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笑敢所著的《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 论上下修订版)/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一书将 《老子》竹简本、帛书本、傅奕本、河上本、王弼本 按八十一章顺序逐句对照排列,通过对勘举要从字词 、句式、韵式、修辞、语义、结构等方面着手分析该 书两千年来的演变,揭示其中版本歧变和文本趋同、 古本原貌与理想文本的辩证关系,立前所未立之例, 见前所未见之实,不仅对老子研究,而且对于重新认 识文献演变的规律和训诂校勘的常规策略亦有启示意 义。
析评引论部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发天道 、人道、转万物之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等概念和命题 的历史意含与现代形式,对知雄守雌、小国寡民、战 胜举丧、无事取天下等命题作了新的考辨和诠释,并 对老子思想与马斯洛、霍布斯、蒂利希、魁奈等人之 学说的微妙关系作了新的探索,发前所未发之言,倡 前所未倡之旨,所论涉及女性主义、环境保护、宗教 信仰、区域冲突、科学与民主等现代试题。
本书中的下册是五种版本相对照的逐句逐字通检 ,颇便研究者使用。
刘笑敢,1947年河南生人,在天津读中小学,1968年到内蒙古插队落户,1973年人读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张岱年读研究生,1985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讲师、副教授。1988年赴美国,先後於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宗教系、哈佛燕京学社任访问学者、讲师、研究员。1993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任**讲师、副教授,2001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後出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代表作包括:《庄子哲学及其演变》《老子——年代新考及思想新诠》《两极化与分寸感》《庄子与沙特》《老子古今》,Classifying theZhuangzi Chapters,以及Taoism and Ecology。诸多论文见於《中国文哲研究集刊》《汉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史》和Harvard Journal ofAsiatic Studies等,并有多种论着被译为韩文、英文或中文。
(上卷 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
余英时先生序
Donald J. Munro(孟旦)先生序
劳思光先生序
再版絮语
致谢
编写说明
导论一 版本歧变与文本趋同
一 版本简介
二 “版本歧变”(versional divergence)
三 “文本改善”(textual improvement)
四 “文本趋同”(textual assimilation)
五 “语言趋同”(1inguistic assimilation):概述
六 语言趋同:句式整齐化
七 语言趋同:章节之间的重复
八 语言趋同:排比句式的强化
九 思想聚焦:增加核心概念
十 思想聚焦:调整段落文句
十一 趋同与歧变:一个特例
十二 普遍性与特殊性
十三 古本原貌与理想文本
导论二 回归历史与面向现实
一 视域融合与两种定向
二 “人文自然”的提出
三 人文自然与**关切
四 人文自然与群体状态
五 人文自然与生存个体
六 人文自然与现代社会
七 人文自然与儒家理论
八 两种定向之衔接和转化
九 “格义”与“反向格义”
十 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
十一 反向格义困难举例之一
十二 反向格义困难举例之二
十三 关於老子之道的新诠释
上编
**章
原文对照
对勘举要
析评引论
1.1 是杂纂、专论,还是……
1.2 言说问题,还是形而上问题?
1.3 “也”非诗语?
1.4 “无”还是“无名”、“无欲”?
1.5 “两者”何所指?
第二章
……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下编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参考书目
英文书目
索引说明
人物与机构索引
文献及版本索引
主题与概念索引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久违的“充实感”。读完一段文字,合上书本,总能感到脑海中似乎有什么东西被重新梳理、校准了。它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重塑。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或思想交锋时,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直指核心的能力,让人拍案叫绝。它似乎能穿透时间的迷雾,让我们看到古人思维的精妙之处,同时也反思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境遇。这是一部需要耐心沉淀的书,但只要你投入时间,它回馈给你的价值,绝对是物超所值的,它带来的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许多读物难以企及的。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安排,便能感受到作者极强的学术条理性和宏大的叙事视野。不同于市面上那些碎片化解读的入门读物,此书的脉络清晰得如同精心绘制的地图,每一步深入,都像是沿着一条严谨的逻辑链条向上攀登。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那种步步为营、层层递进的写作手法,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核心概念进行辨析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仿佛在解剖一座精密的仪器,将每一个部件的功能都拆解得明明白白。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相对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而不是在浩瀚的学海中迷失方向。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带着走”的书,而不是那种读完合上就忘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谓是游走在古典的厚重与现代的灵动之间,让人读来既有对传统学术的敬畏感,又不失与当代读者的对话的亲切感。它的行文绝非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内敛而有力的笔触,将复杂的思想娓娓道来。我常常会被某一个精妙的措辞或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所打动,感觉作者仿佛站在时间的河流之上,以一种洞悉一切的姿态,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老智慧,重新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文风,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高冷的学术探讨,变得鲜活可亲。它不仅仅是在陈述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层次的、有温度的思维交流。
评分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作者那种扎根于深厚文献基础却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学人风范。那种旁征博引却又恰到好处的克制,是真正大家才有的功力。很多地方,作者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与评判,展现出的那种公允和深刻,令人叹服。它没有简单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场去褒贬是非,而是致力于搭建一个多维度的观察平台,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这种学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当今快节奏的知识传播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整套探索真理的方法论和参照系,引导我们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接受既有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古朴的气韵,很能抓住人心。拿到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又不失细腻,这对于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经典著作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握,都透着一股对阅读体验的尊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让我觉得作者和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而且,书的侧边切口处理得很干净利落,即便是上下两册,拿在手上也显得非常协调,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往往能反映出内容本身的深度和严肃性,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心生敬意。整体而言,从物理层面来讲,这是一部值得收藏和细细品味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