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改变儿童:当代儿童家庭教育专题》包括家庭教育概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家庭关系与儿童成长、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特殊儿童与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国外儿童的家庭教育、当代家校合作理论及模式八个专题。系统阐述了家庭教育的特点及作用,分析了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祖孙关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重点剖析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同时还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典型国家的儿童家庭教育作了比较,通过丰富精彩的案例展现其对我国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专题一 家庭与家庭教育
第一节 家庭的发展变化与功能
第二节 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
第三节 家庭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专题二 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社会文化
第二节 家庭环境与社区环境
第三节 家长的教养观念与教养方式
专题三 家长的基本素质与教育技艺
第一节 家长的基本素质
第二节 家长的教育技艺
专题四 家庭关系与儿童成长
第一节 亲子关系概述
第二节 母子关系与儿童发展
第三节 父子关系与儿童成长
第四节 祖孙关系与儿童发展
专题五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
第一节 婴儿期的家庭教育
第二节 幼儿期的家庭教育
第三节 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第四节 中学生的家庭教育
专题六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第一节 独生子女及其家庭环境
第二节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专题七 特殊儿童与特殊家庭儿童的家庭教育
第一节 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
第二节 特殊家庭儿童的家庭教育
专题八 国外儿童的家庭教育
第一节 美国儿童的家庭教育
第二节 英国儿童的家庭教育
第三节 德国儿童的家庭教育
第四节 日本儿童的家庭教育
专题九 家校合作模式与策略
第一节 家校合作内涵及价值
第二节 我国家校合作现状分析,
第三节 国外家校合作模式与借鉴
附录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家庭改变儿童:当代儿童家庭教育专题》:
三、隔代教养的利弊分析亲子教育与隔代教养是家庭教育中的两种主要形态。隔代教养一般在三代家庭和隔代家庭中进行。尽管家庭规模正趋向小型化,但据统计,目前我国三代家庭的数量仍占家庭总数的37%。儿童的年龄愈小,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三代家庭所占的比率愈大。
随着我国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父母工作负荷愈来愈重,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养原本是减轻父母辈教养的负担、落实家庭教育并保证其质量的措施,然而隔代教养的实际效果并不都能达到理想的水平。关于隔代教养的利弊得失已经引起不少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并成为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
(一)隔代教养的可取之处
与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相比,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养具有不少有利的因素。首先,不少祖辈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投入孙辈身上,而且他们也愿意在与孩子一起生活中获得乐趣。祖辈家长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还能耐心倾听孩子的叙说,观察他们的表现。一般来讲,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其次,祖辈家长积累了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际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最后,祖辈家长在长年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些正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宝贵财富。
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养不仅有其自身的优势,而且在工作和生活节奏加速、社会竞争加剧的今天,还能减轻孩子父母的教育负担,解除其后顾之忧,保证他们专心致志于事业。此外,隔代教养对老年人摆脱离开工作岗位后的孤寂,在与孩子共处、互动和同乐中获取生命活力,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等,也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
承认隔代教养的客观存在,重视祖辈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发挥隔代教养的有利因素,是三代家庭的家庭教育中可取的态度。
(二)隔代教养的不足
隔代教养除其有利方面外,也存在不少消极因素。一般认为,祖辈往往对孙辈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老人就给什么。当孩子哭闹时,大多数老人对孩子百般依顺,无原则地满足其非分要求。祖辈对孙辈容易纵容护短,父母管教有缺点或犯错误的孩子,有些老人会出来干预,甚至在孩子面前数落孩子父母的不是,结果非但孩子的缺点得不到及时的克服,反而使有的孩子以为有了后台靠山而有恃无恐,变得无法无天。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许多老人唯恐孩子吃苦、受委屈,往往自己包办代替,替孩子穿衣叠被,背孩子上楼上学……祖辈成了孙辈的仆人。有的祖辈家长把物质刺激当作教育的法宝,只要孩子能听话、不吵闹、做作业、成绩好,就提供孩子喜欢吃的食品、好玩的玩具、名牌服装甚至金钱给予鼓励。
造成隔代教养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祖辈家长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教育观,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和传统,思维模式容易僵化而缺少变通;退休后的祖辈家长活动、交往的范围比较有限,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其视野、理念容易与时代脱节;祖辈对孙辈重情感轻理智的心理特点,加上老年人的慈幼之性和“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补偿心理,容易造成他们对孩子过分溺爱、迁就,过度保护和不应有的替代;由于年龄而产生的生理变化,祖辈家长在动作的灵活、语言的清晰、表情的丰富等方面毕竟有所欠缺,年幼的孩子容易通过无意识的模仿受到影响。祖辈家长的这些特点会对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除了应该引起祖辈家长的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弥补外,父母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由此可见,隔代教养利弊兼有,具体到不同家庭,隔代教养的成效各个不同,其间固然有多种原因,但祖父母与父母关系是否协调,各自的职责是否明晰是最基本的原因。因此,父母和祖父母要想共同教养好孩子,二者必须明确分工,相互协助,形成教育合力。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确实很用心,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这让我在阅读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信赖感。我尤其欣赏它在引用案例时的细腻处理,那些小故事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插曲”,比如早餐时孩子突然闹脾气不肯吃完,或者周末出门前因为穿衣问题引发的拉锯战。作者没有把这些小事描绘成家庭教育的灾难,而是将其视为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自然体现。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一个父亲如何应对孩子坚持穿雨靴出门的场景,父亲没有强行制止,而是用一种近乎戏剧化的方式,询问雨靴里的小“精灵”是否也想去散步,结果孩子自己觉得好笑,换回了正常的鞋子。这种充满智慧和幽默感的处理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耳目一新。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面对不完美瞬间的从容和幽默感。很多育儿书读起来会让人感到压力山大,生怕自己哪一步做错就会毁了孩子。但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在和一个情商很高的老朋友聊天,他会告诉你,生活本就充满了灰色地带,关键是你如何用温柔的、有创意的光芒去照亮它。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就是“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它似乎并没有试图涵盖所有育儿的方面,而是非常聚焦于“家庭系统”这个核心。作者在开篇就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代际影响,以及外部环境的干扰,都一一梳理清楚。我个人对社会学和心理学背景的论述比较敏感,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功底显得非常扎实,但它又巧妙地避免了过度学术化,所有的理论都会立刻落脚到具体的家庭场景中去验证。比如,它讨论“边界感”的时候,不是抽象地谈论心理学概念,而是用“谁的房间谁做主”、“晚餐时谁可以打断谁的谈话”这类非常具体的情景来举例说明。这使得即便是对理论不感兴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和吸收。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对于那些喜欢系统性思考,并且希望从根本上理解家庭动力学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帮助我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应对模式,开始关注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更深层次的家庭运作规律。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本来也没抱多大期望,就是觉得名字听着挺贴合我最近的困扰,想随便翻翻看能不能找到点启发。结果呢,拿到手就开始被里面的某些观点吸引住了。作者的叙事方式很接地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更像是一个过来人跟你掏心窝子聊家常。我特别喜欢它处理“冲突”的那几个章节,没有简单粗暴地给出“这样做就对了”的公式,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产生冲突,以及在冲突中如何保持沟通的有效性。比如,有一段提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在教导孩子,实际上是在投射我们自己的焦虑。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打醒了我,我立刻联想到了最近几次跟孩子因为写作业僵持的场景。我一直以为我是为了他的前途着想,现在看来,更多的是我害怕他落后于别人的那种焦虑在作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反思的全新视角,让你自己去挖掘出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模式。这种“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教育理念,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各种“育儿秘籍”满天飞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读完后,我明显感觉自己对待一些小事上的心态都松弛了不少,不再那么紧绷着想去“控制”结果,而是更专注于过程中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读起来不像在看一本严肃的教育专著,而更像是在看一部记录真实生活的微电影。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了得,总能用几笔勾勒出家庭日常的微妙气氛。我特别喜欢它对“仪式感”的强调。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为生活创造有意义的停顿。书中列举了许多简单的家庭仪式,比如固定的“周日早晨烘焙时间”,或是“睡前十分钟无电子设备聊天时间”。这些仪式看似微不足道,但作者阐述了它们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并为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和可预测性的世界观。我深切体会到,我们常常在为孩子购买昂贵的教育资源上斤斤计较,却忽略了这些免费的、但价值连城的“时间投资”。这本书有效地把我从“物质供给者”的角色中拉了出来,提醒我作为父母更核心的责任是充当家庭氛围的“营造者”和情感体验的“设计者”。读完后,我立刻动手,在客厅设置了一个“家庭阅读角”,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全家人对此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前三章就能立刻“开悟”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坛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爱与规则”这一对永恒矛盾时所展现的平衡感。很多人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溺爱到没有底线,要么是严苛到缺乏温暖。这本书则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论证,真正的爱,是需要清晰的界限来承载的。它提出了一种“有温度的坚持”的理念,即规则的执行不一定需要声嘶力竭的吼叫,可以用坚定的语气、一致的行动以及充足的共情来完成。我试着在几件小事上应用了书中提到的“延迟满足”的沟通技巧,不再立刻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而是引导他等待几分钟,并且解释等待的意义。效果立竿见影,孩子表现出了远超预期的耐心。这本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把孩子视为一个需要被“驯服”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正在学习如何与世界互动的“合作者”。这种视角转换,彻底改变了我与孩子互动的基调,从对抗变成了协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