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劉笑敢所著的《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 論上下修訂版)/當代中國學者代錶作文庫》一書將 《老子》竹簡本、帛書本、傅奕本、河上本、王弼本 按八十一章順序逐句對照排列,通過對勘舉要從字詞 、句式、韻式、修辭、語義、結構等方麵著手分析該 書兩韆年來的演變,揭示其中版本歧變和文本趨同、 古本原貌與理想文本的辯證關係,立前所未立之例, 見前所未見之實,不僅對老子研究,而且對於重新認 識文獻演變的規律和訓詁校勘的常規策略亦有啓示意 義。
析評引論部分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深入開發天道 、人道、轉萬物之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等概念和命題 的曆史意含與現代形式,對知雄守雌、小國寡民、戰 勝舉喪、無事取天下等命題作瞭新的考辨和詮釋,並 對老子思想與馬斯洛、霍布斯、蒂利希、魁奈等人之 學說的微妙關係作瞭新的探索,發前所未發之言,倡 前所未倡之旨,所論涉及女性主義、環境保護、宗教 信仰、區域衝突、科學與民主等現代試題。
本書中的下冊是五種版本相對照的逐句逐字通檢 ,頗便研究者使用。
劉笑敢,1947年河南生人,在天津讀中小學,1968年到內濛古插隊落戶,1973年人讀內濛古師範學院中文係,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師從張岱年讀研究生,1985年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講師、副教授。1988年赴美國,先後於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宗教係、哈佛燕京學社任訪問學者、講師、研究員。1993年赴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任**講師、副教授,2001年起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教授,後齣任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代錶作包括:《莊子哲學及其演變》《老子——年代新考及思想新詮》《兩極化與分寸感》《莊子與沙特》《老子古今》,Classifying theZhuangzi Chapters,以及Taoism and Ecology。諸多論文見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漢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文史》和Harvard Journal ofAsiatic Studies等,並有多種論著被譯為韓文、英文或中文。
(上捲 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
餘英時先生序
Donald J. Munro(孟旦)先生序
勞思光先生序
再版絮語
緻謝
編寫說明
導論一 版本歧變與文本趨同
一 版本簡介
二 “版本歧變”(versional divergence)
三 “文本改善”(textual improvement)
四 “文本趨同”(textual assimilation)
五 “語言趨同”(1inguistic assimilation):概述
六 語言趨同:句式整齊化
七 語言趨同:章節之間的重復
八 語言趨同:排比句式的強化
九 思想聚焦:增加核心概念
十 思想聚焦:調整段落文句
十一 趨同與歧變:一個特例
十二 普遍性與特殊性
十三 古本原貌與理想文本
導論二 迴歸曆史與麵嚮現實
一 視域融閤與兩種定嚮
二 “人文自然”的提齣
三 人文自然與**關切
四 人文自然與群體狀態
五 人文自然與生存個體
六 人文自然與現代社會
七 人文自然與儒傢理論
八 兩種定嚮之銜接和轉化
九 “格義”與“反嚮格義”
十 反嚮格義與中國哲學
十一 反嚮格義睏難舉例之一
十二 反嚮格義睏難舉例之二
十三 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詮釋
上編
**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1.1 是雜纂、專論,還是……
1.2 言說問題,還是形而上問題?
1.3 “也”非詩語?
1.4 “無”還是“無名”、“無欲”?
1.5 “兩者”何所指?
第二章
……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下編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參考書目
英文書目
索引說明
人物與機構索引
文獻及版本索引
主題與概念索引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謂是遊走在古典的厚重與現代的靈動之間,讓人讀來既有對傳統學術的敬畏感,又不失與當代讀者的對話的親切感。它的行文絕非那種故作高深的晦澀難懂,而是用一種內斂而有力的筆觸,將復雜的思想娓娓道來。我常常會被某一個精妙的措辭或一個恰到好處的比喻所打動,感覺作者仿佛站在時間的河流之上,以一種洞悉一切的姿態,將那些看似遙遠的古老智慧,重新注入瞭鮮活的生命力。這種文風,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原本可能顯得高冷的學術探討,變得鮮活可親。它不僅僅是在陳述知識,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層次的、有溫度的思維交流。
評分我在閱讀過程中,深切體會到作者那種紮根於深厚文獻基礎卻又不拘泥於傳統的學人風範。那種旁徵博引卻又恰到好處的剋製,是真正大傢纔有的功力。很多地方,作者對不同學派觀點的梳理與評判,展現齣的那種公允和深刻,令人嘆服。它沒有簡單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場去褒貶是非,而是緻力於搭建一個多維度的觀察平颱,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斷。這種學術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在當今快節奏的知識傳播中顯得尤為珍貴。它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整套探索真理的方法論和參照係,引導我們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係,而不是被動接受既有的結論。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沉穩又不失古樸的氣韻,很能抓住人心。拿到手裏,能感受到紙張的質感,厚實而又不失細膩,這對於一部需要反復研讀的經典著作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講究,字體的選擇和行距的把握,都透著一股對閱讀體驗的尊重。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這讓我覺得作者和齣版方在製作過程中確實下瞭不少功夫。而且,書的側邊切口處理得很乾淨利落,即便是上下兩冊,拿在手上也顯得非常協調,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往往能反映齣內容本身的深度和嚴肅性,讓人在翻開之前就已經心生敬意。整體而言,從物理層麵來講,這是一部值得收藏和細細品味的佳作。
評分初讀這本書的章節安排,便能感受到作者極強的學術條理性和宏大的敘事視野。不同於市麵上那些碎片化解讀的入門讀物,此書的脈絡清晰得如同精心繪製的地圖,每一步深入,都像是沿著一條嚴謹的邏輯鏈條嚮上攀登。作者在構建理論框架時,那種步步為營、層層遞進的寫作手法,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高度的專注。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一些核心概念進行辨析時的那種細緻入微,仿佛在解剖一座精密的儀器,將每一個部件的功能都拆解得明明白白。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相關領域的讀者,也能相對順暢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而不是在浩瀚的學海中迷失方嚮。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帶著走”的書,而不是那種讀完閤上就忘的書。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一種久違的“充實感”。讀完一段文字,閤上書本,總能感到腦海中似乎有什麼東西被重新梳理、校準瞭。它不隻是知識的堆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和重塑。尤其是在處理一些關鍵的曆史轉摺點或思想交鋒時,作者那種抽絲剝繭、直指核心的能力,讓人拍案叫絕。它似乎能穿透時間的迷霧,讓我們看到古人思維的精妙之處,同時也反思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境遇。這是一部需要耐心沉澱的書,但隻要你投入時間,它迴饋給你的價值,絕對是物超所值的,它帶來的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是其他許多讀物難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