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恶作剧: 来自哈佛的搞笑诺贝尔奖2001-2011

科学恶作剧: 来自哈佛的搞笑诺贝尔奖2001-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耀俊 著
图书标签:
  • 搞笑诺贝尔奖
  • 科学
  • 幽默
  • 恶作剧
  • 哈佛大学
  • 科普
  • 创新
  • 奇思妙想
  • 实验
  • 趣味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141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027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创始人亲笔记录 以幽默向科学致敬.糅合严肃知识与奇葩日常,探秘“乍看之下很好笑,实则发人深省”的无数个“不大可能”“搞笑”并非无厘头,“搞科学”才好玩。
  ★本书以科学界中备受瞩目的搞笑诺贝尔奖的各种新奇的奖项为核心,记录了那些看似不正经却饱含科学精神的发明。
  ★细细品味搞笑诺贝尔奖风靡全球的巨大魅力,也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些科学家。其实,科学家也有幽默感,只是我们很少见识到罢了。
  1、诺贝尔奖自1901年诞生以来,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尤其是科学家心目中较为高的荣誉,当然奖金也是较为高的。但是诺贝尔奖诞生90年后,1991年另一项诺 贝尔奖横空出世了!马克·亚伯拉罕是美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邓时全球新闻》和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的节目《生活在地球上》的主持人,1991年接手几乎停刊 的《不可思议研究年鉴》(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成功举办首届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 Prize)颁奖典礼。
  2、为了向正统诺贝尔奖表达无限的崇高敬意,搞笑诺贝尔奖都会抢先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之前的一到两周内举行,颁发的十个奖项中既包括物理学、化学、和平等诺贝尔传统奖项,也增加了工程等奖项。每年10月,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在哈佛大学举办。
  3、搞笑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内隐含如此重要的观念——只关注人物的行为本身,而不做价值判断,既不说获奖人的发明或行为有益,也不说它有害,大部分的获奖人并不会对获奖感到难堪或被羞辱,许多人甚至极力争取获得这一奖项。
  4、每一项被搞笑诺贝尔奖选中的成就都能让人或是开怀大笑,或是惊讶摇头。你千万别嘲笑这些看上去荒诞离奇的研究,许多获奖者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科学家,其 中不乏哈佛、剑桥、牛津等名校教授,相关搞笑研究也有一部分发表在《自然》、《科学》等具有国际声望的学术杂志上。看来,搞笑诺贝尔奖的“搞笑”并非 纯粹的无厘头,搞笑也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

内容简介

  

  ★搞笑诺贝尔奖授予那些做过某件异常愚笨的事情,却能启发思想的人们,他们取得的成就无法也不应该被盗取。每一项被搞笑诺贝尔奖选中的成就都能让人或是开怀大笑,或是惊讶摇头。
  ★搞笑诺贝尔奖评选标准:若只是几个无聊的人自娱自乐,搞出个山寨版诺贝尔奖,当然不会获得如此大的声望。事实是几乎所有的主流科学媒体和科学家都对《不可思议研究年鉴》及搞笑诺 贝尔奖充满了热情和赞誉。每届搞笑诺贝尔奖颁奖时,《泰晤士报》、《自然》、《柳叶刀》等世界主流纸媒体均作详细报道,主流电视媒体也开始直播颁奖盛况, 全球这些严肃的媒体、批评家、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一本正经地参与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
  本书内容如:
  年轻人都爱抠鼻子吗?蝌蚪尝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狗狗也有洗澡机?动物也有语言翻译器?
  秃头也有梳头法则?生物都玩同性恋?
  ……
  本书以科学界大名鼎鼎的“搞笑诺贝尔奖”为内容主体,在搞笑同时又搞科学的理念上,传递出实用的科学讯息:
  那些注定要赢得“搞笑诺贝尔奖”的人,
  常常有非常奇异的想法,
  他们不会只是信誓旦旦,
  还会迅速地投入行动。

作者简介

  李耀俊,广西民族大学理学院物理实验中心主任、副教授。博识多闻,幽默睿智。
  近年来主导并参与了多个科学研究与实践项目: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2009年广西民族大学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大学物理专题学习网站建设——2009年广西民族大学CAI项目;
  民族地区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实证培养研究——2009年广西教育厅课题;
  民族院校大学物理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实践——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目录

第1章 2001年获奖项目
公众卫生学奖:安德雷德、斯里哈瑞 / 002
和平奖:魏留玛斯·马里诺斯卡斯 / 007
经济学奖:耶尔·斯莱姆罗德、  
德沃依切赫·科普齐克 / 008
科技奖:约翰·基奥、澳大利亚专利局 / 010
生物学奖:巴克·韦默 / 014
天体物理学奖:冯·伊姆佩夫妇 / 017
心理学奖:劳伦斯·谢尔曼 / 019
文学奖:约翰·理查兹 / 020
物理学奖:戴维·施密特 / 021
医学奖:彼得·巴斯 / 022
第2章 2002年获奖项目
医学奖:克里斯·迈玛努斯 / 026
物理学奖:阿德·莱克希 / 029
健康卫生奖:厄度安多·西古拉 / 032
文学奖:维奇·希尔瓦、戴维·克雷那 / 034
数学奖:斯里库玛、勒马兰 / 035
生物学奖:巴比尔、帕克斯顿、鲍尔、蒂姆 / 037
交叉科学奖:卡尔·库斯泽尼科 / 039
化学奖:提奥·格雷 / 040
和平奖:日本多美公司 / 042
经济学奖:安然等众多公司高管 / 044
第4章 2004年获奖项目
工程学奖:史密斯父子 / 068
公共卫生奖:吉利安·克拉克 / 071
和平奖:井上大佑 / 074
化学奖:可口可乐公司 / 077
经济学奖:梵蒂冈 / 079
生物学奖:威尔逊、劳伦斯、巴蒂、威尔伯格、斯特伯格 / 080
物理学奖:拉梅什、迈克尔·特维 / 083
心理学奖:丹尼尔·西蒙斯、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 / 085
医学奖:斯蒂文·斯塔克、詹姆斯·冈德莱克 / 086
文学奖:美国裸体主义者研究图书馆 / 088
第3章 2003年获奖项目
工程奖:斯特拉普、爱德华·墨菲、乔治·尼克斯 / 046
和平奖:拉尔·比哈利 / 049
化学奖:管濑信雄 / 050
交叉科学研究奖: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科学家 / 051
经济学奖:卡尔·施瓦泽勒、列支敦士登 / 054
生物学奖:莫伊莱克 / 055
文学奖:约翰·特林考斯 / 059
物理学奖:澳大利亚科学家 / 060
心理学奖:卡普拉、巴巴兰·贝妮 / 063
医学奖:伦敦大学 / 064
第5章 2005年获奖项目
和平奖:克莱尔·兰德、彼德·希蒙斯 / 090
化学奖:爱德华·卡斯勒、布赖恩·盖蒂尔芬格 / 093
经济学奖:格里·兰达 / 096
流体力学奖:维克多·比诺、约瑟夫·加尔 / 097
农业历史奖:詹姆斯·沃特森 / 100
生物学奖: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生物学家 / 103
文学奖:尼日利亚 / 105
物理学奖:约翰·曼斯顿 / 108
医学奖:格雷格·米勒 / 111
营养学奖:中村义郎 / 113
第6章 2006年获奖项目
和平奖:霍华德·斯塔普立顿 / 118
鸟类学奖:伊万·施瓦布、菲利普·梅 / 121
化学奖: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科学家 / 124
生物学奖:巴特诺尔斯、路德·琼 / 125
声学奖:林·哈尔帕、兰多夫·布莱克、  
詹姆斯·西林布兰德 / 128
数学奖:尼克·斯文森、皮尔斯·巴恩斯 / 130
物理学奖:巴塞尔·奥多利、塞巴斯蒂安·卢科奇 / 131
医学奖:弗朗西斯·法斯梅尔 / 132
营养学奖:两位科威特的科学家 / 135
文学奖:丹尼尔·欧彭海默 / 137
第7章 2007年获奖项目
飞行学奖:阿根廷研究小组 / 140
和平奖:美国空军研究所 / 142
化学奖:山本麻由 / 144
经济学奖:谢国桢 / 147
生物学奖:约翰纳·布鲁斯维克 / 148
物理学奖:马哈德万、恩里克·维拉布兰卡 / 150
医学奖:布莱恩·维特康伯、丹·梅耶 / 151
营养学奖:布莱恩·瓦辛克 / 154
语言学奖: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 / 156
文学奖:戈琳达·布朗 / 158
第8章 2008年获奖项目
和平奖:瑞士联邦非人类生物科技伦理委员会 / 160
化学奖:德波拉·安德森、洪传岳 / 163
经济学奖:米勒、泰伯、乔丹 / 167
考古学奖:巴西圣保罗大学 / 169
认知科学奖:中垣俊之、山田裕康、小林亮、石黑章夫 / 170
生物学奖:法国土鲁斯国家兽医学院科学家 / 172
营养学奖:赞比尼、查尔斯·斯彭斯 / 174
文学奖:戴维·希姆斯 / 175
物理学奖:多莱恩·雷默、道格拉斯·史密斯 / 177
医学奖:丹阿力 / 179
第9章 2009年获奖项目
公共卫生奖:艾莱娜·博德纳尔 / 182
文学奖:爱尔兰国家警察 / 184
和平奖:史蒂芬、罗斯、拉尔斯、塔利、彼特 / 185
化学奖:莫拉莱斯·奥帕帝加·卡斯特罗 / 188
生物学奖:日本与中国科学家 / 192
兽医学奖:凯瑟琳·道格拉斯、皮特·罗林森 / 195
数学奖:戈诺 / 198
物理学奖:美国科学家 / 199
医学奖:唐纳德·昂格尔 / 202
经济学奖:四家冰岛银行行长 / 205
第10章 2010年获奖项目
工程学奖:英国科学家 / 208
公共卫生奖:马里兰工业卫生与安全办公室科学家 / 210
管理学奖:意大利塔尼亚大学 / 212
和平奖:英国科勒大学 / 214
经济学奖:贝尔·斯特恩斯、梅瑞尔·林奇 / 216
化学奖:MIT科学家 / 217
生物学奖:张礼标 / 220
物理学奖:新西兰科学家 / 223
运输规划奖:中垣俊之 / 226
医学奖: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科学家 / 228
第11章 2011年获奖项目
数学奖:一群预言家 / 232
公共安全奖:约翰·桑得拉斯 / 236
和平奖:佐卡斯 / 237
化学奖:田岛幸信 / 238
生理学奖:安娜·威尔金森 / 241
生物学奖:达利尔·葛文、大卫·伦茨 / 244
文学奖:约翰·佩里 / 246
物理学奖:菲利普·佩林、西里尔·佩罗特 / 248
心理学奖:卡尔哈尔法·泰根 / 249
医学奖:马修·路易斯 / 251











精彩书摘

  医学奖:弗朗西斯·法斯梅尔
  ——手指按摩屁股治愈打嗝
  打嗝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因膈肌痉挛收缩而引起。膈肌每次平稳地收缩时我们的肺部便吸入一口气,由于它由脑部呼吸中枢控制,膈肌会有规律地活动,我们的呼吸完全自主运作,不需要时常记着怎样呼吸。打嗝时横膈肌不由自主地收缩,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之间的裂隙骤然收窄,引起奇怪的声响。引起打嗝的原因有多种,包括胃、食管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外界物质、生化、物理刺激等。比如进入胃内的空气过多而自口腔溢出,神经因素(如迷走神经兴奋、幽门痉挛)、饮食习惯不良(如进食、饮水过急)、吞咽动作过多(如口涎过多或过少时)等。打嗝若由胃肠神经官能症、胃肠道慢性疾病引起的胃蠕动减弱所致,则发病率频繁且不易治疗。
  美国田纳西大学的弗朗西斯教授接待了一位打了3天嗝也无法停下来的倒霉患者,尝试了各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惊吓、喝水、拉出病人的舌头让其呕吐。在种种尝试都失败后,他们意外地将手指插入病人肛门并进行圆周运动按摩,成功使病人停止了打嗝。尽管几个小时以后病人有所复发,但再次采用直肠按摩法后,病人迅速停止打嗝且再没有复发。他们将治疗过程详细地进行了记录:用手指深入病人肛门按摩其
  直肠,进行缓慢的圆周运动,病人打嗝的频率立即开始减慢,并在30秒内完全停止打嗝。他们将这一重要成果发表在《内科医学年报》上,提醒所有的同行们:当遇到不断打嗝的病人时不妨先采用直肠按摩法,再尝试其他药物治疗。
  搞笑随想:乏味的屁事
  (1)屁味鉴定员:胃肠病学家迈克尔·莱维特专门鉴定人们放屁的味道,他的工作程序堪称一丝不苟。16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吃下斑豆,他将一小根塑料收集管插进他们的肛门。在每一次奇怪的声响之后,莱维特将收集到的气体注入多个独立的容器中,严格保证屁味的完整性。这时专业的屁味鉴定员出场,他们坐在至少100个样本前,每次打开一个容器的盖子用力吸入其中的气体。当他们的面部表情因为痛苦而抽搐时,他们已经鉴定出哪一种屁味最令人难受。莱维特说:“粪便气味、屁味以及口气都是肠胃健康的重要标志,例如硫化氢就是一种对哺乳动物来说极端有害的气体,有可能导致溃疡性结肠炎和其他疾病。”
  (2)大便样本分析员:维吉尼亚理工学院教授塔西·威尔金斯和戴维·利耶里从事导致疟疾的梭状芽孢杆菌研究,他们分析过无数疟疾病患者的粪便,随后他们开办一家叫作“科技实验室”的公司,专门制造分析粪便的工具。现在“科技实验室”有40名雇员,其中19人的工作就是在一个敞开的、肮脏的粪桶前对里边的东西进行分析,以便检测公司产品的效力。
  (3)粪肥化验员:在美国,动物每年几乎要排泄15亿吨粪便,其中90%来自牛。这些粪便中充满诸如弯曲杆菌(导致美国人患急性肠胃炎的头号病因)、沙门菌和大肠杆菌等肮脏的污染物。农民用粪便给土地施肥,如果粪便中含有大肠杆菌,那么蔬菜中自然而然也会有。佐治亚大学食品安全中心主任迈克尔·道尔说:“我们必须对大量粪便进行研究,如果你想得到粪便,你就必须伸手抓它。即使你戴上手套,排泄物的臭味还是会蔓延至你的皮肤。”
  正牌诺贝尔奖:幽门螺旋杆菌与胃溃疡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表彰他们于1982年共同发现导致胃溃疡和消化性溃疡的幽门螺旋杆菌。1982年为了验证细菌致病理论,马歇尔服用包含幽门螺旋
  杆菌的混合物,一周后他患了严重胃病。实验室检验和活组织检查都证明他已被这种细菌感染,出现胃炎症。马歇尔服用铋和抗生素混合物根除这种细菌感染,证明抗生素能治疗胃炎。
  语言学奖: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
  ——老鼠听写文学
  为了寻求人类婴儿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相似性,以便更好地确定语言的进化起源,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研究者挑战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课题。他们的报告《老鼠分辨倒着读和用不同语言读的句子的能力》,发表在由美国心理协会出版的《实验心理学:动物行为过程》杂志上。
  科学家对64只成年雄性老鼠进行实验,之所以使用荷兰语和日语,是因为这两种语言曾在以前的相似实验中使用过,并且在文字、节奏以及结构等方面的运用上存在巨大差异。研究人员用食物做诱饵,训练老鼠对荷兰语或日语做出反应。老鼠被分成4组,一组总是听从本地人口中说出的每种语言,另一组则“聆听”合成的语言,第三组听不同讲话者所说不同语言中的句子,第四组听回放的两种语言。实验显示因对日语有反应而受到食物奖励的老鼠对荷兰语无动于衷,而被训练记住荷兰语的老鼠则对日语没有反应,这些老鼠都无法区别回放的日语和荷兰语。研究人员表示:“老鼠能区分一个讲话者说出的简单句子,但不能区分多个讲话者说出的简单句子,同时也不能区分不同人说出的多种语言。”
  他们的研究表明,在语言本身发展很早以前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便已在发展涉及语言运用的一些技能,这是第一次研究表明除人类和猴子外另一种动物也具有这项技能。研究人员在报告中写道:“这些发现与来自成年人、新生儿和棉冠狨猴的数据具有显著的相似之处。老鼠能追踪在人类语言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某种信息,这真是了不起的发现。”科研人员透露说,这项研究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探索人类运用在语言上的能力,看看其中哪些能力是与其他动物共享,哪些是人类独有,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语言在人类进化中所起的作用。
  正牌诺贝尔奖:弗里希研究蜜蜂
  德国慕尼黑大学动物研究所弗里希教授对蜜蜂的舞蹈语言进行深入观察和研究,发现蜜蜂通过形体的动作来表示食源的质量、距离和方位。由于对生物个体和社会行为模式的建立和阐述,弗里希荣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前言/序言

  毫无疑问,诺贝尔奖自1901年诞生以来,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尤其是科学家心目中最高的荣誉,当然奖金也是最高的。但是诺贝尔奖诞生90年后,1991年另一项诺贝尔奖横空出世了!马克·亚伯拉罕是美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邓时全球新闻》和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的节目《生活在地球上》的主持人,1991年接手几乎停刊的《不可思议研究年鉴》(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成功举办首届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 Prize)颁奖典礼。
  马克·亚伯拉罕谈及创办搞笑诺贝尔奖的动因时说,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有所成就,或者至少做成过某些事情,然而他们
  却从未被授予过任何风光的奖项。如果有人赢得一个这样的奖项,这将向研究者本人及所有其他人表明:你已经做成了某件事情。那件事情是什么,可能比较难以解释,甚至完全无法解释。正由于搞笑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内隐含如此重要的观念——只关注人物的行为本身,而不做价值判断,既不说获奖人的发明或行为有益,也不说它有害,大部分的获奖人并不会对获奖感到难堪或被羞辱,许多人甚至极力争取获得这一奖项。每一届颁奖典礼,都有众多的获奖人自费前往参加并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就如那些科学伟人在真正的诺贝尔颁奖仪式上发表演说一样,只是听起来更有趣。正如马克·亚伯拉罕所言:有些独特的念头,只有特定的某个人才会有,这些“Ig创作者”就和爱因斯坦或牛顿一样,是独一无二的。
  搞笑诺贝尔奖授予那些做过某件异常愚笨的事情,却能启发思想的人们,他们取得的成就无法也不应该被盗取。每一项被搞笑诺贝尔奖选中的成就都能让人或是开怀大笑,或是惊讶摇头。你千万别嘲笑这些看上去荒诞离奇的研究,许多获奖者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科学家,其中不乏哈佛、剑桥、牛津等名校教授,相关搞笑研究也有一部分发表在《自然》、《科学》等具有国际声望的权威学术杂志上。看来,搞笑诺贝尔奖的“搞笑”并非纯粹的无厘头,搞笑也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
  一种激励力量。学术探究需要智慧、刻苦和严谨,也需要幽默、愉悦和放松。
  充满喜剧感的颁奖典礼
  为了向正统诺贝尔奖表达无限的崇高敬意,搞笑诺贝尔奖都会抢先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之前的一到两周内举行,颁发的十个奖项中既包括物理学、化学、和平等诺贝尔传统奖项,也增加了工程等奖项。每年10月,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在哈佛大学举办。尽管获奖者前去哈佛大学的旅费需要自理,可对许多人来讲是值得的。1200多人站在一个豪华的大厅内,用热情的掌声和随手抛向空中的纸飞机,隆重地欢迎获奖者。在别具一格的典礼上,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亲自给新评选的搞笑诺贝尔奖获奖者颁奖。
  颁奖活动通常由气质高雅的年长女性负责致辞,她的讲话从头到尾都是“欢迎、欢迎”的话语。在盛大的观众入场式上,各种名称的观众代表团列队进入。颁奖活动进行到某一阶段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约会”的比赛便正式开始,将有一位观众幸运地赢得和一位正牌诺贝尔奖得主约会的宝贵机会。自1996年开始,每一年都编写一个小剧目,由专业歌剧演唱家和几位正牌诺奖得主共同演出,1997年首次公演的剧目包括《卡布姆·格罗索Ⅱ》(讲述宇宙大爆炸的故事,五位正牌诺奖获得者扮演亚原子)。
  搞笑诺贝尔奖评选标准
  若只是几个无聊的人自娱自乐,搞出个山寨版诺贝尔奖,当然不会获得如此大的声望。事实是几乎所有的主流科学媒体和科学家都对《不可思议研究年鉴》及搞笑诺贝尔奖充满了热情和赞誉。每届搞笑诺贝尔奖颁奖时,《泰晤士报》、《自然》、《柳叶刀》等世界主流纸媒体均作详细报道,主流电视媒体也开始直播颁奖盛况,全球这些严肃的媒体、批评家、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一本正经地参与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
  在亚伯拉罕看来,虽然起初这个奖项确实存在恶搞的成分,主要讽刺一些不可信甚至伪科学的研究。但随着其名气越来越大,对于“实用性或具有科研意义”的科学成果的认同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波士顿环球报》评价说:经过20年的发展,搞笑诺贝尔奖的野心越来越大了,如今这个奖项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讽刺,而是着眼于幽默和实用。1986年诺贝尔奖得主杜德雷·海什巴赫撰文说,搞笑诺贝尔奖的一大贡献是“刺激更多的人对科学产生兴趣,并知道我们不是一群超级书呆子”。这或许是那些真正的诺奖得主参与搞笑诺贝尔奖的原因,他们不仅加入搞笑诺贝尔奖管理委员会参与评选,还会在颁奖典礼上用各种方式逗乐。要知道,他们都是免费接受邀请的。
  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伊·格劳伯的任务是打扫会场的卫生。十多年来,罗伊总会头戴草帽、身背扫把,在典礼最后出场。不过2005年他遗憾地缺席搞笑诺贝尔奖颂奖典礼,那一年他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得真正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得不飞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大厅领取奖状和证书。2000年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海姆,凭借“石墨烯成就”荣获2010年正牌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现今唯一的“双料诺贝尔奖”得主。
  搞笑诺贝尔奖档案
  英文名称:Ig Nobel Prize.
  首届:1991年举行。
  主办单位:《科学》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鉴》。
  颁奖地点:哈佛大学。
  奖品:廉价材料制成的手工艺品一个。
  搞笑诺贝尔奖管理委员会成员:由《不可思议研究年鉴》的编辑们、科学家(包括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记者和来自多个国家的各个领域的精英组成。
  赢得一个奖项的官方标准:搞笑诺贝尔奖授予“取得了无法也不应该被盗取的成就的人”。
  赢得一个奖项的非官方标准:获奖成就必须既愚不可及又启发思想。
  谁有权进行提名:任何人。
  谁有资格获奖: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各种各样的人,只要得到奇思妙想,并且发誓去把它们付诸实践。那些注定要赢得搞笑诺贝尔奖的人,常常有非常奇异的想法,他们不会只是信誓旦旦,还会迅速地采取行动。
  范畴:一旦获奖者被选定,每一个奖项将在一个特定的范畴颁发。在有些范畴(如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和平、经济学等)中,每年都有获奖者;而其他一些范畴(安全工程、环保等)则专门为迎合某一具体的成就和(或)一项具体成就的特殊本质而创立。
  如何通过邮寄方式进行提名:收集可以说明被提名者是个怎样的人,以及他已经取得成就的信息。请附上足够多的信息,以便裁判能够立刻对为何这位候选人值得获取搞笑诺贝尔奖一目了然。同时标明如果裁判需要了解更多有关信息时,可以在哪儿找到它们,包括如何能够与这位被提名者取得联系。可以通过邮寄或发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提名。
  地址:CambridgeMA02238USA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02238。
  从1991年举办至今,搞笑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21个年头,它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加。近年来国内不少媒体也开始报道搞笑诺贝尔奖的新闻,但还没有全面介绍搞笑诺贝尔奖成果的出版物。
  在这21年中,将近200项科学成果被授予搞笑诺贝尔奖。搞笑诺贝尔奖和正牌诺贝尔奖最大的区别在于获奖者们解决的问题:一个正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解决的是一个困扰了科学界很久的问题;而一个搞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许只是花了几个星期,解决了一个他自己很想知道答案的问题。例如,有人不辞辛劳地训练鸽子成功地把毕加索的画与莫奈的画区别开来,有人致力于研究“洗浴时的门帘为什么总是向内飘扬”的问题。他们的工作为什么让人觉得好笑?是因为这些成就毫无价值,还是因为他们严肃认真的态度?毫无疑问,他们或许一辈子都得不了真正的诺贝尔奖,但是否应该同样对他
  们的努力保持敬意呢?
  依据获奖年份,把那些能够让我们哈哈大笑后认真思考的成果一一展示出来,细细品味搞笑诺贝尔奖风靡全球的巨大魅力,也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些科学家。其实,科学家也有幽默感,只是我们很少见识到罢了。


《科学恶作剧:来自哈佛的搞笑诺贝尔奖2001-2011》 探索科学边界的奇思妙想与非凡勇气 在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漫长旅程中,总有一些闪耀着独特智慧火花的瞬间,它们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挑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带来欢笑,更引发深刻的思考。本书,正是这样一本汇集了2001年至2011年间,那些最富想象力、最富幽默感,却又蕴含着严谨科学精神的研究成果的集结。它所呈现的,并非主流科学界惯常聚焦的宏大叙事,而是那些在看似“不正经”的探索中,触及了科学本质,甚至在不经意间推动了学科发展的精彩篇章。 想象一下,那些在寂静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为何会花费数年光阴去研究“为什么肥皂泡破裂时会形成复杂的图案”?又或者,是什么样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探究“猫是否能同时处于固体和液体状态”?这些问题,或许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有些荒诞,但正是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提问,构成了科学精神最迷人的侧面。它们代表着一种纯粹的好奇心,一种敢于挑战权威、挑战常识的勇气,以及一种不畏被嘲笑、勇于将“愚蠢”问题进行到底的决心。 本书所收录的,便是由“搞笑诺贝尔奖”——一个与诺贝尔奖并驾齐驱,却以其独特的幽默和启发性而闻名于世的奖项——所嘉奖的,那些来自全球顶尖学府,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科研人员的杰出工作。这些研究,并非徒劳的娱乐,而是以一种颠覆性的视角,审视着我们身边再熟悉不过的现象,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奥秘。它们提醒我们,科学并非总是严肃刻板,它同样可以充满乐趣,充满智慧,甚至充满艺术般的诗意。 跨越学科界限的智慧之光 本书所涵盖的研究领域之广泛,足以令人惊叹。从物理学的奇特现象,到化学的细微变化;从生物学的奥秘,到心理学的微妙之处;从工程学的巧妙设计,到医学的另类视角,乃至那些看似与科学毫不相关的社会学、经济学领域,都留下了这些“搞笑诺贝尔奖”得主的足迹。 例如,在物理学领域,你将了解到关于“引力波的直接探测”背后,那些看似荒诞的实验设计如何为人类理解宇宙的最深层奥秘铺平道路。你还会惊叹于科学家们如何用精密的仪器,去捕捉那些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扰动,以及这些观测如何颠覆了我们对时空本身的理解。这不仅仅是物理学的进步,更是人类探索宇宙边界的壮丽诗篇。 在化学领域,你会看到科学家们如何着迷于“茶壶倾倒时液体流动模式”的复杂性。这看似简单的日常动作,背后却蕴含着流体力学、表面张力等诸多复杂的物理化学原理。对这些细节的深入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物质运动规律的认知,也可能为设计更高效的流体输送系统提供灵感。 生物学的部分,则会让你对生命体的奇妙性有全新的认识。你或许会好奇,为什么有些生物会表现出如此令人费解的行为?例如,研究“企鹅的求偶方式”,或是探究“植物是否会因为听到音乐而生长得更快”。这些研究,看似是出于对自然界的纯粹好奇,但深入探究之下,却能揭示出生物进化的策略,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生命体对环境的复杂响应机制。它们可能为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甚至为开发新的生物技术提供意想不到的启示。 心理学和行为学领域的研究,则将目光投向了人类自身的内心世界。本书可能会呈现一些关于“人类对疼痛的感知”的独特实验,或是探讨“为什么人们在拥挤的房间里会更容易感染疾病”的心理学解释。这些研究,通过巧妙的设计,揭示了我们行为背后潜藏的心理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影响我们的生理健康和社会互动。它们提醒我们,理解人类自身,也是科学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学领域的研究,则展现了工程师们如何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那些看似“小而美”却至关重要的问题。例如,设计一种更便捷的“自动剥香蕉机”,或是研究“如何让电梯里的噪音最小化”。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发明,却能极大地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体现了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日常生活的价值。 挑战常规思维的深刻意义 “搞笑诺贝尔奖”之所以能够吸引全球的目光,其核心在于它所代表的“反常规”精神。它挑战了那些陈腐的观念,质疑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理论,鼓励人们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世界。这些研究,虽然在表面上可能充满幽默,甚至显得有些“离经叛道”,但其背后,往往蕴含着对科学方法的执着追求,对证据的严谨分析,以及对结论的审慎判断。 本书所介绍的研究,并非是“玩票”性质的科研,而是由真实的研究人员,在严谨的科学框架下进行的探索。他们或许是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研究,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所进行的实验、所分析的数据,都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将严肃的科学探究与轻松的表达方式相结合,才使得这些研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搞笑诺贝尔奖”的得主们,往往是一些在主流科学界不被重视,或者其研究领域过于狭窄的科学家。然而,正是这些“边缘”的研究,才最有可能突破学科的壁垒,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伟大的科学发现,并非只诞生于宏大的实验室和前沿的理论,也可能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在对“无聊”问题的执着探索中悄然孕育。 本书希望通过这些精彩的案例,向读者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科学的本质,在于好奇心,在于对未知的探索,在于挑战现状的勇气。它鼓励我们,不要害怕提出“愚蠢”的问题,不要局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要用开放的心态去拥抱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科学世界。 激发下一代科学家的灵感 对于未来的科学家而言,本书更是一本充满启发性的读物。它向年轻的探索者们展示了,科学可以有多么有趣,科学的道路可以有多么宽广。那些看似“无厘头”的研究,背后却隐藏着对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学科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实验设计的巧妙构思。 本书所呈现的,是科学精神中最纯粹、最动人的部分——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以及用智慧和勇气去理解世界的决心。它鼓励每一个拥有好奇心的读者,去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去思考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去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去解答内心的疑问。 “科学恶作剧”并非是对科学的亵渎,而是对科学最崇高的致敬。它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另一面——充满趣味,充满惊喜,充满智慧的光芒。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十年的时光,领略那些来自哈佛等世界顶尖学府的科学家们,如何以一种令人捧腹却又发人深省的方式,探索着科学的边界,挑战着我们的认知,并最终为人类的知识宝库贡献了那些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恶作剧”研究。 翻开本书,你将踏上一段充满智慧与欢笑的科学之旅。你将见证那些被“搞笑诺贝尔奖”嘉奖的奇思妙想,感受科学家们探索未知世界的非凡勇气,更将从中获得对科学本身的全新理解和深刻体悟。这是一场不容错过的,关于科学的别样盛宴,一次挑战你思维定势的精彩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娱乐消遣。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审视科学界的自我定位和公众形象。在充斥着各种宏大叙事和“改变世界”口号的时代,这本书敢于聚焦于那些边缘地带的努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它提醒我们,科学的进步往往是由无数个看似微不足道、甚至有些滑稽的尝试堆砌而成的。通过这些“搞笑”的案例,作者巧妙地解构了“科学权威”的神圣光环,让冰冷的实验室走向了更具人情味、更贴近人类本质的层面。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反思手册”,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如果一个研究能带来如此纯粹的快乐,哪怕它在实用性上几乎为零,它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种对价值体系的挑战,远比那些一本正经的说教来得深刻有力。它拓宽了我对“有意义”的定义,让我意识到,幽默感和好奇心,才是驱动人类探索宇宙最原始的燃料。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说,比我预想的要高明得多。我本以为这种“搞笑奖”的解读会走低俗的笑话路线,或者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猎奇事件,但事实是,作者(或者说这些奖项的组织者)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超的讽刺艺术。他们不是在嘲笑科学本身,而是在用一种近乎于学术审稿的严谨态度,去审视那些“差点意思”的研究,那种“差一点点就成功了”的微妙边界,才是笑点的精髓所在。文字的节奏感掌握得极佳,时而用一种非常正式的学术腔调来描述一个荒谬的实验结果,这种反差制造出来的喜剧效果是高级的,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妙处。阅读的过程中,我好几次因为笑出声而被家人侧目,但那种笑不是空洞的,而是伴随着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种流畅且充满智慧的文字编织,使得即便是不太了解特定领域背景的读者,也能通过作者的巧妙引导,轻松进入那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科学边缘地带。它成功地将科普的深度与幽默的广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人在笑声中反思,我们对“重要”和“无用”的评判标准,究竟有多么武断和主观。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似乎遵循了一种微妙的“无序中的秩序”。它没有采取简单的时间线索或者学科分类来推进,反而像是一个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小物件的百宝箱,每一页都可能开启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这种跳跃性反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新鲜感和探索欲。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的是关于“猫的平衡能力研究”还是“人类对气味记忆的深度挖掘”。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模拟了科学探索本身那种充满随机性和惊喜的本质。而且,它似乎非常注重案例之间的微妙呼应,有时候,隔了十几页的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研究,在深层次的逻辑结构上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精心的编排,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笑话集,更像是一部关于科学方法论的另类批判性教材。它通过展示“失败的、荒谬的、但又真实存在的”研究,反而更清晰地勾勒出了真正的科学突破是如何诞生的。对于我这种偏爱非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设计简直是太友好了,它允许我随时暂停,随时重启,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联系。

评分

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匠人精神”。比如,对于每一个被提及的奖项,它似乎都尽可能地保留了原始的摘要或者研究背景介绍,这种对原始材料的尊重,是确保其幽默效果不流于肤浅的关键。它没有对这些研究进行二次加工和过度渲染,而是让研究本身那些奇特的逻辑和措辞,自己去完成主要的喜剧任务。这种“让素材说话”的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扎实可信,不会让人有“作者为了搞笑而编造”的疑虑。此外,书中对于那些研究者的态度也充满了尊重——它赞扬了他们敢于去问那些“没人会问的蠢问题”的勇气。这种对探索精神的肯定,使得整本书的基调虽然是戏谑的,但核心却是积极和鼓舞人心的。它向所有心怀好奇但又害怕被主流嘲笑的人发出邀请:大胆地去探索那些看似无用的领域吧,因为说不定,你的下一个“愚蠢”尝试,正是通往全新视角的钥匙。这本书,就是一本关于“无用之用”的赞美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眼球了,色彩运用大胆又充满活力,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幽默和一丝不羁。我本来对“科学”这个词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跟枯燥、严谨挂钩,但看到“恶作剧”这三个字后,立刻就来了兴趣。这封面仿佛在对我耳语:“别担心,这可不是你想象中的教科书。” 我对这类将严肃知识与荒诞趣味相结合的作品一向情有独钟,总觉得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最不经意的笑料之中。这本书的排版也看得出来是用心了,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巧妙地融入了一些诙谐的小插图或者边框装饰,让翻页的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享受。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物有所值。我尤其欣赏它没有采用那种过度设计、花里胡哨的封面,而是通过精准的色彩和极简的符号,成功地传达了其核心精神——那就是用科学的严谨去解构和戏仿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规。我相信,光是这份视觉上的引导,就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定下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基调,让人迫不及待想打开看看,那些被诺贝尔委员会“认可”的奇葩成就究竟能有多么“有价值”。

评分

不错哦

评分

还没有看,书装订很好! 快递很好!都好!信任京东自营,一直在买,希望坚持做下去,越来越好!

评分

凑单买的看起来不怎么样

评分

给力,不错的商品和购物体验

评分

喜欢京东购物,希望一直坚持做正品

评分

评分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何厚铧

评分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

评分

很好,孩子爱不释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