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套装上下册)

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泉青瓷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
  • 陶瓷
  • 龙泉窑
  • 枫洞岩
  • 窑址
  • 宋代
  • 历史
  • 文化
  • 研究
  • 中国陶瓷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46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292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龙泉窑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2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南宋至元初。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各地制瓷业的兴起,龙泉窑逐渐衰落。清代中叶以后停烧,历时七、八百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泉市博物馆联合对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进行了主动性的考古发掘。《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套装上下册)》系统归纳了枫洞岩龙泉窑址发掘标本,配以大量照片、线图,对研究龙泉窑的发展十分重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窑址位置与发掘概况
一 窑址的位置与环境
二 发掘概况

第二章 地层堆积
一 探方编号和分布
二 地层堆积概况

第三章 遗迹
一 窑炉遗迹
二 房址及相关墙、道路、水沟遗迹
三 零散的墙、道路和水沟遗迹
四 储泥池
五 水井

第四章 遗物
第一节 民用瓷器
一 碗
二 盏
三 盅
四 盘
五 洗
六 盆
七 碟
八 钵
九 盏托
十 高足杯
十一 爵杯
十二 执壶
十三 异型壶
十四 罐
十五 瓶
十六 烛台
十七 炉
十八 格盘
十九 高足盘
二十 漏斗
二十一 套瓶
二十二 觚
二十三 簋
二十四 花盆
二十五 镂空器座
二十六 盒
二十七 砚台
二十八 砚滴
二十九 水滴
三十 笔架
三十一 卷缸
三十二 投壶
三十三 塑像
三十四 碾钵
三十五 杵、杵头
三十六 其他
第二节 官用瓷器
一 碗
二 盏
三 盅
四 盘
五 洗
六 盆
七 钵
八 高足杯
九 执壶
十 瓶
十一 镂空器座
十二 豆
十三 盒
第三节 窑具
一 匣钵
二 间隔具
三 支具
四 投柴孔塞
第四节 制瓷工具
一 石磨
二 石碓头
三 石碓柱
四 荡箍
五 轴顶碗
六 印模
七 范
八 火照
九 金属工具

第五章 分期和特征
第一节 分期
一 地层分组
二 地层分期
三 遗迹期别
第二节 民用瓷器各期特征和年代
一 各期特征
二 各期年代
第三节 官用瓷器特征和年代

第六章 纹饰和文字
第一节 纹饰
一 贴花装饰
二 刻划花和剔地刻花装饰
三 戳印印花装饰
四 整体模制印花装饰
五 辅纹装饰
第二节 文字
一 戳印文字
二 戳印印纹中出现的文字字样
三 单独刻划的字样

第七章 结语
一 揭露的一系列生产遗迹展示了陶瓷生产完整的工艺流程
二 确立了明代地层
三 出土了一批与清宫旧藏相似的器物
四 出土的宫廷用瓷与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产品有共同的“样”
五 枫洞岩窑址不是官窑,其烧造宫廷用瓷是朝廷“制样须索”

附录一 枫洞岩窑址出土青瓷的核分析研究
附录二 器物标本索引
后记
英文提要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陶瓷史》 导言:中华文明的瑰宝 陶瓷,作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其发展历程如同中华文明的脉络,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宋代的五大名窑,再到明清的彩瓷辉煌,陶瓷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艺术审美、社会变迁和技术进步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陶瓷史》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自史前至清末,中国陶瓷艺术与技术的演变轨迹,力图为读者展现一部立体的、多维度的中华陶瓷发展全景图。 本书立足于考古发现和传世实物,辅以文献记载,力求在宏观把握时代脉络的同时,兼顾区域风格的差异性和窑口特色的独特性。我们相信,一部严谨的陶瓷史研究,应当是技术史、艺术史与社会史的有机结合。 第一卷:远古的曙光与史前文明的印记(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 本卷聚焦于中国陶瓷艺术的“童年期”,探讨陶器如何从单纯的实用器皿演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符号。 第一章:史前制陶的滥觞 重点考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标志性遗址出土的彩陶和黑陶。彩陶上奔放的几何纹饰、动物图案,以及龙山文化中“蛋壳黑陶”所展现的惊人薄度和光洁度,不仅揭示了当时制坯和烧成技术的初级阶段,更暗示了原始社会精神世界的初步构建。对陶器形制、纹饰的符号学意义进行初步解读,探讨其在部落文化中的功能定位。 第二章:青铜时代的陶器与早期硬陶 进入夏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成熟,陶器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在日常用具和丧葬制度中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本章详细分析了商代印纹硬陶的出现,这是原始瓷器萌芽的重要标志。对商周时期几何印纹、绳纹等装饰母题的演变进行细致比对,考察其与青铜器纹饰的相互影响。 第二卷:陶瓷技术的革命——原始瓷与成熟瓷的诞生(汉代至唐代) 本卷是陶瓷史上技术飞跃的关键时期,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的诞生和发展。 第三章:汉代的“类瓷”探索与成熟的青瓷 汉代是瓷器技术定型的关键时期。本章着重分析汉代出现的成熟青瓷,尤其是越窑青瓷的早期形态。探讨了高温釉料的配方突破,以及匣钵技术在防止器物变形和改善釉面光泽方面的关键作用。对汉代画像砖上反映的制瓷场景进行考证,辅助理解当时的生产组织形式。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南青北白”格局初现 在社会动荡中,南北方陶瓷艺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南方以越窑、婺州窑为代表的青瓷继续发展,釉色趋向稳定;北方则在技术上出现重大突破——白瓷的出现。本章详细研究了邢窑白瓷的诞生,其高白度的胎体和乳白色的釉面,奠定了后世白瓷的审美基调。 第五章:大唐气象——唐三彩与全面繁荣 唐代是世界性的帝国,其陶瓷也展现出兼容并蓄的盛唐气象。本章聚焦于唐三彩这一低温釉彩陶的巅峰成就,分析其铅釉的配制、多色釉的叠加与流淌效果。同时,对南方的越窑青瓷和北方的邢窑白瓷如何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以及长沙窑、黄堡窑等地方特色窑口的崛起进行全面梳理。 第三卷:鼎盛与风格的多元化(宋代) 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五大名窑”的成就,以及耀州窑、磁州窑等民间窑口的繁荣,共同构成了无比辉煌的篇章。 第六章:士大夫的审美与“五大名窑”的艺术追求 本章深入探讨宋代文人阶层对陶瓷美学的引导作用。重点分析: 汝窑:天青色的釉光与“蟹爪纹”的烧制奥秘; 官窑与哥窑:对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等开片效果的刻意追求与审美取向; 定窑:覆烧法带来的“泪痕”与精美的刻花、划花工艺; 钧窑:铜元素对釉色产生的“窑变”奇观及其在宋代宫廷中的地位。 第七章:民间窑口的活力——磁州窑系的世俗之美 与五大名窑的内敛含蓄不同,磁州窑以其奔放的白地黑花(或黑地白花)装饰,成为了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本章分析磁州窑独特的绘画风格,以及其产品在北方广阔的市井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兼顾耀州窑、建窑(兔毫、油滴天目)的工艺特色。 第四卷:技术整合与装饰革命(元明清) 元代以降,制瓷技术开始向集大成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景德镇的地位确立,以及青花、釉里红、斗彩等高难度彩绘技术的成熟。 第八章:元代的疆域与青花的异军突起 元代,特别是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其产品技术上融合了南北方的优秀传统。本章核心分析釉下彩绘——青花(钴料)的成功运用。研究青花料的来源、呈色机理,以及元代青花在纹饰构图上的雄浑大气与异域影响。同时兼顾“釉里红”技术的初步探索。 第九章:明代的规范与彩瓷的辉煌 明代确立了以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为代表的宫廷制瓷体系。 永宣时期:青花成熟与釉里红的精进; 成化时期:斗彩的横空出世,标志着釉上彩与釉下彩完美结合的新阶段; 嘉靖、万历时期:五彩、矾红彩的大量使用,装饰趋向繁缛,胎釉结合的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章详细剖析了景德镇御窑制度的运作,以及不同时期官款的特征与辨识要点。 第十章:清代的集大成与外销瓷的浪潮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集中国古陶瓷技术之大成,并在精细化、程式化上达到了顶峰。本章重点探讨: 彩绘技术的精进:粉彩(洋彩)的出现,以其柔和的色调和晕染效果,取代了五彩的主导地位; 单色釉的极致:仿古釉、仿古瓷的巅峰成就,如“郎窑红”、“仿古铜彩”等。 外销瓷(Chine de commande):探讨景德镇如何为欧洲市场定制大量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器皿,及其对欧洲制瓷业的反向影响。 结语:陶瓷遗产的当代意义 总结中国古代陶瓷史对后世设计美学、材料科学乃至全球艺术交流的影响。强调对不可再生性窑址和传世文物的保护与研究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以为这种专业的窑址发掘报告会晦涩难懂,充斥着枯燥的编号和数据,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他们巧妙地将严谨的科学分析与生动的现场描述结合起来。比如,讲述某次重要发掘的经过时,那种发现新证据时的激动心情,即使隔着文字也能感受到。对于像我这样主要关注审美和文化内涵的读者来说,书中对器型演变和纹饰风格的解读尤为精彩。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特定的莲花纹或鱼纹会突然流行起来,背后隐藏的文化符号和时代审美变迁,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绕开陈旧的教科书定论,直接与历史对话。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宝藏,让我对古代陶瓷烧制的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从选土、制泥到施釉、烧窑,每一个环节的描述都充满了匠人精神的温度。尤其是一些细节,比如不同时期窑址的温度控制差异,以及如何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来判断烧制效果,这些内容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既有知识性,又不失趣味性。我常常想象着当年工匠们在窑火旁辛勤劳作的场景,那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是现代工业化生产中难以体会的。书中对器物残片的考证也极其严谨,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完整的历史图景,这种探寻的乐趣让人欲罢不能。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关于劳动、关于艺术、关于历史的深情叙事。

评分

翻阅这厚厚两册,最深刻的感受是中华民族对“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窑址的发掘,与其说是寻找过去遗留下来的物件,不如说是在重建一个时代的审美体系。书中的插图,尤其是不同阶段窑址出土的工具残件,它们本身就具有一种原始而纯粹的力量感。它们是手与土、火与光博弈的最好证明。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这些古老的工匠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精密仪器的条件下,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天赋的直觉,达到如此高度的艺术成就的。这套书像是一面透镜,清晰地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工匠们如何将日常的生产活动,升华为一种可以流传千古的文化符号。它让人在敬佩古人的同时,也对我们如何记录和传承历史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作为一个对地方史稍微有所涉猎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纯粹的考古报告。它对“龙泉大窑”和“枫洞岩窑址”的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的梳理非常到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特定的矿物和气候条件会孕育出如此独特的青瓷风格。书中对不同窑址之间相互影响、各自特色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中国南方陶瓷工艺的发展脉络。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感觉自己正置身于那片被雨雾笼罩的山峦之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柴火的气息。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平面化的史书所无法提供的。这套书的装帧和图版质量也值得称赞,那些高清的器物照片,几乎能让人触摸到瓷器的温润釉面。

评分

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它不仅仅关注了最终成品——那些精美的瓷器,更重要的是对生产链条上游的关注。关于釉料配方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以及不同烧制温度对胎釉结合度的影响,这些技术细节的呈现,展现了作者团队扎实的化学和材料学功底。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如何达到巅峰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前人研究成果时的谦逊和批判性思维,他们没有将既有结论奉为圭臬,而是通过新的证据不断修正和深化了我们对龙泉青瓷的认知。这套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其行文的流畅性也保证了它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