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2岁孩子的父母、教育者必读
★ 畅销世界20国,芬兰式不责骂孩子的教养。利用五大法则,轻松养出自主思考的孩子
★ 独创“五指大法”,一手解决与孩子的沟通难题
★ 搭配活泼插画,一看就懂,马上应用!
★ 如果你希望摆脱焦虑的情绪,与孩子共同快乐成长,并从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那这就是你想要的书。
★ 学习使用书中的养育之道,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喊叫少了,与伴侣的争吵也少了,你会越来越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亲子时光。
《孩子,你很重要》教你以温和、尊重的方式建立与孩子的沟通桥梁,引导孩子走上独立自主的成长道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人和孩子会共同面对很多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有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干净、不会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等很多不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对于大人来说,则是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帮孩子摆脱上述问题,如何解决与其他大人的教养分歧……
芬兰式不责骂孩子的教养,利用五大法则,帮助解决孩子成长路上的困扰。
★ 法则1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什么样的赞美和鼓励最有效?
★ 法则2 活用“五指大法”——如何让孩子听话?
★ 法则3 大人统一了意见,孩子就会明白——出现了教养分歧怎么办?
★ 法则4 责备无用——10个小步骤,孩子的成长问题迎刃而解
★ 法则5 就算做错也不惩罚——6大步骤,引导孩子不再犯错
本·富尔曼,拥有芬兰政府承认的心理治疗师资格,是芬兰家喻户晓的焦点解决的大师,芬兰国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知名主持人。
★ 他最擅长的领域为幼儿期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问题,开发了多种教养方法。
★ 在过去的30 年中,他面向心理专家、学校教职员、医务人员、家长、企业开办了无数训练班。他的工作室不仅遍布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墨西哥、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以色列、埃及等国也有他的身影。
★ 他已出版了20 余本著作,而这些作品也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
我的信念是:孩子们生来就具足资源,他们能够克服自己的困难、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的职责不是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是欣赏他们的天赋,为他们的创造力注入活力,这样我们就可以尽力做到不干扰孩子的成长之路了。
——本·富尔曼
推荐序 给孩子成长的力量
自序 孩子需要尊重与欣赏
法则1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 多表扬孩子
● 掌握多种表扬方法
表扬方法1 用感谢表扬
表扬方法2 间接表扬
表扬方法3 不说出来的表扬
表扬方法4 用问题表扬
表扬方法5 表扬孩子的努力
表扬方法6 用幽默表扬
注意1 如果孩子不喜欢被表扬
注意2 所有孩子一起表扬,防止嫉妒
注意3 分享功劳,防止嫉妒
注意4 不要比较
法则2 用五指大法让孩子听话
● 孩子不会老老实实听话
● 用五指大法让孩子听话
大拇指—接触 先让孩子把耳朵“转过来”
食指—要求 明确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
中指—好处 让孩子充分理解缘由
无名指—鼓励 鼓励孩子,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小指—约定 确认约定,定好暗号
法则3 大人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 大人们要通力合作
● 大人之间的意见分歧后患无穷
方法1 表达感谢,宽慰对方
方法2 大人统一了意见,孩子就会明白
方法3 重点讨论解决方法
方法4 征求对方的意见
方法5 化批判为对话
方法6 细心体贴,但也得有一说一
法则4 别问“你为什么要这样”
● 10 个小步骤,帮你找到解决方案
要点1 找准孩子需要学习的技能
要点2 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要点3 成为孩子的坚实后盾 99
法则5 别再惩罚犯错的孩子了
● 惩罚不会让孩子学乖
● 教导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步骤1 告诉孩子他做了什么
步骤2 让他认清自己给别人添了什么麻烦
步骤3 帮助孩子思考“该怎么道歉”
步骤4 帮助孩子思考“该怎么弥补”
步骤5 让孩子保证永不再犯
步骤6 给孩子做贡献的机会
要是孩子不肯认错怎么办?
自序:孩子需要尊重与欣赏
多年以来,世界各地关于如何成功教养孩子的问题讨论不断。究竟是严厉的方式更为有效,还是柔和的方式更为有效?有人认为,成功的施教必须借助严厉的教育方式,也有人认为,只有柔和的教育方式才能带来更好的效果。而我本人则青睐后者,因为我受到了中国的古老智慧的启发。两千多年以前,中国一位名为老子的圣贤曾提出“以柔克刚,以弱制胜”的哲学。有一次,他的学生问他:“您如何证明柔能克刚,弱能制胜?”老子答道:“如果你觉得我说得不对,可以看看老人家的嘴里。那坚硬的牙齿早都没有了,但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本书讲述的是如何以一种柔和而尊重的方式教育孩子,如何在教育中让孩子和父母都获益匪浅。本书愿意帮助家长及其他照料者摆脱焦虑的情绪,学会在施教的过程中欣赏孩子、获得自我满足。此书献给所有想要重拾养儿乐趣的人们,尽情去享受孩子的成长、学习与成熟的过程吧!
世界上存在一种普遍的认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们必须让孩子尊敬自己,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时过境迁,过去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现在的孩子,无论来自哪里,都与以前大为不同了。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去指责甚至惩罚他们,似乎都无济于事,甚至会让事情更加糟糕。现在的孩子渴望得到尊重,渴望平等的交谈,愿意同父母及其他照料者们共同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新一代的孩子,他们需要得到不一样的对待。他们是有智慧的“小大人”,能够理解我们的心意,愿意同我们一起去解决问题。当然,这需要我们温和地与他们沟通,即使在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也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与欣赏,而不应该用规则、要求、惩罚与结果来对待他们。
柔和地施教,这不仅能够愉悦你的孩子,也能让你摆脱紧张与焦虑的情绪,获得更大的快乐。学习使用本书中的养育之道,慢慢地,你会发现,你对孩子的喊叫少了,你与伴侣的争吵也少了,总而言之,你会越来越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亲子时光。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今天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将成为他们日后在学习、工作以及社会生活中对待他人的方式。
坦白说,最初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不算太高,市面上同类型的书籍太多了,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视角——如果可以称之为叙事的话——简直是别出心裁。它似乎避开了所有主流的、已经被嚼烂的理论框架,直接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微不足道,却又最能暴露真实自我的瞬间切入。比如,书中有一段描绘了清晨醒来,面对一天的待办事项时,内心涌起的微小抗拒感,作者没有将之归咎于懒惰或拖延症,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抗拒背后的恐惧根源。 这种对日常细节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拥有了一种强大的“代入感”。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而是平等的陪伴。读到某处时,我甚至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那不正是我的真实写照吗?作者以一种近乎幽默却又不失严肃的态度,解构了我们给自己设下的种种枷锁。这种洞察力,不是靠书本知识堆砌出来的,更像是作者在漫长的人生历练中,提炼出的精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自己”的镜头,非常宝贵。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触动人心,那种温柔的色调和简洁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里面蕴含的深沉情感。初读时,我以为它会像许多同类书籍一样,停留在空泛的鼓励和口号式的说教,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细腻,仿佛是拿着一把精巧的手术刀,缓缓剖开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关于自我价值的困惑与迷茫。他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生活场景和对话片段,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那些潜藏的宝藏。 比如,书中关于“允许自己犯错”的那一章,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过去总是活在对完美的苛求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疏忽都会被无限放大,导致行动力瘫痪。作者用了一种近乎哲学的辩证法,探讨了“不完美”本身才是生命力的体现,错误并非终点,而是通往更深理解的阶梯。这种论述的深度,远超我之前读过的任何心理自助读物。我合上书本,抬头看了看窗外,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不是被告知“没关系”,而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没关系”。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给予了强大的内在支撑。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逻辑严密性的人,阅读时总会下意识地寻找论据和结论之间的跳跃点。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完全停止了这种“审判”行为。作者采取了一种更接近“涌现式”的论证方式。他并不急于让你相信某一个单一的观点,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铺垫和多角度的侧面烘托,让正确的认知自然而然地在你心中“生长”出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直接灌输更有穿透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连接感”的探讨,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停留在人际关系层面,而是将连接扩展到了与环境、与历史、甚至是与未来的时间线之间的关系。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存在”本身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孤立无援,是因为我们把自我看得太小了。这本书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望远镜,让我们看到自己是宇宙中一个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节点。读完后,那种充盈感,是久违的、踏实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也透露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那种略带粗糙但触感温和的纸张,配合恰到好处的字号和行间距,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这本身就是一种体贴,体现了作者和出版方希望读者能够沉浸式地体验文字的诚意。更重要的是,书中对“自我接纳”这一主题的阐述,摆脱了目前流行的“积极心理学”那种一味要求“保持乐观”的刻板印象。 作者非常坦诚地指出,接纳也包括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悲伤和无力感。他没有要求读者“战胜”阴影,而是倡导“与之共处”,理解它们存在的意义。这种务实的、不粉饰太平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它承认了生活的复杂性,没有将人简化为只会微笑的机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种“复杂而完整”的自我认知,不再需要为了迎合外界的期望而假装强大。这是一本真正有重量,能让人长久受益的书。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它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学术名词来堆砌“专业感”,反而以一种近乎诗歌的韵律和散文的流畅感,将复杂的心灵议题娓娓道来。读起来,感觉就像是与一位智者在壁炉边进行的深夜长谈,他既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又不失温暖的共情能力。尤其是在探讨“边界感”的那几个章节,作者的遣词造句精准无比,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都恰到好处,充满了力量感和画面感。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他没有采用传统的“总分总”结构,而是如同一个精密的迷宫设计者,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疑问,然后又在不经意间被引向了更宏大的视角。读完某一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走到房间里走动几圈,让那些刚刚灌输进脑海的理念沉淀下来,那种思绪被强烈冲击后的回味无穷,是阅读体验的至高享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平时被我们匆匆略过的“内在对话”。
评分挺好的,纸张质量不错
评分简单易懂,易掌握,反复推敲更多收获
评分质量很好,物超所值,一个字“好”!
评分这本书就是教养法的一部摘选!
评分可以!!!
评分很好地书籍,值得家长阅读
评分内容不怎么样,书一下子就可以看完,内容有重复,字面上说了还配上图解,建议别买。
评分京东不错,这本书不推荐购买,因为是翻译本所以很多东西失去了原有的意境和味道,而且中西文化和教育也不太一样,教条主义的东西还是因人而异吧。
评分挺不错的书,值得分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