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翻开这本书,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气息简直让人沉醉。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史论,而是带着泥土芬芳的个人记录,这点对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细节的,比如某次会面的气氛、某句不经意的话语所隐藏的深意,或者某一天的天气对决策者心境的影响。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往往比官方文件更能揭示事件的本质。北京政变,听起来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它意味着权力结构的瞬间倾覆与重建。我设想,日记里一定充满了对局势变化猝不及防的记录,对未来的迷茫与期盼交织的复杂心绪。这种私人化的记录,就像是为历史的宏大叙事镶嵌上了无数精美的微小宝石,让整个画面瞬间立体起来。如果作者的文笔足够老辣,能够将当时的恐惧、兴奋、失望和希望都细腻地刻画出来,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史学著作了,它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心灵地图”。
评分这本《闽浙阵中日记·北京政变记》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场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光是“闽浙阵中”这四个字,就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硝烟与权谋的战场图景,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尘土气息和火药味。阅读这样的作品,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种亲历者的视角,它不像宏大的历史叙事那样冷静客观,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情绪和细微的观察。我特别期待它能展现出不同派系之间微妙的互动,那些台面上的冠冕堂皇与台面下的暗潮汹涌,是如何交织成一幅复杂的政治画卷。日记体的形式本身就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独特窗口,让人得以窥见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反应和内心挣扎。它不只是一份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军人或官员们的思想碰撞与抉择的艰难。期望作者能在笔触中,将那些被教科书简化了的历史事件,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瞬间,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重量。这样的作品,无疑是研究那个时期社会心理和政治生态的珍贵史料。
评分我喜欢这类“内部视角”的作品,因为它往往能撕开历史的温情面纱,展示出权力的运作是如何依靠着妥协、算计乃至背叛来完成的。《闽浙阵中日记》这个地理背景的设定也很有意思,闽浙两地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着特殊的枢纽位置,想必作者的观察点会非常刁钻和独特。尤其关注“政变记”这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记录过程中,如何平衡自己作为参与者或观察者的立场,与客观叙事的需要。这中间的分寸拿捏极其考验功力。是义愤填膺,还是冷眼旁观?是庆幸逃脱,还是懊悔错失?这些潜在的情感暗流,正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如果日记中能穿插一些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思考,比如对新旧交替的困惑,对未来走向的预判,那这本书的层次感就会大大提升。总而言之,期待它是一部既有史料价值,又充满文学张力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仿佛自带一种悬疑色彩,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其中的究竟。比起那些被无数人解读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我更着迷于记录者在事件发生前夕的敏感和不安。闽浙一带的特殊性,或许意味着作者接收到的信息源更为驳杂,立场也更为微妙。我非常期待日记中能展现出信息是如何在不同利益集团间流传、扭曲和最终促成某一决定的过程。一个成功的历史日记,必须具备极强的场景再现能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感。如果作者的笔法稍显平淡,即便内容再爆炸性,也可能沦为枯燥的流水账。因此,我对作者的叙事技巧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他能像一个高明的导演,懂得何时该聚焦特写,何时该拉远景,才能将这场“政变”的始末,讲得引人入胜,回味无穷。这种对细节和氛围的把握,是判断一本历史笔记是否上乘的关键。
评分每次看到涉及“阵中”和“政变”的记录,我都会本能地思考记录者的身份——他/她是否是事件的亲历者,或是核心圈子的边缘人物?不同的身份必然带来不同的信息筛选和情感投射。《闽浙阵中日记·北京政变记》这样的题目,暗示着作者可能身处变动的前沿地带,其记录的价值就在于其“不可替代性”。我最希望在这本日记中看到的是对日常生活的穿插描写。毕竟,政治风暴再猛烈,人们总还是要吃饭、休息、与家人朋友交谈。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生活片段,恰恰能为宏大的历史背景增添人性的温度,展现出时代洪流下,个体如何艰难地维持着自己的生活节奏。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融合政治的冷酷与人性的温暖,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份历史记录,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时代挽歌。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既宏观又微观,既冷静又充满激情的多维视角。
评分整理说明
评分《北京政变记》记述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的经过,如实地收录了部分当时各方的记载、报导和电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评分不错的历史书,好有趣味
评分第一节 各方之文电
评分第一节 吴方之行动
评分很好的书,非常喜欢!!!!
评分非常好用,值得再次购买
评分第一节 政变前之东北战情
评分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