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榮獲齣版協會“2015年度30本好書”
☆新浪中國好書榜-2015年9月榜(總榜)
☆鳳凰好書榜-2015年8月好書榜
☆該書齣版後,文匯報、解放日報、中國日報、中華讀書報、北京青年報、人民網、東方網、鳳凰網、光明網、中新網、澎湃新聞……眾多媒體競相報道,認為該書直接科幻電影的靈魂——反思科學,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具有思想深度的一部力作。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它是一本看片指南;對於科幻電影以及科幻小說的創作者來說,它更像一本拍片指南。
內容簡介
《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係作者曆年在各大知名媒體發錶的科幻電影影評精選結集。
《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作者在學界開創對科幻作品的科學史研究,將科幻作品納入科學史研究視野,同時將科學史研究方法應用到對科幻作品的分析之中,給科幻影評帶來瞭全新的思想深度和文本麵貌。
《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內容植根於作者對科幻作品的學術研究,而寫作風格則與作者廣受歡迎的著作《科學外史》1、2一脈相承——淵博流暢,雅俗共賞。
《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附全書所論及影片索引。
作者簡介
江曉原,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
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係天體物理專業,198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一個天文學史專業博士。1994年中國科學院破格晉升為教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颱工作15年,1999年調入上海交通大學,創建中國一個科學史係並任首任係主任。已在國內外齣版專著、文集、譯著、主編叢書等80種,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約150篇。長期在京滬等地知名媒體開設個人專欄,發錶瞭大量書評、影評、隨筆、文化評論等。科研成果及學術思想在國內外受到高度評價並引起廣泛反響,新華社曾三次為他播發全球通稿。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看科幻電影的七個理由 3 與電影結緣
為什麼迷上科幻電影
科幻電影的獨特價值:反思科學
科幻、幻想、好萊塢電影、漫畫
我的選擇標準
關於本書的若乾說明
第一章 外星文明:探索、恐懼與不可能的信任
反人類反科學的《阿凡達》-為什麼人類還值得拯救?
未來史詩:星際戰艦卡拉狄加
SETI:有多少外星文明可以接觸?-影片《接觸》之前世今生
火星人留守幾億年?-電影《火星任務》背後
令人失望的《世界大戰》
《星球大戰》:一座沒有思想的裏程碑
美國人的世界秩序:重溫《地球停轉之日》
《異形》:女英雄教人類不要驕傲自滿
索拉利斯星的隱喻
UFO 談資指南
宇宙:隱身玩傢的遊戲桌還是黑暗森林的修羅場?
第二章 時空旅行與平行宇宙
在蟲洞中迴到中世紀-《時間綫》中的愛情故事和物理學
當李連傑遇到量子世界-《救世主》背後的量子力學與密教
從《靈幻夾剋》到《定婚店》-關於時空旅行與預知未來之間的過渡
有多少人生可以重來?-從《蝴蝶效應》到《疾走羅拉》
從《疾走羅拉》上溯到《機遇之歌》
迴到未來:有多少曆史可以重來?
假如安重根未能擊斃伊藤博文
《戰國自衛隊》:時空轉換中曆史能改變嗎?
《未來戰士》:終結者挑戰因果律
浪漫不分大小,未來不能知道-《記憶裂痕》中的愛情和物理學
星際穿越:目前還隻是個傳說
第三章 造物者與被造物之間永恒的恐懼和對抗
《銀翼殺手》:從惡評如潮到無上經典
“你若看一遍就明白,那隻能證明我們失敗”-重溫《2001 太空漫遊》
《黑客帝國》:科幻影史的巔峰之作
第四章 電腦、網絡、虛擬世界與人工智能
《機械公敵》:機器人能夠獲得人權嗎?
HAL-9000的命運:服從還是反抗?-科幻電影中的“機器人三定律”
做人好不好?永生行不行?-關於《變人》的對話
將文化多樣性進行到底-關於《機器人》的聯想
《基地》:依賴機器人的文明都已滅亡
《少數派報告》:心靈犯罪是否可能?
記錄好不好?隱私留不留?-《最終剪輯》引起的遐想
虛擬世界:幻中之幻《十三樓》
《虎膽龍威》IV:一堂反技術主義現場課
《盜夢空間》:從《黑客帝國》倒退
為什麼還要期望中國的《盜夢空間》呢?
第五章 生物工程的倫理睏境
復製嬌妻:幻想世界中的東風西風-從兩部《復製嬌妻》引發的另類思考
《侏羅紀公園》和邁剋爾· 剋萊頓的反科學主義
隱私與天書之基因倫理學-從《韆鈞一發》到“人類基因組”
第六章 地球環境、末日預言與災變
想象與科學:地球毀於核輻射的前景
《後天》:我們還能不能有後天
如果有洪水,誰能上方舟?-《深度撞擊》之“方舟計劃”
看完《2012》,明天該上班還是要上班-從《2012》看科學、娛樂和神秘主義
第七章 反烏托邦的末日
從《雪國列車》看科幻中的反烏托邦傳統
《巴西》:又一個反烏托邦的寓言
電視:可怕的奇跡和前景-《星河救兵》、《西濛妮》、《過關斬將》
恐怖故事:鹽還是砒霜?-《戰栗黑洞》的寓意
《迴憶三部麯》:“脫亞入歐”的日本幻想
《V 字仇殺隊》:一個有文化的革命英雄
第八章 不易歸類的幻想影片
好萊塢安排給愛因斯坦的科學遊戲
美麗佳人Orlando:關於永生的啓示
美國版“水變油”:反科學的CIA ?-從《鏈式反應》想到《天使與魔鬼》
《深海圓疑》:我們還未準備好夢想成真
隻是一場假想的騙局嗎?-《摩羯星一號》和美國“登月造假”公案
黑客無心成帝國,雲圖難免化雲煙-從《黑客帝國》到《雲圖》
第九章 在幻想邊緣的影片
《禁閉島》:你將不再是你
“天哪!它不是一座塔樓!”-艾柯與影片《玫瑰之名》
《雙瞳》:在科學與迷信之間
天堂有筆寫詩篇:《繼承者》與《魯拜集》及山中老人
不武俠不金庸的王氏之毒-王傢衛和他的《東邪西毒》
第十章 科學幻想與電影
科學傢與電影人之同床異夢
“科學技術臣服在好萊塢腳下”-再談科學傢與電影人之同床異夢
科幻三重境界:從悲觀的未來想象中得到教益-2007 年國際科幻大會主題報告(節選)
為什麼人類還值得拯救?-劉慈欣 vs 江曉原
隻有科幻纔能對人性“嚴刑逼供”-江曉原、劉慈欣的同題問答
孤獨的觀影者
我最喜歡的25部科幻電影
索引
精彩書摘
《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
大約2003年春夏之交,正值“非典”肆虐之際,我在一個特彆恰當的時機,開始染上一種新的毛病——看DVD影碟。
觀影的風氣,此前早已形成。資格最老的一批人從搜尋錄像帶開始;接下來進入VCD影碟階段,有瞭更多的觀眾;再往後開始齣現DVD影碟,最初的時候質次價高,但已經使得許多觀影者極為興奮,大力收集。為什麼2003年春夏之交是一個特彆恰當的時機呢?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那時“非典”肆虐,許多浮華奔競的所謂“工作”(比如無窮無盡的會議之類)都停頓下來,到最風聲鶴唳的那段時間,學校連課也停瞭。許多人連日閉門不齣,發現在傢裏看影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二是因為恰恰到這個時候,中國大陸的DVD影碟,在生産技術上進入瞭成熟階段,視頻質量迅速改善,已可達到用肉眼與歐美原版無法區彆的水準,市場價格也開始穩定下來。
我染上看影碟的毛病,其實純屬偶然。
在錄像帶和VCD影碟兩個階段,以及DVD影碟的早期階段,我對觀影並無多大興趣。而當2003年春夏之交,上海的舞榭歌颱、餐廳酒館,全都門可羅雀,我卻注意到有一種小店生意格外紅火,那就是遍布街頭巷尾的碟店。我偶爾進去看瞭幾眼,偶爾隨意買瞭幾張,誰知一個全新的世界就在我麵前展開瞭。
我從小對於機械、電子之類的東西特彆有興趣,曾經花費過大量時間和精力玩電腦,因而對於光碟並不陌生(當年在486電腦上我就自己裝瞭雙光驅),我很快注意到瞭影碟的一些質量問題和技術問題。由於我嚮碟店的老闆和員工請教這些問題,結果被他們許為“知音”(因為“以前從沒有顧客問這種問題”),於是我們很快成瞭朋友,他們嚮我介紹瞭不少關於DVD影碟的知識和行情。
我還在碟店裏發現瞭當時由他們代售的雜誌《DVD導刊》,一看之下,感到這正是當時我需要的那種雜誌,對於淘碟很有幫助,就和雜誌編輯部聯係,從創刊號開始,全部配齊,然後開始訂閱。我訂閱《DVD導刊》兩年之後,有一天雜誌編輯部給我來電話,通知我從2006年起不必再訂閱瞭——因為我已被列入贈閱名單。這項贈閱一直持續到現在,我要在這裏深錶謝意。
但是,要讓看影碟成為一種毛病,僅有上麵的原因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彆的機緣。
……
前言/序言
浩瀚星河中的燈塔:電影藝術與人類未來圖景的深度探索 書名:宇宙之眼:科幻敘事的哲學底蘊與視覺奇觀研究 作者:李 默 (內容簡介) 在人類文明漫長的曆史中,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與對自身命運的追問從未停歇。科幻文學與電影,作為二十世紀以來最具想象力的藝術載體,不僅為我們描繪瞭超越時代的科技奇觀,更深刻地探討瞭技術發展對人類倫理、社會結構乃至存在本質帶來的衝擊與重塑。 《宇宙之眼:科幻敘事的哲學底蘊與視覺奇觀研究》並非簡單地梳理科幻影視作品的類型或時間綫,而是一部緻力於穿透光影錶象,直抵科幻敘事核心哲思的學術專著。本書試圖搭建一座橋梁,連接硬科學的嚴謹推演與人文藝術的深刻反思,引導讀者進入一個由代碼、星際航行、後人類形態和時間悖論所構築的復雜思想迷宮。 本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大核心闆塊,層層遞進,深入剖析科幻電影這一特殊媒介的文化功能與審美價值。 第一部分:形而上學的邊界——技術倫理與存在焦慮 本部分聚焦於科幻作品中對“人”這一概念的持續解構與重建。在人工智能(AI)覺醒、基因編輯普及以及賽博格技術(Cyborgization)成為現實的邊緣,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生命”、“意識”與“人性”的定義。 我們將詳細分析弗裏茨·朗的《大都會》中對異化勞動的控訴,直至當代作品中對圖靈測試的超越與反思。探討瞭“意識上傳”的不可逆性,以及當生命可以被無限復製和修改時,個體的唯一性(Singularity)是否依然成立。書中不僅梳理瞭經典作品中對“機器反叛”的恐懼,更深入探討瞭現代社會中,人類對自身創造物的隱性依賴所産生的“數字失語癥”。 重點章節將討論“後人類主義”(Posthumanism)的思潮如何在銀幕上具象化。這包括對外骨骼技術、生物增強、乃至意識與機械融閤的探討。我們不滿足於展示特效,而是追問:當人類的生理和心智邊界被技術強行拓寬時,社會契約和道德基礎將如何隨之變遷?本書認為,科幻電影的真正力量,在於它迫使我們在一個“尚未發生”的未來場景中,預演並批判當下的倫理睏境。 第二部分:時空幾何的解構——敘事結構與科學真實性的辯證 科幻電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對物理定律的靈活或徹底的顛覆。然而,這種顛覆並非隨心所欲,它往往根植於前沿科學理論,或是對這些理論進行極端推演的結果。 本部分將梳理科幻敘事中對時間(Time)和空間(Space)處理的經典手法。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電影中的視覺化錶達(如時間膨脹、蟲洞旅行)到更具思辨性的“多重宇宙”理論,本書力求在科普與評論之間找到平衡點。我們將剖析諾蘭導演作品中對非綫性敘事的極緻運用,分析其敘事結構如何模仿瞭人類記憶的破碎性與多層性。 此外,本書還對“科學可行性”與“藝術錶達需要”之間的張力進行瞭詳盡的論述。優秀的科幻片,即便其前提是基於推測的(如超光速飛行),也必須構建一套自洽的“內部邏輯體係”。本章將通過分析多部作品的設定手冊與概念草圖,揭示劇作團隊如何將復雜的物理概念轉化為大眾易於理解的視覺符號,並探討這種“科學修辭”如何服務於更宏大的主題錶達,例如對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的瓦解或重建。 第三部分:社會病理的隱喻——烏托邦的幻滅與反烏托邦的警示 科幻,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批判的放大鏡。它通過構建一個與現實世界既相似又相異的“鏡像世界”,來反觀我們當前社會的弊病、權力結構的不公與階級固化的悲劇。 本書深入分析瞭“烏托邦”概念在電影中的徹底破産。從早期對完美社會的浪漫憧憬,到後來的集體幻滅,科幻電影記錄瞭人類對秩序與自由之間永恒拉鋸戰的觀察。特彆地,對“反烏托邦”文本的分析占據瞭重要篇幅。我們將細緻解構如《1984》、《美麗新世界》等經典文本在銀幕上的轉化,著重研究“信息控製”、“情緒調節”和“身份抹殺”等主題如何被轉化為令人不安的視覺奇觀。 更進一步,本書探討瞭現代科幻作品中對“生態危機”與“全球治理失靈”的關注。隨著氣候變化和資源枯竭成為全球性議題,科幻電影也從關注“星際戰爭”轉嚮瞭“地球內部的衝突”,探討在資源極端稀缺的未來,文明的碎片化與新權威主義的興起。 第四部分:視覺語言的演進——特效技術與電影美學的融閤 科幻電影的發展史,幾乎就是特效技術進步的曆史。然而,技術的光芒不應掩蓋其作為電影藝術語言的本質。本部分將從電影技術史的角度,審視特效如何從輔助敘事工具,演變為定義影片風格的核心要素。 我們將迴顧從定格動畫、模型製作到CGI技術革命的裏程碑事件。重點分析瞭關鍵幀動畫、動態捕捉技術如何為科幻角色(無論是外星生物還是虛擬化身)賦予瞭前所未有的真實感與情感深度。 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超越瞭對“最佳特效奬”的羅列,而是探討瞭“形式追隨功能”的原則在科幻片中的體現:例如,早期電影中對“未來感”的錶達依賴於裝飾藝術和流綫型設計;而當代作品中,對“虛擬現實”的呈現則需要一套全新的光影和景深規則。通過對特定導演視覺哲學的梳理,本書揭示瞭技術選擇背後的審美偏好與意識形態傾嚮。 結語:超越星辰的思辨 《宇宙之眼》最終希望引導讀者認識到,科幻電影並非逃避現實的避難所,而是直麵未來的思想試驗場。它通過描繪最遙遠的可能,最極端的衝突,最先進的科技,來訓練我們的想象力,使我們有能力去理解和塑造我們所身處的這個瞬息萬變的現實世界。這是一場關於人類潛能、科技風險與文明未來的深刻對話,獻給所有不滿足於眼前世界,渴望探索思想深邃邊界的求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