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品三国(升级版)

煮酒品三国(升级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忱 著
图书标签:
  • 三国演义
  • 历史故事
  • 文化经典
  • 文学
  • 升级版
  • 煮酒论英雄
  • 历史小说
  • 策略
  • 人物传记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537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02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煮酒品三国(升级版)》的最大特点是观点新颖鲜明,论述清新平和。作者学识丰富,娓娓道来之中豁然开朗,令人耳目一新。和一些专家在电视上论讲三国历史,迎合现代趣味不同,《煮酒品三国(升级版)》旨趣更在于理解历史、理解古人,不但剖析了三国史实,也洞察了《三国演义》的主观文学审美,达到与古人对饮、与历史言欢的境界,这是读此书的最大得益之处。

内容简介

  《煮酒品三国(升级版)》为“品事集”和“品人录”两部分,前者主要考证疑事之真伪,探究史误根源;后者则分析《三国演义》中人物及故事情节,评述功过是非。
  且看:“罗贯中最后来了个集大成,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塑造,更是令曹操的奸臣形象活灵活现,深入人心。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民族矛盾引起的。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有了‘还我河山’的愿望。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作品的出现。而当时的作家又以当时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把刘备、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当作自己民族的英雄来怀念,而把董卓、曹操之流看成是残暴的统治者而仇恨,加上在历史上曹操也的确有过类似的劣迹,因此,曹操也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花脸奸臣了。”这样的论证,毫无疑问是切中肯綮的,也符合文学史的实际。

作者简介

  沈忱(灿烂海滩),江西南昌人,1967年生,文史学者。著有:
  《煮酒品三国》(2006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诸侯》(201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英雄》(201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告诉你一个真三国》(2010年新华出版社)
  《智者千虑诸葛亮》(201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那时英雄——正说三国名将》(2012年中国物资出版社)
  《三国不是演义》(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我是曹操—乱世英雄的传奇经历》(2012年新华出版社)
  《三国谋士今日观》(2013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中国历代战争之汉末烽烟》《2015年中国地图出版社)

精彩书评

  ★作者出生在学者世家,其父沈家仁是研究三国、水浒的名家。自小得益于父亲的熏陶,研究三国撰写笔记已近三十年,不求闻达,不以名利。读者见到的《煮酒品三国》(升级版),是精选其笔记精华部分,公诸于世。立足于民间,痴心于学问,以古人为友无谓时势运转,斯人不多也。

  ——作家、诗人李师江

  ★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方法有多种,角度也有多重。但是,最常见的角度无非是文献的、文学的、文化的。沈忱先生的《煮酒品三国》一书,应该说是这三种角度的综合。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石麟

  ★本书当年便红极一时,此次再版又增加了不少历史人物及小说人物分析,细致入微、丝丝入扣,是研究三国历史及《三国演义》的一部力作。

  ——评论家罗成

目录

序言
再版说明
品事集
1.“三顾茅庐“与“毛遂自荐”辨析
2.诸葛亮的“锦囊妙计”
3.是诸葛亮害了马谡
4.东风不是借来的
5.曹操是如何变成花脸奸臣的
6.倒霉的曹操
7.“孟德献刀”,子虚乌有
8.刘备之功挂在诸葛账上
9.三种“千里走单骑”,三种结局
10.三种“打督邮”,三种意境
11.吕布诛董的背后
12.吕布杀丁原的另外两种可能
13.从关公斩华雄说起
14.关公并未战长沙
15.谈谈关羽失荆州
16.谈谈“降汉不降曹”
17.以讹传讹的关羽之妻
18.关羽的出身和姓氏
19.“面如重枣”过不了医学关
20.刘虞与公孙瓒反目成仇的背后
21.街亭之战改变了王平的命运
22.“桃园三结义”的由来
23.甘露寺与吴国太
24.扑朔迷离的孙夫人
25.伤脑筋的貂蝉
26.王朗岂是被骂死
27.蒋干并非专误事
28.张飞是有艺术才华的
29.此刘岱非彼刘岱
30.与关羽相伴的周仓
31.廖化凭何作先锋
32.马超本是不孝子(以下均为新增篇章)
33.罗贯中的几大谜团
品人录
34.黄忠的“老”
35.张飞的“胡”
36.张飞的“细”
37.趣人张飞
38.关羽的骄横
39.赵云的远见卓识
40.超一流的武将——赵云
41.赵云的矫情
42.庞统的“狂”
43.徐庶的前世今生
44.无耻的张松
45.“大老虎”李严
46.杀妻的刘安
47.诸葛亮的一家子
48.高瞻远瞩的司马徽
49.曹魏第一名将张辽
50.“说客”张辽
51.“古之恶来”典韦
52.“虎痴”许褚
53.是非功过说于禁
54.陈宫与曹操的恩怨
55.“卧底”陈登
56.贾诩的几个为什么
57.许攸的悲剧
58.“贪色”的曹操
59.辛宪英的睿智
60.干政的吴国太
61.暗藏祸心的孙坚
62.少年英雄孙策
63.周瑜与诸葛亮的较量
64.周瑜的“智”
65.清醒与迷糊的鲁肃
66.诸葛恪的“智”与“愚”
67.“女丈夫”徐氏
68.汉献帝的兴国梦
69.王允的执着
70.“三姓家奴”吕布
71.吕布的生存之道
72.袁术的“皇帝瘾”

精彩书摘

  《煮酒品三国(升级版)》:
  黄忠的“老”是真的老,年纪大。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黄忠出场的时候,诸葛亮就说他年近六旬。这个时间是赤壁之战后,大致为献帝建安十三年至十五年之间。随着年纪的增长,黄忠的“老”也成了他上阵杀敌的一大障碍。第六十二回《取涪关杨高授首,攻雒城黄魏争功》中,刘备欲取雒城,刘璋派冷苞、邓贤离城六十里下寨。刘备问众将谁愿意去战败二将,黄忠主动请缨,却遭到魏延的反对。魏延的理由就是“老将军年纪高大,如何去得”。气得黄忠大怒,“趋步下阶,便叫小校将刀来”,要与魏延当面比试一番。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中黄忠与李严阵前单挑,大战四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诸葛亮连忙鸣金收兵。这不仅仅是李严武艺高强,不可力取,其中也有唯恐黄忠年老不支的成分在内。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刘备与曹操大战汉中,曹魏名将张郃进攻葭萌关,诸葛亮唯恐手下众将不敌,提出要从阆中将张飞调回迎战,并说除了张飞无人能敌张郃。黄忠挺身而出,要求出战张郃。诸葛亮说:“汉升虽勇,争奈年老,恐非张郃对手……将军年近七十,如何不老?”不仅同僚们对黄忠的“老”感到担心,就连对手也为这员老将出马觉得可笑。张郃看到黄忠便笑黄忠“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战耶”,韩浩也称黄忠是“老贼”。可见黄忠的确“老”。
  不过,黄忠的“老”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老”,而是“老”得非常有特点。
  黄忠的“老”是老当益壮,宝刀未老。虽说年龄虽老,但武艺却非常高强。不仅刀法娴熟,还“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见第五十三回)。年近七旬时,“两臂尚开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见第七十回)。诸葛亮也说过黄忠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可轻敌”。长沙城下,黄忠大战关羽,第一次交锋斗了一百个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次较量又战了五六十合未见输赢。第三次对阵打了三十余合后,黄忠诈败,放箭射中了关羽的盔缨,差点要了关羽的性命。雒城前线,魏延贪功冒进,偷袭冷苞大寨,被冷苞察觉,战事不利,魏延所部抵挡不住,节节败退,魏延马失前蹄,被掀下坐骑,性命堪忧。这时候又是黄忠及时赶到,一箭射死敌将邓贤,大战冷苞,将敌军杀退,扭转战局。面对曹魏名将张郃,黄忠毫不畏惧,发出“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见第七十回)的豪言壮语,拍马便与张郃决战,二十多个回合不分输赢,最后在严颜的配合下将张郃杀得大败。定军山口,“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渊未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两段”,为刘备最终夺取汉中立下奇功。这些都是黄忠老当益壮、宝刀不老的具体事例。
  黄忠的“老”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老谋深算。这个特点在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张郃进攻葭萌关,守将孟达引军下关与张郃交锋,大败而回。霍峻急申文书到成都,诸葛亮派黄忠与严颜两位老将前去增援。这个部署出人意料,连赵云都觉得不可思议。孟达、霍峻见了,心中也笑孔明欠调度:“是这般紧要去处,如何只教两个老的来!”同僚们的态度,黄忠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立即找来严颜商量对策。黄忠说“你可见诸人动静么?他笑我二人年老,今可建奇功,以服众心。”黄忠并没有与将领们做口舌之争,而是打算用实际行动击败敌人,让同僚们心服口服。
  两军交战之后,黄忠与张郃正面交锋。双方激战二十多个回合,忽听背后喊杀声起,原来是黄忠与严颜在战前早已设下计策,从小路包抄敌军。张郃收尾不能兼顾,面对夹攻落荒而逃,兵退八九十里。黄忠取得了战斗的首胜。
  张郃战败后,曹洪派夏侯尚与韩浩增援。严颜建议夺取曹军囤积粮草的天荡山,黄忠立即采纳,并与严颜进行了一番密谋。严颜依计而行,“自领一枝军去了”。
  没过几天,两军交战,黄忠独斗韩浩,夏侯尚见状拍马上前,双战黄忠。十几个回合后,黄忠败走。二将追了二十余里,夺了黄忠的营寨。第二天二将再度出击,黄忠又败,新建的营寨又被占领。过了一天,黄忠再战,又败退了二十余里。一连数日,黄忠望风而走,连败数阵,一直退到了葭萌关前。此时,曹营将士欢欣鼓舞,刘备军中不少将领垂头丧气。孟达偷偷报告刘备,刘备大惊,派刘封前来接应黄忠。直到此时,黄忠才说明了自己一路退军的原因:“此老夫骄兵之计也。”黄忠表示:“看今夜一阵,可尽复诸营,夺其粮食马匹。此是借寨与彼屯辎重耳。今夜留霍峻守关,孟将军可与我搬粮草夺马匹,小将军看我破敌!”对于取得战斗的胜利,黄忠早已胸有成竹。
  当晚二更时分,黄忠率领五千士兵偷袭敌军。夏侯尚、韩浩疏于防范,正中圈套,被黄忠破寨而入,军马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战斗进行至天明,黄忠连夺三寨,曹军寨中丢下军器鞍马无数。张郃军兵“被自家败兵冲动,都屯扎不住,望后而走;尽弃了许多寨栅,直奔至汉水傍”。
  取得了战斗的首胜之后,黄忠一鼓作气,又向天荡山的曹军发动进攻。韩浩引兵来战。黄忠挥刀直取浩,仅一合便斩韩浩于马下。蜀兵大喊,杀上山来。这时候,山后喊杀声响起,火光冲天。原来是“黄忠预先使严颜引军埋伏于山僻去处,只等黄忠军到,却来放火,柴草堆上,一齐点着,烈焰飞腾,照耀山峪。严颜既斩夏侯德,从山后杀来”。从战斗开始前严颜率部离开,直到数日之后才突然出现,黄忠可谓老谋深算,成竹在胸。敌将夏侯德提兵来救火时,正遇老将严颜,手起刀落,斩夏侯德于马下。张郃、夏侯尚前后不能相顾,只得弃天荡山,望定军山投奔夏侯渊。黄忠此役沉着冷静、有张有弛,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个事例最能体现出黄忠老谋深算的特点。
  不过,黄忠毕竟是老了。老了老了,就难免会有年老血衰、老迈昏聩的时候。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刘备起兵七十五万东征孙权,黄忠被任命为前部先锋。就因为刘备口误说出了一句“老者无用”,黄忠的脾气就上来了。带着亲随五六人来到前线杀敌。这就有点老糊涂了。
  两军阵前,黄忠虽有“吾自长沙跟天子到今,多负勤劳。今虽七旬有余,尚食肉十斤,臂开二石之弓,能乘千里之马,未足为老。昨日主上言吾等老迈无用,故来此与东吴交锋,看吾斩将,老也不老”(见第八十三回)的豪迈,但毕竟年事已高。斩杀东吴将领史迹、击败潘璋后,黄忠脑子一热,率军猛冲,最终中了敌军的埋伏,被一箭射中肩窝。回到军营中箭疮痛裂,不治而亡。可见无论再怎么勇猛,最终也难逃岁月这把杀猪刀。
  ……

前言/序言

  横绝三国水泽的一叶扁舟

  ——代序

  石麟

  本书作者沈忱(灿烂海滩),江西南昌人,是一位出生于1967年的中年学者。他自小得益于父亲沈家仁先生的熏陶,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名著尤有兴趣,作研究笔记已近三十年。沈忱先生不求闻达,不计名利,潜心于研究,终成著名文史专家。自2006年至今,他出版的著作有《煮酒品三国》、《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诸侯》、《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英雄》、《告诉你一个真三国》、《智者千虑诸葛亮》、《那时英雄——正说三国名将》、《三国不是演义》、《我是曹操——乱世英雄的传奇经历》、《三国谋士今日观》等。这次出版的《煮酒品三国》是沈忱增订后再版的一部力作。

  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方法有多种,角度也有多重。但是,最常见的角度无非是文献的、文学的、文化的。沈忱先生的《煮酒品三国》一书,应该说是这三种角度的综合。

  从文献的角度去考证《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等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功底;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三国演义》人物情节与思想内涵等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理论素质;从文化的角度去辐射《三国演义》所描写的社会现象和民风民俗等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视野。

  读了《煮酒品三国》以后,对于以上三方面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结合沈忱的研究经历,我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这种深厚的学术功底、高度的理论素质、广阔的文化视野的形成并非一曝十寒,也不是一蹴而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的果实,总是为勤奋者准备的。

  由于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高度的理论素质、广阔的文化视野的综合作用,使得这部力作具有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三结合的特殊效果。

  学术性体现在哪里?一个“严”字可以概括。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考证、严谨的结论,如“三顾茅庐与毛遂自荐辨析”、“曹操是如何变成花脸奸臣的”、“吕布诛董的背后”、“谈谈关羽失荆州”、“少年英雄孙策”等篇足以证明。且看:“罗贯中最后来了个集大成,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塑造,更是令曹操的奸臣形象活灵活现,深入人心。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民族矛盾引起的。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有了‘还我河山’的愿望。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作品的出现。而当时的作家又以当时最为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把刘备、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当作自己民族的英雄来怀念,而把董卓、曹操之流看成是残暴的统治者而仇恨,加上在历史上曹操也的确有过类似的劣迹,因此,曹操也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花脸奸臣了。”这样的论证,毫无疑问是切中肯綮的,也符合文学史的实际。

  知识性体现在哪里?一个“博”字可以概括。书本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乃至于极其细微的日常生活的知识点,作者都不放过。这些,在“谈谈‘降汉不降曹’”、“‘面如重枣’过不了医学关”、“此刘岱非彼刘岱”等篇中均可窥其端倪。例如:

  这“面如重枣”有什么问题呢?前些年有一本叫作《三国演义医学趣谈》的书,作者是两位医生,他们从医学的角度分析了“面如重枣”的问题,算是给前人“补”上了一课。书中提到:

  临床看,面色的变化可以发现的问题还真不少呢!病人面色大红一般可见于红细胞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面部湿疹、面部脂溢性皮炎、高热及某些药物中毒。

  按照该书的分析,这个关羽一出场就是个病患者,这个笑话可就闹大了。

  关羽长相的故事,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尽管《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这也不能说明它就是完美无缺的,也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和缺点。因此,我们在阅读作品的时候,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找出作品的优缺点,从而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一味地棒杀不行,一味地捧杀也不行。客观、公正,才是最为科学、合理的方法。

  具备这样的知识,读《三国演义》就更为有趣了。

  说到一个“趣”字,我们不得不专门谈论一下《煮酒品三国》的“趣味性”。诸如“倒霉的曹操”、“扑朔迷离的孙夫人”、“伤脑筋的貂蝉”、“张飞是有艺术才华的”、“张飞的‘胡’”等篇,都是显得特别趣味盎然的。你看:“自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之后,貂蝉的形象迅速走红。到了后来,貂蝉竟然赫然列入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行列,与西施、王昭君、杨玉环等人齐名,并以‘闭月’一词作为貂蝉的代名词。数百年来,貂蝉的妩媚倩影在各种故事、戏曲、电影里招摇生姿,就连貂蝉的籍贯地,大家也都争得不亦乐乎。有人说她是山西的,有人说她是陕西的,还有人也不知是怎么研究出来的,证明貂蝉是甘肃的。不过很遗憾,结果是谁也没争赢,还是那么悬着。上面提到的是《三国演义》中貂蝉的形象及影响,这里要谈另外的一个问题:罗贯中所描述的这个貂蝉在历史上的本来面目究竟是怎样的呢?查遍史料,结果很是令人遗憾: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貂蝉这个人物。”那么,貂蝉的“历史真实性”究竟如何?随后,作者经过严密的考证之后,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根据以上记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大致的结论:这个小说中出现的貂蝉,在历史上只能说是个若隐若现的人物,而所谓的美人计的故事则完全是虚构出来的。董卓被杀,完全是以王允、吕布为代表的并州势力与以董卓为代表的凉州势力之间的一场政治斗争,并不是一场因女人而发生的冲突。

  至于哪一位读者要想得到作者更为详尽的史料钩沉和文学分析,那就请你自己去看沈先生在本书相应处的“迷你”文字吧!总之,那里是一片盎然的情趣。

  其实,笔者以上将《煮酒品三国》中的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分开来举例说明是很不科学的做法,在该书中,这三者之间往往是水乳交融的。笔者这样做,实在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

  除了以上三大特点以外,沈忱先生的这本专著中还有许多让我们不得不刮目相看的地方。譬如作者对《三国演义》中的次要人物形象分析非常到位:这方面可看“徐庶的前世今生”、“汉献帝的兴国梦”、“辛宪英的睿智”、“陈宫与曹操的恩怨”、“吕布的生存之道”、“王允的执着”等篇,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可谓洞幽烛微、鞭辟入里。还有,作者联系兄弟艺术形式来评价《三国演义》,这就牵涉到了元杂剧中的“三国戏”、京剧、赣剧、滇剧、徽剧、豫剧、婺剧、川剧、秦腔、广东汉剧以及《新编全相说唱花关索出身传》等民间艺术方式。从这些地方,我们又明白了一个文学史上的真理:对于《三国演义》这种通俗小说而言,只有植根于民间讲唱艺术的沃土之中,它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进而言之,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只有当读者如云的时候,它才真正取得了成功。

  其实,沈忱先生也是《三国演义》的一位读者,只不过他比一般读者更细心、更认真、也更挑剔一些而已。

  读书有两种最常见的方式,囫囵吞枣的吞咽式和斤斤计较的挑剔式,沈忱先生毫无疑问属于后者。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挑剔式的阅读者在完成他们的过程之后,有感而发的一些文字,往往对更多的吞咽式阅读者就具有了一种“导读”的意味。

  《三国演义》中的那些真真假假、是是非非,经过沈忱先生的“煮酒品谈”之后,是否更具有醇厚的意味呢?如此看来,《煮酒品三国》,是承载我们横绝三国水泽的一叶扁舟!

  甲午年大雪节令于湖北黄石青山湖畔

  (本文作者为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再版前言

  对于三国的兴趣和爱好,源于父亲沈家仁。父亲自幼酷爱古典文学,年轻时经常购买相关书籍进行阅读和研究,即便在“文革”时期也没有间断过。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父亲千方百计保存了大量关于水浒、三国的研究资料,这为我们父子后来对古典小说及历史方面的探讨提供了极大便利。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父亲调回南昌任教,开始了几十年的古典小说研究。记得在我读初二的时候,父亲从江西省图书馆借来了《金圣叹评第五才子书》,父亲如获至宝,用了数月的时间将金圣叹几十万字的点评一字不漏抄了下来。虽然此事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了,但每当忆起仍宛如昨天,历历在目。

  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从此我也开始了对三国的探讨和研究。从1983年4月22日在《南昌晚报》发表处女作“诸葛亮的三次锦囊妙计”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孤灯之下默默笔耕,个中滋味不言而喻。但每当想起父亲当年抄书的情景,所有的委屈、辛苦都会抛之脑后。

  《煮酒品三国》一书的写作始于2005年,当时完全是奉家父之命而写的。虽说在读书时期曾经钻研过几年,但参加工作后慢慢就停止了。因此,写作过程非常缓慢。2006年5月,该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适逢三国热兴起,该书出版后反响热烈,让我始料不及。不过每当翻开这部作品,心中不免有很多遗憾,有些该细化的地方没来得及细化,有些该写人物和事件又没写。就这样一晃八年的时间过去了。

  中州古籍出版社决定将该书再版,心中非常感激,同时也非常惶恐,担心无法达到要求。因此对该书的章节和内容做了一次全面梳理,并花了几个月时间进行修订和增补,希望能让读者更加满意。

  原书分为“品事录”和“品人录”两大类。此次再版做了保留,但对两大类中的文章篇数和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品事录”中原本的25篇增加至33篇,其中“爱美惹来的杀身之祸”、“忠义两全的诸葛瞻差点变叛徒”、“《出师表》中的‘不毛’指什么”、“‘滚滚长江东逝水’是谁写的”、“青龙偃月刀传奇之旅”、“丈八蛇矛的历史演变”这6篇被删除,将原“品人录”中13篇转入该类。另外,增加了“扑朔迷离的孙夫人”和“马超本是不孝子”这两篇。

  “品人录”调整较大,共增加至39篇。其中“唏嘘品刘焉”、“刘虞:勤王反被奸人误”、“一代投机政客陶谦”、“有勇无谋的孙坚”、“孙吴四英将”、“名嘴董扶与蒋干”等6篇被删除。新增加的文章里,既有三国时期的诸侯、名士,也有武将、谋士,目的是为了更加全面地介绍三国人物。

  总的说来,此次再版的文章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有的是重写了一次,部分文章的标题也做了调整。目的只有一个,让本书更加全面、严谨。本书插图也做了重新调整,取自广百宋斋校印的清代善本《图像三国志》。希望该书经过修订和增补之后,能让读者更加满意。

  沈忱

  2014.11.18于广东清远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星火燎原:从春秋到盛唐的华夏风云录》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煮酒品三国(升级版)》的内容,力求详实且具有人文气息。 --- 星火燎原:从春秋到盛唐的华夏风云录 导言:历史的脉动,文明的熔炉 华夏文明,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其源头深邃,流经的每一段河床都记录着风云激荡的史诗。本书《星火燎原:从春秋到盛唐的华夏风云录》,并非聚焦于单一的英雄传奇或王朝兴衰,而是致力于描摹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 755 年(自东周初年至安史之乱前夕)这近千年中,华夏大地上所经历的文化、制度、思想与物质的深刻变革。我们试图捕捉的,是那些看似微小却最终汇聚成洪流的“星火”,以及它们如何燎原,最终铸就了一个辉煌且复杂的帝国。 第一卷:礼崩乐坏下的思想觉醒(春秋战国:思想的百家争鸣)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周王室衰微后,中原大地如何从一个松散的邦联结构,逐步演变为七雄并峙的角斗场。我们首先深入剖析“礼崩乐坏”的社会根源,探讨宗法制度瓦解对个体生命意识的解放作用。 思想的碰撞与塑造: 这一时期的核心魅力在于“百家争鸣”。我们细致梳理了儒家思想的早期形态,从孔子的“仁”与“礼”如何回应时代对秩序的渴望,到墨家“非攻兼爱”的社会关怀与技术理性。重点章节将探讨法家思想的崛起,不仅仅将其视为秦统一的工具,更分析其对资源调配和官僚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同时,道家思想(老庄哲学)如何提供了一种超脱于世俗纷争的精神避难所,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在自然观和政治哲学中的渗透。 战争与技术的共生: 战国时期的战争不再是贵族间的荣誉比拼,而是全民动员的生存竞赛。本书将详细分析铁制农具和兵器在生产力提升中的作用,以及井田制瓦解后土地私有化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冲击。长城体系的初步形成,并非单纯的军事防御,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空间上界限的确认。 第二卷:帝国的初创与思想的统一(秦汉:制度的奠基与文化的融合) 秦的统一是华夏历史上的一个断裂点,其意义远超武力征服本身。 中央集权的机器: 我们将系统梳理秦朝郡县制的精妙设计,以及其在文字、货币、度量衡上的统一行动如何为后世两千年的国家形态打下了不可逆转的基调。然而,我们也探讨了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如何因缺乏有效制衡而迅速崩塌。 汉承秦制与儒学的官方化: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对秦朝过度严苛的修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次复杂的政治哲学嫁接——将黄老之术的清静无为与儒家的社会伦理相结合,并融入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出一套既服务于皇权又具有道德合理性的国家意识形态。这一融合如何塑造了士大夫阶层的诞生及其职业路径,是本卷的重点分析对象。 丝绸之路的开辟: 物质和思想的交流在汉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本书将详细描绘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军事和贸易路线的打通,更是中原文化开始大规模吸收异域元素(如佛教的早期传入)的标志。 第三卷:分裂中的重塑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民族的交汇与佛教的深度渗透) 汉末的动荡将华夏大地抛入了一段漫长的分裂期,然而,这并非衰退,而是另一次深刻的文化熔炉的淬炼。 士族的崛起与玄学的沉浮: 曹魏以来,士族门阀的权力空前膨胀,他们对政治的垄断和对“玄学”的推崇,反映了在乱世中,传统儒家入世积极性下降后,知识分子转而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倾向。竹林七贤的精神世界,为后世文人提供了逃避现实压力的出口。 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佛教在这一时期实现了从异域宗教到华夏主导信仰的转变。从初期对经典的大规模翻译,到慧远创立的净土宗,再到后来的禅宗萌芽,佛教如何以其完备的生死轮回观填补了本土思想在精神慰藉方面的空白,并深刻影响了艺术、文学乃至民间道德观念。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带来了游牧文化的刚健之美和先进的军事技术。本书特别关注“胡汉交融”的复杂性,从拓跋鲜卑的汉化改革,到前秦苻坚的短暂统一尝试,这些经历为隋唐的兼容并蓄积累了无可替代的社会资本。 第四卷:盛世的辉煌与制度的顶峰(隋唐:大一统的再塑与国际化的气象) 隋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经历近四百年分裂后,国家意志的重新聚合。 大运河的战略意义: 隋炀帝的功过评说中,大运河的修建被置于首位。我们分析其超越交通运输的政治和军事战略意图——如何将南北的资源和权力中心紧密联系起来,巩固新生的统一帝国。 唐朝的开放气象: 初唐的“贞观之治”并非偶然,而是对前朝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唐朝的文化以“气度恢宏”著称,这得益于其对异域文化的极度宽容。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其坊市制度、胡人社群的活跃,以及对外来宗教(景教、摩尼教)的接纳,都体现了其高度的自信。 科举制的成熟与文学的巅峰: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打破了士族对官场的垄断,使得底层知识分子有了通过考试进入权力阶层的可能,这极大地增强了中央政府的稳定性和人员基础。同时,在盛唐的经济繁荣和开放心态下,诗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李白、杜甫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成就,更是记录时代精神的活化石。 结语:朝向未知的转折点 本书最后将笔触停留在唐玄宗统治的鼎盛时期,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时代,其内部的矛盾已然悄然积累。通过对前千年的梳理,我们得以理解,无论是制度的创新,还是思想的演变,都是对外部环境压力的持续反馈。正是这些“星火”般的努力与探索,共同点燃了华夏文明的磅礴火焰,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警示。 《星火燎原》旨在引导读者超越王朝的更迭,去感受那股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底色的、持续不断的内在驱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有些历史书读起来就像是流水账,平铺直叙,让人昏昏欲睡。但这本作品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懂得何时该加速,何时该放缓。在描绘那些关键的战役和密谋时,叙述得紧凑有力,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声音和计谋交锋的火花。而在描述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情感纠葛时,笔锋又变得极其舒缓和深刻,让人能真切地体会到那个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使得即便是对三国历史烂熟于心的读者,也会因为新的视角和精妙的转折而感到耳目一新,完全不会感到拖沓或仓促,阅读体验堪称流畅至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色彩搭配得很有古韵,光是看着封面,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是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它排版的风格,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安排得也很舒服,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装帧非常考究,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精品。很多历史类的书籍在设计上往往比较刻板,但这本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外在美”无疑是加分项。那种希望捧着它,在暖黄的灯光下慢慢品味的冲动,是很多快餐式阅读读物无法给予的。总的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手里握着的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作品。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和考据的严谨性上,达到了令人信服的程度。虽然它以一种相对轻松的笔调进行讲述,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它显然不是那种信口开河的“野史”,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的再创作。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历史节点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往往会引用不同的侧面史料进行对比论证,然后提出自己基于逻辑推演的观点,让读者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时,也能获得一种知识上的充实感和安全感。这对于追求知识的深度而非仅仅是猎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它让你觉得,你读的不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更是在接受一次严谨的历史教育。

评分

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写得极其精彩,它并没有急于跳入事件的叙述,而是先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就像是拉开了一幕气势磅礴的历史大戏的序幕。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用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东汉末年风云变幻的社会图景,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迷茫、底层百姓的疾苦以及各路英雄的踌躇满志,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开篇方式,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神,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在这乱世之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将如何演绎他们的命运。更绝妙的是,作者在引言中埋下了一些关于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并没有显得枯燥说教,反而像是一剂激发好奇心的催化剂,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塑造。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为“忠”或“奸”,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比如,对于某些在正史中评价褒贬不一的谋士,作者似乎花了大篇幅去探究他们做出抉择时的权衡与无奈,展示了他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性中闪光点与阴暗面并存的真实状态。这使得每一个重要角色都拥有了鲜活的血肉,他们的每一次决策,无论是英明的还是失误的,都显得那么具有说服力,让人在合上书后,仍会回味和反思——如果换做是我,又会如何选择?这种深层次的代入感和共情,是顶尖历史写作的标志。

评分

这本书非常不错,内容和思路非常独特

评分

正版,小伙伴都说好看丿……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不错,喜欢。包装稍差了点,只有一个外箱,所有书都挤在一起,有几本都变形了。

评分

品读三国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值得三国迷阅读!

评分

京东自营品控是不错的。

评分

我挺喜欢类似这样的书,能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

评分

一直在京东购物 赶上618活动 媲美双11了 东西真心不错 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