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wei: 军事历史专家、军事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中国二战史研究会原秘书长彭训厚任主编,中国二战史研究会原会长黄玉章中将作序,集编者数十年研究成果。
科学:充分吸收国内外二战史研究新成果,从全球的视角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四个阶段,客观、方位再现二战进程。
详实:编年记事,史料详实,鸿篇巨制。全书共100多万字,按时间顺序完整收录二战期间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非常方便检索。
全面:图文并茂,收录珍稀历史图片200余幅;夹叙夹议,每卷按战场分别叙述,重大战役战斗和标志性事件专述,*面展现二战原貌。
本书是一部集史料性、科学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不可多得的二战史普及读物和工具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编年史》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酝酿、爆发、进程和结局分为四卷:一卷,大战的酝酿与全面爆发(1918年11月—1939年9月);第二卷,大战的全面展开(1939年10月—1941年12月);第三卷,大战的战略相持与转折(1942年1月—1943年12月);第四卷,同盟国的战略反攻与大战的终结(1944年1月—大战终结)。每卷的开头有概述,然后按亚洲太平洋战场、欧洲大西洋战场和非洲地中海战场分别摘要叙述,其中对标志性重大事件、重要战役战斗还有较详细的专述,力求客观、全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供广大读者查阅、思考和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出多方面的经验教训,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共同开创人类和平共处、共谋发展的美好世界。
主编彭训厚, 军事历史学家。1943年6月生于山东省单县。毕业于北京大学。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部研究员,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原秘书长。主编和主要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四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教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实图集》、《胜利的回忆》(中俄文对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中文版、英文版)、《正义的审判》(中日文对照)、《人民武装现代化建设实务》、《科学发展观与人民武装现代化》等。另有译注多部,论文多篇。
序言
前言
第一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酝酿与全面爆发(1918年11月—1939年9月)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与大战在东方的爆发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与大战的全面爆发
第二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展开(1939年10月—1941年12月)
亚洲太平洋战场
欧洲大西洋战场
非洲地中海战场
第三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相持与转折(1942年1月—1943年12月)
亚洲太平洋战场
欧洲大西洋战场
非洲地中海战场
第四卷 同盟国的战略反攻与大战的终结(1944年1月—大战终结)
亚洲太平洋战场
对亚洲战后遗留问题的处置
欧洲大西洋战场
非洲地中海战场
对欧洲战后遗留问题的处置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这本书的叙事笔触如同史诗般宏大,但又能在细节之处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挣扎。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那些关于决策者内心深处的犹豫与挣扎,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战线、不同角色的平衡处理。它没有将任何一方描绘成绝对的善或恶,而是试图还原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冲突全景。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穿梭于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灯火辉煌的指挥部以及饱受战争蹂躏的城市之间,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许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它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更是在剖析事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探讨了意识形态的冲突如何一步步将世界推向深渊,又如何通过惨痛的代价换来短暂的和平。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敢于触碰那些敏感且容易被简化处理的历史议题,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边缘叙事”的挖掘和呈现。很多历史著作往往聚焦于那些中心舞台上的超级大国和著名将领,而这本书却花了大篇幅去描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忽略的声音:殖民地人民的抵抗、中立国的微妙立场、科学家的伦理困境,甚至是特定社会群体在战时的生存状态。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段时期的认知边界。它有力地证明了,那场全球性的灾难并非由少数几个权力中心单方面推动,而是由无数分散的、互相牵制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角落叙事”,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批判性的历史图景,让我深刻体会到战争的代价是何等广泛和深远,它渗透到了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坦率地说,我带着相当高的期待开始阅读这本巨著,但它最终给予我的回馈,远超预期。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注释详实而规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审慎的态度。然而,它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让严谨的考据束缚住叙事的活力。它成功地避开了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腔调,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充满思辨性的笔法,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细微波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那段历史,更像是“体验”了那段历史的复杂性与沉重感。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极端压力下所展现出的勇气、愚昧、残忍与希望,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历史杰作。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醇厚,带着一种古典史学家的严谨和现代作家的洞察力相结合的独特魅力。它的文字既有史诗的磅礴大气,又不失文学作品的细腻优雅。那些对军事战略的描述,即便对于一个非军事背景的读者来说,也能够通过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描绘而理解其精髓。它没有使用过多的晦涩术语来构建壁垒,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彩的譬喻和生动的场景再现,将复杂的军事部署和外交博弈化繁为简。每次读到一些关于关键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时,我都能感受到笔锋下流淌的深刻同情与批判。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它既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又赋予了人物以鲜活的灵魂,使得那些历史中的巨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会犯错会挣扎的个体。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异常精巧,时间线的推进逻辑清晰流畅,仿佛一条精心编织的巨幅挂毯,每一根丝线都代表着一个关键事件或人物的命运交织。不同于一些教科书式的堆砌史料,这里的叙述充满了张力和节奏感。比如,当描述某次关键战役的部署时,作者会巧妙地插入一段关于后方民生凋敝的侧写,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交替,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感染力。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冰冷的日期和数据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故事片段。我常常在阅读时被那些突如其来的转折所震撼,每一次历史的必然性背后,都潜藏着无数偶然的因素和人力的干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某些历史节点的固有认知,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历史的另一层迷雾,令人欲罢不能,想要探究下一页的真相究竟如何演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