助体系的演变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田野日志”。协和医院作为那个时代的标杆,其社会工作部门的工作模式和理念吸收了西方先进经验,但更关键的是,它如何与中国本土的社会结构、宗族关系乃至迷信观念进行博弈和调适,这些在档案中留下了大量的痕迹。我尤其欣赏那些关于“贫困评估标准”的讨论记录,它们清晰地展示了专业人士如何试图在有限的资源下,制定出既体现专业伦理又符合现实情况的援助准则。这不仅是行政管理史的研究素材,更是理解社会公平与排他性机制早期构建的绝佳样本。相比起宏观政策的讨论,这些具体的个案处理流程,更能揭示一个社会体系的真实运作肌理和内在逻辑。
评分我对于这种跨越时期的社会实践记录总是抱持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好奇心。这套选编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提供了鲜活、未经修饰的一手视角。它不是宏大叙事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从微观层面切入,展现了百余年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群专业人士如何艰难地构建和运作现代社会工作体系的真实写照。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早期教会医院与本土社区互动的记录,那些关于救助标准、资源分配、乃至医患沟通的案例细节,无不折射出当时社会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岁月里,人道主义精神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流程得以落实的。这种“从现场走出来”的文本,为理解现代社会服务理念的本土化过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照系。每一次翻阅,都像是通过时光隧道,与当年的工作者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他们的挑战与智慧,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评分要系统地梳理1921年至1950年间,一个特殊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变迁,这套选编无疑是绕不开的核心资料。它完整地勾勒出了一个机构在剧烈社会变革中的适应曲线:从教会背景下的慈善运作,到抗战时期的功能维持,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权力与职能转换。每一次历史节点,档案都留下了清晰的“断层线”和“衔接点”。例如,对战争时期外籍人员调动和本地员工接管的记录,就非常细致地展现了机构在政治冲击下的组织弹性。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医疗机构的“去殖民化”进程或者公私合营的历史脉络而言,这些档案的连续性价值无可替代。它提供的不是结论,而是构建结论所必需的、未经加工的原始证据链,其在史料价值上的稀有度和完整性,足以让任何一位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感到振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里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纸张的选择上乘,触感温润,油墨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影像资料和手写文件扫描件,也能辨认出细微的笔触和印记。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版式设计,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舒适度。排版疏朗有致,注释清晰地标注在页边或文末,读者在查阅特定案例或政策文件时,查找效率大大提高。不同于一些年代久远的文集常常出现的模糊不清、影印粗糙的问题,这套选编的清晰度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极佳的基础条件。可以想象,为了达到这样的印刷标准,选编团队在资料数字化和后期处理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这种对物理载体质量的尊重,本身就是对历史资料的一种致敬,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对于任何一位希望长期保存和反复研读这些珍贵档案的学者或机构而言,这样的精良制作都是一笔值得的投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