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40年研究集大成之作
吸收脑科学和心理学*新成果
父母*应重视的八个亲子问题
解答父母的八大亲子教育困惑
传授教子成功的五大实用招数
本书主要分为“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石”、“父母心中的亲子关系困惑”、“父母*应重视的亲子关系问题”以及“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原则”四个部分。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将国外心理学家、教育家的亲子教育理念与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融合在一起,变抽象理论为具体分析,让不同的家庭能够从不同的案例中得到教育启发。此外,本书还融入了作者的长期研究与思考成果,相信每一位读了该书的父母,都会受益匪浅。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孙云晓自1972年起从事青少年教育和研究至今。1995年以来,他主持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中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尤其是他连续10年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和十一五规划课题,在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孙云晓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如:“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等。他的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等。
引 言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 1
第 一 章 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石 3
家庭教育当然要讲道理, 但是, 光有道理很难有理想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最深厚的根基是情感, 最本质的追求是价值观, 最鲜明的特点是家风, 而对教育成败得失影响最直接的是亲子关系。
一 什么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4
二 亲子关系的重要意义 19
三 亲子关系的基本类型 33
四 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46
五 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及危害 60
第 二 章 父母心中的亲子关系困惑 73
信息时代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 孩子性发育提前让父母左右为难, 而学业竞争压力更令父母百般无奈。集三大难题于一身的年轻父母, 如不及时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 怎能突破重围?
一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这么难教育 74
二 从容应对孩子的青春逆反 84
三 理性对待孩子的偶像崇拜 94
四 积极面对青春期性教育 101
五 增强孩子的抗逆力 109
六 引导孩子学会理性消费 116
七 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123
八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137
第 三 章 父母最应重视的亲子关系问题 149
做父母的最难以容忍的往往就是孩子的叛逆, 但叛逆恰恰是成长的重要标志。如果冷静分析或许会发现, 孩子的叛逆中可能有珍贵的品质在生长,只要父母多一些尊重, 用心去倾听、 去引导, 代沟有可能变成代桥。
一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 150
二 爱学是万善之源, 厌学是万恶之源 156
三 尊重孩子的特点和兴趣 163
四 一诺千金从父母做起 170
五 亲子陪伴无可替代 178
六 别让失败的婚姻伤害孩子 195
七 让孩子自信地成长 204
八 尊重孩子玩的需求 211
第 四 章 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原则 219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良好的关系在于和谐。21世纪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则是两代人相互学习, 共同成长, 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障, 也是家庭生活幸福的源泉。
一 教育的使命是人的解放 220
二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227
三 教育从尊重开始 235
四 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248
五 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254
后记 261
什么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 12岁前建立亲密依恋关系是良好亲子关系的根本
依恋关系是亲子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形成良好亲子关系的根本。对于每个人来讲,它不仅存在于儿童早期,而且会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会对青少年期、成年期甚至老年期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亲子关系而言,依恋关系的形成不仅影响到家庭的稳固、父母与孩子的和谐,还会影响家庭的整体生存环境。
12岁前形成亲密依恋关系意义重大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对依恋关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理解,她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滞后反应。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 岁,6~12 岁,12~18 岁。12~18 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 岁又最为关键。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曾就依恋问题对174 名孩子进行了长达16 年的考察。他们首先考察了孩子们的家庭背景,诸如,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家庭的整体状况,以及母爱程度等。随后,他们又考察了这些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考察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适应程度,以及在数学、阅读能力、阅读理解、拼写等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结果,得出的结论令人瞩目: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与程度是对孩子日后学业成就影响最明显的因素。
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健康的关系,是其一生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对权威的尊重与同情心的流露,对于领导者来说,还包括与同事融洽相处的能力。总之,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密切相关,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同样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依恋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等人长期观察了乌干达和美国家庭母子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将婴儿依恋划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三种依恋类型。这三种依恋类型表现出的行为和意识,将长久影响儿童的成长。儿童12 岁前,父母与儿童建立或弥补依恋关系,需要了解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发展形成的依恋类型,以及自己的气质和抚养类型,这样才能够更深刻理解什么是亲子关系,以及形成亲子关系需要具备的条件。
1. 安全型依恋
这种依恋类型主要表现为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会将其作为安全基地。婴儿会以母亲为中心主动去探索环境,并不是总依偎在母亲身旁,只通过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当母亲离开时,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将其作为避风港湾。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更容易被安抚,大约占总体比例的65%~70%。
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情绪表达也很敏感,她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进行探索,而且喜欢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
2. 回避型依恋
这种依恋类型主要表现为婴儿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这种依恋类型的儿童更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他们会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也就是并没有表现出那么迫切地需要母亲的安抚。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约占总体比例的20%。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也有多种类型。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会生孩子的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反应迟钝;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比较弱,没有很强的情感关注色彩,母亲与孩子之间并没有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
3. 焦虑-矛盾型依恋
这种依恋类型主要表现为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婴儿就显得很警觉,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抗拒,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其强大的心理波动,可能会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抗拒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他又不是完全放弃与母亲的交流,会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这种类型的婴儿约占总体比例的10%~15%。
焦虑-矛盾型婴儿的母亲经常误解孩子发出的信号,她对其照顾行为也是不一致的。对孩子的反应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当时的心境,而不是孩子的行为,所以孩子的需求有时会得不到满足,但有时又会被过分满足,而这种行为的不一致很多是出自母亲的心理需求。
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回避型与焦虑-矛盾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时,母亲与婴儿的交往过程可能会发生较大转变,孩子的依恋类型也会发生变化。
……
坦白说,我起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解决问题的承诺——“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密码”。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但“幸福”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抽象,而且实现路径也充满未知。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也许有方法可以找到那把钥匙。当我开始阅读,我发现它并没有提供一些速成的方法,而是从根本上剖析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书中关于“高质量陪伴”的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陪在孩子身边,而是要全心投入,放下手机,放下杂念,真正地与孩子互动,去玩他们的游戏,去听他们的故事。这让我反思自己日常的陪伴模式,很多时候,我可能只是在身体上陪伴,而心却不在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调了“联结”的力量。当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看见,他们才会拥有内在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这正是他们未来应对生活挑战的坚实基础。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非常接地气的建议,比如如何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如何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些看似平凡的活动,在作者的解读下,都变成了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绝佳机会。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界限感”的探讨。它教导我们如何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独立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承担责任,而不是过度保护。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并非一味地给予,而是一种智慧的平衡。
评分作为一个喜欢在睡前阅读的读者,我常常会选择一些能够带来启发和思考的书籍。《亲子关系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密码》这本书,就属于那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并且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的类型。它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而非强硬的灌输。我最喜欢书里关于“情绪共鸣”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父母,会下意识地压抑孩子的情绪,或者急于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而这本书,却教导我们要学会与孩子的情绪站在一起,理解他们哭泣、发脾气背后的原因,并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去回应。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沟通模式,意识到我可能在无意中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书中提到的一些“情绪词汇”的使用,比如“妈妈看见你现在很生气”、“爸爸知道你感到很失望”,这些简单而真诚的表达,真的能极大地缓解亲子间的紧张气氛。我尝试着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发现孩子似乎更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感受了,而不再是把所有情绪都憋在心里。而且,这本书也强调了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榜样作用。它告诉我们,我们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让我意识到,想要培养一个情绪稳定的孩子,首先我自己要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本关于自我修养的书。
评分作为一名一直以来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摸索前行的家长,我收到这本书时,内心其实是带着一丝期待的。封面上“亲子关系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密码”这句话,直击了许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孩子未来的模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现在如何与他们相处,如何去建立和维护这份独一无二的联结。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提供了一个可能更清晰的导航图。翻开书页,我首先被作者那种温暖而有力的叙述风格所吸引,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关于如何倾听孩子内心的部分。我们常常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安排日程,却忽略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沟通,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是看见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情感需求。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都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可以直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方法。我尝试着在与孩子交流时,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发现孩子似乎也变得更愿意敞开心扉了。而且,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有着细致的分析,这让我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与孩子相处的分寸,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和摩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看见孩子的优点”这一章节,它提醒我,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不足,而是要善于发现和赞美他们闪光点,这对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做”,更是关于“为什么这样做”,它深入剖析了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让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育儿方式。
评分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平时除了在学校与学生打交道,回到家也面临着如何与自己的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问题。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着重强调了亲子关系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作者提出的“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一章节,让我印象深刻。它深入探讨了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育儿方式,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形成和行为习惯。这促使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去,以及那些可能还没有完全解决的个人问题。书中提供的“家庭系统观”,让我看到了亲子关系不仅仅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简单互动,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这本书帮助我理解,要改变孩子的问题,往往需要先改变家庭的互动模式,甚至改变父母自身的认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它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的优势,发现他们的潜能,并引导他们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与我平日在教育中倡导的“以生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鼓励性对话”的范例,这些对话充满了力量和智慧,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和家庭和谐的指导手册,它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可能性。
评分我是一个对育儿理论和实践都颇有研究的家长,平时会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和文章。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出的“密码”这一概念,这让我觉得它可能蕴含了一些能够破解亲子关系难题的钥匙。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它确实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亲子互动。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一些育儿技巧,而是着重探讨了亲子关系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依恋理论”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书中详细阐述了安全型依恋对孩子未来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以及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安全型依恋的具体方法。这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我曾经困惑的问题,比如孩子为何会表现出某些行为,原来都与早期的依恋模式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父母的自我成长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把问题归咎于孩子,但这本书却引导我反思自身的情绪模式、沟通风格以及潜在的童年创伤。它鼓励我们作为父母,也要持续学习和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影响孩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引用的一些心理学研究案例,这些案例非常有说服力,让我对书中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语言也比较专业,但又不失可读性。对于那些希望从理论层面深入理解亲子关系的家长,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好的选择。它帮助我将零散的育儿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育儿框架。
评分内容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写得不好,全是说教
评分到货速度真快
评分写得不好,全是说教
评分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
评分这本书写得太好了,能从里面学到很多,书质量好,值得拥有,好评
评分已经收到货,对我好有用
评分写得不好,全是说教
评分学习和儿子建立正确的沟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