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九个片断

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九个片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剑雄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史学
  • 葛剑雄
  • 历史散文
  • 文化
  • 历史人物
  • 历史研究
  • 近代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19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986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九个片断》从春秋、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选取了十多个有代表性并对当时及后代历史发生巨大影响的事件,夹叙夹议,以点及面,对中国历史进行了一次照相似的扫描。其中有对今人不太注意的历史事件的深刻挖掘,也有对今人错误的历史认识的颠覆性纠正。

目录

片断一 战国:胡服骑射
片断二 秦汉:鹿死谁手
片断三 西汉:轮台罪己
片断四 西汉:庙乐之争
片断五 新朝:王莽改制
片断六 东汉:谁主神器
片断七 东汉:党人两难
片断八 三国:汉魏禅让
片断九 北朝:鲜卑汉化
片断十 南朝:江陵焚书
片断十一 唐:玄武真相
片断十二 五代十国:冯道长乐
片断十三 五代十国:亡国诸君
片断十四 宋:天书封禅
片断十五 宋:道君末日
片断十六 元:压山之后
片断十七 明:悲剧海瑞
片断十八 清:雍正“赐地”
片断十九 清:乾隆“肃贪”
后记

精彩书摘

  《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九个片断》:
  实际上,在秦末参与逐鹿的群雄中,刘邦一开始并不具有“高材”的资格。
  在刘邦成为汉朝的“太祖高皇帝”后,尽管史臣给他编造了一系列神话,却无法掩盖他出身“细微”的事实。刘邦出身在一个普通农家,父母连名字都没有,史书上只能称为“太公”和“刘媪”(刘大娘);本人只担任过亭长,是最低级的吏。而项羽家世代楚将,是名将项燕的孙子,项梁的侄子。参与角逐的其他诸侯中,章邯是秦朝大将,曾经统率数十万大军;司马欣是章邯的长史(秘书长兼参谋长);董翳是都尉;魏咎、魏豹是原魏国王族;韩王成是原韩国公子;赵王歇是原赵国王族;田儋、田市、田都、田安、田假都是原齐国王族;张耳、陈余是原魏国的名士;论出身和家庭背景,都比刘邦有更大的号召力。起兵前的刘邦没有什么能耐,好吃懒做,不治家业。
  有一次他拉了朋友来家吃饭,大嫂很讨厌,故意将锅底刮得很响,使他们以为锅里已经没有什么羹了。他爱喝酒,却没有钱,经常向王媪、武负家赊账。据说王、武二人见他醉卧时上面有龙,常常将他的账一笔勾销。这是他当了皇帝后的记载,实际上可能是他经常赖账。他好色,大儿子刘肥就是他和一位“外妇”(姘妇)曹氏生的。刘邦当亭长后,与同事吃吃喝喝,关系拉得不错,但押送刑徒去咸阳时,还没有出县境就让不少人逃跑了。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人吕公是沛县令的朋友,来到沛县后贺客盈门,负责收贺仪的萧何只能规定:“礼钱不满一千的人,请在堂下就座。”刘邦登门后声称“贺钱万”。其实刘邦身上一文不名,萧何知道他底细,怕自己为难,就说:“刘邦一向好说大话,办不成正经事。”刘邦却仗着人头熟,大模大样坐了上座。这居然引起吕公的好感,将女儿(吕雉,以后的吕后)许配给了他。正因为如此,刘邦的父亲称他为“亡(无)赖”,其行为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项羽年青时虽不愿读书学剑,却希望能学“万人敌”(能对付万人的本领),并能粗通兵法。他身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武功不可谓不强。见到秦始皇巡游的排场后,竞说“他可以被取而代之”,比刘邦在咸阳说“大丈夫当如此耳”更有气派,志向不可谓不高。
  从他的作战纪录,特别是最后的垓下之战看,他称得上是当时最勇猛的将领,当然远在刘邦之上。他自杀时三十一岁,没有后人,仅与虞姬的泣别见于记载,大概不像刘邦那样寻花问柳。笃信儒家礼仪的鲁城父老居然愿意为他死守,作为一位失败者而没有留下个人丑闻,项羽的人品看来比刘邦要好得多。
  刘邦起兵时,只在沛县征集到二三千人,而项梁、项羽渡江时已有子弟兵八千。刘邦连故乡丰邑也攻不下,得到项梁资助的五千士卒和十名“五大夫将”后才取胜。项梁在时,刘邦听从他的调遣。项梁死后,对付秦军主力章邯的是项羽,刘邦打的硬仗不多。
  人关后,刘邦的军队只有十万,而项羽拥有四十万大军。刘邦去汉中时,项羽只拨给他三万士卒,沿途还有不少人逃亡。就是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也屡次失败,父母妻子被俘,胸口中箭,几次死里逃生。
  但是历史恰恰让刘邦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给项羽安排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

前言/序言


史海拾贝: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多元解读 作者: 王秉文 出版社: 华夏文粹出版社 页码: 580 定价: 88.00 元 --- 内容提要 《史海拾贝: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多元解读》并非一部宏大的通史著作,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历史碎片,通过对特定时间点、关键人物、制度变迁以及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力求展现中国历史叙事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细节与内在逻辑。本书旨在打破传统史学中常见的线性叙事模式,以一种更具穿透力和批判性的视角,重访历史现场,探讨“为什么会这样”而非仅仅“发生了什么”。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涵盖了从先秦的社会结构重塑,到唐宋变革中的士人精神,再到近代思想解放的前夜,时间跨度近三千年,但每一章节都聚焦于一个相对独立的议题。作者王秉文教授,以其深厚的考古学和思想史功底,将社会经济基础、政治权力运作与文化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熔铸于每一个历史片段之中。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微观切入,宏观反思”的写作手法。它不回避历史记载中的矛盾与模糊地带,而是将其视为深入理解历史复杂性的入口。读者将在字里行间,与那些历史的“在场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 详细内容结构与章节概述 本书共分四辑,二十个独立的研究性篇章。 第一辑:文明的基石与早期制度的张力(先秦至汉初) 本辑聚焦于中华文明早期,权力、礼仪与生存逻辑的碰撞与融合。 第一章:仰韶与龙山:礼器背后的生产力线索 探讨早期聚落的社会分化,重点分析陶器形制、墓葬等级与早期土地利用模式之间的关联。作者认为,礼器的出现并非简单的精神象征,而是早期精英阶层对稀缺资源控制权的物质体现。 第二章:分封制的悖论:周公制礼的未竟之业 细致梳理西周初期“封建”制度的运作机制,分析其内在的权力分散与中央集权的矛盾。通过解读《礼记》中的某些片段,论证了礼乐制度对地方势力的约束力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衰减的。 第三章:春秋的士与生存的哲学 考察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探讨了他们如何从贵族的附庸转变为独立的政治资源。重点分析了游说术的兴起,以及个体价值在战乱中被空前放大的历史现象。 第四章:法家思潮的土壤:秦人兼并的制度遗产 分析秦国在变法之前,其文化和地理环境如何催生了对“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结构性需求。重点考察了秦律中对农业生产的极端重视,如何成为其迅速扩张的制度保障。 第五章:汉代郡国并行的十年:权力分配的微妙平衡 对汉初“郡国并行制”的运行模式进行细致的梳理。此章着重分析了七国之乱爆发前,中央与地方在财政、军事和人事任命上的权限边界是如何被不断试探和模糊化的。 第二辑:帝制下的社会转型与思想的脉动(魏晋南北朝至唐宋) 本辑关注在社会结构大动荡中,士族阶层的兴衰以及官僚体系的精细化管理。 第六章:魏晋玄学的政治功能:清谈背后的权力规避 解读玄学思潮兴起并非单纯的哲学浪漫,而是士人阶层在皇权高压下,寻求精神庇护与政治隐喻的策略。探讨“竹林七贤”的“名教与自然”之辩与实际的政治选择。 第七章:门阀的衰亡:士族婚姻与土地兼并的终结 从地方豪强的经济基础入手,分析门阀制度是如何被土地兼并的地域化和皇权对人才选拔的介入(如科举的初形)而瓦解的。 第八章:安史之乱后的地方军镇与中央集权的“失语” 聚焦藩镇割据的制度根源。分析唐玄宗后期“节度使”权力过大的系统性缺陷,以及中央如何试图通过“监军”制度来平衡这种失衡,但最终失败的过程。 第九章:唐代坊市制度的松动:商业革命的前奏 考察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坊市管理制度在唐代中晚期的变化。通过分析夜市的出现和商铺的固定化,揭示了城市经济对传统严格管控的渗透与突破。 第十章:宋代“交子”的诞生:信用与国家财政的绑定 深入研究北宋发行纸币的初期阶段。本章侧重于分析“交子”从民间信用凭证转变为政府主导的财政工具过程中,政府在信用担保上面临的内在风险与压力。 第三辑:内卷化的帝国与知识分子的困境(宋元明清前期) 本辑探讨在高度成熟的官僚体制下,社会活力和知识创新所遭遇的阻碍。 第十一章:理学与“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效应 分析宋代理学如何在成为官方哲学后,对社会伦理、特别是对女性和非正统思想的规范作用。探讨其对个体能动性的潜在压抑。 第十二章:元代行省制度的“双重性”:高效统治与民族张力 剖析元朝在地方管理上采纳的行省制度,它在提升行政效率的同时,如何因为民族差异和长途征伐的需求,而形成了与传统州县制不同的权力结构。 第十三章:明初洪武的“严酷”与制度重塑 重点分析朱元璋对元朝遗留制度的颠覆性改造,如废除丞相、设立六部直属皇帝,以及对基层社会(里甲制)的严密控制,旨在消除一切可能挑战皇权的中间力量。 第十四章:王学与心学的兴起:个体觉醒的最后尝试 将明代王阳明心学视为对程朱理学僵化的一种思想反动。重点分析“知行合一”的内在政治含义——对既有等级秩序中“虚伪”说教的否定。 第十五章:清代密折制度:皇帝的“耳目”与官僚政治的异化 考察康熙、雍正时期密折制度的扩大化使用。分析这一制度如何绕过正常的行政程序,使得皇帝的个人意志能够直接干预地方行政,对清代政治生态产生的复杂影响。 第四辑:近代化的阵痛与思想的碰撞(清末至民国初年) 本辑关注中国在面对西方冲击时,内部的反应、改革的尝试与思想的剧变。 第十六章:晚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践困境 细致考察洋务运动中技术引进与制度保留之间的张力。分析为何在军事和工业上取得的进展,未能有效转化为持续的政治现代化动力。 第十七章:戊戌变法的失败:改良主义的时代局限 不仅仅从政变的角度,更从社会结构上分析维新派与保守派的利益基础。探讨知识分子对传统士绅力量的误判,是导致变法速亡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十八章:清末新政的“超载”:地方财政与中央权力的离心 分析新政中改革步伐过快,地方(特别是督抚)因承担改革成本和获取新式权力而与中央产生新的摩擦,最终加速了清廷的瓦解。 第十九章: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权力真空与军阀的基因 考察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与旧官僚在“议和”过程中的权力交接点。分析临时政府的软弱性如何为日后军阀割据的出现埋下了政治运作的伏笔。 第二十章:民初“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分子群像 通过对陈独秀、梁启超、胡适等人在民国初年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探索,展现他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试图为民族寻找新的文化标识的艰难历程。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中国断代史有一定了解,并希望深入探究特定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思想动因的深度历史爱好者、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大学高年级学生。它适合那些不满足于表面叙事,渴望理解历史复杂性的读者。 --- 作者简介 王秉文,著名历史学者,当代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其研究领域横跨秦汉制度变迁、宋代经济史与近代思想文化转型。著作严谨而富有洞察力,以擅长从考古发现和非主流史料中重建历史细节而闻名学界。本书凝聚了其近二十年的研究精髓。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断片式”的历史梳理有些许保留,担心其缺乏整体连贯性。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的这种预设。作者并非只是孤立地展示十九个“切片”,而是巧妙地利用这些切片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一幅宏观的、有机的历史图景。每一个片段,看似独立,实则彼此呼应,共同指向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和深层结构。这种“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感——你以为你只读了一个小故事,结果回头一看,这个小故事已经为你解读了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作者对因果链条的追溯极为耐心,他总能深入挖掘出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必然性的历史推力。这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从“发生了什么”提升到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又将导向何方”的层次,收获颇丰。

评分

读完此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那股子“旁观者清”的冷静与犀利。他似乎从一个非常超然的视角来审视那些历史的漩涡,不轻易站队,也不对古人进行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努力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克制的叙事态度,反而更具说服力。在探讨一些敏感或争议性的历史议题时,作者展现出了极高的学养和审慎的态度,他引用的史料翔实可靠,论证过程逻辑严密,仿佛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思维迷宫,每一步推导都环环相扣。我特别喜欢他对一些“非主流”历史细节的挖掘和重构,这些边角料往往是理解全局的关键线索。他的文字偶尔会流露出一种哲思的深度,让你在读完一个片段后,不由得思考历史的循环往复和人性亘古不变的本质。这种既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又不失文学性的表达,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愉悦且富有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古朴中带着一股新锐的力量。我发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颇有讲究,一些看似寻常的词汇,经由他的组合,便能焕发出全新的意蕴。他对中国历史不同断代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有着精准的捕捉,比如描绘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碰撞时,语言就显得粗犷有力,充满张力;而在讲述江南士人的文雅生活时,笔调则变得细腻婉约。这种随内容变化的文风转换,体现了作者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听”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语言质感。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阐述复杂的历史事件时,擅长运用类比和类推的手法,将晦涩难懂的制度变迁或战略布局,转化为我们现代人可以理解的逻辑框架。这无疑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历史知识的吸收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着实抓人眼球,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早已尘封在故纸堆里的历史瞬间,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力。他描绘的场景,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像是把你直接拉进了那个时空,让你能真切感受到人物的呼吸、环境的温度。比如他对某个朝代更迭时期的风云变幻的刻画,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交织在一起,让人读来不胜唏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时而娓娓道来,深入剖析深层原因;时而笔锋一转,聚焦于某个关键的冲突点,将情节推向高潮。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使得即便是对那段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并为之动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对某个历史人物动机的细腻揣摩,那份洞察力,远超教科书上的僵硬定义,更贴近真实的“人”,而非刻板的符号。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的处理方式,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在古老的宫殿里漫步,他不会拖着你走马观花,而是停在每一个关键的角落,用他独特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为你解读墙上的每一幅壁画、地上的每一块石板所蕴含的秘密。他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激活”历史。特别是对于那些充满张力、影响深远的历史转折点,作者的分析往往能提供全新的解读视角,使我这个“老读者”也能从中获得醍醐灌顶的感受。文字的温度控制得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关怀,避免了纯粹的史学著作可能带来的疏离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激发了读者对“时间”和“人世变迁”的深沉思考。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你会觉得,自己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认知,似乎被重新校准了一遍,更加清晰,也更加立体。

评分

内容好像和另外一本一样诶

评分

大爷的历史地理学很厉害

评分

大爷的历史地理学很厉害

评分

评分

有点小贵,其它还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很满意很满意很满意很满意

评分

书得纸质不错,看一半了,还行

评分

加膜包装漂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