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世界人权宣言》诞生记 /雅理译丛

美丽新世界:《世界人权宣言》诞生记 /雅理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玛丽·安·葛兰顿 著,刘轶圣 译
图书标签:
  • 世界人权宣言
  • 人权历史
  • 联合国
  • 雅理译丛
  • 社会科学
  • 历史
  • 政治
  • 国际关系
  • 文化
  • 译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700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14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雅理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47年初,应刚成立不久的联合国的要求,一群杰出人士带着对于两次世界大战记忆犹新的恐惧,共同起草世界上第一份“国际权利法案”。美国战时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遗孀埃莉诺·罗斯福、中国外交家张彭春、法国法学家勒内·卡森、黎巴嫩哲学家查尔斯·马利克以及联合国人权司司长约翰·汉弗莱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引导各国代表群策群力,克服政治、文化、宗教与意识形态上的诸多差异,把握短暂的时代机遇,最终制订出了一份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权标准。

作者简介

  玛丽·安·葛兰顿(Mary Ann Glendon)

  哈佛大学勒尼德·汉德(Learned Hand)法学讲席教授、美国前任驻梵蒂冈大使、著名比较法和人权法学者,著有比较法经典教科书《比较法传统》(Comparative Legal Traditions)、《论坛与象牙塔》(The Forum and the Tower)、《混乱的传统》(Traditions in Turmoil)、《法律人统治的国度》(A Nation under Lawyers)、《权利话语》(Rights Talk)、《家事法的转型》(The Transformation of Family Law)、《西方法律下的堕胎与离婚》(Abortion and Divorce in Western Law)以及本书。葛兰顿教授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成员,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学术团体“法律科学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egal Science)的主席。

  刘轶圣 方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清华大学法学学士,哈佛大学法学硕士(LL.M.)。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葛兰顿教授这本著作对于罗斯福夫人在联合国创建初期中的作用有开创性的研究。同时,本书的一个重要“副产品”,是通过联合国档案发现了清华大学教务长张彭春在“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过程中的关键角色。“仁”被写入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最终文本的事实,在今日的全球范围的思想论争中具有重要意义。

  ——崔之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人权是弱者的武器,也是霸权和战争的借口。作者的困境即是她的贡献——她所不知,知道也不说的一切。

  ——冯象 清华大学法学院梅汝璈讲席教授

  历经浩劫的人类,通过《世界人权宣言》传布了一个美丽新世界的蓝图。葛兰顿教授向我们揭开了这段充满激情和智慧、斗争和妥协的历史。全书叙述清晰,译笔流畅,可读性很强。

  ——何海波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书讲述的是世界政治史上一次良心战胜权力的范例,即《世界人权宣言》诞生的故事,文笔生动优雅,立场公允厚道,可读性极高,对于深刻理解人的解放及个人在历史上的可能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每一个识字的人认真品读。

  ——於兴中 康奈尔大学法学院王氏中国法讲座教授

  该书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过程以及罗斯福夫人这位杰出女性先前未被充分认识到的成就。罗斯福夫人在这一事业中代表美国。这是一个与后冷战世界新近有关的故事。

  ——弗朗西斯·福山,斯坦福大学教授

  借由20世纪灾难性的错误,历史上重要的一些权利得以浮现。玛丽·安·葛兰顿以她独有的方式,充满智慧、激情与优雅地为我们讲述了这一精彩故事。她让书中的人物变得鲜活,向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解释了普遍性权利的重要性。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是一本重要的读物。

  ——艾伦·德肖维茨,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

目录

1
张彭春与那伟大的一代人(中文版序)
6
致 谢
8
序 言
第一章渴望自由
第二章主席夫人
第三章万事开头难
第四章穷尽所有权利
第五章哲学观调查
第六章通宵达旦日内瓦
第七章风暴眼
第八章巴黎之秋
第九章各国都有话说
第十章不容断章取义
第十一章坚 冰
第十二章围绕“普遍性”的论争
尾 声《宣言》今日
附 录
1 1947年6月秘书处草案(汉弗莱草案) /
2 1947年6月经卡森修订的草案(卡森草案) /
3 1947年6月经人权委员会全体代表修订的草案 /
4 1947年12月人权委员会草案(日内瓦草案) /
5 1948年6月人权委员会草案(成功湖草案) /
6 1948年12月第三委员会草案(第三委员会草案) /
7 1948年12月10日《世界人权宣言》 /
注 释
索 引
《雅理译丛》编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渴望自由

有言道:“政治是良知与权力的交锋。岁月未尽,交锋不止。”1良知在此类会晤中常常处于下风,因而只要权力偶尔向良知脱帽致敬,我们都会庆祝。1945年4月,50个国家的代表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权力由此粉墨登场。当时,满载人员与物资的战舰还在驶离太平洋的港口,冷酷地提醒着人们与日本的作战仍在进行中。但是,欧洲战场的局势已转向有利于同盟国。为掌握世界新秩序,“三大国”(英国、苏联和美国)已经开始频出花招。作为其战后计划的一部分,同盟国邀请了1945年3月1日前所有对德国和日本宣战的国家来到旧金山参会。

为避免将来的冲突、确保边境的稳定,同时也为解决国家间的争端提供一种方式,同盟国的领袖们原则上都同意建立一个国际组织。这一理念最坚定的支持者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世界上第一个类似的国际组织是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而罗斯福总统对于它的失败始终耿耿于怀。在他看来,这一组织失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总统无力说服参议院批准建立它的条约。作为一战后推动建立国际联盟的主要力量,威尔逊总统当初感到了苦涩的失望。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罗斯福总统在战争期间就已开始向美国人民宣扬他希望建立一个新国际组织的想法。他强调:“国家之间应该学会合作——真正意义上的合作。”2在1943年的圣诞夜广播讲话中,他强调了该国际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平。他说,作为同盟国之一,美国虽然领导着其他国家,但美国的领导没有任何利益:“我们拒绝所谓强者统治弱者的说法,我们与这种说法势不两立。”3

3

现在,怀揣着胜利临近所带来的信心,罗斯福总统相信,时间已着手改正上次和平留下的错误。在1945年1月宣誓就职之后不久,他就告诉国会,希望用“一个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最终都有机会加入的普遍性组织”取代“只有盟友和势力范围存在”的国际旧体制。4

罗斯福夫人一直也有这样的想法。她的丈夫希望她能陪同其参加当年四月召开的联合国制宪大会的开幕式,并于五月访问英国和欧洲大陆。对此她感到很高兴,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丈夫的热情缓解了她对罗斯福健康状况与日俱增的忧虑。劳工部长弗朗西斯·帕金斯(Frances Perkins)却反对总统夫妇前往战区,认为行程过于危险。但总统回复说,他希望战争那时已经结束了。他展望着未来,对帕金斯说,他要携手第一夫人展开一次胜利之旅:“埃莉诺战时[对英国]的访问获得了巨大成功。无论对于她还是我,我认为都是成功的,因为我们对于他们的问题有了更多的理解……我已让埃莉诺准备好衣服,戴上些漂亮的首饰,她一定会光彩照人的。”5

随着春天的花儿盛开,战争结束已近在眼前。精力充沛的总统开始筹备旧金山会议。

关于未来的联合国,大国们最感兴趣的是其定位问题,这在两次闭门会议中已经得到了解决。1944年的夏天和秋天,英国、中国、美国和苏联的代表在敦巴顿橡树园会面,准备好了日后成为《联合国宪章》的文件。而在一个月前,同盟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建立了维护战后经济秩序的主要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国际重建和发展银行(世界银行)。

4

罗斯福总统也决心避免重蹈威尔逊总统的覆辙,于是他积极寻求共和党人对于联合国的支持。在挑选旧金山会议的代表时,他特意加入了几位主要的共和党领袖:前明尼苏达州州长哈罗德·斯塔森(Harold Stassen)、未来的国务卿约翰·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以及国会参议员、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少数党领袖阿瑟·范登伯格(Arthur Vandenberg)。

苏联人也支持这一计划,但没有太大的热情。他们主要关切的是如何在战后短时间内保护好祖国边境免遭新的侵犯。据南斯拉夫共产党官员米洛凡·吉拉斯(Milovan Djilas)所说,在诺曼底登陆前夕,斯大林曾告诉吉拉斯:“也许你认为英国人是我们的盟友,所以我们会忘了他们是谁、丘吉尔是谁。其实他们最乐意做的事就是调戏他们的盟友……只要你一刻没看好丘吉尔,他就会从你的口袋里偷出一个戈比苏联的货币单位。 来……罗斯福倒不是那种人,他只会为了更大点的铜板才伸手。”

前言/序言

公元前416年,雅典海军正蓄势待发,准备入侵弱小的岛国米洛斯。惊恐的岛民派出使者,试图与海上霸主论理。然而,雅典人轻蔑的拒绝回响了几个世纪:“你们知道,我们所做的不过是这个世界通行的规则,即谈判仅存在于平等强权之间,对于不平等的双方而言,强者可以肆意而为,而弱者就必须承受。”1

从雅典对米洛斯人的奴役和屠杀到今天,历史已为这句残酷的名言提供了无数实证。但令希腊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施加暴行的几千年后,这个星球上的强国竟接受了弱小之邦的要求,承认了一个可以衡量每个国家行为对与错的普遍性标准。1948年12月10日,当联合国大会以无反对票的形式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律在巴黎的深深夜色中被永远地改变了。

1947年年初,应刚成立不久的联合国的要求,一群杰出人士带着对于两次世界大战记忆犹新的恐惧,聚集在埃莉诺·罗斯福夫人(Eleanor Roosevelt)的领导下,共同起草世界上第一份“国际权利法案(international bill of rights)”。其实,在当时的强权看来,创立联合国的主要目的是在战后构建与维持集体安全。而人权项目则是次要的,只是作为对小国的让步,同时也是对众多宗教和人道团体希望同盟国践行其战争承诺的回应。当初同盟国曾保证,国际社会再也不会纵容如两次世界大战这般对人类尊严的大规模践踏。然而,英国、中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其实并不希望上述保证影响其行使国家主权。

xv

令很多人惊讶的是,在这之后,人权居然成为了连最顽固的现实主义者都无法忽视的政治因素。事实上,《世界人权宣言》不仅形成了文件,更象征着一种显著变化,即弱国在强国面前的发言权变大了。2它挑战了这样一种长期存在的观点,即所谓主权国家如何对待其本国公民完全是其内政,与他国无关;它说出了那些广泛而深入人心的诉求,助力推翻摇摇欲坠的殖民帝国;它那三十条简洁的条款启发或影响了包括德国和意大利新宪法在内的几十部战后与后殖民时期的宪法与条约;它成为了国际人权战士的北极星,指引他们向政府施压,要求其兑现承诺;它培育了对于公权力滥用的监督力量,使得原本可能被掩盖的丑闻曝光于天下。《宣言》验证了苏联和南非在1948年所怀有的最糟糕的恐惧,它集结起自由运动,推动了极权政权在东欧的垮台,敲响了种族隔离制度的丧钟。对于如今绝大多数保障权利的文件而言,它是文本上的渊源和最初的灵感。3

1946年,同盟国从对德国和日本战犯的审判中发展出了国际刑法的纽伦堡原则。该原则与《世界人权宣言》以及1948年通过的《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Genocide Covention)共同形成了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在这一秩序下,一国如何对待其国民不再豁免于外部的审查:通过允许起诉一国战时的国内暴行,纽伦堡原则宣示了惩治最为粗暴的践踏人类尊严行为的决心。《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则规定了其签署方负有预防和惩罚灭绝种族行为的义务,无论该等行为是否发生于战争期间。4而《世界人权宣言》更加雄心勃勃。《宣言》宣称“对人权的无视和污蔑酿成了惨绝人寰的野蛮暴行”,它的目标在于“预防”而非惩罚。5

如今,我们这个星球上冲突日益频繁,但人们却更加相互依赖。人类究竟应当如何实现跨国交流、共同规划未来,《宣言》是目前唯一并且最重要的参考。然而,岁月和忘却正在带来负面影响。即便是在国际人权运动内部,《宣言》也已更像是一座只可远观的纪念碑,而不是一份可以由一代代人不断重新认识的具有生命力的文件。事实上,很少有这样一部文本受到如此广泛的赞誉,却又极少被阅读和理解。

xvi




《宣言》是历史的新篇章,而现代人权的历史肇始于十七、十八世纪第一波“权利时刻”所诞生的伟大人道主义宪章。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以及1789年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Citizen)1789年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在中国也被译作“《人权宣言》”。都是缘于推翻独裁统治的斗争,旨在建立基于被统治者同意才能产生的政府。它们宣称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由。它们兴起了权利的现代话语。

现代权利话语从一开始就分为两大体系。一脉受到了欧洲大陆思想家,尤其是卢梭(Rousseau)的影响,给予平等与“博爱”更多空间,调和权利与义务并且限制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权利的保障者和需求的保护者,国家在该体系中以正面形象出现。具有这一传统的宪法性文件包括了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宪法》、1794年的《普鲁士一般邦法》(the Prussian General Code)以及1815年的《挪威宪法》。除了政治与公民权利,上述宪法性文件还规定了为穷人提供救济的公共义务。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为了回应工业化带来的残酷后果,欧洲大陆的社会主义者和基督教民主政党基督教民主政党是一些西欧国家中的一股政治力量,其主要的政治观点是主张将基督教关于社会和经济公正的观点与自由主义关于政治民主的观点相结合。比较有代表性的基督教民主政党如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即德国总理默克尔所属的政党)、瑞士基督教民主人民党(简称“基民党”)等。 逐渐将这些家长式的原则演变为社会与经济权利。

而在盎格鲁—美利坚(Anglo-American)体系本书中这一概念指英美普通法体系。 的权利语境中,个人的自由与主动性相较于平等或社会团结被更多地强调,一种对政府更强烈的不信任也被注入其中。上述两种传统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程度与侧重,但它们的精神都渗入了其所处社会的每个角落。

当拉美国家在19世纪纷纷实现独立时,上述两脉源流开始产生交集。绝大多数新国家保持了它们欧洲大陆式的法律体系,但采用了美国模式的宪法,以此补充对工人和穷人的保护。苏联宪法则选择了一条不同路径:它将个人置于国家的从属地位,让平等高于自由,更强调社会与经济权利,而非政治与公民自由。

xvii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创作者们对于先前有关权利与义务的思考进行了精心梳理。在全面研究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资料后,他们相信找到了一系列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公开否认的核心原则。于是,他们将这些原则编织进一部统一的文件,该文件迅速取代了所有先前类似的文献,成为了当今世界现行权利文件的主要范本。

其实,《宣言》本应被视为一个整体看待,不容断章取义。《宣言》对于自由的理解不可脱离其对于社会责任的回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受到了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著名的“四大自由”的启发。“四大自由”同时包括了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freedom from fear)以及免于匮乏的自由(freedom from want)]。但是,冷战伤害了《宣言》的有机统一。美国与苏联都无法抗拒将《宣言》视为政治武器的兵器库:各自都从文本中挑选自己所钟爱的条款,却忽视其余的部分。从权宜之计到成为习惯,直至对于这些原则一体化的认知消失。如今,《宣言》几乎已经被广泛视为是一份任何人皆可根据其口味随意点选的权利菜单了。

有事实表明,国家与利益团体越来越多地开始从人权角度考虑其日常工作的安排设定,或者衡量其行为的合理性。这是人权理念获得成功的一种表现。如今几乎每场国际争端早晚都会牵扯到人权问题,几乎每次军事行动都宣称具有人道主义的正当性。但是,《宣言》的内容越被撕裂和政治化,强者以人权保护为幌子,通过武装干涉或经济制裁强加其意志于他人的风险就越高。

现今最普遍也是最不幸的误解在于,认为《宣言》旨在推动单一化的权利模式,而不是提供可以通过多样的合理方式适用于不同文化的普遍性标准。这一困境在许多方面加剧了对于《世界人权宣言》的怀疑,也使得更多人相信人权运动本身其实就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表现。

罗斯福夫人认识到了上述危险。她喜欢说,任何表达理念的文件都“不会有任何分量,除非人们知晓它们,理解它们,并且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它们”。6本书正是要严肃对待罗斯福夫人提出的“知晓”《世界人权宣言》的要求——这并不是要服务于“原教旨主义”,而是形势所迫:一方面,全球一体化的力量正所向披靡;与此同时,各民族的自信心又日益升温。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清晰的标准,作为超越意识形态与文化壁垒的对话基础。这一标准应如同罗斯福夫人曾经对于联合国的评价那样:在某个更好的机制形成之前,作为“一座我们可以会面与对话的桥梁”。7

xviii



本书讲述了国际人权标准从理念变为现实的全过程,讲述了这一过程中克服的种种困难,讲述了《宣言》勇敢尝试让理性与良心战胜强权与利益的努力所遭遇的现实威胁。《宣言》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段旅程,而行者则是一群杰出的人士,他们回应了一个独特历史时刻的挑战:在二战结束至苏联与美国的同盟最终瓦解的短暂间隙,只有联合国与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组织得以创立,也有幸让《世界人权宣言》的创作者们完成了使命。第一届人权委员会的代表们都深切意识到,他们是在与时间赛跑: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俄国与西方的关系正在恶化,柏林墙飘荡着另一场世界大战的幽灵,巴勒斯坦问题让全世界陷入对立,而冲突又在希腊、朝鲜和中国纷纷爆发。机会之窗在《宣言》获得通过后不久就关上了,此后的四十年间再未打开。

美国与苏联日渐加深的敌意只是《宣言》创作者们遇到的诸多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由于创作者们试图表述一系列清晰的可适用于全世界的原则,因而他们必须克服语言、文化以及政治上的差异,消弭私人恩怨。他们都意识到了最终的成果并非完美,但他们的努力已足以证明,即便是持有对立世界观的人们也可能共同认同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正派标准。

对于今日已经不相信存在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可能的人们来说,罗斯福夫人对待其苏联对手坚定而平和的态度,以及黎巴嫩代表查尔斯·马利克(Charles Malik)与中国代表张彭春之间严肃但又彼此尊重的哲学交锋实在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马利克与勒内·卡森(René Cassin)之间密切的工作关系也引人思考。其实上述两人的政治观点是截然对立的:马利克是阿拉伯联盟(Arab League)的首席发言人,卡森则热心支持犹太人建立自己的国家,而且他有29位亲人死在了集中营中。然而,只要一想到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滥杀无辜的行为已经让人世间绝望,创作者们在他们自己希望帮助战后世界更美好、更安全的决心面前就不可能无动于衷。

xix


除了罗斯福夫人,绝大多数当年参与制订《宣言》的人权委员会代表如今在他们的祖国以外都已鲜为人知。他们中间包括了那个时代最有能力、最有意思的公众人物:例如,菲律宾记者卡洛斯·罗慕洛(Carlos Romulo),他的文章曾因预见到了殖民主义的终结而荣获普利策奖;加拿大人约翰·汉弗莱(John P�盚umphrey),他是联合国人权司司长,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准备了《宣言》的初稿;印度代表汉莎·梅塔(Hansa Mehta),她确保了《宣言》远在多数国家法律承认妇女平等权之前就对此作出掷地有声的清晰宣示;俄国代表阿列克谢·巴甫洛夫(Alexei Pavlov),他是俄国一位著名的条件反射科学家指俄国著名条件反射科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巴甫洛夫曾通过狗的唾液条件反射试验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的侄子,虽然天资聪颖,却总是不得不通过“矫枉过正”的方式来摆脱对于他“资产阶级”出身的怀疑;还有智利代表埃尔南·圣克鲁斯(Hernán Santa Cruz),他是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左翼人士,帮助确保社会与经济权利与传统的政治与公民自由一起共同在《宣言》中占据显著的位置。

在《宣言》所有的创作者中,有四位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是:中国哲学家和剧作家张彭春,他特别精于消弭文化间的冲突;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卡森,他是自由法国的法学天才,将《宣言》从一纸简单的权利清单转化为具有体系性和相互关联性的一系列原则;存在主义哲学家出身的外交大师马利克,他是阿弗烈·诺夫·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过程哲学的创始人。 与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的得意门生,引领《宣言》在1948年紧张的冷战氛围中仍获得了联大的通过;还有一位便是罗斯福夫人,战后的美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霸主,而她的声望与个人气质都恰好能影响美国的关键决策。张彭春、卡森、马利克和罗斯福夫人都是在正确时刻出现的正确的人。要不是上述四位的独特贡献,《宣言》可能至今也无法见诸天日。

xx



在本书中,我试着通过参与者自己的日记、信件、回忆录、访谈、会议记录以及其他同时代的叙事来讲述《宣言》的历史。本书援引的许多材料先前从未出版过,它们为解答《宣言》涉及的政治问题及其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说法。上述材料包括:我独家获得的马利克的大量日记和文稿、1999年秋天解密的苏共中央政治局档案文件、张彭春子女编写的张彭春传记以及(来自马利克选集的)人权委员会开会时留下的文字记录稿。此外,罗斯福夫人在那段历史中的角色被视为其最为杰出的成就,对于这一内容,本书的材料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介绍,填补了其相关传记中的空白。

这个有关现代人权运动渊源性文件的故事讲述了一群杰出人士如何克服政治分歧、文化障碍与个人恩怨,努力在一起有效地进行合作的故事。他们从人间的废墟上站起来,从罄竹难书的错误出发,迈向权利史上的新时代。这个故事并没有完结,今日的作为与决定仍将或好或坏地影响着它的进程。

让我们从头开始讲述这个故事。1945年春,厌倦了战争的世界已着手迎接和平与自由的梦想。

xxi


《世界人权宣言》诞生记:一部关于自由、平等与尊严的不朽史诗 在人类漫长而曲折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某些思想,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改写了文明的进程,点亮了通往更加公正、更加人性化社会的希望之光。《世界人权宣言》的诞生,无疑就是这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汇聚了人类在经历了无数苦难与抗争后,对生命价值最深刻的认知,对自由、平等与尊严最执着的追求。 本书并非仅是陈述一份法律文本的形成过程,而是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这是一个饱受两次世界大战蹂躏,弥漫着战火硝烟、种族灭绝与人道灾难的时代。正是这样极端的痛苦,催生了人类对普世价值前所未有的深刻反思。本书将深入剖析,在那个硝烟散尽、世界面临重建的十字路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代表们,是如何怀揣着各自的理念与经验,在联合国这座新生的国际殿堂里,展开一场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伟大辩论。 历史的回响:从苦难中淬炼出的普世价值 本书将首先带我们回顾那个黑暗的年代,追溯导致《世界人权宣言》诞生的深层历史根源。从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思辨,到启蒙运动的光辉思想,再到法国大革命的激昂呐喊,人类对自由、平等、人权的探索从未停歇。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奴隶制、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的阴影,一次又一次地将人类文明推向深渊。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特别是纳粹德国臭名昭著的反人类罪行,如同一记惊钟,敲醒了全世界。人们意识到,仅仅依靠国家层面的法律和宪法,已经不足以保障所有人的基本权利。一种超越国界、适用于全人类的共同标准,已然成为迫切的需要。 本书将细致地描绘出,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各国代表们是如何从各自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他们曾经遭受压迫,也曾经施加压迫;他们曾经信仰不同的意识形态,也曾经为之殊死搏斗。正是这些复杂的经历,让他们对“人权”的定义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他们不再仅仅关注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也开始重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认识到只有这些权利得到保障,人类才能真正获得解放和尊严。 思想的碰撞:在辩论中雕琢的文本 《世界人权宣言》并非由某位天才的孤身创作,而是在一次次激烈、深入、有时甚至是充满火药味的辩论中,由集体的智慧和妥协雕琢而成。本书将聚焦于宣言起草委员会的工作,特别是那些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杰出人物。 埃莉诺·罗斯福: 她不仅仅是美国总统的夫人,更是一位杰出的人权活动家。本书将展现她如何以其非凡的智慧、同情心和强大的领导力,在委员会中扮演了“粘合剂”的角色,弥合分歧,推动共识。她对宣言的制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对人权的普遍理解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勒内·卡森: 法国哲学家和法学家,他对宣言的哲学基础和法律框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将深入探讨他如何将西方的人权思想与不同文明的理念相结合,为宣言注入了深刻的普世价值。 查尔斯·马利克: 黎巴嫩哲学家和外交官,他的参与带来了东方文化的视角。本书将展现他如何坚持将自然法和人类尊严的理念融入宣言,强调其神圣不可侵犯性。 彭明: 中国学者和外交官,他为宣言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东方智慧和视角。本书将探讨他如何推动宣言考虑东方的哲学思想和对集体权利的理解,为宣言的包容性贡献力量。 本书将不仅仅是列举这些人物的名字,而是深入他们的思想世界,还原他们之间充满智慧的交锋与真诚的合作。读者将看到,为了一个词语,一个条文,他们如何查阅古籍,引经据典,甚至通宵达旦地讨论。他们如何克服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政治的立场,最终凝聚成一份共同的愿景。这将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展现人类在追求共同理想时所能达到的高度。 文本的解读: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承诺 《世界人权宣言》由三十条条款组成,每一条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本书将不仅仅是对条文的罗列,而是深入解读每一条人权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并追溯其背后所代表的历史斗争和思想成就。 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凝聚了人类数千年来反对等级制度、追求平等的艰辛历程。本书将探讨,在宣言诞生之初,这句话对于那些长期处于歧视和压迫之下的人们而言,是何等振奋人心的力量。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 从生命权、自由权、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到言论自由、集会自由、政治参与的权利,这些宣言中的重要条款,都是对人类反抗专制、争取自由的斗争的总结与肯定。本书将展现,这些权利的获得,是无数先驱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宣言同样强调了工作权、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等。本书将深入分析,为何在那个时代,将这些非物质层面的权利纳入人权范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意味着,人权的保障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而是要触及个体生存的方方面面,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 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现实。读者将不仅仅是学习到一份重要的文件,更是理解到这份文件背后所承载的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以及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 宣言的回响: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世界人权宣言》并非一份静止的文件,而是一个不断生长、不断被赋予新生命力的象征。本书将探讨宣言诞生后,它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实践。 国际人权法的基石: 宣言作为联合国通过的第一份具有普世意义的人权文件,成为了后续一系列国际人权公约、条约和议定书的蓝本。本书将追溯宣言如何推动了国际人权法的建立与发展,让“人权”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推动各国人权保障: 宣言的颁布,极大地鼓舞了各国国内的人权运动,促使各国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国宪法和法律,以提升对人权的保障水平。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宣言是如何成为各国人权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应对全球性挑战: 在今天,面对气候变化、贫困、不平等、冲突等全球性挑战,《世界人权宣言》所倡导的价值,依然是我们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精神指引。本书将探讨,宣言的精神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呼唤我们继续为实现更加公正、更加平等的社会而努力。 本书的结尾,将不仅仅是对宣言历史意义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将带领读者思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世界人权宣言》的精神,让自由、平等与尊严的阳光,真正普照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世界人权宣言》诞生记,是一部关于人类反思、关于思想启蒙、关于理想追求的宏大叙事。它以史为鉴,以人为本,以希望为笔,描绘出一幅人类文明通往光明彼岸的壮丽画卷。阅读此书,你将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感悟一种精神,获得一份力量,成为一名真正理解并践行普世价值的时代参与者。

用户评价

评分

《美丽新世界:《世界人权宣言》诞生记 /雅理译丛》这个书名,总让我联想到一种理想主义的萌芽。在我看来,这本书所呈现的,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简单堆砌,而是关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刻探索。它或许会从宏观的角度,勾勒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塑与人类文明的转型。我期待着,作者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那些在思想激荡中,关于人权、自由、平等等核心概念的演变与确立过程。它可能不仅仅是关注那些公开的会议和演讲,更会深入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那些在咖啡馆、在私人会所里的激辩,那些为了达成共识而付出的努力。我想象着,书中或许会用生动的案例,去阐释宣言所倡导的各项权利,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现实中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讲述,更是一次关于人类价值观的审视与重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理解这份文件的诞生,是人类在经历了巨大的苦难后,对自身尊严与价值的重新肯定,是迈向一个更加公正、更加人道的“美丽新世界”的重要基石。

评分

这本《美丽新世界:《世界人权宣言》诞生记 /雅理译丛》,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是对一份历史文献的梳理,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反思。我猜想,作者会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冷静而客观地审视《世界人权宣言》诞生的历史背景,深入剖析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或许,书中会穿插着对那些推动宣言诞生的关键人物的个人故事的描绘,他们可能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有理想有困境的普通人,他们如何克服自身的局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这份真实的人物刻画,无疑会增加故事的感染力。我期待着,作者能将那些冰冷的史实,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叙事,让我们看到,一份伟大的文件,是如何在无数次的妥协、争论与努力中,最终得以成形。它或许会揭示出,在看似光鲜亮丽的“美丽新世界”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智慧。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那些关于不同文化、不同政治制度之间如何寻求共识的论述尤其感兴趣,这或许能够为我们当下处理国际关系、促进文明交流提供一些深刻的启示。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面映照当下、启迪未来的镜子。

评分

一本读物的名称,总能引发我对它内容的无限遐想。当我在书店的书架上看到《美丽新世界:《世界人权宣言》诞生记 /雅理译丛》时,我立刻被这个标题所吸引。首先,“美丽新世界”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一种 utopian 的色彩,让人不禁联想到一个理想化、和谐美好的社会,一个可能充满了进步、自由与平等的时代。而“《世界人权宣言》诞生记”则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它似乎在讲述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关于人类社会在争取尊严与权利的道路上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像一部史诗般地展现那个时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们,是如何在动荡与纷争中,孕育出这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或许,它会深入描绘宣言起草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谈判、思想碰撞,那些为了人类共同福祉而付出的努力与牺牲,会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以及这份宣言来之不易的宝贵。同时,“雅理译丛”也暗示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我相信它能够以一种清晰、流畅且富有力量的语言,将历史的原貌呈现给我,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理解那些深刻的理念,并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启迪和思想的升华。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这个“美丽新世界”的诞生过程,去感受那份凝聚着人类对美好未来期盼的庄严宣言。

评分

当我看到《美丽新世界:《世界人权宣言》诞生记 /雅理译丛》这个书名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更是在探究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我猜想,书中会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调,描绘出《世界人权宣言》诞生前的世界图景。或许,它会深入分析当时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各国在人权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考量。我期待着,作者能够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与解读,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这份宣言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孕育过程。它可能还会着重于阐释宣言的时代意义和普世价值,以及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权不仅仅是抽象的口号,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和文明进步的标志。它会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一份来自历史深处的呼唤,一种对人类共同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评分

翻开《美丽新世界:《世界人权宣言》诞生记 /雅理译丛》的扉页,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它不仅仅是一份关于《世界人权宣言》诞生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人类文明曙光的颂歌。我设想,这本书会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从战争的创伤中汲取教训,到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深邃思考,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对和平与正义的渴望。我想象着,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智者,他们的远见卓识,他们的不懈努力,将在这本书中得到生动的展现。它或许会深入探讨宣言的每一个条款,不仅仅是其字面意义,更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和时代精神。它可能还会触及到宣言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与传播过程,展现出这份普世价值如何在多元世界中落地生根。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充满理想与挑战的时代,去感受那份凝聚着人类共同愿景的庄严承诺,去理解为何这份宣言会成为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灯塔。它会让我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对人类未来的坚定信念。

评分

1、本书可能是近年来视角独特的英国现代史。作者一反主流史学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并非促成现代社会诞生的主要因素,“陌生人社会”以及随之而来的政府管理与经济交易模式才是背后动因。本书见解独到,能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观察19—20世纪英国社会的变革历程。

评分

没有注意到出版社,该书通过一些实例,反应了美国社会的问题。

评分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遭受灾难性失败之后,饥寒交迫而又对政治感到幻灭的巴黎人民拿起武器,以争取社会公正的名义奋起反抗他们的政府。1871年春,自称公社社员的人们宣布他们自由了。在光荣的八个星期里,巴黎公社孕育出19世纪的一些伟大的梦想——公社以极为开明进步的形象亮相,开启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包括对妇女联盟的认可、呼吁小学义务教育、为女孩办学等等。然而,他们的乌托邦在那一年的5月22日走到了混乱而血腥的尽头,十三万凡尔赛政府军自没有设防的西城墙涌入,在巴黎的火海中对公社社员进行了大规模处决。

评分

雅理译丛的书不错,买了一大批

评分

政法大学的雅理译丛系列,美丽新世界,值得一读的作品。。。

评分

谢谢快递小哥谢谢快递小哥谢谢快递小哥谢谢快递小哥

评分

给小孩买的,足比较好用,不错。

评分

美国总是标榜自己的民主、自由,标榜自己对孩子多么多么保护,所以打脸的是看看发生的枪击吧

评分

赶上活动买的,价格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