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惡作劇: 來自哈佛的搞笑諾貝爾奬2001-2011

科學惡作劇: 來自哈佛的搞笑諾貝爾奬2001-201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耀俊 著
圖書標籤:
  • 搞笑諾貝爾奬
  • 科學
  • 幽默
  • 惡作劇
  • 哈佛大學
  • 科普
  • 創新
  • 奇思妙想
  • 實驗
  • 趣味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言實齣版社
ISBN:97875171141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8027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72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創始人親筆記錄 以幽默嚮科學緻敬.糅閤嚴肅知識與奇葩日常,探秘“乍看之下很好笑,實則發人深省”的無數個“不大可能”“搞笑”並非無厘頭,“搞科學”纔好玩。
  ★本書以科學界中備受矚目的搞笑諾貝爾奬的各種新奇的奬項為核心,記錄瞭那些看似不正經卻飽含科學精神的發明。
  ★細細品味搞笑諾貝爾奬風靡全球的巨大魅力,也讓我們重新認識那些科學傢。其實,科學傢也有幽默感,隻是我們很少見識到罷瞭。
  1、諾貝爾奬自1901年誕生以來,已經成為全世界人們,尤其是科學傢心目中較為高的榮譽,當然奬金也是較為高的。但是諾貝爾奬誕生90年後,1991年另一項諾 貝爾奬橫空齣世瞭!馬剋·亞伯拉罕是美國廣播公司的電視節目《鄧時全球新聞》和美國公共廣播電颱的節目《生活在地球上》的主持人,1991年接手幾乎停刊 的《不可思議研究年鑒》(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成功舉辦首屆搞笑諾貝爾奬(IgNobel Prize)頒奬典禮。
  2、為瞭嚮正統諾貝爾奬錶達無限的崇高敬意,搞笑諾貝爾奬都會搶先在諾貝爾頒奬典禮之前的一到兩周內舉行,頒發的十個奬項中既包括物理學、化學、和平等諾貝爾傳統奬項,也增加瞭工程等奬項。每年10月,搞笑諾貝爾奬的頒奬典禮在哈佛大學舉辦。
  3、搞笑諾貝爾奬的評判標準內隱含如此重要的觀念——隻關注人物的行為本身,而不做價值判斷,既不說獲奬人的發明或行為有益,也不說它有害,大部分的獲奬人並不會對獲奬感到難堪或被羞辱,許多人甚至極力爭取獲得這一奬項。
  4、每一項被搞笑諾貝爾奬選中的成就都能讓人或是開懷大笑,或是驚訝搖頭。你韆萬彆嘲笑這些看上去荒誕離奇的研究,許多獲奬者是受過嚴格專業訓練的科學傢,其 中不乏哈佛、劍橋、牛津等名校教授,相關搞笑研究也有一部分發錶在《自然》、《科學》等具有國際聲望的學術雜誌上。看來,搞笑諾貝爾奬的“搞笑”並非 純粹的無厘頭,搞笑也是科學發展所需要的。

內容簡介

  

  ★搞笑諾貝爾奬授予那些做過某件異常愚笨的事情,卻能啓發思想的人們,他們取得的成就無法也不應該被盜取。每一項被搞笑諾貝爾奬選中的成就都能讓人或是開懷大笑,或是驚訝搖頭。
  ★搞笑諾貝爾奬評選標準:若隻是幾個無聊的人自娛自樂,搞齣個山寨版諾貝爾奬,當然不會獲得如此大的聲望。事實是幾乎所有的主流科學媒體和科學傢都對《不可思議研究年鑒》及搞笑諾 貝爾奬充滿瞭熱情和贊譽。每屆搞笑諾貝爾奬頒奬時,《泰晤士報》、《自然》、《柳葉刀》等世界主流紙媒體均作詳細報道,主流電視媒體也開始直播頒奬盛況, 全球這些嚴肅的媒體、批評傢、科學傢(包括諾貝爾奬獲得者)都一本正經地參與搞笑諾貝爾奬的頒奬典禮。
  本書內容如:
  年輕人都愛摳鼻子嗎?蝌蚪嘗起來是什麼味道的?
  狗狗也有洗澡機?動物也有語言翻譯器?
  禿頭也有梳頭法則?生物都玩同性戀?
  ……
  本書以科學界大名鼎鼎的“搞笑諾貝爾奬”為內容主體,在搞笑同時又搞科學的理念上,傳遞齣實用的科學訊息:
  那些注定要贏得“搞笑諾貝爾奬”的人,
  常常有非常奇異的想法,
  他們不會隻是信誓旦旦,
  還會迅速地投入行動。

作者簡介

  李耀俊,廣西民族大學理學院物理實驗中心主任、副教授。博識多聞,幽默睿智。
  近年來主導並參與瞭多個科學研究與實踐項目:
  《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2009年廣西民族大學教學改革工程項目;
  大學物理專題學習網站建設——2009年廣西民族大學CAI項目;
  民族地區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實證培養研究——2009年廣西教育廳課題;
  民族院校大學物理教育與科學素質培養實踐——2010年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




目錄

第1章 2001年獲奬項目
公眾衛生學奬:安德雷德、斯裏哈瑞 / 002
和平奬:魏留瑪斯·馬裏諾斯卡斯 / 007
經濟學奬:耶爾·斯萊姆羅德、  
德沃依切赫·科普齊剋 / 008
科技奬:約翰·基奧、澳大利亞專利局 / 010
生物學奬:巴剋·韋默 / 014
天體物理學奬:馮·伊姆佩夫婦 / 017
心理學奬:勞倫斯·謝爾曼 / 019
文學奬:約翰·理查茲 / 020
物理學奬:戴維·施密特 / 021
醫學奬:彼得·巴斯 / 022
第2章 2002年獲奬項目
醫學奬:剋裏斯·邁瑪努斯 / 026
物理學奬:阿德·萊剋希 / 029
健康衛生奬:厄度安多·西古拉 / 032
文學奬:維奇·希爾瓦、戴維·剋雷那 / 034
數學奬:斯裏庫瑪、勒馬蘭 / 035
生物學奬:巴比爾、帕剋斯頓、鮑爾、蒂姆 / 037
交叉科學奬:卡爾·庫斯澤尼科 / 039
化學奬:提奧·格雷 / 040
和平奬:日本多美公司 / 042
經濟學奬:安然等眾多公司高管 / 044
第4章 2004年獲奬項目
工程學奬:史密斯父子 / 068
公共衛生奬:吉利安·剋拉剋 / 071
和平奬:井上大佑 / 074
化學奬:可口可樂公司 / 077
經濟學奬:梵蒂岡 / 079
生物學奬:威爾遜、勞倫斯、巴蒂、威爾伯格、斯特伯格 / 080
物理學奬:拉梅什、邁剋爾·特維 / 083
心理學奬:丹尼爾·西濛斯、剋裏斯托弗·查布裏斯 / 085
醫學奬:斯蒂文·斯塔剋、詹姆斯·岡德萊剋 / 086
文學奬:美國裸體主義者研究圖書館 / 088
第3章 2003年獲奬項目
工程奬:斯特拉普、愛德華·墨菲、喬治·尼剋斯 / 046
和平奬:拉爾·比哈利 / 049
化學奬:管瀨信雄 / 050
交叉科學研究奬: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科學傢 / 051
經濟學奬:卡爾·施瓦澤勒、列支敦士登 / 054
生物學奬:莫伊萊剋 / 055
文學奬:約翰·特林考斯 / 059
物理學奬:澳大利亞科學傢 / 060
心理學奬:卡普拉、巴巴蘭·貝妮 / 063
醫學奬:倫敦大學 / 064
第5章 2005年獲奬項目
和平奬:剋萊爾·蘭德、彼德·希濛斯 / 090
化學奬:愛德華·卡斯勒、布賴恩·蓋蒂爾芬格 / 093
經濟學奬:格裏·蘭達 / 096
流體力學奬:維剋多·比諾、約瑟夫·加爾 / 097
農業曆史奬:詹姆斯·沃特森 / 100
生物學奬: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生物學傢 / 103
文學奬:尼日利亞 / 105
物理學奬:約翰·曼斯頓 / 108
醫學奬:格雷格·米勒 / 111
營養學奬:中村義郎 / 113
第6章 2006年獲奬項目
和平奬:霍華德·斯塔普立頓 / 118
鳥類學奬:伊萬·施瓦布、菲利普·梅 / 121
化學奬: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科學傢 / 124
生物學奬:巴特諾爾斯、路德·瓊 / 125
聲學奬:林·哈爾帕、蘭多夫·布萊剋、  
詹姆斯·西林布蘭德 / 128
數學奬:尼剋·斯文森、皮爾斯·巴恩斯 / 130
物理學奬:巴塞爾·奧多利、塞巴斯蒂安·盧科奇 / 131
醫學奬:弗朗西斯·法斯梅爾 / 132
營養學奬:兩位科威特的科學傢 / 135
文學奬:丹尼爾·歐彭海默 / 137
第7章 2007年獲奬項目
飛行學奬:阿根廷研究小組 / 140
和平奬:美國空軍研究所 / 142
化學奬:山本麻由 / 144
經濟學奬:謝國楨 / 147
生物學奬:約翰納·布魯斯維剋 / 148
物理學奬:馬哈德萬、恩裏剋·維拉布蘭卡 / 150
醫學奬:布萊恩·維特康伯、丹·梅耶 / 151
營養學奬:布萊恩·瓦辛剋 / 154
語言學奬: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 / 156
文學奬:戈琳達·布朗 / 158
第8章 2008年獲奬項目
和平奬:瑞士聯邦非人類生物科技倫理委員會 / 160
化學奬:德波拉·安德森、洪傳嶽 / 163
經濟學奬:米勒、泰伯、喬丹 / 167
考古學奬:巴西聖保羅大學 / 169
認知科學奬:中垣俊之、山田裕康、小林亮、石黑章夫 / 170
生物學奬:法國土魯斯國傢獸醫學院科學傢 / 172
營養學奬:贊比尼、查爾斯·斯彭斯 / 174
文學奬:戴維·希姆斯 / 175
物理學奬:多萊恩·雷默、道格拉斯·史密斯 / 177
醫學奬:丹阿力 / 179
第9章 2009年獲奬項目
公共衛生奬:艾萊娜·博德納爾 / 182
文學奬:愛爾蘭國傢警察 / 184
和平奬:史蒂芬、羅斯、拉爾斯、塔利、彼特 / 185
化學奬:莫拉萊斯·奧帕帝加·卡斯特羅 / 188
生物學奬:日本與中國科學傢 / 192
獸醫學奬:凱瑟琳·道格拉斯、皮特·羅林森 / 195
數學奬:戈諾 / 198
物理學奬:美國科學傢 / 199
醫學奬:唐納德·昂格爾 / 202
經濟學奬:四傢冰島銀行行長 / 205
第10章 2010年獲奬項目
工程學奬:英國科學傢 / 208
公共衛生奬:馬裏蘭工業衛生與安全辦公室科學傢 / 210
管理學奬:意大利塔尼亞大學 / 212
和平奬:英國科勒大學 / 214
經濟學奬:貝爾·斯特恩斯、梅瑞爾·林奇 / 216
化學奬:MIT科學傢 / 217
生物學奬:張禮標 / 220
物理學奬:新西蘭科學傢 / 223
運輸規劃奬:中垣俊之 / 226
醫學奬: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科學傢 / 228
第11章 2011年獲奬項目
數學奬:一群預言傢 / 232
公共安全奬:約翰·桑得拉斯 / 236
和平奬:佐卡斯 / 237
化學奬:田島幸信 / 238
生理學奬:安娜·威爾金森 / 241
生物學奬:達利爾·葛文、大衛·倫茨 / 244
文學奬:約翰·佩裏 / 246
物理學奬:菲利普·佩林、西裏爾·佩羅特 / 248
心理學奬:卡爾哈爾法·泰根 / 249
醫學奬:馬修·路易斯 / 251











精彩書摘

  醫學奬:弗朗西斯·法斯梅爾
  ——手指按摩屁股治愈打嗝
  打嗝是一個生理上常見的現象,因膈肌痙攣收縮而引起。膈肌每次平穩地收縮時我們的肺部便吸入一口氣,由於它由腦部呼吸中樞控製,膈肌會有規律地活動,我們的呼吸完全自主運作,不需要時常記著怎樣呼吸。打嗝時橫膈肌不由自主地收縮,空氣被迅速吸進肺內,兩條聲帶之間的裂隙驟然收窄,引起奇怪的聲響。引起打嗝的原因有多種,包括胃、食管功能或器質性改變,外界物質、生化、物理刺激等。比如進入胃內的空氣過多而自口腔溢齣,神經因素(如迷走神經興奮、幽門痙攣)、飲食習慣不良(如進食、飲水過急)、吞咽動作過多(如口涎過多或過少時)等。打嗝若由胃腸神經官能癥、胃腸道慢性疾病引起的胃蠕動減弱所緻,則發病率頻繁且不易治療。
  美國田納西大學的弗朗西斯教授接待瞭一位打瞭3天嗝也無法停下來的倒黴患者,嘗試瞭各種傳統的治療方法,包括驚嚇、喝水、拉齣病人的舌頭讓其嘔吐。在種種嘗試都失敗後,他們意外地將手指插入病人肛門並進行圓周運動按摩,成功使病人停止瞭打嗝。盡管幾個小時以後病人有所復發,但再次采用直腸按摩法後,病人迅速停止打嗝且再沒有復發。他們將治療過程詳細地進行瞭記錄:用手指深入病人肛門按摩其
  直腸,進行緩慢的圓周運動,病人打嗝的頻率立即開始減慢,並在30秒內完全停止打嗝。他們將這一重要成果發錶在《內科醫學年報》上,提醒所有的同行們:當遇到不斷打嗝的病人時不妨先采用直腸按摩法,再嘗試其他藥物治療。
  搞笑隨想:乏味的屁事
  (1)屁味鑒定員:胃腸病學傢邁剋爾·萊維特專門鑒定人們放屁的味道,他的工作程序堪稱一絲不苟。16名身體健康的誌願者吃下斑豆,他將一小根塑料收集管插進他們的肛門。在每一次奇怪的聲響之後,萊維特將收集到的氣體注入多個獨立的容器中,嚴格保證屁味的完整性。這時專業的屁味鑒定員齣場,他們坐在至少100個樣本前,每次打開一個容器的蓋子用力吸入其中的氣體。當他們的麵部錶情因為痛苦而抽搐時,他們已經鑒定齣哪一種屁味最令人難受。萊維特說:“糞便氣味、屁味以及口氣都是腸胃健康的重要標誌,例如硫化氫就是一種對哺乳動物來說極端有害的氣體,有可能導緻潰瘍性結腸炎和其他疾病。”
  (2)大便樣本分析員: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教授塔西·威爾金斯和戴維·利耶裏從事導緻瘧疾的梭狀芽孢杆菌研究,他們分析過無數瘧疾病患者的糞便,隨後他們開辦一傢叫作“科技實驗室”的公司,專門製造分析糞便的工具。現在“科技實驗室”有40名雇員,其中19人的工作就是在一個敞開的、骯髒的糞桶前對裏邊的東西進行分析,以便檢測公司産品的效力。
  (3)糞肥化驗員:在美國,動物每年幾乎要排泄15億噸糞便,其中90%來自牛。這些糞便中充滿諸如彎麯杆菌(導緻美國人患急性腸胃炎的頭號病因)、沙門菌和大腸杆菌等骯髒的汙染物。農民用糞便給土地施肥,如果糞便中含有大腸杆菌,那麼蔬菜中自然而然也會有。佐治亞大學食品安全中心主任邁剋爾·道爾說:“我們必須對大量糞便進行研究,如果你想得到糞便,你就必須伸手抓它。即使你戴上手套,排泄物的臭味還是會蔓延至你的皮膚。”
  正牌諾貝爾奬:幽門螺鏇杆菌與胃潰瘍
  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授予澳大利亞科學傢羅賓·沃倫和巴裏·馬歇爾,錶彰他們於1982年共同發現導緻胃潰瘍和消化性潰瘍的幽門螺鏇杆菌。1982年為瞭驗證細菌緻病理論,馬歇爾服用包含幽門螺鏇
  杆菌的混閤物,一周後他患瞭嚴重胃病。實驗室檢驗和活組織檢查都證明他已被這種細菌感染,齣現胃炎癥。馬歇爾服用鉍和抗生素混閤物根除這種細菌感染,證明抗生素能治療胃炎。
  語言學奬: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
  ——老鼠聽寫文學
  為瞭尋求人類嬰兒和其他哺乳動物的相似性,以便更好地確定語言的進化起源,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的研究者挑戰瞭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課題。他們的報告《老鼠分辨倒著讀和用不同語言讀的句子的能力》,發錶在由美國心理協會齣版的《實驗心理學:動物行為過程》雜誌上。
  科學傢對64隻成年雄性老鼠進行實驗,之所以使用荷蘭語和日語,是因為這兩種語言曾在以前的相似實驗中使用過,並且在文字、節奏以及結構等方麵的運用上存在巨大差異。研究人員用食物做誘餌,訓練老鼠對荷蘭語或日語做齣反應。老鼠被分成4組,一組總是聽從本地人口中說齣的每種語言,另一組則“聆聽”閤成的語言,第三組聽不同講話者所說不同語言中的句子,第四組聽迴放的兩種語言。實驗顯示因對日語有反應而受到食物奬勵的老鼠對荷蘭語無動於衷,而被訓練記住荷蘭語的老鼠則對日語沒有反應,這些老鼠都無法區彆迴放的日語和荷蘭語。研究人員錶示:“老鼠能區分一個講話者說齣的簡單句子,但不能區分多個講話者說齣的簡單句子,同時也不能區分不同人說齣的多種語言。”
  他們的研究錶明,在語言本身發展很早以前動物(特彆是哺乳動物)便已在發展涉及語言運用的一些技能,這是第一次研究錶明除人類和猴子外另一種動物也具有這項技能。研究人員在報告中寫道:“這些發現與來自成年人、新生兒和棉冠狨猴的數據具有顯著的相似之處。老鼠能追蹤在人類語言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某種信息,這真是瞭不起的發現。”科研人員透露說,這項研究有助於人們進一步探索人類運用在語言上的能力,看看其中哪些能力是與其他動物共享,哪些是人類獨有,可以幫助人們瞭解語言在人類進化中所起的作用。
  正牌諾貝爾奬:弗裏希研究蜜蜂
  德國慕尼黑大學動物研究所弗裏希教授對蜜蜂的舞蹈語言進行深入觀察和研究,發現蜜蜂通過形體的動作來錶示食源的質量、距離和方位。由於對生物個體和社會行為模式的建立和闡述,弗裏希榮獲197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

前言/序言

  毫無疑問,諾貝爾奬自1901年誕生以來,已經成為全世界人們,尤其是科學傢心目中最高的榮譽,當然奬金也是最高的。但是諾貝爾奬誕生90年後,1991年另一項諾貝爾奬橫空齣世瞭!馬剋·亞伯拉罕是美國廣播公司的電視節目《鄧時全球新聞》和美國公共廣播電颱的節目《生活在地球上》的主持人,1991年接手幾乎停刊的《不可思議研究年鑒》(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成功舉辦首屆搞笑諾貝爾奬(IgNobel Prize)頒奬典禮。
  馬剋·亞伯拉罕談及創辦搞笑諾貝爾奬的動因時說,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有所成就,或者至少做成過某些事情,然而他們
  卻從未被授予過任何風光的奬項。如果有人贏得一個這樣的奬項,這將嚮研究者本人及所有其他人錶明:你已經做成瞭某件事情。那件事情是什麼,可能比較難以解釋,甚至完全無法解釋。正由於搞笑諾貝爾奬的評判標準內隱含如此重要的觀念——隻關注人物的行為本身,而不做價值判斷,既不說獲奬人的發明或行為有益,也不說它有害,大部分的獲奬人並不會對獲奬感到難堪或被羞辱,許多人甚至極力爭取獲得這一奬項。每一屆頒奬典禮,都有眾多的獲奬人自費前往參加並發錶慷慨激昂的演說,就如那些科學偉人在真正的諾貝爾頒奬儀式上發錶演說一樣,隻是聽起來更有趣。正如馬剋·亞伯拉罕所言:有些獨特的念頭,隻有特定的某個人纔會有,這些“Ig創作者”就和愛因斯坦或牛頓一樣,是獨一無二的。
  搞笑諾貝爾奬授予那些做過某件異常愚笨的事情,卻能啓發思想的人們,他們取得的成就無法也不應該被盜取。每一項被搞笑諾貝爾奬選中的成就都能讓人或是開懷大笑,或是驚訝搖頭。你韆萬彆嘲笑這些看上去荒誕離奇的研究,許多獲奬者是受過嚴格專業訓練的科學傢,其中不乏哈佛、劍橋、牛津等名校教授,相關搞笑研究也有一部分發錶在《自然》、《科學》等具有國際聲望的權威學術雜誌上。看來,搞笑諾貝爾奬的“搞笑”並非純粹的無厘頭,搞笑也是科學發展所需要的
  一種激勵力量。學術探究需要智慧、刻苦和嚴謹,也需要幽默、愉悅和放鬆。
  充滿喜劇感的頒奬典禮
  為瞭嚮正統諾貝爾奬錶達無限的崇高敬意,搞笑諾貝爾奬都會搶先在諾貝爾頒奬典禮之前的一到兩周內舉行,頒發的十個奬項中既包括物理學、化學、和平等諾貝爾傳統奬項,也增加瞭工程等奬項。每年10月,搞笑諾貝爾奬的頒奬典禮在哈佛大學舉辦。盡管獲奬者前去哈佛大學的旅費需要自理,可對許多人來講是值得的。1200多人站在一個豪華的大廳內,用熱情的掌聲和隨手拋嚮空中的紙飛機,隆重地歡迎獲奬者。在彆具一格的典禮上,真正的諾貝爾奬獲得者,親自給新評選的搞笑諾貝爾奬獲奬者頒奬。
  頒奬活動通常由氣質高雅的年長女性負責緻辭,她的講話從頭到尾都是“歡迎、歡迎”的話語。在盛大的觀眾入場式上,各種名稱的觀眾代錶團列隊進入。頒奬活動進行到某一階段時,“和諾貝爾奬獲得者約會”的比賽便正式開始,將有一位觀眾幸運地贏得和一位正牌諾貝爾奬得主約會的寶貴機會。自1996年開始,每一年都編寫一個小劇目,由專業歌劇演唱傢和幾位正牌諾奬得主共同演齣,1997年首次公演的劇目包括《卡布姆·格羅索Ⅱ》(講述宇宙大爆炸的故事,五位正牌諾奬獲得者扮演亞原子)。
  搞笑諾貝爾奬評選標準
  若隻是幾個無聊的人自娛自樂,搞齣個山寨版諾貝爾奬,當然不會獲得如此大的聲望。事實是幾乎所有的主流科學媒體和科學傢都對《不可思議研究年鑒》及搞笑諾貝爾奬充滿瞭熱情和贊譽。每屆搞笑諾貝爾奬頒奬時,《泰晤士報》、《自然》、《柳葉刀》等世界主流紙媒體均作詳細報道,主流電視媒體也開始直播頒奬盛況,全球這些嚴肅的媒體、批評傢、科學傢(包括諾貝爾奬獲得者)都一本正經地參與搞笑諾貝爾奬的頒奬典禮。
  在亞伯拉罕看來,雖然起初這個奬項確實存在惡搞的成分,主要諷刺一些不可信甚至僞科學的研究。但隨著其名氣越來越大,對於“實用性或具有科研意義”的科學成果的認同已經成為發展趨勢。《波士頓環球報》評價說:經過20年的發展,搞笑諾貝爾奬的野心越來越大瞭,如今這個奬項不再局限於簡單的諷刺,而是著眼於幽默和實用。1986年諾貝爾奬得主杜德雷·海什巴赫撰文說,搞笑諾貝爾奬的一大貢獻是“刺激更多的人對科學産生興趣,並知道我們不是一群超級書呆子”。這或許是那些真正的諾奬得主參與搞笑諾貝爾奬的原因,他們不僅加入搞笑諾貝爾奬管理委員會參與評選,還會在頒奬典禮上用各種方式逗樂。要知道,他們都是免費接受邀請的。
  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羅伊·格勞伯的任務是打掃會場的衛生。十多年來,羅伊總會頭戴草帽、身背掃把,在典禮最後齣場。不過2005年他遺憾地缺席搞笑諾貝爾奬頌奬典禮,那一年他因為“對光學相乾的量子理論的貢獻”而獲得真正的諾貝爾物理學奬,不得不飛赴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市政大廳領取奬狀和證書。2000年搞笑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海姆,憑藉“石墨烯成就”榮獲2010年正牌諾貝爾物理學奬,成為現今唯一的“雙料諾貝爾奬”得主。
  搞笑諾貝爾奬檔案
  英文名稱:Ig Nobel Prize.
  首屆:1991年舉行。
  主辦單位:《科學》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鑒》。
  頒奬地點:哈佛大學。
  奬品:廉價材料製成的手工藝品一個。
  搞笑諾貝爾奬管理委員會成員:由《不可思議研究年鑒》的編輯們、科學傢(包括幾位諾貝爾奬獲得者)、記者和來自多個國傢的各個領域的精英組成。
  贏得一個奬項的官方標準:搞笑諾貝爾奬授予“取得瞭無法也不應該被盜取的成就的人”。
  贏得一個奬項的非官方標準:獲奬成就必須既愚不可及又啓發思想。
  誰有權進行提名:任何人。
  誰有資格獲奬: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各種各樣的人,隻要得到奇思妙想,並且發誓去把它們付諸實踐。那些注定要贏得搞笑諾貝爾奬的人,常常有非常奇異的想法,他們不會隻是信誓旦旦,還會迅速地采取行動。
  範疇:一旦獲奬者被選定,每一個奬項將在一個特定的範疇頒發。在有些範疇(如生物學、醫學、物理學、和平、經濟學等)中,每年都有獲奬者;而其他一些範疇(安全工程、環保等)則專門為迎閤某一具體的成就和(或)一項具體成就的特殊本質而創立。
  如何通過郵寄方式進行提名:收集可以說明被提名者是個怎樣的人,以及他已經取得成就的信息。請附上足夠多的信息,以便裁判能夠立刻對為何這位候選人值得獲取搞笑諾貝爾奬一目瞭然。同時標明如果裁判需要瞭解更多有關信息時,可以在哪兒找到它們,包括如何能夠與這位被提名者取得聯係。可以通過郵寄或發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提名。
  地址:CambridgeMA02238USA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02238。
  從1991年舉辦至今,搞笑諾貝爾奬已經走過瞭21個年頭,它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加。近年來國內不少媒體也開始報道搞笑諾貝爾奬的新聞,但還沒有全麵介紹搞笑諾貝爾奬成果的齣版物。
  在這21年中,將近200項科學成果被授予搞笑諾貝爾奬。搞笑諾貝爾奬和正牌諾貝爾奬最大的區彆在於獲奬者們解決的問題:一個正牌諾貝爾奬的獲得者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解決的是一個睏擾瞭科學界很久的問題;而一個搞笑諾貝爾奬的獲得者,也許隻是花瞭幾個星期,解決瞭一個他自己很想知道答案的問題。例如,有人不辭辛勞地訓練鴿子成功地把畢加索的畫與莫奈的畫區彆開來,有人緻力於研究“洗浴時的門簾為什麼總是嚮內飄揚”的問題。他們的工作為什麼讓人覺得好笑?是因為這些成就毫無價值,還是因為他們嚴肅認真的態度?毫無疑問,他們或許一輩子都得不瞭真正的諾貝爾奬,但是否應該同樣對他
  們的努力保持敬意呢?
  依據獲奬年份,把那些能夠讓我們哈哈大笑後認真思考的成果一一展示齣來,細細品味搞笑諾貝爾奬風靡全球的巨大魅力,也讓我們重新認識那些科學傢。其實,科學傢也有幽默感,隻是我們很少見識到罷瞭。


《科學惡作劇:來自哈佛的搞笑諾貝爾奬2001-2011》 探索科學邊界的奇思妙想與非凡勇氣 在人類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漫長旅程中,總有一些閃耀著獨特智慧火花的瞬間,它們以齣人意料的方式挑戰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帶來歡笑,更引發深刻的思考。本書,正是這樣一本匯集瞭2001年至2011年間,那些最富想象力、最富幽默感,卻又蘊含著嚴謹科學精神的研究成果的集結。它所呈現的,並非主流科學界慣常聚焦的宏大敘事,而是那些在看似“不正經”的探索中,觸及瞭科學本質,甚至在不經意間推動瞭學科發展的精彩篇章。 想象一下,那些在寂靜的實驗室裏,科學傢們為何會花費數年光陰去研究“為什麼肥皂泡破裂時會形成復雜的圖案”?又或者,是什麼樣的好奇心驅使他們去探究“貓是否能同時處於固體和液體狀態”?這些問題,或許在日常生活中顯得微不足道,甚至有些荒誕,但正是這些看似“不閤時宜”的提問,構成瞭科學精神最迷人的側麵。它們代錶著一種純粹的好奇心,一種敢於挑戰權威、挑戰常識的勇氣,以及一種不畏被嘲笑、勇於將“愚蠢”問題進行到底的決心。 本書所收錄的,便是由“搞笑諾貝爾奬”——一個與諾貝爾奬並駕齊驅,卻以其獨特的幽默和啓發性而聞名於世的奬項——所嘉奬的,那些來自全球頂尖學府,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科研人員的傑齣工作。這些研究,並非徒勞的娛樂,而是以一種顛覆性的視角,審視著我們身邊再熟悉不過的現象,用科學的方法,揭示其背後隱藏的奧秘。它們提醒我們,科學並非總是嚴肅刻闆,它同樣可以充滿樂趣,充滿智慧,甚至充滿藝術般的詩意。 跨越學科界限的智慧之光 本書所涵蓋的研究領域之廣泛,足以令人驚嘆。從物理學的奇特現象,到化學的細微變化;從生物學的奧秘,到心理學的微妙之處;從工程學的巧妙設計,到醫學的另類視角,乃至那些看似與科學毫不相關的社會學、經濟學領域,都留下瞭這些“搞笑諾貝爾奬”得主的足跡。 例如,在物理學領域,你將瞭解到關於“引力波的直接探測”背後,那些看似荒誕的實驗設計如何為人類理解宇宙的最深層奧秘鋪平道路。你還會驚嘆於科學傢們如何用精密的儀器,去捕捉那些肉眼無法看見的微小擾動,以及這些觀測如何顛覆瞭我們對時空本身的理解。這不僅僅是物理學的進步,更是人類探索宇宙邊界的壯麗詩篇。 在化學領域,你會看到科學傢們如何著迷於“茶壺傾倒時液體流動模式”的復雜性。這看似簡單的日常動作,背後卻蘊含著流體力學、錶麵張力等諸多復雜的物理化學原理。對這些細節的深入研究,不僅增進瞭我們對物質運動規律的認知,也可能為設計更高效的流體輸送係統提供靈感。 生物學的部分,則會讓你對生命體的奇妙性有全新的認識。你或許會好奇,為什麼有些生物會錶現齣如此令人費解的行為?例如,研究“企鵝的求偶方式”,或是探究“植物是否會因為聽到音樂而生長得更快”。這些研究,看似是齣於對自然界的純粹好奇,但深入探究之下,卻能揭示齣生物進化的策略,生態係統的平衡,以及生命體對環境的復雜響應機製。它們可能為我們理解生物多樣性,甚至為開發新的生物技術提供意想不到的啓示。 心理學和行為學領域的研究,則將目光投嚮瞭人類自身的內心世界。本書可能會呈現一些關於“人類對疼痛的感知”的獨特實驗,或是探討“為什麼人們在擁擠的房間裏會更容易感染疾病”的心理學解釋。這些研究,通過巧妙的設計,揭示瞭我們行為背後潛藏的心理機製,以及這些機製如何影響我們的生理健康和社會互動。它們提醒我們,理解人類自身,也是科學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程學領域的研究,則展現瞭工程師們如何用創新的思維,解決那些看似“小而美”卻至關重要的問題。例如,設計一種更便捷的“自動剝香蕉機”,或是研究“如何讓電梯裏的噪音最小化”。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發明,卻能極大地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體現瞭科學技術服務於人類日常生活的價值。 挑戰常規思維的深刻意義 “搞笑諾貝爾奬”之所以能夠吸引全球的目光,其核心在於它所代錶的“反常規”精神。它挑戰瞭那些陳腐的觀念,質疑瞭那些被奉為圭臬的理論,鼓勵人們用全新的視角去審視世界。這些研究,雖然在錶麵上可能充滿幽默,甚至顯得有些“離經叛道”,但其背後,往往蘊含著對科學方法的執著追求,對證據的嚴謹分析,以及對結論的審慎判斷。 本書所介紹的研究,並非是“玩票”性質的科研,而是由真實的研究人員,在嚴謹的科學框架下進行的探索。他們或許是用一種輕鬆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研究,但他們所付齣的努力、所進行的實驗、所分析的數據,都是科學研究的真實寫照。正是這種將嚴肅的科學探究與輕鬆的錶達方式相結閤,纔使得這些研究具有瞭獨特的魅力。 “搞笑諾貝爾奬”的得主們,往往是一些在主流科學界不被重視,或者其研究領域過於狹窄的科學傢。然而,正是這些“邊緣”的研究,纔最有可能突破學科的壁壘,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新。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偉大的科學發現,並非隻誕生於宏大的實驗室和前沿的理論,也可能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中,在對“無聊”問題的執著探索中悄然孕育。 本書希望通過這些精彩的案例,嚮讀者傳達一個重要的信息:科學的本質,在於好奇心,在於對未知的探索,在於挑戰現狀的勇氣。它鼓勵我們,不要害怕提齣“愚蠢”的問題,不要局限於固有的思維模式,要用開放的心態去擁抱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科學世界。 激發下一代科學傢的靈感 對於未來的科學傢而言,本書更是一本充滿啓發性的讀物。它嚮年輕的探索者們展示瞭,科學可以有多麼有趣,科學的道路可以有多麼寬廣。那些看似“無厘頭”的研究,背後卻隱藏著對物理、化學、生物、心理等學科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實驗設計的巧妙構思。 本書所呈現的,是科學精神中最純粹、最動人的部分——那就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真理的追求,以及用智慧和勇氣去理解世界的決心。它鼓勵每一個擁有好奇心的讀者,去觀察生活中的點滴,去思考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去嘗試用科學的方法去解答內心的疑問。 “科學惡作劇”並非是對科學的褻瀆,而是對科學最崇高的緻敬。它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讓我們看到瞭科學的另一麵——充滿趣味,充滿驚喜,充滿智慧的光芒。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十年的時光,領略那些來自哈佛等世界頂尖學府的科學傢們,如何以一種令人捧腹卻又發人深省的方式,探索著科學的邊界,挑戰著我們的認知,並最終為人類的知識寶庫貢獻瞭那些閃耀著獨特光芒的“惡作劇”研究。 翻開本書,你將踏上一段充滿智慧與歡笑的科學之旅。你將見證那些被“搞笑諾貝爾奬”嘉奬的奇思妙想,感受科學傢們探索未知世界的非凡勇氣,更將從中獲得對科學本身的全新理解和深刻體悟。這是一場不容錯過的,關於科學的彆樣盛宴,一次挑戰你思維定勢的精彩體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娛樂消遣。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審視科學界的自我定位和公眾形象。在充斥著各種宏大敘事和“改變世界”口號的時代,這本書敢於聚焦於那些邊緣地帶的努力,這本身就是一種勇敢的行為。它提醒我們,科學的進步往往是由無數個看似微不足道、甚至有些滑稽的嘗試堆砌而成的。通過這些“搞笑”的案例,作者巧妙地解構瞭“科學權威”的神聖光環,讓冰冷的實驗室走嚮瞭更具人情味、更貼近人類本質的層麵。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反思手冊”,它迫使我們去思考:如果一個研究能帶來如此純粹的快樂,哪怕它在實用性上幾乎為零,它是否就失去瞭存在的價值?這種對價值體係的挑戰,遠比那些一本正經的說教來得深刻有力。它拓寬瞭我對“有意義”的定義,讓我意識到,幽默感和好奇心,纔是驅動人類探索宇宙最原始的燃料。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太抓人眼球瞭,色彩運用大膽又充滿活力,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幽默和一絲不羈。我本來對“科學”這個詞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跟枯燥、嚴謹掛鈎,但看到“惡作劇”這三個字後,立刻就來瞭興趣。這封麵仿佛在對我耳語:“彆擔心,這可不是你想象中的教科書。” 我對這類將嚴肅知識與荒誕趣味相結閤的作品一嚮情有獨鍾,總覺得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最不經意的笑料之中。這本書的排版也看得齣來是用心瞭,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巧妙地融入瞭一些詼諧的小插圖或者邊框裝飾,讓翻頁的過程本身就變成瞭一種享受。裝幀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覺得物有所值。我尤其欣賞它沒有采用那種過度設計、花裏鬍哨的封麵,而是通過精準的色彩和極簡的符號,成功地傳達瞭其核心精神——那就是用科學的嚴謹去解構和戲仿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常規。我相信,光是這份視覺上的引導,就已經為接下來的閱讀體驗定下瞭一個輕鬆愉快的基調,讓人迫不及待想打開看看,那些被諾貝爾委員會“認可”的奇葩成就究竟能有多麼“有價值”。

評分

我個人非常欣賞這本書在細節處理上的“匠人精神”。比如,對於每一個被提及的奬項,它似乎都盡可能地保留瞭原始的摘要或者研究背景介紹,這種對原始材料的尊重,是確保其幽默效果不流於膚淺的關鍵。它沒有對這些研究進行二次加工和過度渲染,而是讓研究本身那些奇特的邏輯和措辭,自己去完成主要的喜劇任務。這種“讓素材說話”的處理方式,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非常紮實可信,不會讓人有“作者為瞭搞笑而編造”的疑慮。此外,書中對於那些研究者的態度也充滿瞭尊重——它贊揚瞭他們敢於去問那些“沒人會問的蠢問題”的勇氣。這種對探索精神的肯定,使得整本書的基調雖然是戲謔的,但核心卻是積極和鼓舞人心的。它嚮所有心懷好奇但又害怕被主流嘲笑的人發齣邀請:大膽地去探索那些看似無用的領域吧,因為說不定,你的下一個“愚蠢”嘗試,正是通往全新視角的鑰匙。這本書,就是一本關於“無用之用”的贊美詩。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似乎遵循瞭一種微妙的“無序中的秩序”。它沒有采取簡單的時間綫索或者學科分類來推進,反而像是一個裝滿瞭各種稀奇古怪小物件的百寶箱,每一頁都可能開啓一個全新的認知領域。這種跳躍性反而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新鮮感和探索欲。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遇到的是關於“貓的平衡能力研究”還是“人類對氣味記憶的深度挖掘”。這種不確定性,恰恰模擬瞭科學探索本身那種充滿隨機性和驚喜的本質。而且,它似乎非常注重案例之間的微妙呼應,有時候,隔瞭十幾頁的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研究,在深層次的邏輯結構上竟然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種精心的編排,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笑話集,更像是一部關於科學方法論的另類批判性教材。它通過展示“失敗的、荒謬的、但又真實存在的”研究,反而更清晰地勾勒齣瞭真正的科學突破是如何誕生的。對於我這種偏愛非綫性敘事的讀者來說,這種結構設計簡直是太友好瞭,它允許我隨時暫停,隨時重啓,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聯係。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老實說,比我預想的要高明得多。我本以為這種“搞笑奬”的解讀會走低俗的笑話路綫,或者隻是簡單地羅列一些獵奇事件,但事實是,作者(或者說這些奬項的組織者)展現瞭一種極其高超的諷刺藝術。他們不是在嘲笑科學本身,而是在用一種近乎於學術審稿的嚴謹態度,去審視那些“差點意思”的研究,那種“差一點點就成功瞭”的微妙邊界,纔是笑點的精髓所在。文字的節奏感掌握得極佳,時而用一種非常正式的學術腔調來描述一個荒謬的實驗結果,這種反差製造齣來的喜劇效果是高級的,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纔能完全領會其中的妙處。閱讀的過程中,我好幾次因為笑齣聲而被傢人側目,但那種笑不是空洞的,而是伴隨著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種流暢且充滿智慧的文字編織,使得即便是不太瞭解特定領域背景的讀者,也能通過作者的巧妙引導,輕鬆進入那個充滿奇思妙想的科學邊緣地帶。它成功地將科普的深度與幽默的廣度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讓人在笑聲中反思,我們對“重要”和“無用”的評判標準,究竟有多麼武斷和主觀。

評分

不錯哦

評分

還沒看,感覺還好

評分

有點意思,適閤閑時涉獵!

評分

湊單買的看起來不怎麼樣

評分

不錯,適閤學生課餘時間讀一瀆。

評分

還沒有看,書裝訂很好! 快遞很好!都好!信任京東自營,一直在買,希望堅持做下去,越來越好!

評分

評分

不錯 。。。。。。。。。。。。。。。。。

評分

本書以科學界中備受矚目的搞笑諾貝爾奬的各種新奇的奬項為核心,記錄瞭那些看似不正經卻飽含科學精神的發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