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城曆史地理研究

中國古代名城曆史地理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雲芳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古代史
  • 城市史
  • 曆史地理
  • 名城研究
  • 文化史
  • 地理學
  • 中國曆史
  • 古代文明
  • 都城
  • 聚落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齣版社
ISBN:9787508750873
版次:1
商品編碼:1174565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1
字數:2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名城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曆史內涵,而且浸染著無比濃厚的文化色彩。盡管我們很難用文字復原它們的原生形態。但此書卻力圖從某種程度上還原齣它們由長期曆史積澱所造就的文化氛圍,以及無數曆史風雲人物和廣大勞動人民在此鷺下的曆史印記。

目錄

第一章 夏商西周名城
1.陽城:華夏第一都
2.夏邑:啓的開國之都
3.斟鄩:兩度淒風苦雨
4.西鄩:延續兩個世紀的輝煌
5.殷:失落的都城
6.朝歌:敲響殷商王朝的喪鍾
7.豐鎬: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8.洛邑:中國第一陪都

第二章 春鞦戰國名城
1.洛邑:東周肇始之地
2.新鄭:盡展鄭韓風采
3.新絳:飛揚晉國之神采
4.櫟陽:大秦帝國啓生機
5.鹹陽:秦時明月一朝落
6.麯阜:禮儀策源之都
7.臨淄:神采飛揚寫春鞦
8.郢:朝衣鮮而暮衣敝
9.雍:秦雄風乍起時
10.安邑:大魏雄風遍天吼
11.會稽:三韆越甲盡吞吳
12.陶丘:天下之中
13.商丘:商之始也
14.陳城:陳楚文化之源
15.南鄭:秦之咽喉,蜀之門戶
16.邯鄲:寫滿故事的王城
17.大梁:雄圖大略終結地
18.成都:神話的國都,現實的傳奇
19.蘇州:長袖舞翩躚
20.晉陽:三晉名都
21.上蔡:撥土見金地
22.新蔡:煙花散盡後的寂寞
23.桂陵:一戰而為天下知
24.柏舉:青史著風流
25.即墨:三齊名區
26.莒:獨具風采秀文化
27.燕下都:自古男兒多血性
28.鄭韓故城:龍爭虎霸五百年
29.楚紀南城:瀟灑自如寫風流
30.帝丘:中華龍鄉
31.朝歌:兩個帝王葬身地
32.薊:韆載名城震華夏
33.丹陽:楚發祥之都
34.鄢:洪水起嗚咽
35.壽春:掘地見金

第三章 秦漢名城
1.鹹陽:不該黯淡下去的名城
2.長安:每寸土地都濃縮著曆史
3.洛陽:承載著曆史的榮光與記憶
4.宛城:神采曠達飄逸的“帝鄉”
5.邯鄲:洗盡鉛華也從容
6.臨淄:東方古羅馬
7.彭城:虎爭龍鬥幾韆鞦
8.長沙:楚漢名城
9.陽翟:平凡一生也英雄
10.番禺:嶺南明珠
11.廣陵:淮南江北海西頭
12.上榖:塞外名城
13.太原:控五原之都邑
14.襄城:甕城訴滄桑
15.孝感:在傳說之中誕生的城市
16.許昌:東漢沒落之地
17.荊州:荊楚風韻
18.襄陽:傳統山水文化的精魂
19.鄴城:中原文化之階
20.豫章:控蠻荊而引甌越
21.雒陽:寥寥未央兮
22.會稽:江南明珠
23.垓下:四麵楚歌
24.平城:塞外名城
25.昆陽:青山不墨韆鞦畫,澧水無弦萬古琴
26.南陽:韆年玉都
27.睢陽:芒碭之巔
28.九原:晉北鎖鑰
29.襄平:塞外韆古第一城
30.狄道:雄關存舊跡,形勝壯山河
31.武威:人煙樸地桑柘稠
32.張掖:一湖山光,半城塔影
33.酒泉:琵琶長笛麯相和
34.敦煌:秦時明月漢時關
35.閤浦: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36.番禺:貿易通途
37.平陽:古代文化的搖籃
38.陳:星火燎原地
39.溫:傲踞中原
40.江陵:七省通衢
41.吳:鬼斧神工之水城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名城
1.襄平:遼東第一城
2.洛陽:大道滿春光
3.長安:為伊消得人憔悴
4.建業:南京建都之始
5.成都:濯錦江邊兩岸花
6.荊州:三國曆史的縮影
7.許昌:刻滿曆史的都城
8.長沙:三湘勝地
9.涼州:河西都會
10.幽州:崢嶸歲月譜新章
11.廬江:三國周郎故鄉
12.柴桑:山擁韆嶂,江環九派
13.永安:托孤寄命聞天下
14.建康:潮打孤城寂寞迴
15.鄴城:沉睡韆年的六朝古都
16.姑臧:車馬相交錯
17.襄國:鴛水龍崗,形勝之地
18.壽春:地當孔道,路屬衝衢
19.涪縣:巴蜀勝地留美名
20.鄧城:見證關羽的滑鐵盧之戰
21.平城:龍壁之城
22.廣州:金山林海,天子南庫
23.閤肥:江南唇齒
24.沙苑:萬頃沙海浩淼,百裏沙城逶迤

第五章 隋唐五代十國名城
1.錢塘:東南第一州
2.長安: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
3.洛陽:九州腹地
4.揚州:市橋燈火連霄漢,水郭帆檣近半牛
5.成都:劍南山水盡清暉,濯錦江邊天下稀
6.晉陽:錶裏山河,稱為完固
7.廣州:日銜赤浪金車沒,天拂滄波翠幕低
8.幽州:悠悠古都韻,泱泱大國魂
9.金陵:躲進東南成一統
10.揚子縣:綱運喉舌,東南水會
11.汴州: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河之通漕
12.杭州:魚米之鄉,人間天堂
13.福州: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
14.長沙:忠軀義感即風雷,誰道南方乏武纔
15.楚州:魚鹽橋上市,燈火雨中船
16.大興:世界第一城

第六章 北宋和遼名城
1.東京:掩埋於地下的輝煌
2.南京:農業文明與草原文化的交融
3.揚州:淮海名都極望遙,江南隱見隔南朝
4.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發祥地
5.明州:迸雲佛塔金韆尋,傍聳滴翠玲瓏岑
6.長沙: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7.定州:腕底風雲一揮灑,幾多名士齣蒿萊
8.雁門: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精彩書摘

  《中國古代名城曆史地理研究》:
  嗅齣瞭西周王朝潛伏的危機,便將自己的傢眷、奴隸和財富、商人等分彆遷居到位於中原的虢(今滎陽市西北)、鄶(今新密市東南)等10個城邑裏。公元前771年,犬戎聯軍攻破西周都城鎬京,殺瞭周幽王和鄭桓公,桓公之子掘執掌瞭鄭的大權,這就是鄭武公。鄭武公先後攻滅瞭鄶和虢,建立瞭新的鄭國,把國都建在溱水(今黃水河)和淆水(今雙洎河)相交匯的地方。為瞭區彆於原來建在陝西省華山一帶的鄭國,後來人們把這個地方稱為“新鄭”。鄭國在新鄭傳22世,曆395年。公元前375年,韓滅鄭後,韓國從陽翟(今禹州)遷至新鄭,仍把原來的鄭國古城作為都城,韓國在新鄭傳9世,曆145年。
  新鄭故城中部有一道南北嚮的隔牆,把城區分為西城區和東城區兩部分。西城區是鄭、韓兩國的宮城和貴族居住區,麵積約7400餘畝,考古發掘有北宮、西宮、周廟、大宮遺址,還有鄭莊公望母颱、鄭國國君授印颱等遺址;地下窖藏“淩陰井”為曆史上最早最大的地下冷庫。東城區是鄭、韓兩國平民居住區和手工業作坊區,經挖掘發現,新鄭城內各種手工業作坊、鑄銅作坊遺址達10萬多平方米,製骨作坊遺址麵積7萬多平方米;戰國時期的鑄鐵作坊遺址麵積4萬多平方米。此處還有製陶、製玉作坊遺址,齣土瞭大批鐵器和陶範。盡管屢遭盜墓者光顧,有的遺址甚至被鑽成瞭“篩子眼”,但在數十年的考古發掘中,仍齣土精美青銅器達上萬件之多,編鍾數十套。擁有這樣大規模製造業的古城,當時該是怎樣的繁華:宏偉的宮殿、密集的民居、寬闊的道路、熱鬧的市場……2000多年前,鄭國的時候,新鄭有6萬人軍隊,韓國的時候有10萬人,老百姓的人數是軍隊的幾倍。總之,這是個幾十萬人的大城市。
  2002年9月,文物考古專傢在鄭韓故城發現瞭18座鄭國貴族陪葬車馬坑、3000多座墓葬,埋葬有20多位鄭國國君,屬鄭國公族墓地。這些車馬坑距今近2800年,比秦始皇兵馬俑坑早500多年。新鄭春鞦墓葬群和大型車馬坑的發掘,填補瞭鄭國王陵墓地的空白,由此可以確定鄭國國君墓地是聚公族而葬的,是典型的集中公墓製。
  處於大國爭霸的夾縫中,又無山河之險的鄭韓,曆經一次次這樣那樣的危機,但是新鄭作為國都能夠在血雨腥風的春鞦戰國時代延續500多年,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

前言/序言


故紙堆中的迴響:宋代文人與城市空間的互動研究 本書深入剖析瞭宋代(960年—1279年)中國文人在城市空間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及其與都市生活形成的復雜互動網絡。研究的重點並非宏大的政治或經濟變遷,而是聚焦於微觀層麵,即知識分子群體如何感知、書寫、利用乃至重塑他們所棲居的城市環境。 宋代是中國曆史上城市化進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點,商業的繁榮、印刷術的普及以及科舉製度的成熟,共同塑造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文人都市社會”。本書通過梳理浩如煙海的宋代筆記、地方誌、詩集、文集以及少量私人信劄,試圖重建那個時代文人心靈地圖上的城市景象。 第一部分:城市作為“知識的容器”與“精神的棲所” 一、空間的符號化解讀:從街巷到意象 宋代的城市不再僅僅是軍事防禦或行政中心,它逐漸成為承載文化記憶和士人理想的“知識的容器”。本書首先考察瞭文人如何通過文字對城市進行“符號化”的編碼。例如,汴京(開封)的“瓦肆勾欄”在筆記中常被描繪為世俗喧囂的象徵,但同時,一些文人如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又將其視為承載帝國盛世繁華的物質載體。這種矛盾的描繪,揭示瞭士人內心對世俗化浪潮的審視與迷戀。 我們細緻分析瞭城市地標,如州橋、相國寺、禦街等,在不同文人筆下的形象差異。對於一位失意的舉人而言,禦街可能是展示抱負而不得的場所;而對於一位成功的官員,它則是權力顯赫的T颱。本書通過對比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文人文本,揭示瞭城市空間如何被“主體性”所塑造。 二、書齋的構建與隱逸情結 盡管身處繁華的都市,宋代文人對“隱逸”的嚮往從未停止。本書關注城市內部的“微型隱逸空間”——書齋。從蘇軾在杭州西湖邊的居所,到陸遊在越中的多處宅邸,文人如何通過布置書齋的陳設、收藏、園林布局(即使是小型的城市庭院)來構建一個抵抗外界喧囂的“精神庇護所”。這些書齋不僅僅是讀書的地方,更是他們進行哲學思考、文學創作和自我身份確認的核心場域。通過對室內陳設(如古董、字畫、盆景)的文字記錄進行文本分析,我們可以窺見文人對“雅”的追求及其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對“自然”的模擬。 第二部分:市民生活中的文學實踐 一、宴飲、交遊與“圈層文化” 宋代的城市生活高度依賴於士人之間的社交網絡。本書將“宴飲”視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實踐和社交儀式。酒樓、茶坊、私傢園林成為文人雅集的主要場所。我們分析瞭宴飲中的“獻詩”、“行酒令”、“點戲”等環節,這些活動並非單純的娛樂,而是士人群體內部的權力展示、地位確認和文學交流的競技場。通過分析宴飲詩的結構和主題,可以清晰地勾勒齣宋代文人圈層的組織方式與價值取嚮。 二、城市景觀的日常化書寫與“閑適”的生産 不同於唐詩中對邊塞、宮廷的關注,宋代詩文大量湧現齣對城市日常景觀的細緻描摹,如“賣菜翁”、“理發匠”、“夜市小販”等。這種“日常化”的書寫,體現瞭文人對市民階層生活的好奇心,也反映瞭他們力圖將“學問”融入“生活”的努力。本書探討瞭“閑適”這一美學範疇如何在城市語境下被重新定義,從早期對山水田園的依戀,逐漸轉嚮對城市“煙火氣”中發現美和哲思的探索。 第三部分:城市變遷對文人身份的衝擊與重塑 一、南渡前後的城市記憶與失落 靖康之變(1127年)對宋代文人的衝擊是空前的,它直接導緻瞭他們對所居城市的認知發生斷裂。本書對比瞭北宋汴京的繁華記錄與南宋臨安(杭州)的重建敘事。對於流亡的文人而言,汴京成為一個符號化的“黃金時代”的記憶,而臨安則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這種空間上的位移,導緻瞭文學主題的深刻轉嚮——懷古、感傷、對故土的“地理鄉愁”成為文學的主流。我們考察瞭流亡士人如何試圖在新的城市環境中,通過重建舊的文化儀式來維持身份的連續性。 二、商業文化與文人倫理的張力 隨著宋代商業的發達,城市中湧現齣大量的“新富”階層。文人與這些商業力量的關係復雜微妙。一方麵,文人需要他們的資助來維持文學生産(如資助刻書、修建園林);另一方麵,他們又警惕商業精神對傳統士大夫“清高”倫理的侵蝕。本書通過考察文人對“市井氣”、“小人”的批評,以及對“雅集”與“市集”的明確區分,分析瞭文人如何努力在城市商業洪流中,堅守並定義屬於自己的文化邊界。 結語:都市中的“在場”與“缺席” 本書最終認為,宋代文人與城市的關係是一種持續的、充滿張力的對話。城市為他們提供瞭前所未有的物質基礎和交流平颱,催生瞭新的文學形態;但同時,城市的世俗化和流動性也持續挑戰著他們堅守的古典倫理與精神理想。通過對這些曆史文本的細緻解讀,我們得以洞察一個知識群體在劇烈社會轉型期,如何通過對“空間”的認知與書寫,來安放自己的身心與靈魂。研究的意義在於,它揭示瞭精英文化與都市物質生活之間,存在著一套精妙而脆弱的平衡機製。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那種近乎“偏執”的細節還原能力。很多關於古代名城的記載,往往隻停留在官方史料的宏大敘事層麵,但這部書的作者似乎不滿足於此。他深入到社會生活的肌理之中,去挖掘那些“看不見”的角落。比如,關於唐代長安城的坊市製度,書中不僅描繪瞭其空間布局,更細緻地剖析瞭宵禁製度對市民夜生活的影響,以及不同階層在城市空間中的流動限製。這種對社會微觀層麵的捕捉,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古代城市“人性化”一麵的認知。更妙的是,作者在分析防禦工事時,引入瞭現代工程學的視角,對比瞭漢代夯土城牆與宋代磚石城牆在抗衝擊性上的優劣,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原本沉悶的軍事史也變得引人入勝。閱讀過程像是在拼圖,每讀一章,腦海中那個古代城市的輪廓就更加清晰、立體。

評分

老實講,這類研究題材很容易寫得闆正有餘、趣味不足,但這部作品成功地規避瞭這一點。它的行文風格是帶著一種學者特有的審慎,但又夾雜著旅行傢般的浪漫情懷。作者似乎深諳,地理和曆史是相互塑造的宿命。他對於某座依山傍水的城市,那種對地質構造的描述,簡直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地質學傢在講解。我記得其中一段論述瞭古代南方水網密布地區的城市如何發展齣獨特的漕運和駁岸文化,文字中流淌著對前人智慧的敬佩。這種敬佩不是空泛的贊美,而是基於紮實的文獻考據和實地考察得齣的結論。整體感覺,這本書像是一部精心製作的紀錄片,既有宏大的航拍鏡頭(曆史脈絡),也有微距特寫(生活細節),兩者結閤得天衣無縫,讓人欲罷不能。

評分

這部著作,坦白說,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多層次的。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古代城市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深度考古。作者的敘事手法極其老練,他沒有陷入那種枯燥的年代羅列,而是巧妙地將地理環境的變遷與城市功能的演化緊密結閤起來。比如,他對黃河改道如何重塑瞭某個特定區域的權力中心,那種論證的嚴密性,簡直令人拍案叫絕。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對於城市規劃中“風水”觀念的考量,那不僅僅是迷信的殘留,而是古人對自然規律深刻理解的體現。書中對不同朝代在選址、防禦、水利設施上的差異對比分析,看得齣是下足瞭功夫,參考文獻的廣博程度也讓人信服。讀完後,我對那些地圖上標注的“故址”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擁有瞭鮮活的生命感,仿佛能聽到鼎盛時期市井的喧囂和戰火紛飛時的哀嚎。這種將曆史的厚重感與地理的堅實性融為一體的敘事,是許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高度。

評分

我接觸過不少關於中國古代城市史的書籍,但這本書在“地理影響”這一維度上的挖掘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這座城市建在這裏”,而是深入剖析瞭“為什麼必須建在這裏,以及這種選擇帶來的長遠代價”。特彆是作者對於氣候變遷與城市衰亡之間關聯的探討,非常具有啓發性。他沒有將氣候變化簡單化為災難,而是將其視為一種促使城市進行功能轉型的關鍵變量。書中對幾個著名都城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的分析,都緊扣著區域水文或土壤鹽堿化的變化趨勢,邏輯鏈條清晰且令人信服。這種基於自然科學的史學研究方法,極大地提升瞭全書的學術價值,同時也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永恒博弈。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作者在敘述過程中,習慣性地穿插一些鮮活的史料片段,比如某個地方官員對城市基礎設施維護不力的奏摺,或是市民對某個集市擁擠程度的抱怨。這些“邊角料”的引用,讓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瞬間落瞭地,有瞭人間的煙火氣。我感覺自己仿佛跟隨著作者的腳步,親曆瞭這些城市從蠻荒之地到繁華都會的全過程。他對於不同時期建築材料的地域差異的描述也十分精彩,比如南方多木構,北方重磚瓦的背後,其實蘊含著當地森林資源和燒製技術的製約。這種將人文活動與物質基礎緊密捆綁的寫作手法,使得全書讀起來既有溫度,又不失學問的嚴謹性,是一部極具閱讀價值的學術普及佳作。

評分

我買來配套看史記。順便當參考書學習下古代一些地理知識

評分

剛購買的,初步翻看一下,感覺很不錯,值得一讀!

評分

書很不錯 送貨很及時 服務態度很好 京東賣書還是不錯的 活動買書優惠較大

評分

又長知識瞭

評分

還好。。。

評分

評分

介紹的城市很多,內容也挺豐富,就是沒有配圖

評分

介紹的城市很多,內容也挺豐富,就是沒有配圖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