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比較政治學的學科建設在中國取得瞭長足的進步,然而比較方法的方法論意識尚顯薄弱,比較研究的國際化程度仍顯不足,中國比較政治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亟待提高。本書針對當前中國比較政治研究的上述不足,展開研究。針對研究方法,作者在整體性討論比較政治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對比較政治研究中重要的質性方法進行瞭深入研究。針對如何提高比較政治的中國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作者旗幟鮮明地提齣瞭應對中國比較政治學的價值、特色和情境等問題進行探索,應重點考慮中國政治體製改革和中國和平發展兩大宏觀問題情境。
在一帶一路建設和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中國的比較政治研究亟須進一步的發展。本書對比較政治的研究方法、學科發展、核心議題以及與國際關係的交叉研究等問題進行瞭深入探討。在方法部分,作者對比較方法的控製邏輯、比較對象的選擇、比較方法的學術史、質性方法、概念分析、類型學分析等問題進行瞭討論。在學科發展和核心議題部分,作者分析瞭在馬剋思主義的框架下中國比較政治研究發展的可能思路,並以國傢治理為核心議題討論瞭這一學科可能的突破路徑。在與國際關係的交叉研究部分,作者對兩者理論路徑趨近的趨勢、交叉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路徑等進行瞭較為深入的歸納。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國際關係專業博士,中央編譯局政治學博士後,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後。華東政法大學中外政治製度學科負責人、全球治理指數(SPIGG)項目首席專傢、國傢治理指數(NGI)項目首席專傢、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指數(CICSR)項目首席專傢、《比較政治研究網》(http://psi.ecupl.edu.cn/)負責人、《比較政治學前沿》係列輯刊主編、《比較政治與全球治理》係列輯刊主編。2013年起任上海市曙光學者,2015年入選“上海市社科新人”。
引 言
第一節 國內比較政治研究現狀述評
第二節 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三節 內容與結構
第一章 比較政治的方法綜論
第一節 比較方法的基本邏輯與學術史
第二節 從單因解釋到多因分析:比較方法的研究轉嚮
本章小結
第二章 比較方法的質性特徵
第一節 比較政治研究中的質性方法
第二節 比較政治分析中的概念研究
第三節 類型學研究:以東亞政黨與公民社會關係為例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比較政治的學科與議題
第一節 構建中國馬剋思主義比較政治學的幾點思考
第二節 製度自信與比較政治學體係的構建
第三節 比較政治學與國傢治理研究的二元互動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比較政治與國際關係的交叉研究
第一節 比較政治與國際關係理論路徑的趨近
第二節 交叉研究的必要性與可能路徑
本章小結
附錄一 比較與誤比
附錄二 質性方法與比較政治
附錄三 理性選擇理論與比較方法:一個正在齣現的綜閤?
參考文獻
後 記
這本書絕對是想深入理解世界政治復雜性的讀者不容錯過的佳作。作者在梳理“國傢與社會”關係時,展現齣瞭非凡的洞察力。他不僅僅將國傢看作一個獨立的行動者,更是將其置於社會結構、曆史進程和文化背景的動態互動之中進行考察。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閤法性”和“治理”的探討,這不僅僅是政治學的核心概念,更是理解一個國傢穩定與否的關鍵。作者在分析不同國傢治理模式時,並沒有簡單地貼標簽,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權力運作、利益博弈以及文化基因。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聯想到當下一些備受關注的國際事件,書中的理論和案例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這些事件的深層原因和未來走嚮。對於“全球化與區域化”議題的討論,也讓我對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經濟現象,更是政治、文化和社會力量交織的復雜産物。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理解政治,需要的是一種宏觀的視野和微觀的細緻,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兩點的完美結閤。
評分這是一本真正能夠“啓迪思想”的書。我原本對比較政治學領域的一些術語和理論感到有些晦澀,但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作者在介紹“民主化理論”時,就列舉瞭大量不同類型的民主化案例,從拉美的轉型,到東歐的劇變,再到亞洲的民主發展,每一種模式都展現瞭其獨特性和復雜性。這讓我明白瞭,民主化並非單一的綫性過程,而是充滿瞭麯摺和反復。同時,書中對於“政治精英”和“公民社會”在政治轉型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讓我認識到,宏觀的製度變遷離不開微觀的個體和群體活動。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發展與不平等”這個議題時所展現齣的辯證思維,它不僅僅是經濟指標的比較,更是對社會結構、權力分配以及曆史遺産的深刻反思。這本書讓我明白,政治學研究並非僅僅是關於“大國崛起”或“政治製度”,更是關於人類社會如何組織自身、如何追求發展以及如何實現公平正義的永恒課題。
評分《比較政治學:學科、議題和方法》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考方式的革新。我一直認為,理解政治的關鍵在於能夠跳齣單一的視角,看到事物之間的聯係和互動。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關注“結果”,更深入探究“過程”。作者在梳理不同國傢政治製度時,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分類,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製度背後的曆史邏輯、社會結構和權力博弈。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政黨製度”和“選舉製度”的比較分析,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看似相似的製度在不同的國傢會産生截然不同的政治後果。這種“觸類旁通”的能力,正是比較政治學研究的核心價值所在。書中關於“國傢能力”的探討,也讓我對現代國傢的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從早期中央集權的挑戰,到如今麵對全球化和技術變革的適應性,作者都進行瞭深入的闡釋。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聯係到自己對所處社會政治現象的觀察,發現書中的理論模型非常有解釋力,但同時也提醒我,現實總是比理論更加復雜和 nuanced。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用“沉浸式”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它巧妙地將宏觀的理論框架與微觀的案例研究相結閤,讓我在學習比較政治學的過程中,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活力的學術實驗室。作者在闡述學科方法論時,可以說是傾注瞭極大的心血。從定性研究的嚴謹性,到定量分析的統計學基礎,再到混閤方法的創新應用,每一種方法都被詳細地解讀,並配以恰當的例子。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案例選取”和“變量識彆”的討論印象深刻。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比較研究能夠觸及本質,而有些卻流於錶麵。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告訴我們“是什麼”,而是深入地剖析瞭“為什麼”和“怎麼做”。當我們討論到“政治文化”這個議題時,書中關於不同文化如何塑造政治行為的分析,讓我對跨國政治行為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學術論述,更充滿瞭對人類社會多樣性的尊重和對政治復雜性的深刻體察。我喜歡它在每個議題展開後,都會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討論點,鼓勵讀者主動思考,這對於培養批判性思維非常有幫助。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一次思維的盛宴!我拿到這本《比較政治學:學科、議題和方法》時,內心充滿瞭期待,而它也絲毫沒有辜負我的這份期望。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其嚴謹的結構和清晰的脈絡所吸引。作者在開篇就為我們勾勒齣瞭比較政治學這個學科的宏大圖景,它不僅僅是對不同國傢政治現象的簡單羅列,更是一門深入探究政治運作規律、權力分配機製以及國傢發展路徑的科學。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介紹學科發展曆程時所展現齣的深度,從早期對製度的關注,到行為主義革命帶來的理論創新,再到後行為主義時期對多元視角的包容,每一步都清晰可見,仿佛跟著作者一同經曆瞭比較政治學的“前世今生”。更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書中對於“議題”的探討,簡直是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瞭。無論是民主化進程的復雜性,還是發展中國傢的現代化挑戰,亦或是全球化浪潮下的國傢主權演變,作者都能夠從不同維度進行剖析,引經據典,又不乏獨到的見解。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對照現實世界的政治事件,思考書中的理論如何能夠解釋這些現象。它不僅僅是理論的搬運工,更是思想的啓迪者,讓我對世界政治格局有瞭更深刻、更係統的認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