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

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志君 著
图书标签:
  • 古代文学
  • 风水
  • 名人
  • 教育
  • 文化
  • 历史
  • 传统
  • 养生
  • 趣味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5176018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80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2
字数:216000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柳林风声》
  《绿山墙的安妮》
  《格列佛游记》
  《拉封丹寓言故事》
  《汤姆叔叔的小屋》
  《爱的教育》
  《格林童话》
  《希腊神话故事》这里有古代名人教育子女的生动故事、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
  ●文王之母太任惠及万世的胎教良方
  ●“文圣”孔子的教子主张
  ●“虎妈”孟母的霹雳手段和菩萨心肠
  ●“传奇老爸”刘邦的真情告白
  ●“官一代”刘向给“官二代”刘歆的关键忠告
  ●一代良将马援教育晚辈的行难知易
  ●文姬之父蔡邕的女训女诫
  ●“智慧化身”诸葛亮的教子远见
  ●“个性老爸”嵇康临刑前给儿子的叮咛
  ●“失独老人”白居易对侄子们的淳淳教诲
  这里为当下中国千万家长破解家庭教育中的众多困惑:
  ●今天应该怎样看传统?
  ●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贫和富?
  ●如何解决孩子的厌学情绪?
  ●孩子受到不良环境影响怎么办?
  ●父母如何化解孩子的心结?
  ●如何让子女远离灾祸?
  ●为什么你用心良苦却招来了孩子的怨恨?
  ●如何教育富二代、官二代?
  ●如何当一个与时俱进的父母?
  
  海报:
  

内容简介

  《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是一部讲述中国古代名人名家教育子女、培养优良家风家教的图书,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跟着古代名人学家教”系列节目的文字稿。书稿从古代名人的某一句或某一段家教名言出发,旁征博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论述,既为读者提供了相应的知识,又给读者提供了看问题的另一种思路,最终引领读者得到诸多启示,在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困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作者简介

  张志君,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兼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已出版的著作有《教育界的“焦点访谈”:张志君教育传媒评论文集》《老子英雄儿好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现象》《颠覆历史》,以及《中国大内秘辛》《中国历史的那些事》《十二亿中国人大换脑》等。曾入选《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人物志》《中国电视名人录》等,国内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和国外主流媒体《读卖新闻》等介绍过他的相关事迹。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纵观该书,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思路的发散,二是观点的新颖,三是价值的转换,四是服务的有用。是以乐于为之荐。
  ——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袁小平

  ★与其关注古代名人如何纵横官场,不如关注他们怎样驰骋“教场”——对自己的子女后代进行有益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推荐张志君先生的《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

  ★国风系于民风,民风系于家风。家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祖宗之教。《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恢复民族集体记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优秀民族子孙。
  ——《百家讲坛》著名主讲嘉宾鲍鹏山

  ★养、育如同孪生兄弟,密不可分。“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无疑是家教的重要一种。开始吧,学家教,做好人。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目录

序言让优秀的中华家教智慧代代相传//1
第一讲胎教的典范
——文王之母太任惠及万世的胎教良方
这个孕妇不简单:旺夫旺子//003
“胎教始祖”泽被百代//005
分房别居//006
善用身边人//007
目不视恶色//008
耳不听淫声//012
口不出乱言//014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017
管住自己的心//020
第二讲传统的价值
——“文圣”孔子的教子主张
重构失落的精神家园//024
孔子的三句话影响了儿子一辈子//027
为什么“不学诗经,不会说话”//029
不要把孩子养成“土豪”“文盲”//032
得“礼”走遍天下,失“礼”寸步难行//034
为孩子列一张礼仪清单//036
从民歌到微信,寓教于“民”//037
第三讲慈母的严心
——“虎妈”孟母的霹雳手段和菩萨心肠
两千多年前的“虎妈”——孟母//042
孟母三迁:“跟着啥人学啥人”//044
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048
买肉啖子:树家风身教最关键//050
断机教子:孟母是个“狠”角色//051
家庭教育要讲手段//053
阻子出妻:孟母是个优秀仲裁员//056
婆婆难当?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最重要//057
孟母教子的三个并重//060
第四讲父亲的忏悔
——“传奇老爸”刘邦的真情告白
传奇的老爸//064
这个儿子“可任大事”//067
父母应进行适度的自我批评//068
“拉大旗作虎皮”能增强教育力度//070
消解孩子的心结//072
让孩子明白读书的重要性//075
小朋友的朋友圈//076
写一笔好字很重要//078
敬重长者是年轻人立足社会的前提//079
保护应该保护的弱者//081
第五讲二代的教养
——“官一代”刘向给“官二代”刘歆的关键忠告
个性老爸不断挑战潜规则//086
父子俩道不同不相为谋//087
从小告诫孩子要走正道//089
天上可以掉冰雹,但不可能掉馅饼//092
品德修养才是孩子的基本配置//094
如何让子女远离灾祸//097
得意时居安思危,失意时屡败屡战//100
孩子真的不信权威吗//101
知礼懂礼才能一路畅通//104
勿与上位者走得太近//105
第六讲家教的禁忌
——一代良将马援教育晚辈的行难知易
东汉一位奇男子//110
给兄弟姐妹的孩子一些爱//113
教导晚辈不要论人长和短//114
尊敬长辈,三“生”有“幸”//117
家教工程的持久关和疲劳关//119
学习榜样要量力而行//120
敏感的家教言行会惹祸端//122
别让“不自知”害了孩子//124
第七讲女子的才德
——文姬之父蔡邕的女训女诫
一位有名气的父亲养出两位更有名气的女儿//128
音乐可以陶冶女儿性情//131
“作文”之前先“做人”//133
婆媳交恶?为人儿媳小处不可随便//135
女孩更要自重//137
穿衣打扮不要追求奢华//139
美容者一时光鲜,美心者一生幸福//141
涵养心灵的减法、加法、乘法//146
第八讲早慧的喜忧
——智慧化身诸葛亮的教子远见
真假诸葛亮//150
早慧少年的三大成长隐忧//154
低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57
孩子,你别“任性”//159
时间都去哪儿了//162
从“多不接世”到“宅童、宅男、宅女”//163
好交情在体谅不在酒量//165
三国的方圆//168
志当存高远//169
有多少“三不型二代”毁了父辈家业//172
第九讲愤青的遗言
——“个性老爸”嵇康临刑前给儿子的叮咛
一肚皮不合时宜的人//178
志向贵在坚守//182
与人交往要把握好分寸//186
做好事与留姓名//188
别人求助你时该怎么办//191
为什么人有两只眼、耳、手,却只有一张嘴//195
小朋友的三个“远离”//198
不要随便接受聚会邀请//199
做事情应该谋定而后动//201
第十讲家风的延续
——“失独老人”白居易对侄子们的谆谆教诲
白居易太不符合常理了//204
爱子早殇,疼爱侄辈们//207
即使高中状元,也不应目中无人//209
孩子,请不要妄自菲薄//210
教育孩子明进退,做一个得体的人//214
从自不量力到旁观者清//217
孩子的幸福从哪儿来//219
名是锢身锁,利是焚身火//220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223
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贫和富//225
树立正确的毁誉观//226
慎微:细节决定成败//227
别让你的良苦用心招来晚辈的恨//228
后记//231
主要参考书目//235

















精彩书摘

  早慧少年的三大成长隐忧诸葛亮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他的几封家书中。儿子在8岁以前,诸葛亮实行的应该是放养型教育。公元234年,诸葛亮给自己的兄长写了一封信,这就是有名的《与兄瑾书》,这封书信中写道:“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话语中透露出对于早慧儿子将来的焦虑。诸葛亮这种焦虑给予我们许多启发,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认识到早成的两面性。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聪明无比,但诸葛亮却不这么认为。诸葛亮为什么要担心儿子早成呢?我想,究其原因,可能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早成少年往往不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早成者往往短命。这种看法虽然不一定有什么科学依据,但至少古人是这么认为的。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此人少年早慧,《三国志》中称他“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曹冲称象”就是很好的证明。“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与阿基米德称量王冠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曹冲活得年纪够大,继续总结称象中所蕴含的规律性东西,“浮力定律”在中国可能就该叫作“曹冲定律”了,正如“毕达哥拉斯定理”在中国就叫作“商高定理”(勾股定理)一样。当然,历史是不能够假设的。除了这个故事以外,现存史料中还记载了曹冲智救库房管理员的故事,使得本可能被杀的无辜小人物保住了性命。据相关史料记载,被曹冲暗中分辨事理而得到帮助、宽宥的前后有几十人。曹操曾经多次在众大臣面前称赞曹冲,有让曹冲继承大业的打算。就是这样一位少年早慧的神童,却不幸于十三岁时去世。南宋大文豪刘克庄曾经慨叹说:“全活啮鞍吏,平章秤象船。丕乎真有幸,舒也竟无年。”丕者,曹丕也;舒者,曹冲之字也。二是早成少年往往会遭到别人的妒忌甚至迫害。周不疑是与曹冲同时代的另外一位神童,史称“始婴孩时已有奇异”,可谓兼通文武。在文学方面,他不仅做有《白雀赋》,而且著有文论四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作家兼文艺理论家。在军事方面,他曾经在曹操攻打柳城屡攻不下时进献十策,正是采用了他的计谋,曹军才最终攻下了柳城。据说,曹操曾经还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招他为东床快婿,但被他婉言谢绝了。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天才,却死于非命,原因不是别的,竟然是因为他太有才了,而且是少年早成。据《零陵先贤传》记载,曹冲去世后,曹操做出了一个决定,派人去暗杀与曹冲交好的周不疑。曹丕不忍,而且也不解,就向老爸求情。曹操不听,理由是周不疑“这个人不是你可以驾驭的”。我想,要是周不疑的父母知道曹操为什么杀了自己的儿子,估计他们肯定会像苏轼那样“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了。三是早成少年可能会被家长过度开发。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当属方仲永。此人是江西金溪人,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长到五岁时,仲永还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了那些东西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全乡的秀才观赏后惊得目瞪口呆。从此,人们指定事物让方仲永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称他为神童。就是这样一位神童,却被他的父亲过度开发,以至于到了二十岁左右时就“泯然众人”了。可能正是有感于曹冲、周不疑等人的教训,诸葛亮才在写给兄长的书信中特别提出,不希望儿子早成。当然,恐其早成可能也不乏自谦的成分在内,但这句话却给今天的我们以警醒。当父母的,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应有的警醒,做到三个“尽可能不去凑热闹”。一是尽可能不要去凑“起跑线”的热闹。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比赛的话,那么,它更像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与其把注意力放到起跑时的速度上,还不如把注意力放到对子女意志、耐力的培养上。二是尽可能不要去凑“儿童选秀”的热闹。“儿童选秀”,娱乐的是别人,消费的却是孩子;就算是一时出名,也难免会让孩子受到不应有的干扰,影响他的成长。三是尽可能不要去凑“儿童智力开发班”的热闹。“儿童智力开发班”与“儿童智力开发”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前者往往是一些商家牟利的手段。低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除了写给兄长的信之外,诸葛亮还直接给儿子写了两封信。其一是《诫子书》,原文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成现代汉语来说,大意是这样的: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的: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处于宁静的状态。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工夫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过度享乐,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如果岁月虚度,志愿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能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封书信给予我们许多启示。接下来将分节来讲。启示一:要充分认识到“低调”的深刻内涵。诸葛亮深知做人要低调的重要性,所以在写给儿子的书信中告诫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与“宁静”其实都是一种低调。低调是一种谦虚、谨慎、不张扬的态度。按照持续时间的长短,低调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是一生都低调。司马徽,字德操,东汉末年名士,有“水镜先生”之称。此人富有识人之明,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位大猎头师。他最大的猎头业绩就是发现并向用人单位刘备集团推荐了诸葛亮这个蜀汉王朝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仅凭这项业绩,司马徽就足以高调处世了,但他却终生保持低调。有一次,荆州最高行政长官刘表的儿子刘琮去见他,他正在家里种地。刘琮的随从以为他是个下人,就对他呼来喝去,他丝毫不以为意,在亮明身份后也没有和刘琮的随从过不去。还有一次,邻居家丢了一头猪,邻居硬说司马徽家的猪是他家丢失的那一头,司马徽便把那头猪让给了这人。过了几天,那人找到了先前丢失的那头猪,急忙将司马徽的猪送还,并磕头自责。司马徽也没有责骂他,反而感谢他把猪送了回来。据说司马徽从不说别人的短处,是有名的好好先生。他与人说话时,从来不问别人的好恶,都说好话。如果要在当时选一个最低调的人,恐怕非司马徽莫属。司马徽为什么要如此低调呢?原因可能是他知道刘表心胸狭隘,有可能谋害有才华的人。所以,他终生不谈论时势。像司马徽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有些人也低调,但不是一生如此,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种低调:一时的低调。与司马徽同时代的一个人物叫徐庶,他前半生高调,后半生低调。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着家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掳去。为了保全母亲,徐庶辞别刘备,前往曹营。据《三国演义》的说法,到了曹营之后,徐庶一直保持低调,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说,司马徽也好,徐庶也罢,他们的低调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话,那么,有时候一些人的低调却是主动为之的。比如,元末时的朱元璋。此人在起兵反元并取得重大胜利,自身实力不断增长壮大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低调,接受了手下谋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而避免了当出头的椽子。正因为这样,朱元璋后来才能够扫荡群雄,笑到最后,创立大明王朝。诸葛亮劝诫儿子应该保持低调的话对于我们很有启发: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应该告诉他们低调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低调乃是安身立命之本;其次,应该告诉孩子们,不要为了低调而低调,而应把低调与自己的理想与志向结合起来,前者应该为后者服务。
  ……

前言/序言

  人类财富的代际传承有“物质”与“精神”之分。
  豁达而又有见识的古人是不太主张给后辈传送物质财富的,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马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林则徐曾经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民间谚语“富不过三代”也令人深思。
  相比于物质财富,几乎所有有见识的古人都主张精神财富的代际传承。但如何传递,传递什么,却值得思考。
  一般说来,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知识、智慧与思想。在通讯比较落后的古代,信息也被归到精神财富的范畴;不过,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它似乎不应被包括在内了。
  知识、智慧、思想等人类精神财富要实现父子相传似乎是不容易的。像苏洵、苏轼、苏辙那样的“一门三学士”的情况毕竟属于少数。
  在人类精神财富中,家教智慧在代际传承中受到广泛关注,并可能代代相传下去。这些家教智慧包括家教、家训、家风等。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1947年10月8日,毛泽东在给儿子毛岸英的家书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这正是父亲对儿子的深深教诲。
  在家教、家训、家风这三“家”中,家教是基础,而家训、家风是家教的外在载体或具象化成果,三者联系紧密,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每一个长辈都有资格和义务对晚辈们进行家庭教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著名人物、著名家庭的家教智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家教智慧虽然是经某些名人的口说出来或笔写出来的,但并不为其所独有和垄断,它们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哲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我们今天学习我国古代名人的家教智慧,使这些家教智慧得以流传下去并被发扬光大,是中华家教智慧跨越时空的代际大传承。
  我的同事、该书作者张志君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研究员。长期在教育媒体从事教育传播工作的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应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邀请,主讲“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系列节目,可谓填补了《百家讲坛》在传承中华优秀家教智慧方面的一个空白。
  纵观该书,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旁征博引,写作思路的发散性
  人们常说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好的讲坛类电视节目、好的家教作品也应当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翻开该书,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章节都是从古代名人的某一句或某一段家教名言出发,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旁征博引,既为观众与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家教知识,又给大家提供了看待教育问题的多种思路,最终引导大家得出相应的启示,可谓形散神聚,读来受益颇多。
  二、深思熟虑,家教观点的新颖性
  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在一则题画竹的小品文中曾经这样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在该书中,“院中之竹”是那些客观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和真实发生过的成败故事,例如孟母、孔子、刘邦、诸葛亮、嵇康等,例如孟母三迁、罪己诏、高山流水、鸿门宴、何不食肉糜、才高八斗等,这些我们无法改变。但是,作者在自己长期的考证、思考、观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看待家庭教育问题的新观点新主张,即“胸中之竹”。最后再通过丰富的案例和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呈献给大家,就变成了全新的“手中之竹”,即这个与众不同的系列电视讲座和这本书。
  三、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转换性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古代的智慧,倘若想要存活和流传下去,都必须做与时俱进的价值转换。该书作者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很有益的探索,始终坚持“古为今用”。
  比如,在关于诸葛亮的教子智慧的一讲中,作者在谈到诸葛亮不愿意儿子过于早成时,对于这种价值观做了现代转换,提出21世纪的父母至少应该做到三个“尽可能不去凑热闹”:一是尽可能不要去凑“起跑线”前移的热闹,二是尽可能不要去凑“儿童选秀”的热闹,三是尽可能不要去凑“儿童智力开发班”的热闹。
  这就在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困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以达到借古人之酒杯,浇今人心中之块垒的目的。
  四、开卷有益,化解难题的实用性
  在信息时代,面对那么多的可供阅读和观看的内容,凭什么让读者或观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容应该有价值。
  该书的每一个章节都紧扣现实,解决广大家长朋友们最为关心的家庭教育现实问题,比如,如何教育二代,如何当一对合格的父母,如何解决孩子的厌学情绪,周边环境如何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父母如何进行必要的自我批评,父母如何化解孩子的心结,等等。
  这些家教问题,以往不是没有人讲过,但是由权威的专家在最有影响力的讲坛类栏目以生动的方式讲解,这恐怕是独一份了。翻开此书,来聆听中国古代十位最智慧的父母带来的家教启示吧!
  是为序。
  2015年8月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


《学养之根:探寻古圣先贤的家教智慧》 内容简介: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熠熠生辉的伟大灵魂,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不朽的功勋,更在人格修养、治学之道、以及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学养之根:探寻古圣先贤的家教智慧》并非一本简单的名人传记汇编,也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它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溯源之旅,一次对中国古代卓越人格形成的深刻剖析,一次对那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至今仍能启迪我们心灵的家教理念的细致挖掘。 本书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中国历史上被尊崇的智者、哲人、政治家、艺术家,并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家教,来审视他们的人生轨迹与人格塑造。我们所说的“家教”,绝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熏陶、情操的培养、价值观的确立、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早期引导。它如同种子,在幼小心灵中播撒,日后长成参天大树,支撑起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我们将从不同维度、不同侧面,呈现这些古圣先贤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 品德为先,人格的基石 在古代,“德”永远是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本书将重点解读,那些伟大的先贤是如何在家庭内部,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子女的内心。 孔子与“孝悌”的身体力行: 我们会回顾孔子虽一生致力于教化天下,但在家庭生活中,是如何以身作则,教导其子孔鲤“学诗学礼”。他强调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仅仅是礼仪的规范,更是血脉亲情的凝聚,是构建和谐家庭的第一步。本书将深入分析孔子在日常互动中,如何通过言传身教,让“孝”与“悌”成为孩子品德的天然流露,而非生硬的教条。我们会探究,在那个注重宗族传统的时代,孔子如何将这些普世的价值观,与家庭伦理巧妙结合。 曾子与“慎独”的传承: 曾子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其“慎独”的精神更是被后世奉为圭臬。本书将探讨,曾子是如何在家中,教育他的后代,无论是否有旁人监督,都要坚持内心的道德操守。这不仅仅是关于诚实,更是关于自我约束和精神独立。我们将分析曾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慎独”在家教中的重要意义,它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强大的内在力量,抵御外界的诱惑。 颜回的“乐道安贫”的德行: 颜回一生清贫,却安贫乐道,其豁达的胸襟和坚定的道德信念,令人敬仰。本书将尝试推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颜回是如何将“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哲学思想,以温和而深刻的方式传达给下一代。这并非鼓励消极避世,而是教导孩子如何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精神的富足和内心的平静,从而形成一种不为物役的品格。 孟子对“恻隐之心”的启蒙: 孟子以“仁”为核心,强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将探究,在孟子的家庭教育中,是否也有对孩子同情心、怜悯心的早期启蒙。例如,是否通过观察动物、帮助弱小,来引导孩子体会他人的痛苦,从而培养其善良的本性。本书将试图还原,孟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抽象的“仁爱”理念,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家庭教育实践。 二、 治学之路,智慧的启迪 “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这些古圣先贤,无不是博览群书、学有所成之人。本书将深入研究,他们是如何在家中,播下求知的种子,引导孩子走上漫长而充满乐趣的治学之路。 苏轼的“玩物励志”与“读书明理”: 大文豪苏轼,不仅文采飞扬,其家教理念也极具特色。他鼓励子女在玩耍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而非单纯的死记硬背。本书将详细分析苏轼如何看待“玩物”与“励志”的辩证关系,以及他如何将对书籍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融为一体,引导孩子们从阅读中汲取智慧,滋养性灵。我们将还原苏轼作为父亲,是如何与孩子进行知识的交流,如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欧阳修的“劝学”与“藏书育才”: 欧阳修对读书的热爱,几乎是全民皆知。书中将重点阐述,欧阳修是如何在家庭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他或许会与孩子一同探讨古籍,分享读书心得,甚至身体力行地展示刻苦治学的精神。我们将探究,欧阳修的“劝学”之道,是如何做到既有原则又不失温情的,以及他对书籍的珍视,如何转化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穷理精微”: 理学大师朱熹,其治学思想博大精深。本书将试图解析,朱熹在家中,是否将“格物致知”、“穷理精微”的学术追求,以适合孩子理解的方式传递。他可能不会直接传授复杂的哲学理论,而是通过引导孩子观察自然、思考事物本源,来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我们将分析朱熹的家教,是如何将学术研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与“自然教育”: 陶渊明虽然隐居田园,但其诗歌与人格魅力影响深远。本书将探讨,陶渊明如何在家中,将对自然的热爱,对简朴生活的追求,转化为一种教育方式。他或许会带着孩子躬耕田亩,观察四季变化,感受自然之美,从而培养孩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并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这是一种回归本真,返璞归真的教育理念。 三、 情操陶冶,心灵的滋养 除了品德与学识,一个人的情操高低,直接影响其人生的广度与深度。本书将关注,古圣先贤是如何在家中,培养子女的精神世界,使其拥有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想象力。 李白对“浪漫诗意”的熏陶: 诗仙李白的浪漫情怀,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也可能渗透在他的家庭教育之中。本书将推测,李白是否会与孩子分享他对山川壮丽的赞美,对自由的向往,甚至哼唱他创作的诗篇。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能够极大地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以及超越凡俗的洒脱情怀。 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的传递: 杜甫一生坎坷,诗歌中充满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本书将探讨,在战乱频仍的时代,杜甫是如何在家中,将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以一种温和却坚定的方式传达给子女。这并非灌输沉重的社会责任,而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理解国家兴衰、人民苦难,从而形成一种广阔的胸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王羲之对“艺术审美”的启蒙: “书圣”王羲之,其对艺术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书法艺术,更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理解。本书将分析,王羲之是否会引导孩子欣赏自然之美,感受笔墨的韵味,从而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敏感度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这是一种将艺术融入生活,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屈原的“爱国情怀”与“高洁品格”的传承: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其高尚的品格和对国家的忠诚,成为后世景仰的典范。本书将尝试推测,在屈原的家庭教育中,是否已有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对自身高洁品格的坚守的早期培养。这或许是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讲述忠臣良将的典范,来引导孩子建立起家国情怀和独立的精神意志。 四、 智慧传承,人生方向的指引 这些古圣先贤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同样经历过挫折、失败,甚至误解。本书将聚焦于,他们是如何在家中,传授人生智慧,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诸葛亮的“诫子书”精神的实践: 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是治家育子的经典。本书将深入探讨,诸葛亮是否将《诫子书》中的精神,融入日常的家庭教育之中。他或许会以自身的人生经历,向子女阐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道理,以及勤奋学习、审慎用人的重要性。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格局: 范仲淹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更是影响了无数后人。本书将分析,范仲淹是如何在家中,培养子女宏大的格局和博大的情怀。他或许会与孩子讨论国家大事,引导他们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责任感。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实践: 心学大师王阳明,其“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本书将探讨,王阳明是否会在家庭中,鼓励子女勇于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进步。这是一种强调动手能力,鼓励试错,并在错误中学习的教育理念。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学养之根:探寻古圣先贤的家教智慧》并非要复制古人的教育模式,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的深入观察,提炼出那些跨越时空的普适性教育智慧。我们力求在文字中注入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让读者在品读先贤故事的同时,也能反思自身的家庭教育理念。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深刻认知: 重新审视“立德”、“立言”、“立功”在个人成长中的顺序与内在联系。 发掘被忽视的家庭教育智慧: 学习如何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哲学思想,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家庭教育方法。 构建健康的家庭教育观: 认识到家庭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滋养。 获得启发与借鉴: 无论您是为人父母,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用于指导自身的学习与生活。 本书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对史料的梳理、对人物性格的推断、以及对古代社会教育环境的理解。我们相信,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古圣先贤,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经验,如同陈年的美酒,历久弥香,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传承。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寻根之旅,探寻学养之根,汲取先贤智慧,滋养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初看之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古文和理论。然而,当我翻阅了几页后,我惊奇地发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异常生动,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将那些发生在遥远时代的家教故事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诸葛亮教育子女的章节所打动。书中没有简单地罗列诸葛亮的治国之道,而是着重描绘了他如何以身作则,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言传身教中。例如,书中提到诸葛亮是如何劝诫儿子诸葛瞻,不要因为自己的出身和名望而沾沾自喜,而是要脚踏实地,勤奋学习。这种教育方式,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和浮躁的社会,显得尤为可贵。它让我们反思,真正的教育,并非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名利,而是要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和心智。我还对书中关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生活态度如何影响其子女教育的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是否能够启示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到一种更为平和而有意义的教育方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干货”式的教育技巧,而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教育情怀,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我最近购入的《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我并非指纸张的物理厚度,而是它所承载的历史分量和文化积淀。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家风”和“家教”文化颇感兴趣,认为那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宝贵智慧。书中提及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及“子不教,父之过”的朴素道理,都让我回想起童年时听过的很多故事。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欧阳修是如何在仕途坎坷中,依然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并将其转化为对子女的殷切期盼。他那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学习态度,又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后代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名人轶事,而是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家教的深层逻辑和文化根源。它是否能够解答,为何在古代,即使是文人墨客,也同样重视对子女品德的塑造,而非仅仅是学识的增长?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教育”的真谛,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一种心灵的传递,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财富,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

评分

这本《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古朴的质感,厚实的纸张翻阅起来手感极佳,仿佛能触碰到历史的脉络。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瞥过目录,就已被其宏大的主题所吸引。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教育方法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的伟大灵魂是如何被孕育和教导的。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解析孔子、孟子、颜回等圣贤的家教细节,他们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智慧和品德传递给后代的。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年代,父亲和母亲们如何用最质朴的方式,却能培养出影响千古的人物,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启发。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甚至是那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让我能够更生动地理解那些古老的教育理念,并将它们内化为自己育儿的灵感。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当下许多在教育道路上感到迷茫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现代教育潮流的同时,不应忘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代代相传的智慧。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开始这场跨越时空的学习之旅,去感受那些穿越古今的教育风范。

评分

拿到《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这本书,我首先被其装帧所吸引。封面上遒劲的字体和素雅的插画,透着一股沉静的书卷气。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面而来,让人心生亲近。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从书名来看,它似乎聚焦于古代那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以及他们在家教方面的独特理念和实践。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剖析韩愈“不愉则怨,不忧则虑,不失则喜”的家训,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古人对于情感管理的智慧?又或者,书中是否会探讨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如何在他家庭教育中得到体现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史料堆砌,能够挖掘出那些富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精髓,并将其转化为我们当下可以借鉴和思考的智慧。我想,真正的“家教”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品格的塑造。这本书如果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健全人格以及家国情怀的启示,那它便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我甚至设想,书中可能会提及一些我们鲜为人知的古代教育家,他们同样有着令人称道的家教故事,却不为大众所熟知。

评分

《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教育指南,不如说是一次与古人心灵的深度对话。我至今仍记得,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我曾偶然翻阅过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其中关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朴素道理,以及“孟母三迁”的伟大母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本书,似乎将这种对古代教育智慧的探寻,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了。我十分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范仲淹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教导其子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家国情怀的培养,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崇高的精神融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之中,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此外,书中关于管仲“管鲍之交”如何影响其家风建设的解读,也让我充满了好奇。亲情、友情、师生情,这些复杂的情感联系,在古代文人的眼中,又是如何被解读和传承下去的呢?这本书的意义,可能在于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根基,永远在于人品与修养,而非短期的成绩与功利。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满意

评分

包装很好。赠送光盘一张:百家讲坛张志君精选。内容印刷清晰,有参考价值。

评分

可以看的书

评分

编得不是很好 也许是题目引人误导吧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好多看书,有好处!!!!

评分

可以看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