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城历史地理研究

中国古代名城历史地理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云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城市史
  • 历史地理
  • 名城研究
  • 文化史
  • 地理学
  • 中国历史
  • 古代文明
  • 都城
  • 聚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508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56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1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名城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而且浸染着无比浓厚的文化色彩。尽管我们很难用文字复原它们的原生形态。但此书却力图从某种程度上还原出它们由长期历史积淀所造就的文化氛围,以及无数历史风云人物和广大劳动人民在此鹭下的历史印记。

目录

第一章 夏商西周名城
1.阳城:华夏第一都
2.夏邑:启的开国之都
3.斟鄩:两度凄风苦雨
4.西鄩:延续两个世纪的辉煌
5.殷:失落的都城
6.朝歌:敲响殷商王朝的丧钟
7.丰镐: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8.洛邑:中国第一陪都

第二章 春秋战国名城
1.洛邑:东周肇始之地
2.新郑:尽展郑韩风采
3.新绛:飞扬晋国之神采
4.栎阳:大秦帝国启生机
5.咸阳:秦时明月一朝落
6.曲阜:礼仪策源之都
7.临淄:神采飞扬写春秋
8.郢:朝衣鲜而暮衣敝
9.雍:秦雄风乍起时
10.安邑:大魏雄风遍天吼
11.会稽:三千越甲尽吞吴
12.陶丘:天下之中
13.商丘:商之始也
14.陈城:陈楚文化之源
15.南郑:秦之咽喉,蜀之门户
16.邯郸:写满故事的王城
17.大梁:雄图大略终结地
18.成都:神话的国都,现实的传奇
19.苏州:长袖舞翩跹
20.晋阳:三晋名都
21.上蔡:拨土见金地
22.新蔡:烟花散尽后的寂寞
23.桂陵:一战而为天下知
24.柏举:青史著风流
25.即墨:三齐名区
26.莒:独具风采秀文化
27.燕下都:自古男儿多血性
28.郑韩故城:龙争虎霸五百年
29.楚纪南城:潇洒自如写风流
30.帝丘:中华龙乡
31.朝歌:两个帝王葬身地
32.蓟:千载名城震华夏
33.丹阳:楚发祥之都
34.鄢:洪水起呜咽
35.寿春:掘地见金

第三章 秦汉名城
1.咸阳:不该黯淡下去的名城
2.长安:每寸土地都浓缩着历史
3.洛阳:承载着历史的荣光与记忆
4.宛城:神采旷达飘逸的“帝乡”
5.邯郸:洗尽铅华也从容
6.临淄:东方古罗马
7.彭城:虎争龙斗几千秋
8.长沙:楚汉名城
9.阳翟:平凡一生也英雄
10.番禺:岭南明珠
11.广陵:淮南江北海西头
12.上谷:塞外名城
13.太原:控五原之都邑
14.襄城:瓮城诉沧桑
15.孝感:在传说之中诞生的城市
16.许昌:东汉没落之地
17.荆州:荆楚风韵
18.襄阳:传统山水文化的精魂
19.邺城:中原文化之阶
20.豫章:控蛮荆而引瓯越
21.雒阳:寥寥未央兮
22.会稽:江南明珠
23.垓下:四面楚歌
24.平城:塞外名城
25.昆阳:青山不墨千秋画,澧水无弦万古琴
26.南阳:千年玉都
27.睢阳:芒砀之巅
28.九原:晋北锁钥
29.襄平:塞外千古第一城
30.狄道: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
31.武威:人烟朴地桑柘稠
32.张掖:一湖山光,半城塔影
33.酒泉:琵琶长笛曲相和
34.敦煌:秦时明月汉时关
35.合浦: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36.番禺:贸易通途
37.平阳:古代文化的摇篮
38.陈:星火燎原地
39.温:傲踞中原
40.江陵:七省通衢
41.吴:鬼斧神工之水城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名城
1.襄平:辽东第一城
2.洛阳:大道满春光
3.长安:为伊消得人憔悴
4.建业:南京建都之始
5.成都:濯锦江边两岸花
6.荆州:三国历史的缩影
7.许昌:刻满历史的都城
8.长沙:三湘胜地
9.凉州:河西都会
10.幽州:峥嵘岁月谱新章
11.庐江:三国周郎故乡
12.柴桑:山拥千嶂,江环九派
13.永安:托孤寄命闻天下
14.建康:潮打孤城寂寞回
15.邺城:沉睡千年的六朝古都
16.姑臧:车马相交错
17.襄国:鸳水龙岗,形胜之地
18.寿春:地当孔道,路属冲衢
19.涪县:巴蜀胜地留美名
20.邓城:见证关羽的滑铁卢之战
21.平城:龙壁之城
22.广州:金山林海,天子南库
23.合肥:江南唇齿
24.沙苑:万顷沙海浩淼,百里沙城逶迤

第五章 隋唐五代十国名城
1.钱塘:东南第一州
2.长安: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3.洛阳:九州腹地
4.扬州:市桥灯火连霄汉,水郭帆樯近半牛
5.成都:剑南山水尽清晖,濯锦江边天下稀
6.晋阳:表里山河,称为完固
7.广州:日衔赤浪金车没,天拂沧波翠幕低
8.幽州:悠悠古都韵,泱泱大国魂
9.金陵:躲进东南成一统
10.扬子县:纲运喉舌,东南水会
11.汴州: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河之通漕
12.杭州:鱼米之乡,人间天堂
13.福州: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14.长沙:忠躯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
15.楚州:鱼盐桥上市,灯火雨中船
16.大兴:世界第一城

第六章 北宋和辽名城
1.东京:掩埋于地下的辉煌
2.南京:农业文明与草原文化的交融
3.扬州:淮海名都极望遥,江南隐见隔南朝
4.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
5.明州:迸云佛塔金千寻,傍耸滴翠玲珑岑
6.长沙: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7.定州:腕底风云一挥洒,几多名士出蒿莱
8.雁门: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名城历史地理研究》:
  嗅出了西周王朝潜伏的危机,便将自己的家眷、奴隶和财富、商人等分别迁居到位于中原的虢(今荥阳市西北)、郐(今新密市东南)等10个城邑里。公元前771年,犬戎联军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杀了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掘执掌了郑的大权,这就是郑武公。郑武公先后攻灭了郐和虢,建立了新的郑国,把国都建在溱水(今黄水河)和淆水(今双洎河)相交汇的地方。为了区别于原来建在陕西省华山一带的郑国,后来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新郑”。郑国在新郑传22世,历395年。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后,韩国从阳翟(今禹州)迁至新郑,仍把原来的郑国古城作为都城,韩国在新郑传9世,历145年。
  新郑故城中部有一道南北向的隔墙,把城区分为西城区和东城区两部分。西城区是郑、韩两国的宫城和贵族居住区,面积约7400余亩,考古发掘有北宫、西宫、周庙、大宫遗址,还有郑庄公望母台、郑国国君授印台等遗址;地下窖藏“凌阴井”为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地下冷库。东城区是郑、韩两国平民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区,经挖掘发现,新郑城内各种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遗址达10万多平方米,制骨作坊遗址面积7万多平方米;战国时期的铸铁作坊遗址面积4万多平方米。此处还有制陶、制玉作坊遗址,出土了大批铁器和陶范。尽管屡遭盗墓者光顾,有的遗址甚至被钻成了“筛子眼”,但在数十年的考古发掘中,仍出土精美青铜器达上万件之多,编钟数十套。拥有这样大规模制造业的古城,当时该是怎样的繁华:宏伟的宫殿、密集的民居、宽阔的道路、热闹的市场……2000多年前,郑国的时候,新郑有6万人军队,韩国的时候有10万人,老百姓的人数是军队的几倍。总之,这是个几十万人的大城市。
  2002年9月,文物考古专家在郑韩故城发现了18座郑国贵族陪葬车马坑、3000多座墓葬,埋葬有20多位郑国国君,属郑国公族墓地。这些车马坑距今近2800年,比秦始皇兵马俑坑早500多年。新郑春秋墓葬群和大型车马坑的发掘,填补了郑国王陵墓地的空白,由此可以确定郑国国君墓地是聚公族而葬的,是典型的集中公墓制。
  处于大国争霸的夹缝中,又无山河之险的郑韩,历经一次次这样那样的危机,但是新郑作为国都能够在血雨腥风的春秋战国时代延续500多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

前言/序言


故纸堆中的回响:宋代文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研究 本书深入剖析了宋代(960年—1279年)中国文人在城市空间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及其与都市生活形成的复杂互动网络。研究的重点并非宏大的政治或经济变迁,而是聚焦于微观层面,即知识分子群体如何感知、书写、利用乃至重塑他们所栖居的城市环境。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商业的繁荣、印刷术的普及以及科举制度的成熟,共同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人都市社会”。本书通过梳理浩如烟海的宋代笔记、地方志、诗集、文集以及少量私人信札,试图重建那个时代文人心灵地图上的城市景象。 第一部分:城市作为“知识的容器”与“精神的栖所” 一、空间的符号化解读:从街巷到意象 宋代的城市不再仅仅是军事防御或行政中心,它逐渐成为承载文化记忆和士人理想的“知识的容器”。本书首先考察了文人如何通过文字对城市进行“符号化”的编码。例如,汴京(开封)的“瓦肆勾栏”在笔记中常被描绘为世俗喧嚣的象征,但同时,一些文人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又将其视为承载帝国盛世繁华的物质载体。这种矛盾的描绘,揭示了士人内心对世俗化浪潮的审视与迷恋。 我们细致分析了城市地标,如州桥、相国寺、御街等,在不同文人笔下的形象差异。对于一位失意的举人而言,御街可能是展示抱负而不得的场所;而对于一位成功的官员,它则是权力显赫的T台。本书通过对比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文人文本,揭示了城市空间如何被“主体性”所塑造。 二、书斋的构建与隐逸情结 尽管身处繁华的都市,宋代文人对“隐逸”的向往从未停止。本书关注城市内部的“微型隐逸空间”——书斋。从苏轼在杭州西湖边的居所,到陆游在越中的多处宅邸,文人如何通过布置书斋的陈设、收藏、园林布局(即使是小型的城市庭院)来构建一个抵抗外界喧嚣的“精神庇护所”。这些书斋不仅仅是读书的地方,更是他们进行哲学思考、文学创作和自我身份确认的核心场域。通过对室内陈设(如古董、字画、盆景)的文字记录进行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窥见文人对“雅”的追求及其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对“自然”的模拟。 第二部分:市民生活中的文学实践 一、宴饮、交游与“圈层文化” 宋代的城市生活高度依赖于士人之间的社交网络。本书将“宴饮”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实践和社交仪式。酒楼、茶坊、私家园林成为文人雅集的主要场所。我们分析了宴饮中的“献诗”、“行酒令”、“点戏”等环节,这些活动并非单纯的娱乐,而是士人群体内部的权力展示、地位确认和文学交流的竞技场。通过分析宴饮诗的结构和主题,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宋代文人圈层的组织方式与价值取向。 二、城市景观的日常化书写与“闲适”的生产 不同于唐诗中对边塞、宫廷的关注,宋代诗文大量涌现出对城市日常景观的细致描摹,如“卖菜翁”、“理发匠”、“夜市小贩”等。这种“日常化”的书写,体现了文人对市民阶层生活的好奇心,也反映了他们力图将“学问”融入“生活”的努力。本书探讨了“闲适”这一美学范畴如何在城市语境下被重新定义,从早期对山水田园的依恋,逐渐转向对城市“烟火气”中发现美和哲思的探索。 第三部分:城市变迁对文人身份的冲击与重塑 一、南渡前后的城市记忆与失落 靖康之变(1127年)对宋代文人的冲击是空前的,它直接导致了他们对所居城市的认知发生断裂。本书对比了北宋汴京的繁华记录与南宋临安(杭州)的重建叙事。对于流亡的文人而言,汴京成为一个符号化的“黄金时代”的记忆,而临安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这种空间上的位移,导致了文学主题的深刻转向——怀古、感伤、对故土的“地理乡愁”成为文学的主流。我们考察了流亡士人如何试图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通过重建旧的文化仪式来维持身份的连续性。 二、商业文化与文人伦理的张力 随着宋代商业的发达,城市中涌现出大量的“新富”阶层。文人与这些商业力量的关系复杂微妙。一方面,文人需要他们的资助来维持文学生产(如资助刻书、修建园林);另一方面,他们又警惕商业精神对传统士大夫“清高”伦理的侵蚀。本书通过考察文人对“市井气”、“小人”的批评,以及对“雅集”与“市集”的明确区分,分析了文人如何努力在城市商业洪流中,坚守并定义属于自己的文化边界。 结语:都市中的“在场”与“缺席” 本书最终认为,宋代文人与城市的关系是一种持续的、充满张力的对话。城市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基础和交流平台,催生了新的文学形态;但同时,城市的世俗化和流动性也持续挑战着他们坚守的古典伦理与精神理想。通过对这些历史文本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洞察一个知识群体在剧烈社会转型期,如何通过对“空间”的认知与书写,来安放自己的身心与灵魂。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精英文化与都市物质生活之间,存在着一套精妙而脆弱的平衡机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史的书籍,但这本书在“地理影响”这一维度上的挖掘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座城市建在这里”,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必须建在这里,以及这种选择带来的长远代价”。特别是作者对于气候变迁与城市衰亡之间关联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性。他没有将气候变化简单化为灾难,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促使城市进行功能转型的关键变量。书中对几个著名都城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的分析,都紧扣着区域水文或土壤盐碱化的变化趋势,逻辑链条清晰且令人信服。这种基于自然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学术价值,同时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永恒博弈。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还原能力。很多关于古代名城的记载,往往只停留在官方史料的宏大叙事层面,但这部书的作者似乎不满足于此。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肌理之中,去挖掘那些“看不见”的角落。比如,关于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制度,书中不仅描绘了其空间布局,更细致地剖析了宵禁制度对市民夜生活的影响,以及不同阶层在城市空间中的流动限制。这种对社会微观层面的捕捉,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代城市“人性化”一面的认知。更妙的是,作者在分析防御工事时,引入了现代工程学的视角,对比了汉代夯土城墙与宋代砖石城墙在抗冲击性上的优劣,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原本沉闷的军事史也变得引人入胜。阅读过程像是在拼图,每读一章,脑海中那个古代城市的轮廓就更加清晰、立体。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习惯性地穿插一些鲜活的史料片段,比如某个地方官员对城市基础设施维护不力的奏折,或是市民对某个集市拥挤程度的抱怨。这些“边角料”的引用,让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瞬间落了地,有了人间的烟火气。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亲历了这些城市从蛮荒之地到繁华都会的全过程。他对于不同时期建筑材料的地域差异的描述也十分精彩,比如南方多木构,北方重砖瓦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当地森林资源和烧制技术的制约。这种将人文活动与物质基础紧密捆绑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温度,又不失学问的严谨性,是一部极具阅读价值的学术普及佳作。

评分

老实讲,这类研究题材很容易写得板正有余、趣味不足,但这部作品成功地规避了这一点。它的行文风格是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审慎,但又夹杂着旅行家般的浪漫情怀。作者似乎深谙,地理和历史是相互塑造的宿命。他对于某座依山傍水的城市,那种对地质构造的描述,简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在讲解。我记得其中一段论述了古代南方水网密布地区的城市如何发展出独特的漕运和驳岸文化,文字中流淌着对前人智慧的敬佩。这种敬佩不是空泛的赞美,而是基于扎实的文献考据和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整体感觉,这本书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既有宏大的航拍镜头(历史脉络),也有微距特写(生活细节),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这部著作,坦白说,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古代城市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考古。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老练,他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地理环境的变迁与城市功能的演化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他对黄河改道如何重塑了某个特定区域的权力中心,那种论证的严密性,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城市规划中“风水”观念的考量,那不仅仅是迷信的残留,而是古人对自然规律深刻理解的体现。书中对不同朝代在选址、防御、水利设施上的差异对比分析,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参考文献的广博程度也让人信服。读完后,我对那些地图上标注的“故址”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拥有了鲜活的生命感,仿佛能听到鼎盛时期市井的喧嚣和战火纷飞时的哀嚎。这种将历史的厚重感与地理的坚实性融为一体的叙事,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评分

很好的书,盯了很久才入手

评分

喜欢的书,想买很久了,终于入手!

评分

还好。。。

评分

此书装帧及其混乱,从前言到文章第一张不仅页码混乱,而且全部装倒了。太垃圾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本书似乎是作者相关研究论文的扩充与深化。结构相当明晰:梳理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同性恋现象,允称中国古代涉同文学史,占了本书的一半强,这也是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下面就“涉同文学史”的部分作一些简短议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