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提琴家、钢琴家必须从练空弦、练音阶、拉练习曲、拉各阶段的名曲开始,*后才能成为演奏家;舞蹈演员、京剧演员、歌剧演员不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苦练基本练习及各门技巧,是决然不能演出的。而影视演员的生活化表演,既不唱,也不舞,似乎没有练的必要。加之有影视综合手段、蒙太奇手法以及非职业演员的辅助,于是练不练基本功,掌握不掌握表演技巧,学不学理论观念似乎都无所谓。种种谬论、偏见、伪命题影响与误导着表演这门学科的基础建设与演员的成长。其实,对于演员的培养来说,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的:“我不止一次提醒你们,每一个人,一走上舞台,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他要学习怎样观看、怎样走路、怎样动作、怎样交流,*后要学会怎样说话。”这一切又都是从“表演练习”开始的,这就是作者林洪桐撰写这本《表演训练法(从斯坦尼到铃木忠志)》的初衷。
林洪桐著的《表演训练法(从斯坦尼到铃木忠志) 》是融汇当今世界范围内各流派表演训练方法的实用 手册。全书建立在高效、简洁、个性等十大表演观念 的基础上,引介了以斯坦尼体系及其分支迈克尔·契 诃夫、李·斯特拉斯伯格之表演方法为代表的生命性 训练法,以及梅耶荷德有机造型术、格洛托夫斯基身 体训练、铃木忠志下肢训练、雅克·勒考克形体戏剧 、中性面具和小丑哑剧等身体性训练法。此外还结合 了赵淼的三拓旗剧团、杨扬的形体表演创作课及李六 乙导演的话剧《安提戈涅》来探索身体性训练法在国 内的运用。这些训练方法包罗万象,既包括生命感知 、规定情境、想象力、交流与适应等练习,也包括台 词、节奏、性格塑造和即兴表演。
随书附有10小时的在线教学视频,生动直观。既 是表演爱好者、初学者的入门书,也是表演教师、表 演指导或演员的工具书。
林洪桐: 编剧、导演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金鸡奖**1、14、20届评委,及北京电影学院“学会奖”“学院奖”历届评委。创作影视剧本16部;导演影视剧10部、话剧22部;1960—1998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教学,并在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院校主讲电影表演艺术、电影表演理论、当代电影表演美学、电影观念与电影思维、电影佳片分析、电影与电影大师、银幕技巧与手段等课程;著有《表演应试手册》《表演艺术教程》等书,共计1200余万字。
代序认真执著的林洪桐
前言
导读 表演练习的观念
**部分 “生命性”表演练习
**章 动作情境练习
1.1 “无实物动作”练习
1.1.1 无实物练习的目的
1.1.2 无实物练习的要求
1.1.3 无实物练习的题例
1.1.4 无实物动作分解程序题例
1.1.5 活物无实物练习
1.1.6 逐步完善和**
1.2 动作与目的练习
1.2.1 “做什么”练习
1.2.2 “为什么”练习
1.2.3 简单的单、双人动作练习
1.3 动作与情境练习
1.3.1 动作的“情境性”
1.3.2 简单的动作与情境练习
1.3.3 动作与情境练习
1.4 动作与性格的练习
1.4.1 “通过动作表现性格”的练习
1.4.2 行走的步态及手势对性格的塑造
1.4.3 表现六种不同性格
1.5 动作的整体练习
1.6 动作综合运用训练
1.6.1 三次敲门
1.6.2 三次上椅子
1.6.3 三次上桌子
1.7 动作在人物创作中的运用
1.7.1 动作中分析剧本与角色
1.7.2 “形体动作”比“心理动作”易于掌握
1.7.3 从人的形体生活的真实过渡到人的精神生活的真实
1.7.4 隹确地组织和体现人物的动作
1.7.5 规定情境与动作的互动
1.7.6 动作上升到排演的案例分析
第2章 生命感知练习
2.1 “真、松、活”的生理状态
2.1.1 斯氏的松弛练习
2.1.2 贝纳特蒂的松弛练习
2.1.3 依特金肌肉记忆与认知
2.1.4 心理上的集中
2.2 依特金自然感知练习提示
2.2.1 开发自然的感知技能
2.2.2 发掘*自然、*独特、*真实的反应
2.2.3 发掘全方位的生命感知状况
……
第3章 自我魅力练习
第4章 想象信念练习
第5章 交流适应练习
第6章 情感与激情练习
第7章 音乐节奏练习
第8章 塑造力与性格化练习
第9章 台词与六句话练习
**0章 观察生活练习
**1章 命题即兴练习
第二部分 “身体性”表演练习
**2章 “身体性”练习的观念
**3章 梅耶荷德“有机造型术”
**4章 格洛托夫斯基的身体性练习
**5章 铃木忠志的下肢训练
**6章 身体与空间关系练习
**7章 哑剧小丑:形体戏剧
**8章 形体戏剧在中国的发展创新
附录 杨扬的形体表演创作课教堂计划
出版后记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吃力”的,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舞台艺术背景知识,否则很容易在那些专有名词和历史典故中迷失方向。它没有提供清晰的“步骤一、步骤二”的清单,更像是对一系列艺术思潮和实践方法的宏大综述,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其魅力所在。我喜欢它那种近乎偏执地追求“彻底性”的态度。它不满足于停留在舞台灯光下的辉煌时刻,而是深入挖掘了灯光熄灭后,演员心理如何重塑,如何应对艺术生涯的漫长低谷。书中关于“沉默的力量”和“非语言交流的极限”的论述,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舞台上的每一次停顿、每一次凝视,它们不再是空白,而是充满了被精心雕琢过的重量。这种对表演细节的极致打磨,让人感受到一种近乎苦行僧式的艺术追求,对那些追求捷径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时而如诗歌般华丽,时而又像一份严谨的学术论文,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节奏感。我特别欣赏它对“环境与演员关系”的探讨,它不仅仅关注演员自身的内部世界,更将舞台空间、对手演员、甚至观众的集体意识都纳入了表演体系的考量范围。它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互动的表演生态圈。在阅读那些关于如何处理集体排练和个体创造力冲突的章节时,我仿佛能听到排练厅里不同意见激烈碰撞的声音。作者展示了一种极高的包容性,他似乎在说,最好的表演不是服从于某一种教条,而是理解所有流派的“为什么”之后,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怎么做”。它不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坚不可摧的艺术判断系统,这种方法论上的开放性,远比任何固定的训练口令来得珍贵。
评分通读全书,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深刻的“代入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通过文字的布局,制造出一种剧场般的氛围。它用了很多篇幅去探讨“对权威的质疑”在艺术发展中的必要性,强调了每一个伟大的变革者都是从打破旧有框架开始的。这种对解放演员主体性的推崇,让我感到振奋。它没有陷入对某个特定流派的盲目推崇,而是将视角放得更远,从更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去审视表演艺术的发展脉络。读完之后,我没有立刻想去拿下一个角色去实践书中的技巧,而是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回到最初学习表演的那一刻,用一种更深刻的、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每一个基础练习的意义。这本书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探讨与充满热情的艺术实践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舞台的理解是否还停留在表面。
评分这本书初读时,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年代久远的剧院后台,空气中弥漫着老旧木头和汗水的混合气味,但同时又充满了某种让人屏息的魔力。它并非那种教你“如何成为明星”的速成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真正理解表演的本质”的深度剖析录。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梳理那些在舞台上看似不经意、实则经过千锤百炼的技巧背后的哲学根基。我尤其欣赏它对“身体作为乐器”这一概念的探讨,它不像其他同类书籍那样止步于简单的体态纠正,而是深入到演员如何通过呼吸、重力乃至与环境的微妙互动来构建人物的内在宇宙。书中引用的那些历史片段和排练场轶事,虽然没有直接点出具体的训练方法,却生动地描绘了不同流派大师们在探索人性真实性时所经历的挣扎与顿悟。读完一部分后,我不得不停下来,走到镜子前,试图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站姿和目光,那种感觉是,你不再只是在“模仿”表演,而是在重新学习如何“存在”于舞台之上,这种对表演本体的深度挖掘,实在令人着迷。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散漫,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戏剧导师,在你耳边絮絮叨叨地讲述他毕生的心得体会,话题跳跃性极大,但每一句似乎都暗藏玄机。它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对“瞬间性”和“非表演状态”的强调。它似乎在不断地叩问读者:你何时停止了“表演”,而开始“成为”?书中描绘了很多关于排练过程中,演员是如何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偶然间触及到角色灵魂深处的片段。这些描写极为细腻,充满了张力,读起来让人肾上腺素飙升,仿佛我们就是躲在黑暗角落里旁观那场伟大诞生的见证者。我注意到,作者非常警惕那些表面光鲜、徒有其表的表演技巧,反而将笔墨集中在那些看似“无用”的、枯燥的、日复一日的准备工作上。这让我想起一些古典音乐的练习,真正的技艺往往诞生于那些最寂寞、最少被关注的环节之中。与其说这是一本指导书,不如说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一个更深层、更内省的艺术修行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