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基于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数据准确、用语规范,真实反映房山地区古塔现状。
2.图文并茂,详略得当,足以展现古塔的造型艺术,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古建专家吴梦麟先生审定全稿、吕敬人工作室整体设计。
内容简介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房山古塔以其发展历史绵长、数量众多、形制繁杂而独具特色,既是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成果,也是房山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本书以实地考察为基础,参考多方面的文献资料,全面、真实反映房山古塔的保存现状,为古代建筑的研究者、爱好者提供第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赵佳琛,女,研究生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哲学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内蒙古包头师专教师,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文化教育处副处长、处长。现任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曹蕾,女,1975年10月出生,汉族,河北景县人,高级政工师,现任北京市房山区副区长,分管科教文卫工作。
目录
前 言
房山古塔概论
唐代古塔
01景云二年塔
02太极元年塔
03开元十年塔
04开元十五年塔
05金仙公主塔
06云居寺北塔院唐塔
07云居寺石经山南台唐塔
08下寺密檐塔
辽代古塔
01定光佛舍利塔
02良乡多宝佛塔
03琬公塔
04六聘山天开寺忏悔上人塔
05忏悔正慧大师灵塔
06压经塔
07云居寺南塔
08云居寺北塔
09天开塔
10花塔
11玉皇塔
12老虎塔
13照塔
14谷积山鞭塔
15上方山塔院辽塔
金代古塔
01广公禅师塔
02严行大德灵塔
03于庄塔
04双泉沟和尚塔
元代古塔
01应公长老寿塔
02龄公和尚塔
03白水寺石塔
明代古塔
01姚广孝墓塔
02谷积山东塔
03周吉祥塔
04雪凭泉公和尚灵塔
05怡公和尚灵塔
06恩公和尚塔
07修道禅师灵塔
08万人塔
09谷积山铃铛塔
10豆各庄塔
11镇江塔
12水头村尼姑塔
13极乐寺和尚塔
14广智禅寺石塔
15上方山塔院明代覆钵式塔
清代古塔
01如公瑞峰和尚塔
02同隐之塔
03古清大士塔
04大和禅师灵塔
05顺治十四年十方普同塔
06云融之塔
07随缘幻迹塔
08同源隐迹塔
09宝忏塔
10普公灵塔
11性亮灵塔
12月公禅师灵塔
13玉公禅师灵塔
14本师冲宸科公禅师塔
15觉岸、天郎、闻慧禅师灵塔
16溟波墓塔
17圆通和尚塔
18了尘和尚塔
19乾隆二十年十方普同塔
20浩如泉公和尚觉灵塔
21乾隆二十四年上方山和尚塔
22慈光住公和尚灵塔
23海公和尚塔
24慈寿塔
25黑龙关和尚塔
26胜泉寺塔群
27黄山店宝金山塔群
年代不详
01上方山塔院年代不详古塔
02北双井和尚塔
03观音殿和尚塔
附录
0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房山古塔
02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房山古塔
03房山古塔一览表
精彩书摘
塔是塔婆的简称,源自于巴利语的thuupa,有时又称方坟、圆冢、浮图、塔庙、庙、高显、支提﹑寺等,但根据此字的梵文Stuupa,其正名当是窣堵波。窣堵波本义坟冢。塔作为佛教建筑形象的典型代表,是佛教文化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建筑符号。塔最早起源于印度,最初修建的目的是为了供奉佛舍利或佛经、法器等佛教物品。佛经记载,释逝牟尼涅槃后,其弟子将其尸骨火化,在火化后的灰烬中得到部分遗骨和舍利,为供奉这些遗骨和舍利,就建立了八座下部为圆形台基,中部为半球形覆钵,上部为尖状刹体的坟墓建筑,称为窣屠波,即印度早期塔的基本类型。从此以后,塔遂成为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佛教的神圣建筑,佛塔信仰遂逐渐展开。至于窣屠波形状的来历,《大唐西域记》中有这样的记述:释迦牟尼的两个弟子,在与释迦离别时,曾向佛祖询问供养“佛物”(头发与指甲)之法。释迦不语不答,而是脱下僧衣,“叠成方形,在上倒覆食钵,钵上再树锡仗”示制,弟子按意而行。此后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有限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建立窣屠波的需要,佛教信徒便用释迦牟尼的遗物等能引起对释迦牟尼思念的象征物来建造窣屠波。佛教中有见塔如见佛的传统,这种信仰理念也是信仰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建造大量佛塔的思想基础。在阿育王时期,印度佛塔进入大规模的建设阶段,在释逝牟尼的许多经行之处都修建了佛塔,形式也在宰屠波的基础之上更加丰富。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而塔作为佛教建筑形象化的实物代表随佛教一同传入中国。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建筑中并没有塔这一建筑类型,塔在传入中国之初仍保留其原始形态且称之为浮图。《魏书﹒释老志》记载:“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其中“天竺旧状”指印度的窣屠波,“重构之”指木楼阁。因塔原非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故而在甲骨金文里皆不见此字,最早出现塔字的文献是东汉(25─220)晚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所译的佛经。可见,“塔”字极可能为东汉末年译经人所造。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迭起,政权不稳,号饥啼寒,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间,为旨在引导众生跳出人生苦海的佛教大传播准备了充分的社会条件。于是,其间大兴土木,建造佛寺佛塔之举风靡华夏大地。《洛阳伽蓝记》称其时为“招提栉比,宝塔骈罗”,并无一点夸张。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塔也随之经历了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塔融合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元素,并经过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房山区古塔的兴建与佛教在北京地区的发展密不可分。据文献记载,佛教最迟在西晋时已传入幽州地区,其最显著的标志即是嘉福寺(潭柘寺)的兴建。十六国时期,佛教在幽州地区缓慢传播,兴建的佛教寺庙数量已经十分可观,期间虽经北魏太武帝毁佛,但总的趋势是处于发展时期。北周武帝毁佛时,幽州地区辖属于与北周对峙的北齐,不仅未受影响,反而成为北周僧众法难的避难所。隋唐时期,幽州地区经济逐渐繁盛,加之最高统治者对佛教的提倡和保护,佛教传播之势较为强盛,佛教寺院开始大量兴建。伴随着幽州地区佛教的迅速传播和佛教寺院的大量新建,作为佛教形象化实物最好体现的佛塔也开始大量出现。隋文帝曾得天竺沙门僧赠给的佛舍利一包,即位后,令“分布舍利诸州起塔,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先后三次在全国各州建立舍利塔安置。其中弘业寺作为幽州名寺,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第二批得到舍利,建塔安置。唐采师伦书的智泉寺《重藏舍利记》称:“舍利,本大隋仁寿四年甲子岁,幽州刺史陈国公窦抗于智泉寺创木浮图五级,安舍利于其下”。隋大业中,静琬发愿在石经山刻造石藏,并得到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弟萧瑀的大力赞助,云居寺因此创建。唐开元天宝之间,惠暹和玄法主持石经山刻造石经事业,此举得到唐代统治者的认可与支持。唐玄宗之妹金仙长公主嘉叹于静琬师徒的事迹,给予房山刻经以大力资助。开元十八年(730),金仙长公主奏请赐给云居寺新旧译经4000 余卷,作为僧俗刻造石经的蓝本,又将寺旁的麦田、果园、林木等,皆赐给云居寺作为寺产,并捐资重修、扩建云居寺。除皇亲贵戚外,唐代幽州地方势力及普通百姓亦崇信佛法,并助刻佛经。房山地区开始出现佛塔,并留存至今,成为房山佛教发展的最好见证。
“象教之东,辽、金为烈。宏开净域,肇起伽蓝。”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逐渐成为诸王朝的统治中心,在统治阶级崇佛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地区佛教日益盛行,“凡郡邑村落中,崇高爽皑,山环水抱之地,悉为其所有然其兴也” ,“以故绀修之园,金布之地,宝坊华宇遍于燕蓟之间,其魁杰伟丽之观为天下甲”,以致“僧居佛寺,冠于北方”。 房山云居寺及刻石经得到的其在位期间,积极推动寺院浮屠的创建,
北京地区佛教的兴起、发展和繁荣的历史也是房山古塔的发展的历史。房山古塔兴起于隋唐,发展、繁丽于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仍在不断重建、修葺或兴建。
……
前言/序言
房山古塔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房山古塔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