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是自由的根本》编辑推荐:
1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认为胡适是“二十世纪影响力大也长久的学者和思想家”,熊培云说“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
2蒋介石、李敖、张颐武极为推崇的学者!
3胡适各个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演讲杂文合集,精编精校典藏版!
4作为学者和思想家,胡适的人格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本书完美呈现了胡适从青年到晚年的思想历程,及其读书治学、为人处世的大师风范!
《容忍是自由的根本》精选了胡适各个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演讲和杂文,涉及文化、教育、社会民生、个人修养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作为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胡适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学者和思想家,他为现代中国“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他的人格精神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勇向前。本书完美呈现了胡适从青年到晚年的思想历程,读者可从中感受到其读书治学、为人处世的大师风范。
胡适(1891—1962),
原名嗣穈,字适之,徽州绩溪人。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等职。
胡适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影响力最大也最长久的学者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者。他对文学、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著作宏丰,主要有《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等。
★胡适一直被认为是现代中国启蒙之父。
——《东方早报》
★我的结论是:他(胡适)是二十世纪影响力大也长久的学者和思想家。
——余英时
★温和而坚定,我对自己的描述是这样的——胡适也是这样的,他的态度一向温和,但同时他是个非常有底线的人。
——熊培云
★(胡适是)近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
——唐德刚
第一章
一语一辈子 |001
002 | 容忍与自由
007 | 自由主义
013 | 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
016 | 我们要我们的自由
018 | 我们所应走的路
022 | 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026 | 少年中国之精神
030 | 新闻记者的修养
034 | 报业的真精神
039 | 新闻独立与言论自由
第二章
一书一世界 |045
046 | 读书
053 | 为什么读书
058 | 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
059 | 找书的快乐
065 | 治学的三根毫毛
072 | 论短篇小说
083 |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093 | 人生问题
096 | 哲学与人生
100 | 科学的人生观
103 | 做人与读书
第三章
一师一醍醐 |107
108 | 九年的家乡教育(节选)
118 | 杜威先生与中国
121 | 学生与社会
126 | 中学国文的教授
138 | 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146 | 谈谈大学
148 | 大学的生活
153 | 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
160 | 知识的准备
167 | 中国公学十八级毕业赠言
169 | 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
173 | 思想的方法
第四章
一问一未来 |179
180 | 中国近一千年是停滞不进步吗
184 | 考试与教育
190 |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93 | 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
205 | 贞操问题
213 | 女子问题
218 | 中国历史上妇女的地位
228 | 美国的妇人
240 | 当前中国文化问题
248 | 眼前世界文化的趋向
254 |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265 | 新思潮的意义
273 |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容忍与自由
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奈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LincolnBurr)。我们谈到英国文学大师阿克顿(Lord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完成他就死了。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我十七岁的时候(一九〇八)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
《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排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
这是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我在那时候已是一个无鬼论者、无神论者,所以发出那种摧除迷信的狂论,要实行《王制》(《礼让》的一篇)的“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一条经典!
我在那时候当然没有梦想到说这话的小孩子在十五年后(一九二三)会很热心地给《西游记》作两万字的考证!我在那时候当然更没有想到那个小孩子在二十年后还时时留心搜求可以考证《封神榜》的作者的材料!我在那时候也完全没有想想《王制》那句话的历史意义。那一段《王制》的全文是这样的: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没有懂得这一段话的“诛”正是中国专制政体之下禁止新思想、新学术、新信仰、新艺术的经典的根据。我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所以拥护那“四诛”之中的第四诛:“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我当时完全没有梦到第四诛的“假于鬼神……以疑众”和第一诛的“执左道以乱政”的两条罪名都可以用来摧残宗教信仰的自由。我当时也完全没有注意到郑玄注里用了公输般做“奇技异器”的例子;更没有注意到孔颖达《正义》里举了“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的例子来解释“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故第二诛可以用来禁绝艺术创作的自由,也可以用来“杀”许多发明“奇技异器”的科学家。故第三诛可以用来摧残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
我在五十年前引用《王制》第四诛,要“杀”《西游记》《封神榜》的作者。那时候我当然没有想到十年之后我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就有一些同样“卫道”的正人君子也想引用《王制》的第三诛,要“杀”我和我的朋友们。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只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我自己叙述五十年前主张“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故事,为的是要说明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我到今天还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不信有一个有意志的神,我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我的无神论与共产党的无神论有一点根本的不同。我能够容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也能够容忍一切诚心信仰宗教的人。……
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是信神的,居然能有这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也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我,把我关在监狱里,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
所以我自己总觉得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诚心地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地容忍并且敬重—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因为我年纪越大,我越觉得容忍的重要意义。若社会没有这点容忍的气度,我绝不能享受四十多年大胆怀疑的自由,公开主张无神论的自由。
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冶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不容忍只是不能容忍和我自己不同的新思想和新信仰。一个宗教团体总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必定是错的,必定是异端、邪教。一个政治团体总相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政治见解必定是错的,必定是敌人。
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试看欧洲的宗教革新运动的历史。马丁?路德(MartinLuther)和约翰?高尔文(JohnCalvin)等人起来革新宗教,本来是因为他们不满意于罗马旧教的种种不容忍,种种不自由。但是新教在中欧北欧胜利之后,新教的领袖们又都渐渐走上了不容忍的路上去,也不容许别人起来批评他们的新教条了。高尔文在日内瓦掌握了宗教大权,居然会把一个敢独立思想、敢批评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塞维图斯(Servetus)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把他用铁链镇在木桩上,堆起柴来,慢慢地活烧死。这是一五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的事。
这个殉道者塞维图斯的惨史,最值得人们的追念和反省。宗教革新运动原来的目标是要争取“基督教的人的自由”和“良心的自由”。何以高尔文和他的信徒们居然会把一位独立思想的新教徒用慢慢的火烧死呢?何以高尔文的门徒(后来继任高尔文为日内瓦的宗教独裁者)柏时(deBeze)竟会宣言“良心的自由是魔鬼的教条”呢?
基本的原因还是那一点深信我自己是“不会错的”的心理。像高尔文那样虔诚的宗教改革家,他自己深信他的良心确是代表上帝的命令,他的口和他的笔确是代表上帝的意志,那末他的意见还会错吗?他还有错误的可能吗?在塞维图斯被烧死之后,高尔文曾受到不少人的批评。一五五四年,高尔文发表一篇文字为他自己辩护,他毫不迟疑地说:“严厉惩治邪说者的权威是无可疑的,因为这就是上帝自己说话。……这工作是为上帝的光荣战斗。”
上帝自己说话,还会错吗?为上帝的光荣作战,还会错吗?这一点“我不会错”的心理,就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深信我自己的信念没有错误的可能(infallible),我的意见就是“正义”,反对我的人当然都是“邪说”了。我的意见代表上帝的意旨,反对我的人的意见当然都是“魔鬼的教条”了。
这是宗教自由史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在政治思想上,在社会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同样的感觉到不容忍是常见的,而容忍总是很稀有的。我试举一个死了的老朋友的故事做例子。四十多年前,我们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始提倡白话文学的运动,我曾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我说:
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各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绝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独秀在《新青年》上答我道:
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于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我当时看了就觉得这是很武断的态度。现在在四十多年之后,我还忘不了独秀这一句话,我还觉得这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
我曾说过,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我现在常常想,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绝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1959年12月8日在世界新闻学校的演讲,
载于同年12月9日台北《“中央”日报》
……
“容忍是自由的根本”,这句话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自由更深层次的理解。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自由就是无所顾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读到这句话,我猛然醒悟,真正的自由,或许恰恰在于给予他人同样的空间,让他们也能无所顾忌地做他们自己。这本书,我想,将会是一次对“容忍”这一品质的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它不仅仅是在呼吁我们要“忍耐”,更是在探讨容忍作为一种主动的选择,如何成为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的驱动力。我期待书中能够引用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来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比如,那些在思想和文化遭受压迫的年代,正是因为少数人的坚持和对异见者的容忍,才为后来的变革埋下了伏笔。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探讨现代社会中,各种形式的“不容忍”是如何滋生的,以及它们对我们自由生活的侵蚀。从社交媒体上的“取消文化”到政治光谱上的极端化,这些都让我们深感不安。这本书,我坚信,会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并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和谐、更加自由的未来。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自己的包容度,成为一个更加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人。
评分“容忍是自由的根本”——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个书名时,一股强烈的共鸣油然而生。它精准地捕捉了我对自由最深层次的理解,也道出了我一直以来所追寻的答案。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定是一位深谙人性、洞察社会运行规律的思想家。他或她,定会深入浅出地阐释“容忍”这一看似平凡的概念,如何成为构建和维持自由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我满心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历史例证,来佐证这一观点。从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实践,到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再到当下多元文化的融合,每一次社会进步的背后,都离不开包容和对异见的尊重。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分析现代社会中,各种形式的“不容忍”是如何滋生的,比如网络上的言语暴力、群体性的歧视,以及意识形态的极度对立,并探讨这些现象对我们自由生活的侵蚀。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只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行动指南。它会激励我去思考,在面对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人时,如何放下偏见,用理解和尊重去建立连接,从而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和谐的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容忍是自由的根本"。它似乎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包容的理解,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一探究竟。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没有束缚,更是一种允许不同声音、不同思想存在的空间。如果连最基本的容忍都缺失,那么所谓的自由便成了空洞的口号,脆弱不堪。我想,这本书的作者或许会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历史回溯,或是生动的案例,来阐释“容忍”这一抽象概念如何成为构建和维护自由社会的基石。它可能探讨的是,在我们面对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意见时,那种本能的排斥和抵触,是如何悄悄地侵蚀我们追求自由的根基。或许,作者还会进一步挖掘,在政治、宗教、文化等各个领域,容忍的缺失是如何导致冲突、压迫,甚至走向极端。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会触及“少数派的权利”以及“言论自由的边界”等敏感话题。一个开放的社会,需要有足够的胸怀去接纳那些挑战传统、甚至是不被理解的声音。而容忍,正是这种胸怀最核心的体现。这本书,我猜测,会是一场关于理性、关于同理心、关于如何与“他者”和谐共处的深度思考之旅。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更能理解和实践真正的自由。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瞥见“容忍是自由的根本”这个书名时,一股莫名的冲动攫住了我。它不像那些标题党式的书籍那样喧嚣,反而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自由的片段,无论是历史课本上关于启蒙运动的介绍,还是日常生活中关于社会争议的讨论。似乎,我们总是容易将自由等同于“我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却忽略了自由的另一面,那就是“允许别人拥有他们想要的,即便那不是我所期望的”。这本书,我坚信,会是一次对“容忍”这一概念的深刻解构。它可能不仅仅停留在哲学层面的探讨,更会深入到社会运作的肌理之中。想象一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和观点所裹挟,其中不乏尖锐的、甚至令人不适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还能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去倾听、去理解,而不是立刻竖起防御的壁垒?我猜想,作者会用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例证,来一步步揭示容忍如何才能防止社会陷入两极分化,如何才能让多元文化得以共存,又如何才能鼓励创新和进步。这本书,或许会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在面对异见时的种种不适,并引导我们找到那条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容忍”这样一种看似被动的品质,升华为构建自由社会最积极、最主动的力量的。
评分“容忍是自由的根本”,这几个字,精准而有力地击中了我的思考点。我一直觉得,自由不仅仅是“我可以做什么”,更是“我允许别人做什么”。而“容忍”,恰恰是连接这两者的桥梁。这本书,我想,将是一次对“容忍”这一概念的深度探索。它可能不会止步于对容忍的道德赞美,而是会深入挖掘其在社会运行机制中的实际作用。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历史进程中,容忍的缺失如何导致社会动荡,以及容忍的凸显如何促进社会进步的生动案例。从宗教改革时期的思想解放,到近现代人权运动的兴起,容忍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探讨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意见中,保持理性,不被情绪所裹挟,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会不断提醒我,真正的自由,并非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并指导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容忍”,从而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自由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容忍是自由的根本”——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心生向往。它直击要害,用最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一直认为,自由并非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需要智慧和克制的平衡。如果每个人都只追求自己的自由,而忽略了对他人自由的尊重,那么最终只会走向混乱和压迫。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可能不仅仅是对“容忍”概念的简单阐述,更会是对其在现代社会中重要性的深刻挖掘。我期待书中能有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之间如何实现有效沟通和相互尊重的探讨。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如何在这种多元的环境下,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因差异而产生隔阂,而是以容忍为桥梁,寻求理解和共识,这无疑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实案例,为我们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实践“容忍”,从而捍卫和拓展我们真正的自由。这本书,我坚信,会是启发思考、指引行动的宝贵读物。
评分“容忍是自由的根本”,这句话如同春风拂过干涸的心田,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理想社会的渴望。我一直认为,自由不仅仅是权利,更是一种责任。而容忍,正是承载这份责任最重要的方式。这本书,我推测,会是一次对“容忍”这一核心价值的深刻挖掘。它可能不仅仅是在描绘容忍的美好,而是会去剖析容忍的艰难,以及在充满冲突和分歧的世界中,我们为何依然需要坚持容忍。我希望书中能有对不同文明、不同信仰之间如何实现和平共处的深入探讨。历史上有太多因为缺乏容忍而导致的悲剧,也有无数因为彼此尊重而带来的辉煌。作者或许会通过对比这些案例,来证明容忍的不可或缺性。我也期待,书中能够针对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以及“回声室效应”等问题,提供一些打破僵局的思路。这本书,对我而言,将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会引导我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观点,更加包容地接纳他人的不同,从而成为一个真正享有和捍卫自由的人。
评分“容忍是自由的根本”,这句话如同一声洪钟,在我沉睡的意识中敲响。我一直对“自由”有着模糊的向往,但总感觉它缺少了一个坚实的支撑点。这本书的书名,仿佛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自由背后那股强大的、支撑起一切的力量——容忍。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容忍”这样一个看似柔软的品质,升华为构建自由社会的坚固基石的。我猜测,书中会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来揭示容忍的必要性。它可能从个体层面出发,探讨缺乏容忍如何导致个人思想的僵化和视野的狭隘,进而阻碍个人自由的发展。然后,它会上升到社会层面,分析缺乏容忍如何加剧社会矛盾,破坏社会和谐,最终侵蚀整体的自由空间。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沉默的螺旋”效应,以及我们在面对群体性排斥和压迫时,如何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给予那些同样坚持不同观点的人以支持。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只是一本关于理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行动的书。它会鼓励我们勇敢地站出来,用容忍去对抗不公,用理解去化解偏见,从而为构建一个更加自由、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容忍是自由的根本”,这个书名,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它暗示着,自由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一种深刻的品格之中。我一直以来都对“自由”有着自己的一番理解,但总感觉缺少了一个最关键的连接点。这本书,我深信,便是那个连接点。我猜测,作者会从多个维度来阐释“容忍”与“自由”之间的紧密联系。它可能从哲学层面,探讨不同思想体系如何共存而不相互吞噬;它可能从社会层面,分析一个包容的环境如何能够激发创新和活力;它甚至可能从个人层面,阐述一个人如何通过学会容忍,而获得内心的平和与真正的独立。我特别期待书中是否会触及“同理心”的力量,以及它如何成为容忍的催化剂。在信息碎片化、观点极化的今天,我们常常忘记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陷入了无休止的争论和对立。这本书,我想,会是一次对我们集体意识的唤醒。它会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的观点,并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情感。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并在这个充满差异的世界里,找到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追求自由的道路。
评分“容忍是自由的根本”——这个书名,宛如一道投向我内心深处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仅仅是摆脱束缚的枷锁,还是需要一种更深层次的觉醒?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契合。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定是一位对人性、对社会有着深刻洞察的思想者。他或她,大概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容忍”这个词汇本身的褒扬,而是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哲学根基,以及它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体现。我希望书中能有对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们关于容忍和自由的论述的梳理,比如洛克、伏尔泰,以及那些为争取少数群体权利而奋斗的人们。我也期待,作者能通过分析当代社会中的种种冲突,来生动地展示缺乏容忍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从政治极化到网络暴力,从文化隔阂到宗教冲突,这些都是我们触手可及的例子。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次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包容、更自由的社会”的深刻叩问。它或许会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勇气,一种在面对差异时,不被恐惧和偏见所裹挟,而是选择理解和尊重的勇气。这对我来说,将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赞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不错,东西非常好!!
评分不错,东西非常好!!
评分啊 就那样
评分不错,东西非常好!!
评分正版图书。。。。。。。。。。
评分啊 就那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