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外的挑戰:卡爾·施米特的政治思想導論(1921-1936年)

例外的挑戰:卡爾·施米特的政治思想導論(1921-1936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喬治·施瓦布 著,李培建 譯
圖書標籤:
  • 卡爾·施密特
  • 政治哲學
  • 政治思想
  • 例外狀態
  • 主權
  • 憲政主義
  • 法理學
  • 德國思想史
  • 20世紀哲學
  • 政治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27517
版次:1
商品編碼:1176235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卡爾·施米特研究文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例外的挑戰:卡爾·施米特的政治思想導論(1921-1936年)》論述施米特對20世紀思想的深刻貢獻,還用瞭大量篇幅論述施米特與第三帝國的妥協,並且對多麵的施米特的描述為讀者提供瞭一次在人文和社會科學中的跨學科遠足。

目錄

初版序
再版序
縮略語
導論
一、傳略
二、思想遺産

第一部分 施米特與《魏瑪憲法》:1921—1933年
第一章 獨裁的含義
一、委任獨裁與主權獨裁的區彆
二、憲法第48條的委任性質
第二章 主權的含義
一、決斷主義對規範主義(凱爾森)
二、政治的標準一一友與敵
三、政治的統一體對多元主義(拉斯基)
第三章 民主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含義
一、民主主義的標準——同一性與同質性
二、自由主義的標準——商討與議會製
中立化過程的近代史——一篇演講
第四章 總統製的含義
一、一般背景——嚮總體國傢轉變的諸種傾嚮
二、憲法的守護者——總統
三、在1931年和1932年對憲法做進一步闡述的諸種可能性
第五章 希特勒破除魏瑪體製
一、作為革命工具的閤法性
二、“機會均等”與對閤法權力的閤法占有而得到的政治奬賞
三、希特勒的任命與六十天

第二部分 施米特與民族社會主義:1933—1936年
第六章 國傢、運動、民族
一、施米特的大轉變——1933年3月24日的授權法
二、從憲法角度對新體製所做的概述
三、納粹在憲法上的實踐
第七章 具體的秩序思想
一、將政治思維從規範主義中救齣
二、與規範主義和決斷主義相對的製度主義
第八章 軍隊、政黨、國傢
一、普魯士的“士兵—國傢”
二、領袖護法
第九章 神學、挫摺及貝尼圖·薩雷諾神話
一、天主教對猶太教
二、挫摺
三、貝尼圖·薩雷諾神話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人名索引

前言/序言


《例外的挑戰:卡爾·施米特的政治思想導論(1921-1936年)》一書,並非對施米特思想的全麵掃描,而是聚焦於其政治哲學發展中一段至關重要的時期。這段時期,即從1921年到1936年,是施米特思想體係成型、核心概念確立並麵臨嚴峻現實檢驗的關鍵階段。作者在此深入剖析瞭施米特在此期間提齣的諸多革命性概念,如“政治性”、“例外狀態”、“主權者”、“政治的浪漫主義”以及對自由主義與議會民主的批判,並將其置於魏瑪共和國動蕩的政治土壤中進行考察。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施米特對“例外”概念的深刻洞察,不僅是對危機時期政治秩序的一種診斷,更是對其所處時代自由主義政治邏輯失效的根本性揭示。在1921年至1936年這段時間,德國經曆瞭從一戰的戰敗、凡爾賽條約的屈辱,到魏瑪共和國的政治不穩定、經濟危機,再到納粹黨崛起的劇變。施米特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其尖銳的筆觸和非凡的洞察力,不斷挑戰並瓦解著當時占主導地位的自由主義政治觀。 全書圍繞施米特在這一時期的關鍵著作展開,例如《政治的概念》(1927年)、《議會製的論理》(1923年)、《政治的浪漫主義》(1919年,但其影響貫穿此後)、《閤法性與效力》(1928年)以及《憲法學說》(1928年)。作者細緻地梳理瞭施米特在這些著作中提齣的核心論證,並闡釋瞭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 首先,在對“政治性”(The Political)的界定上,施米特摒棄瞭將政治理解為國傢管理、權力分配或經濟利益的傳統觀點,而是將其根本化為一種對“敵友區分”(Friend-Enemy Distinction)的敏感性。他認為,政治的本質在於能夠區分齣“朋友”與“敵人”,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集體性的認同與行動。這種區分不是道德或法律上的,而是關乎生死存亡的。作者通過對施米特早期論述的剖析,展現瞭這一概念如何成為理解其後續所有思想的關鍵。在1921-1936年間,麵對國內政治的碎片化和國際關係的緊張,施米特認為自由主義的普遍主義和道德說教恰恰模糊瞭這種必要的區分,從而削弱瞭政治體自我保護和維係生存的能力。 其次,對“例外狀態”(State of Exception)的分析是本書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施米特認為,主權者之所以是主權者,在於其能夠決定例外狀態。在法治不彰、秩序瀕臨崩潰的緊急關頭,並非法律本身,而是能夠超越法律、懸置法律的權力,纔真正體現瞭主權的最高意誌。作者詳細考察瞭施米特如何從“憲法的保護者”這一角色齣發,逐漸發展齣對“憲法守護者”的強調,並認為在極端情況下,對憲法的決定性效力至關重要的,恰恰是那種能夠無視憲法之存在的決定。這種觀點在魏瑪共和國憲政危機中得到瞭深刻的體現,總統根據憲法第48條發布的緊急法令,在施米特看來,正是主權者行使例外權力的明證。作者深入分析瞭施米特關於此的論證,並揭示瞭其思想中蘊含的對憲政實踐的深刻挑戰。 再者,施米特對自由主義和議會民主的批判貫穿始終。他認為,自由主義將個人權利、程序正義和理性辯論置於集體存亡之上,其內在邏輯是反政治的,最終將導緻政治的虛弱和社會的瓦解。議會民主則因其碎片化的決策過程和對妥協的過度強調,無法在麵對真正的危機時做齣果斷的決定,反而可能加速政治體的衰敗。本書詳細梳理瞭施米特對自由主義“抽象普遍主義”的質疑,以及他對議會辯論“缺乏決定性”的批評。他認為,自由主義的“中立性”與“普遍性”掩蓋瞭權力鬥爭的本質,並最終使得政治無法承擔起保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責任。 “政治的浪漫主義”這一概念,雖然在《政治的浪漫主義》一書中提齣,但其對施米特後續思想的塑造作用不容忽視。施米特在此批判瞭那種將政治行動浪漫化、將鬥爭視為一種美學體驗的傾嚮,他認為這是一種逃避真正政治責任的錶現。本書作者也藉此探討瞭施米特如何試圖在思想上擺脫虛假的浪漫主義,迴歸對政治本質的嚴肅思考。 本書還將施米特在此一時期(1921-1936年)的思想,置於其個人政治經曆和時代變遷的宏大敘事中進行考察。施米特本人在魏瑪共和國後期積極參與政治,並曾擔任政府顧問,其思想並非純粹的學院派思辨,而是與現實政治緊密相連。作者探討瞭施米特思想的轉變,尤其是其在麵對納粹主義崛起時的立場和選擇,雖然本書的核心是1921-1936年這段相對集中於理論構建的時期,但對施米特最終走嚮納粹陣營的背景性理解,也是不可避免的。本書的重點在於揭示施米特在1933年之前已經形成的、足以影響其後續政治選擇的核心政治觀念。 本書並不迴避施米特思想中的爭議性與復雜性。作者在對施米特的核心概念進行深入闡釋的同時,也對其理論的局限性、潛在的危險性進行瞭審慎的辨析。例如,他對“例外狀態”的強調,在為理解危機治理提供新的視角的同時,也為權力濫用留下瞭可能。他對自由主義的批判,固然揭示瞭其某些內在矛盾,但其對政治的激進定義,也可能導緻對多元化和個體權利的忽視。 總而言之,《例外的挑戰:卡爾·施米特的政治思想導論(1921-1936年)》是一部緻力於深入理解卡爾·施米特政治哲學關鍵發展階段的學術著作。它並非一篇泛泛而談的入門讀物,而是通過對施米特核心概念的精細解讀,以及對其思想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嵌入,展現瞭施米特如何以其對“例外”的深刻洞察,對20世紀政治思想的主流範式發起瞭嚴峻的挑戰。本書旨在引導讀者深入施米特思想的“核心地帶”,理解其何以成為20世紀最具爭議也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思想傢之一。作者試圖讓讀者理解,施米特對例外狀態的強調,並非對混亂的崇拜,而是對政治體如何在極端睏境中尋找生存之道的一種理論嘗試,盡管這種嘗試的後果至今仍引發著激烈的辯論。通過對1921-1936年這段施米特思想的“高産期”的聚焦,本書為理解這位思想傢提供瞭一個精確而有力的切入點。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閱讀”,不如說更像是在經曆一場思想上的探險,尤其是在探討1920年代初期德國的政治光譜時。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控得非常到位,時而如外科手術刀般精準地切入核心矛盾,時而又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帶領讀者穿行於紛繁復雜的威瑪憲法辯論和意識形態交鋒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施米特與法學界主流之間的微妙張力,那種既想融入精英圈層,又因自身深刻的懷疑論而保持距離的知識分子姿態,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每一次對施米特引文的引用和解讀,都仿佛配上瞭精確的年代注釋和曆史背景,讓人真切感受到,這些理論並非憑空産生,而是對特定曆史危機發齣的迴響。這種“紮根於現實”的理論分析,使得全書的論證充滿瞭說服力。它沒有簡單地將施米特塑造成一個“惡人”或“聖人”,而是細緻地展示瞭“何以成為他所成為”,這種拒絕簡單標簽化的努力,恰恰是優秀的政治思想史作品的標誌。

評分

整本書讀下來,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作者在處理“時間性”問題上的高明手法。對於施米特這樣一位思想與曆史進程緊密捆綁的學者,如何清晰地劃分和標記其思想的“前後期”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明確地以1936年作為分界綫,並聚焦於此前的探索階段,這使得整個敘事結構異常緊湊且目的性極強。作者極其擅長利用時間軸上的參照點來錨定施米特的每一次理論轉嚮,比如魏瑪共和國的危機何時加劇,施米特的理論就何時嚮“強力政治”傾斜。這種對曆史“此刻性”的敏感捕捉,使得全書充滿瞭緊迫感,仿佛讀者也身處那個曆史的十字路口,見證著一種強大而又充滿缺陷的政治思想是如何被鍛造齣來的。它不僅僅是關於施米特的書,更是關於一個時代如何催生齣其最極端錶達方式的生動記錄。

評分

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或許在於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思想的生態係統”來審視施米特的早期發展。作者沒有將施米特視為一個孤立的思考者,而是把他置於那個戰後德國知識分子群體的巨大網絡之中,考察他與那些看似不相乾的思想傢之間是如何進行辯論、藉用和反駁的。這種網狀的分析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時代思想動態的理解。例如,關於施米特對自由民主製批判的論述,書中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其文本的錶麵解讀,而是追溯瞭這些批判的“論敵”是誰——是溫和的自由派?還是激進的馬剋思主義者?這種對“他者”的精確界定,反過來也清晰地勾勒齣瞭施米特自身的理論邊界和焦慮所在。這種多維度、立體化的剖析,遠比聚焦於單一概念的深度挖掘更具說服力,它讓人看到一個思想是如何在不斷的衝突與迴應中塑造自身的。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整體結構和行文的學術嚴謹性給予高度評價,但同時,也對其風格的某些方麵感到一絲挑戰。作者的語言風格傾嚮於一種高度濃縮的學術錶達,充滿瞭對專業術語的精確使用和對曆史細節的飽和式填充。這對於有一定政治哲學基礎的讀者來說,無疑是福音,因為這意味著你可以獲得遠超一般導讀的深度。然而,對於剛接觸施米特這個思想體係的新手來說,一開始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需要反復迴讀纔能完全消化其中的微妙含義。例如,書中對於“政治神學”概念的早期萌芽是如何滲透到其憲法學論述中的那段分析,行文密度極高,需要讀者具備較高的注意力集中度。盡管如此,一旦跨過最初的知識門檻,你會發現作者在背後搭建瞭一個異常堅固的理論框架,支撐著對施米特從地方性法官到國傢理論傢的每一步躍遷的解釋。這種“高門檻、高迴報”的閱讀體驗,使得這本書更像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書,而非輕鬆的睡前讀物。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標題本身就帶著一種撲麵而來的嚴肅感和曆史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深入瞭解這位被譽為“魏瑪共和國的最後一位思想傢”的復雜人物。初讀之下,我立刻被作者對施米特早期思想脈絡梳理的細緻程度所震撼。它並非那種流水賬式的傳記,而更像是一次精密的學術解剖,將卡爾·施米特如何從一個相對保守的法學傢,逐漸演化為一個在政治理論界投下巨大陰影的思想巨擘的過程,展現得淋灕盡緻。特彆是關於其“決斷主義”概念的起源和早期形態的探討,作者似乎沒有滿足於引用既有的經典論述,而是深入挖掘瞭施米特在特定曆史語境下,對“例外狀態”和“主權”進行概念化構建的心理驅動力與理論基礎。那些關於自由主義睏境的早期批判,在作者筆下仿佛獲得瞭新的生命力,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論術語,而成為瞭那個動蕩年代知識分子內心掙紮的真實寫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耐心和清晰度,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施米特思想的讀者,也能大緻把握其理論的骨架和關鍵的轉摺點。這種詳盡的鋪陳,為後續理解其更具爭議性的立場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