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遗珠/梁实秋雅舍全集

雅舍遗珠/梁实秋雅舍全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实秋 著
图书标签:
  • 梁实秋
  • 散文
  • 随笔
  • 文学
  • 文化
  • 经典
  • 雅舍
  • 回忆
  • 旧物
  • 中国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630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88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含章文库·雅舍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0
字数:2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梁实秋经典雅舍系列全新修订珍藏版,具有极大收藏价值。
  2曾经散落的篇章,今日读来,仿佛与老友重逢,喜不自禁,从此读者将不再有遗珠之憾。
  3各个题材的文章构成了生活的万花筒,五彩斑斓,阅读时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其中透出的风雅、情趣和智慧。
  4书中最后特别收录了梁实秋的四篇小说作品,重现其文学创作生涯中一直被忽视的一面,读者可以更全面地感受其创作才情。

内容简介

  梁实秋以诸多笔名发表了很多作品,《雅舍遗珠》将这些文章汇编成册。这些作品的题材广泛,有他处美景,也有此间雅事,融学问和智慧于一炉,篇篇趣味盎然、清新隽永。

  除了散文作品,本书最后特别收录了梁实秋的四篇短篇小说,重现其文学创作生涯中一直被忽视的一面。有了此书,读者将不再有遗珠之憾。透过这些包罗万象的篇章,我们能体会到梁实秋多方面的创作才情。=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梁治华,笔名子佳、秋郎等。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研究莎士比亚的专业。

  梁实秋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其中散文创作尤为突出,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纪录。不论是调侃柴米油盐,还是描摹风花雪月,抑或探讨琴棋书画,他的文字都清雅简洁,充满幽默和智慧。代表作主要有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谈吃》《雅舍忆旧》,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沉思录》,文艺批评专著《浪漫的与古典的》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

  ——季羡林

  ★文学批评正是梁氏前半生文学事业之所在,其激荡之广,反应之烈,凡我国新文学史皆难忽视。

  ——余光中

  ★相比雅舍系列的其他五本(《雅舍小品》、《雅舍随笔》、《雅舍杂文》、《雅舍谈吃》和《雅舍忆旧》),这本书的内容显得有点庞杂,包罗万象,但也因此而全面体现出作者的情趣、学问和智慧。

  ——豆瓣读者

目录

第一辑
俗世烟火001
钱 / 003
钱的教育 / 006
信用卡 / 009
小账 / 011
花钱与受气 / 014
散步 / 016
麻将 / 018
吸烟 / 021
沙发 / 024
电话 / 026
门铃 / 028
牙签 / 030
生病与吃药 / 032
第二辑
寻常生灵035
蚊子与苍蝇 / 037
鹰的对话 / 039
狗 / 041
一条野狗 / 043
骆驼 / 045
相鼠 / 047
小花 / 048
一只野猫 / 050
猫 / 052
猫的故事 / 056
猫话 / 058
黑猫公主 / 063
白猫王子九岁 / 066
第三辑
他处美景069
动物园 / 071
忆青岛 / 074
华清池 / 078
六朝如梦 / 080
南游杂感 / 084
美国去来 / 089
唐人自何处来 / 093
福特故居 / 095
手杖 / 097
火山!火山! / 099
尼亚加拉瀑布 / 103
拔卓特花园 / 105
第四辑
此间雅事111
雅人雅事 / 113
赛珍珠与徐志摩 / 115
感情的动物 / 117
老憨看跳舞 / 118
清华的环境 / 120
虹 / 133
求雨 / 135
雷 / 138
挤 / 169
麻雀 / 170
阴历 / 171
打架 / 172
缠足 / 173
束胸 / 174
铜板 / 175
哀挡 / 176
撒网 / 177
名片 / 178
招聘 / 179
拳战 / 180
如意 / 140
群芳小记 / 142
四君子 / 154
山杜鹃 / 156
哀枫树 / 159
寒梅着花未 / 161
盆景 / 164
第五辑
清欢小语167
挤 / 169
麻雀 / 170
阴历 / 171
打架 / 172
缠足 / 173
束胸 / 174
铜板 / 175
哀挡 / 176
撒网 / 177
名片 / 178
招聘 / 179
拳战 / 180
是热了 / 181
司丹康 / 183
半开门 / 184
虎烈拉 / 185
乐户捐 / 186
忙什么? / 187
小德出入 / 188
信纸信封 / 189
记诗人西湖养病 / 190
铅角子与新角子 / 192
好容易过了端午节 / 193
第六辑
沧海遗珠195
火 / 197
让座 / 199
钥匙 / 200
奖券 / 202
铜像 / 204
健忘 / 206
签字 / 209
制服 / 211
职业 / 213
书法 / 216
家世 / 218
晒书记 / 220
计程车 / 222
母亲节 / 225
父母的爱 / 227
大学校长 / 229
超级市场 / 231
孔诞日与教师节 / 233
最初的一幕 / 236
苦雨凄风 / 239
谜语 / 245
公理 / 251

精彩书摘

  赛珍珠与徐志摩
  《联副》发表有关赛珍珠与徐志摩一篇文字之后,很多人问我究竟有没有那样的一回事。兹简答如下:
  男女相悦,发展到某一程度,双方约定珍藏秘密不使人知,这是很可能的事。双方现已作古,更是死无对证。如今有人揭发出来,而所根据的不外是传说、臆测,和小说中人物之可能的影射,则吾人殊难断定其事之有无,最好是暂且存疑。
  赛珍珠比徐志摩大四岁。她的丈夫勃克先生是农学家。南京的金陵大学是教会学校,其农学院是很有名的,勃克夫妇都在那里教书,赛珍珠教英文,并且在国立东南大学外文系兼课。民国十五年秋我应聘到东大授课,当时的外文系主任是张欣海先生,也是和我同时到校的,每于教员休息室闲坐等待摇铃上课时,辄见赛珍珠施施然来。她担任的课程是一年级英文。她和我们点点头,打个招呼,就在一边坐下,并不和我们谈话,而我们的热闹的闲谈也因为她的进来而中断,有一回我记得她离去时,张欣海把烟斗从嘴边拿下来,对着我和韩湘玫似笑非笑地指着她说:“That woman…”这是很不客气的一种称呼。究竟“这个女人”有什么足以令人对她失敬的地方,我不知道。我觉得她应该是一位好的教师。听说她的婚姻不大美满,和她丈夫不大和谐。她于一八九二年生,当时她大概是三十六岁的样子。我的印象,她是典型的美国中年妇人,肥壮结实,露在外面的一段胳臂相当粗圆,面团团而端庄。很多人对于赛珍珠这个名字不大能欣赏,就纯粹中国人的品位来说,未免有些俗气。赛字也许是她的本姓Sydenstricker的部分译音,那么也就怪不得她有这样不很雅的名字了。
  徐志摩是一个风流潇洒的人物,他比我大七八岁。我初次见到他是通过同学梁思成的介绍以清华文学社名义请他到清华演讲,这是民国十一年秋的事。他的讲演“艺术与人生”虽不成功,他的风采却是很能令人倾倒的。梁思成这时候正追求林徽因小姐,林长民的女儿,美貌颀颀,才情出众,二人每周邀约的地点是北海公园内的松坡图书馆。徐志摩在欧洲和林徽因早已交往,有相当深厚的友谊。据梁思成告诉我,徐志摩时常到松坡图书馆去做不受欢迎的第三者。松坡图书馆星期日照例不开放,梁因特殊关系自备钥匙可以自由出入。梁不耐受到骚扰,遂于门上张贴一字条,大书:Love wants to be 1eft alone(情人不愿受干扰)。志摩只得怏怏而去,从此退出竞逐。
  我第二次见到志摩是在民国十五年夏他在北海公园董事会举行订婚宴,对方是陆小曼女士。此后我在上海遂和志摩经常有见面的机会,说不上有深交,并非到了无事不谈的程度,当然他是否对赛珍珠有过一段情不会对我讲,可是我也没有从别人口里听说过有这样的一回事。男女之私,保密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爱到向对方倾诉“我只爱你一个人”的地步,这种情感不容易完全封锁在心里,可是在志摩的诗和散文里找不到任何隐约其词的暗示。同时,社会上爱谈别人隐私的人,比比皆是,像志摩这样交游广阔的风云人物,如何能够塞住悠悠之口而不被人广为传播?尤其是现下研究志摩的人很多,何待外国人来揭发其事?如今既被外国人揭发,我猜想也许是赛珍珠生前对其国人某某有意无意地透露了一点风声,并经人渲染,乃成为这样的一段艳闻。是不是她一方面的单恋呢?我不敢说。
  赛珍珠初籍籍无名,一九三八年获诺贝尔奖,世俗之人开始注意其生平。
  这段疑案,如果属实或者纯属子虚,对于双方当事者之令名均无影响,只为好事者添一点谈话资料而已。所以在目前情形下,据我看,宁可疑其无,不必信其有。
  让 座
  男女向例是不平等的,电车里只有男子让女子座,而没有女子让男子座的事。但是这一句话,语病也就不小。听说在日本国,有时候女子就让座给男子;在我们这个上海,有很多的时候男子并不让座给女子,这不单是听说,我并且曾经目睹了。
  据说让座一举,创自西欧,我曾潜心考察,恐系不诬。因为电车上让座的先生们,从举止言谈方面观察,似乎都是出洋游历过的,至少也是有一点“未出先洋”的光景。所以电车上让座,乃欧风东渐以后的一点现象。又据说,让座之风在西欧现已不甚时髦,而在我们上海反倒时兴,盖亦“礼失而求诸野”乎?一个年逾半百而其外表又介乎老妈子与太太之间的女人,和一个豆蔻年华而其装束又介乎电影明星与大家闺秀的女人,这在男子的眼里,是有分别的。对于前者,大半是不让座,即使是让,也只限于让座,在心灵上不起变化。
  我们若把让座当作完全是礼貌,这便无谓;若把让座当作心灵上的慰藉,这便无聊。最好是看看有无让座的必要。譬如说,一位女郎上车了,她的小腿的粗细和你的肚子的粗细差不很多,你让座做甚?叫她站一会儿好了。又一位女郎上车了,足部占面积甚小,腰部占空间甚多,左手拉着孩子,右手提着一瓶酱油,你还不赶快让座?
  ……

前言/序言


《雅舍遗珠——梁实秋雅舍全集》:寻常巷陌中的人间烟火与文化印记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星空中,梁实秋先生的名字如同一盏温润的灯,照亮了无数读者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的品味。他的文字,质朴而细腻,幽默而深刻,总能在平凡琐碎中发掘出别样的趣味,在日常点滴中体味出人生的智慧。《雅舍遗珠——梁实秋雅舍全集》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意义上的文集,它更像是作者一生思想、情感与学识的熔融,是他在动荡年代中守护文化薪火的坚守,是他在喧嚣尘世里寻求内心宁静的港湾。 一、 雅舍: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生活的况味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在北平时期居住过的房舍,也是他笔下无数散文的起点。从“雅舍”这片小小的天地出发,梁实秋先生以他特有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时代的风貌,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百态,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雅舍遗珠》中的散文,处处流露出对“雅”的追求,这种“雅”并非阳春白雪般的孤高,而是渗透在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里。他笔下的“雅”,体现在对器物审美的讲究,如对古董、旧书、服饰的细致描摹;体现在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无论是朋友间的酬酢,还是家庭中的温情,他都能娓娓道来,显出真挚的情感;更体现在对文化传统的珍视,他在文章中引用古籍,谈论诗词,将深厚的学养融入日常,让文字散发出醇厚的文化韵味。 然而,梁实秋先生的“雅”又并非脱离现实。他笔下的“雅舍”,也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也曾见证过社会的变迁。他在《雅舍小品》等篇章中,对生活中的“不雅”之处,如市井的喧嚣、人情的冷暖,也常常报以善意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这种“雅”与“俗”的交织,反而使得他的文字更加鲜活、真实,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雅舍遗珠》所呈现的,正是这样一个既有风雅情致,又不失生活本真的世界。读者在其中,仿佛能看到旧时北平的街景,听到隔壁传来的京腔,闻到自家院子里飘来的花香。这些熟悉的场景,通过梁实秋先生的文字,被赋予了更深沉的意义,引发读者对过往的追忆,对生活的反思。 二、 梁实秋的文风:温润如玉,睿智幽默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温润如玉的风格。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意蕴丰富,读来让人倍感亲切。他不像一些作家那样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信手拈来,用最恰当的词语,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 他的句子,常常不长,但节奏感极好,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是谈论一些较为严肃的话题,也能化解得轻松有趣。这种幽默,并非哗众取宠的搞笑,而是一种源于生活洞察的会心一笑,一种看透世事后的豁达。 例如,在描写人物时,他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神态与性格。在谈论风俗习惯时,他细致入微,却又带着几分调侃,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从中体味到人情世故的微妙。这种睿智的幽默,使得他的文章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具有启发性。 《雅舍遗珠》中,我们能看到梁实秋先生如何将对人生、对社会的观察,用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呈现出来。他谈论饮食,谈论服饰,谈论交友,谈论读书,无一不蕴含着他对生活的智慧。他的文字,就像一杯温热的黄酒,入口醇厚,回味悠长,能够涤荡心灵,让人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一丝安宁。 三、 学术底蕴与文学情怀的完美融合 梁实秋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厚的学者。他学贯中西,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极高的造诣,对西方文学也有着深入的研究。这种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 在《雅舍遗珠》中,读者随处可见他对古典文学的引用和化用。他能够信手拈来,将《论语》、《诗经》中的名句融入文章,让平实的叙述增添几分古韵。他对许多文化典故的阐释,更是清晰而准确,展现了他扎实的国学功底。 同时,他对于西方文学的了解,也为他的视角增添了广度和深度。他能够在比较中,更好地理解和阐释中国文化的特点,也能够将西方的文学思潮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雅舍遗珠》并非仅仅是几个片段的集合,它呈现的是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思想世界。梁实秋先生在谈论任何一个话题时,都能够将其与更宏大的文化背景相联系,从而赋予文章更深邃的内涵。他的文字,既有文学的灵动,又有学术的严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大家风范”。 四、 跨越时代的共鸣:现代读者与经典对话 尽管《雅舍遗珠》中的许多篇章创作于上世纪,但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找到强烈的共鸣。梁实秋先生笔下所描绘的生活,虽然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但他所探讨的人性、情感、生活态度,却是跨越时空的。 我们依然会在读到他对人情冷暖的描绘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珍贵;我们依然会在读到他对生活细节的品味时,被激发对当下生活的热爱;我们依然会在读到他对文化传统的坚守时,反思我们自身与传统的关系。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提供了一种“慢生活”的视角,一种“细品味”的生活方式。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重读《雅舍遗珠》,仿佛是一次心灵的“慢下来”,一次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溯。 它提醒我们,即使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精神层面的追求依然至关重要。它鼓励我们,用一种更平和、更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去发现平凡中的乐趣。 五、 结语:雅舍遗珠,永恒的光芒 《雅舍遗珠——梁实秋雅舍全集》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它是一曲低语,讲述着生活的美好与智慧,也回荡着文化传承的脉搏。 梁实秋先生用他独特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这份宝贵的“雅舍遗珠”。这些文字,如同散落在岁月中的珍珠,虽然历经时光的洗礼,依然闪耀着温润的光芒,值得每一位热爱生活、珍视文化的读者细细品味、用心珍藏。在阅读《雅舍遗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阅读一本好书,更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在感受一种历久弥新的生活美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更倾向于将这本书视为一种精神上的“清流”。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轰炸得焦躁不安。而打开这本书,就像是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慢下来的结界。作者的处理事物的方式,那种沉稳、理性和带着一丝幽默的调侃,总能将我从外界的喧嚣中抽离出来。他看待世间百态,既有批判的犀利,又有包容的胸襟,让人读后心境平和,能够以更超然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价值观的书,而是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构建了一个自洽且令人信服的价值体系。每次读完,我都感觉自己的“精神带宽”被拓宽了,对世事的理解也更具韧性和深度了。这是一本能够稳定人心的好书。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书架时,又重新拿起了这套书,感触又不一样了。年轻时读,可能更多的是被那些有趣的轶事和犀利的评论所吸引;而现在,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沧桑感和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故旧、对往昔生活的那种无可奈何的怀念,尤其能触动我这个年纪的人。它不仅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侧影,更像是一座精神的纪念碑,记录着一个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洪流中的沉浮与坚守。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味,感受到那些人物的音容笑貌。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是阅读的至高享受之一。这本书的价值,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的,是真正的“时间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行云流水,优雅而不失力量。我感觉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得令人发指,遣词造句间透着一股老派文人的韵味,但又绝不故作高深,反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烟火气。他能够用最精准、最富有画面感的词语,去描绘那些抽象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绪。我常常会停下来,只是为了反复琢磨某一个句子的绝妙之处,感叹“原来这样说才对味!”。这种文字的魅力,是现在很多作品里难得一见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或表达观点,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语言艺术的展示。对于那些热爱文字、追求表达精准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案头必备的范本。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见”这个世界,并用恰当的方式去“言说”这个世界。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全集”类的书籍是有点望而却步的,总觉得内容太多,会不会显得冗杂或者深度不够?但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虽然篇幅浩大,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每一个章节似乎都像一颗精心打磨的珍珠,独立成篇却又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而丰富的精神图景。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人性幽微之处的剖析,那种直达人心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真性情和高妙的观察力。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但基调又是温暖和富有同情心的,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一场深入的内心对话,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自我审视和成长的契机。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文学,而是值得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经典。

评分

这本书啊,简直是知识的宝库,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收获。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好像一位老朋友坐在你对面,跟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和对世界的观察。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的场景和人物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比如他写起日常琐事,都能从中挖掘出哲理,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这种将生活哲学融入日常的本事,实在是高超。我常常在想,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里,到底藏着多少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和智慧,而作者就是那个能把它们一一拎出来,放在阳光下让我们仔细端详的人。这本书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美好的执着追求。读完后,感觉自己的心境都开阔了不少,看问题的角度也多了几分从容和淡定。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书是行的,就是不懂为什么好好的一本书要在上面飘个这么小女生的爱心,看着好膈应……

评分

很不错,经典

评分

我买的是一套书,为啥要一本一本的评价,很累耶,本来也是凑单买的

评分

书本质量很好,送货速度很快,非常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还差一本没有集齐,11月1日买的,利用了各种优惠,特别合适。

评分

日历呀|编排还算精美!收藏了

评分

大家的散文,梁实秋文如其人,平和、从容,没有愤世嫉俗的狂热,有的只是对世间万物的包容。他的杂文也分析评判,也讽刺调侃,但即便如此,读者仍能从其犀利、机智的语言中感受到他发自心底的善意和宽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