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河殇》之道,重新思考五百年的世界秩序。
◆ 一部给予世界史别样认识的匠心之作,从重建大陆说明中国该往何处去。
◆ 以“大陆VS海洋”贯通几百年世界史,大气磅礴,鞭辟入里。
◆ 从亚里士多德、格劳秀斯、孟德斯鸠、霍布斯、洛克、康德、施特劳斯到施米特,从神话、历史到现实,是诗、是历史还是政治哲学,处处有灵光。
两千年世界史,大陆文明、海洋文明谁主沉浮?重建大陆,中国该作何准备,担此天降大任?
第一章回顾近代以来海洋文明战胜大陆文明的历程,从中可以看出海洋文明的两张面孔:均质化,以资本的角度观察与思考万物;等级制,营造道德优越感。
第二章论述大陆文明的特征,拥挤的生存空间、惨烈的竞争及由此带来的难题,如何治理生存在底线上的敢于冒险的流民。为此,罗马帝国依赖法律共同体、中华文明依赖儒家士绅共同体、伊斯兰模式依靠宗教来整合流民。
第三章指出当前大陆文明面临的困境,重建之道在于:政治文明高度发达的欧洲、地大物博的俄罗斯、拥有强大制造业实力的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的印度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伊斯兰世界五大文明区中有行动力、负责任的政治体携起手来,在相互不逾越利益底线的基础上,作为世界秩序中的君子力量共同规训世界秩序中的流民力量,建立一种共同政治价值观。
张笑宇,男,山东日照人。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现求学欧洲。生于海边,思考大陆,向往太空。
I海洋征服陆地的神话
一、 四百年前的历史
二、 两千年以来的历史
三、 海洋上的船只
四、 海洋民族史
五、 海洋文明的精神
六、 海洋文明的差序格局
II 陆地的慷慨悲歌
一、 大地上的流民
二、 大地上的君子
三、 大陆帝国
四、 革命
III 重建大陆
一、 普遍的政治哲学
二、 退潮
三、 告别革命
四、 重建大陆
五、 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大观》丛书总序
周边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周边世界,自古如此。
古典时期,中国看周边世界,五服之分,华夷之辨,皆非建立在常识基础上;周边看中国,倒是更实用主义,因需调整视角。这差别,原因无二,盖中国不真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中国文化是强势文化。
近代以来,东西碰撞,强势的中国文化遭遇更强势的西方文明,前者仍沿袭看周边世界的姿态,一败再败,不明就里,自此陷入混乱,自知与他知失去方向感。
中国人从无认识他人的训练,历史长河中,他人永远是被定义的对象,而非自我认知的坐标,所以,中国人也并不真的知道自己是谁。中国是天下的中心,中国人是天下的主宰。天下的根本逻辑,是神州文化四处布化,是各化外之地的归化。这里没有历史,历史早在布化与归化陈陈相因的循环中终结。
中国人也做过认识周边世界的尝试,比如魏源,比如梁启超,比如顾维钧。所有努力,或不被重视,化作国朝上下共识,或被一次次激烈革命打断,半途而废。中国人始终建立不起对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最终也不能完成自我定位,因此付出的代价,庶几无可计算矣。
然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又岂能离开世界。认识他者,同构于自我认知过程,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也是完成自我定义无可取代的前提。只有在此项工作完成基础上,中国人才能重新构建基于我们自己视角的全球格局体系,从而探索我们的利益所在,为世界规模的和平治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本丛刊试图为此做出努力。
这努力也是一班有志者的自我教育过程。当代知识人长期昧于小圈子利益,坐井观天,画地为牢,长于“主义”之争,短于建设性批判,局限了他们的视野,混乱了他们的立场。而一个民族的命脉,很大程度系于知识人的全部积累、创造性工作。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进而构建全球格局体系,都缺少不了知识人的精密且具宏观视野的基础工作。此一过程艰难而艰深,在开启学习先进国家理念和方法同时,更重要的,是开展自我教育,以使我们全部身心投入到这一工作中来,在其间获得灵感,取得进步。
这部作品初读便觉其野心勃勃,试图以一种宏大的叙事框架,重新审视近代以来的全球格局变迁。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沉,尤其在剖析权力结构演化时,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他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历史罗列,而是致力于挖掘那些潜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那些驱动着国家兴衰、文明碰撞的根本动力。书中对不同文化区域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所采取的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种跨文化、跨视角的审视,使得原本复杂的国际关系图景变得更加清晰可辨,但也带来了一种审视自身的迫切感。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许多既定的历史认知受到了强烈的挑战,那种“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的舒适感被彻底打破了。这本书更像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促使读者走出舒适区,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解读当下的世界风云。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棱镜,虽然过程略显颠簸,但最终的收获绝对值得。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同样令人称道。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和逻辑自洽,又充满了散文式的优美和力量。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枯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融入到鲜活的历史场景之中,使得抽象的概念获得了具象化的生命力。许多段落的措辞极具画面感,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些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氛围与张力。特别是关于文化主体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被重塑和挣扎的部分,描述得尤为动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超越了一般的时事评论范畴。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分析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如何在剧变中寻求锚点的史诗。我发现自己时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些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洞察,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欣赏一件打磨得恰到好处的艺术品,每一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和对复杂系统思考的耐性。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在探讨全球性危机时,并没有落入简单的悲观主义陷阱,反而从历史的反复与循环中,挖掘出了一丝建设性的希望。他指出的问题固然尖锐,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是基于对人类集体经验的深刻理解之上,显得既务实又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我欣赏它那种不畏惧暴露矛盾、直面现实残酷性的勇气。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五百年做一个总结性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它在为未来设定一个严肃的讨论基调——即,我们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世界体系。合上书卷时,我感到自己的思想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未来的成熟视角,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简单的预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为精妙,时而如疾风骤雨般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而又像老者拂尘般,在关键的转折点上给予深邃的停顿和反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地带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很少用绝对化的语言去给历史人物或事件盖棺定论,而是更倾向于描绘出各种力量相互拉扯、矛盾共存的复杂现实。这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刺激感,仿佛自己也参与到了一场跨越世纪的辩论之中。在阅读某些关于区域冲突演变的部分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实紧迫感交织在一起,让人既感到无力,又被激发了深入探究的欲望。全书结构布局大气磅礴,不同章节间的逻辑递进自然流畅,读来酣畅淋漓,毫无滞涩之感。对于希望系统梳理近现代世界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有意避开了传统史学中常见的“中心叙事”窠臼,转而将聚光灯投向那些长期被边缘化或被简化处理的次要角色和非主流思潮。这种“去中心化”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既有世界秩序形成过程的理解。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教科书上轻描淡写带过的历史节点,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和被压抑的多元声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因为它揭示了权力运作背后的机制,这些机制即便在今天,依然以不同的面貌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者的论证过程扎实有力,引用的材料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组织,极大地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对于渴望理解当代国际政治深层逻辑、又不满足于碎片化信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框架。
评分商品质量还不错,还好,书比较薄,观点还行,还比较新颖,还不错哈
评分京东商城京东快递购物
评分五分好评,物流很快
评分恍恍惚惚红红火火哈哈
评分这个不错的这个不错的。
评分公司搞活动买的,送货非常快
评分这本书还可以,一般般看看。
评分一般
评分再次购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