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阿毛说并购

劳阿毛说并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劳志明 著
图书标签:
  • 并购
  • 重组
  • 投资
  • 财务
  • 管理
  • 商业
  • 案例
  • 实战
  • 企业
  • 估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676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02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字数:177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真正了解一个行业,一种营生,也许并不是在学问家正襟危坐的课堂上,而是在过来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中。你懂的!

内容简介

  并购不提劳阿毛,整啥名句都枉然!——@朗润李大卫

  本书不是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阿毛同学15年亲历中国资本市场并购实践的感悟。文字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嘻笑调侃中勾勒出方兴未艾的本土并购市场的众生相,实为不可多得的关于并购市场的生动读本。书中所言于专业人士心有戚戚焉,非专业人士也能在莞尔一笑之余走近并购。——刘晓丹,华泰联合证券总裁

  并购的门道儿和热闹儿

  阿毛哥有次坐飞机,听见后排两个年轻人谈并购,其中一个苦恼说并购法规太难懂,不易入门;另一个经验丰富些的,马上说:你到网上去搜劳阿毛这个人的博客,里面的文章把并购讲得非常清楚。业内还有人把劳阿毛关于并购的业务总结和体会文章整理成一个合集,叫做“毛选28篇”。

  ——《每日经济新闻》,班妮

  而今“毛选”及劳阿毛的其他文章结集出版了,我们先从书中俯拾皆是的段子中信手捏来几段,再听听劳阿毛自己怎么说这本书。

  并购对企业到底有啥好处,其实跟买牛差不多,若因为价格很低可以倒手赚钱,叫价值发现,若判断牛很快会长得更肥,叫分享成长,若买家有车配成套拉货,叫产业链协同,若故意挑个骨瘦如柴的买,同时神秘兮兮地对外说体内可能有牛黄,叫做市值管理……

  IPO是对主体发行资格的审核,好比考察积极分子入党,需要历史的绝对清白,要么时间换空间通过延长考察期实现,要么美化下历史简历;并购是对上市公司交易行为的审核,特别像娶媳妇,重要的是居家过日子赚钱养孩子,当然婚前是否优秀纯洁也会关注,但是底线是不影响婚后的美好生活……

  很多人认为借壳关键在壳,上来就问有壳没,安排几个谈谈?这是极外行的套路,壳不在谁手里而在市场上,借壳资产条件具备遍地交易机会,条件不行谈也没用,好比找老婆,自身学历房子工作准备好,自然靓妞多多,看重单身女孩信息和相亲机会的,实在没啥前途!

作者简介

  作者的两副面孔 【并购专家 劳志明 】

  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加入华泰联合证券,专注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14年,现为并购部联席负责人 。主持过申银万国换股吸并宏源证券(000562)、中纺投资(600061)发股购买安信证券、利亚德光电发行股份购买资产(300296)、盛运股份发行股份购买资产(300090)、广日股份借壳广钢股份(600894)、鲁能煤电借壳金马集团(000602)、东凌粮油要约收购并借壳广州冷机(000893)、中珠股份借壳潜江制药(600568)、平煤集团借壳重组草原兴发(000780)等数十余起上市公司收购及重大重组收购等操作,数次参与证监会关于并购重组的课题讨论及相关法规修改,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领域具有丰富实务操作经验。

  【段子手 劳阿毛 】

  荣呆会最幽默的严肃问题解答专家和具励志气质的偶像会员。生于烤串省,现居帝都,少年刻苦,学得金融、法律、弹弓、二人转四门绝学,在多年并购实践中积累了包括方案设计、交易撮合、吃饭、出差、捏脚、扎金花的丰富经验,其充满忧郁的乡村爱情主题段子往往点出中国私奔市场并购重组的关键所在,作为好人好事和名人名言在业界广受追捧、传播和骚扰,目前身在华泰联合证券,ED了。

内页插图

目录

上 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并购的N个侧面 001

并购重组类型之科普式解析  003

市场化并购,应该保护谁?  012

上市公司产业并购之山雨欲来  016

创业板产业并购,为何这么火?  023

产业并购误区之女人逛街心态  032

借壳,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038

借壳标准与监管取向再思考  046

产业并购之花为何这样红  052

旁观新三板的疯狂与机遇  058

中 篇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并购经验谈 063

并购方案设计——合规下的利益平衡艺术  065

如何评价壳公司的优劣  065

知易行难之净壳剥离  072

收购上市公司超过30%股份之沙盘推演  077

A股并购重组估值作价之多维度科普  083

A股并购为何多选择发股支付?  088

细数A股并购重组中的N多股份锁定  093

科普盈利预测与补偿设计  101

闲谈上市公司重组过渡期间损益安排  107

并购基金靠什么赚钱  111

交易撮合——洞察人性下的预期管理  115

并购交易的核心在于平衡  115

并购与搞对象  121

并购战略之宫廷选妃与见色起意  124

并购格局,不求战胜而求共赢  128

并购交易谈判的九大误区  132

靠谱,撮合交易的基本功  140

项目操作——投行并购业务的总结与思考  146

并购业务思考之利益取舍  146

IPO与并购: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  149

投行并购服务段位与梦想  154

独立财务顾问:教练、运动员,还是边裁?  159

财务顾问项目执行:如何导演这场戏?  165

殊途同归投行路  172

如何认识并购项目时间表  175

上市公司并购该何时停牌  177

下 篇

舍弃小我,娱乐众生——投行人的自嘲与沉思 183

投行人易有的毛病,你中枪了没?  185

投行成长:那些人,那些路  191

投行路上欢乐多  197

关于投行业务的几点体会  202

如何理性看待考核  209

告别无效纠结  212

投行人眼中的其他机构  215

舍弃小我,娱乐众生  220

番外篇工作之外——俯仰自得真性情 225

心态是面镜子  227

我的父亲  229

给女儿的第一封信  232

我的小愿望  234

大 姨  236

终极取舍  239

牛肉、石块与贫富  242

矜持是种本能  245

学车点滴事  247

往事如歌  251

后记 257

精彩书摘

  横看成岭侧成峰

  ——并购的N个侧面

  阿毛语录:

  并购重组类型可以用买房来比喻,新婚夫妇申请福利分房是IPO,购买二手房装修及换家具是借壳上市,小两口住进房子后把全家都安排落户并居住是整体上市,攒钱把邻居房子买下来算产业并购。

  并购重组类型之科普式解析

  并购重组并不是特别严格的法律概念,其是指公司非经营性的股权和资产交易,跟经营相关的交易通常不视为并购重组。比如房地产公司因为经营去购买土地,虽然交易额可能非常巨大,但不是并购重组而属于经营活动。比如企业兼并其他破产企业的机器设备属于资产并购重组,但若从供应商手里买设备则算采购行为。

  从现象而言,并购重组都是股权和资产的交易与变动,但背后的驱动力大有不同,很长时间以来,无论是监管还是市场对并购重组均有不同的分类表述。华泰联合证券在2008年首次提出了并购重组的三种分类方式,即借壳上市、整体上市和产业并购,到目前为止应该是被接受程度最高的分类,尽管这种分类也并非绝对地科学与严谨。

  一、借壳上市

  通俗地讲,借壳上市是以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和进行资产注入进而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操作形式。借壳上市有几个特点:首先,借壳上市系股东推动的,以上市公司为收购和重组对象;其次,借壳上市操作目的是为了获取上市资格,而并不太关注原有上市公司业务,若关注也多集中在净壳剥离难度;再次,借壳属于关联交易,故作为潜在大股东的借壳方与小股东的利益取向不同,即借壳方有对注入资产高估而挤占中小股东权益的驱动。

  (一)借壳上市是成本较高的操作

  相对比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发行)而言,借壳上市是成本更高的上市方式。借壳上市跟IPO都能够实现上市,但IPO是通过行政许可获取融资资格行为,而借壳上市是通过交易方式来实现,即控制权的取得和资产的注入。二者最核心的区别是在于股东持股的摊薄对价不同,IPO发行对公司股东是有对价的摊薄,即能够按照较高的发股价格实现融资,这对公司及全体股东是有利的。但借壳上市发股后上市公司的原股东持股还继续保留,要分享借壳上市资产的权益。简而言之,借壳上市需要给上市公司原有的股东做一定的权益让渡,所以借壳上市是没有对价的赠与式摊薄。IPO原来全体股东持股比例为100%,通过发行新股融资上市后,股权比例被稀释到90%或者更多,但该稀释有可能会取得数亿甚至数十亿的现金。但是借壳操作前企业股东持股100%,借壳操作后变成60%,其中40%权益是送给了上市公司原有股东,作为借壳企业实现上市的交易对价。借壳上市也可能会配套融资,但配套融资会在资产交易的基础上进行有对价的摊薄,获得融资是以股比进一步被稀释为代价的,所以说借壳上市是成本非常高的交易行为。

  (二)等同IPO标准,知易行难

  尽管目前对借壳上市的市核要求与IPO等同标准,但事实上操作借壳上市企业规范性的要求还是要略低于IPO。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首发办法”)规定的发行条件相对较为基础,而很多IPO企业最终被否决并非不符合发行条件,而是缘于细枝末节的条件并没有达到监管的要求。但是对于借壳上市而言符合首发办法规定的发行条件是大前提,但基于交易属性并不完全受制于IPO审核所有要求。

  为什么标准会有所不同呢?主要还是基于借壳上市成本非常之高,如果完全与IPO条件等同很多企业不会采用借壳上市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借壳上市不但是上市行为,同时又涉及对现有上市公司的挽救与改造,即借壳上市系通过交易方式来实现,事关上市公司千万公众股东甚至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某单IPO被否决的后果就是该企业没有实现上市融资,少了几个身价过亿的富翁而已,但借壳上市否决牵扯到利益主体就会复杂很多。比如借壳上市信息披露后股价大涨会令股民受益,二级市场股价会透支借壳对上市公司基本面改变的预期。若借壳被否决则意味着股价会被打回原形,千千万万股民的利益将遭受重大损失。还有借壳失败可能导致上市公司退市,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利益和地方金融环境的稳定等。所以借壳本身也是在现有制度下经过博弈形成的巨大的利益共赢与制衡,故此,并非每个借壳上市案例都足够完美,但其还是保持相对较高的审核通过率。

  (三)借壳企业盈利要求高,土豪的游戏

  尽管借壳上市对企业规范性要求稍微弱些,但是对拟借壳企业的盈利能力要求非常之高。比如拟IPO企业有几千万利润就具备申报条件,但拟借壳企业没有上亿的利润根本没有办法操作。首先利润的体量可以支撑一定的估值,进而保证借壳方在上市公司重组交易中取得控制权。比如上市公司市值20个亿,要想借壳取得控制权,那拟借壳企业怎么估值也得超过20个亿。而且借壳企业利润越多估值也就越大,可选择重组的上市公司的范围就会越大。有人说,利润少估值小没关系,可以找市值小的壳来借,但市值小的壳多处于交易优势地位,交易达成的难度很大。

  拟借壳资产的盈利也关系到重组效果,即重组之后能够大幅提升上市公司每股收益,而预期每股收益高才会令股价飞涨,对于借壳重组通过股东大会和证监会审核非常重要。简而言之,借壳重组必须对现有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有很大改善才行,比如原来每股收益五分钱,重组完之后变成一块钱,股价嗷嗷上涨而市场一片欢腾,证监会就愉快地批准了。假设原来每股收益五分,重组完之后八分,而且因为发股把盘子搞挺大,借壳重组完之后未改变垃圾股本色。借壳上市多为关联交易控股股东无法表决,而且还必须给公众投资者网络投票的条件,实践中也经常出现公众投资者对方案不满意进行否决借壳方案的情形。就算股东大会侥幸过关,监管机构看到重组效果非常谦虚而股价表现不死不活,若再有其他毛病弄不好就给否了。所以,借壳交易本质是拟借壳企业利用盈利对上市公司原有股东做利益让渡,交易过程中各方利益能够平衡才能操作成功,一句话:客观要有实力,主观要能创共赢。

  (四)好壳的标准:年轻婀娜,肤白貌美

  借壳重组交易另外个话题就是壳的选择,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是比较好的被重组对象呢?目前借壳重组的主流操作方式是通过发行股份来实现的,即我们通常说的存量不动而做增量。假设上市公司市值为10个亿,拟借壳企业估值20个亿,那么重组完之后借壳方股东在上市公司的股比就是66.6%。在这个逻辑下,拟借壳企业估值确定的前提下,上市公司市值越小重组后持股比例就越高,在后续公司资本市场总估值中占比就越高。而借壳重组后股权比例结构是最根本的商业利益安排,也是借壳交易中需要博弈的最重要条件,这也是市值小的壳公司在市场比较抢手的原因。所以,找壳就跟找女朋友差不多,市值好比女孩年龄越年轻越好,当然前提是人家愿意!

  对于壳公司的选择,在相同市值下还需要考虑股本和股价之间的关系。比如都是十个亿市值的袖珍壳,可能会有两种情形,一亿股本股价十块钱和十亿股本股价一块钱。对于相同市值壳公司而言,股本越小股价越高越好。股本越小重组后每股收益越高,每股收益几毛钱甚至几块钱。但是对于小市值大股本的壳就意味着重组后效果会差些,因为原本股本就不小加之重组股本扩张,重组后的股本盘子很大,导致每股收益不那么乐观。所以,若说壳市值像姑娘年龄,那么股价和股本就特别像女孩的身高和体重,谁都喜欢身高170cm体重120斤的,怎么看都舒服,要是姑娘身高120cm体重170斤那肯定不好看,你可以仔细感受下。

  二、整体上市

  整体上市表现形式跟借壳上市有些相似,都是股东驱动的关联交易行为,通常是股东将自己资产注入控股的上市公司,进而提升上市公司资产量和提高股东权益比例,但跟借壳上市有所区别的是控制权并不因为重组而发生变化,整体上市也称之为关联方注入。

  (一)源于对IPO制度的纠偏

  整体上市跟借壳上市都是中国证券发行制度的补充,且整体上市更多是对历史上IPO审批额度制的纠偏。据说,中国股市的初始目的并不是实现股权交易和价值发现,最主要目的是给国有企业脱贫解困。在IPO审批额度制下,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其股票发行上市的盘子大小是固定的,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只能实现部分资产或业务上市。所以早期国有上市公司会有相当体量的资产依然在股东旗下,当时国有股东也不在意,因为持有股份不能转让流通,上市无非获得融资平台而已,只要能进行发股融资就可以了,对持股数量及比例并不关注。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发生了变化,同时市场又出现了非公开发行的支付工具创新,国有股东发现体外资产可以注入上市公司,而且是左手倒右手,但股票市值比原来净资产翻了好多倍。同时,国有资产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指标也由原来的净资产转向了股票市值。当然,整体上市除了完善提升国有企业证券化率之外,对于改善原有的同业竞争及关联交易等治理结构缺陷等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市场掀起了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热潮,催生了类似长江电力、中国船舶及鞍钢股份等国有巨无霸上市公司。

  (二)整体上市的面子,产业整合的里子

  最近几年,基于股东的注入而被划分到整体上市类的交易依然有一定的数量,但是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股权分置改革后迎来了国企整体上市热潮,但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可能多数已经完成了操作。但股东的资产注入会持续发生,股东注入跟原有国企整体上市已经有所区别,更多已经具备了产业整合的性质。

  上市公司外延式的成长是需要有资产不断注入的,但是基于上市公司对收购资产的规范性和盈利性要求,有时候对外进行产业并购没有办法一步到位。还有上市公司决策程序跟资产整合和收购操作效率是有矛盾的,比如说有些资产是采用公开的竞价或拍卖的形式来寻找受让方的,对买方的决策效率要求会非常高,但上市公司由于其公众性所致决策程序较为复杂,召开董事会及股东大会需要周期,如果交易采用发股支付还要履行证监会审批程序。故比通常采用分步走方式来完成交易,即大股东先去购买,然后再注入上市公司。

  另外,上市公司对拟购买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规范性是有要求的,在中国环境下某资产或股权在经营上天然地符合上市的规范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经营规范性要求跟上市规范性要求差异很大,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公司准备三年才去上市,好比这个公司放到温室里一样,所有要求照法规及监管要求做才能达到审核的标准。资产注入通常都有合规性问题要解决,比如矿产资产存在超产行为,在未上市时是很少被处罚和禁止的,因为对地方的GDP是做贡献的,没准儿还上电视宣传表彰呢。但是真正面临上市审核就会被定性成经营违法违规行为。所以基于这样的矛盾,很多整体上市具有资产体外整合规范培育的目的。

  三、产业并购

  (一)兴于江湖,源于市场

  并购重组的第三个类型是市场化的产业并购,也有称之为向第三方并购。产业并购在最近几年比较风行,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催生出好多大牛股,比如蓝色光标、乐视网、华谊兄弟等,即通过并购实现公司的成长和实现股价的上升。

  跟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相区别,产业化并购主要有如下特点:首先,产业并购是以上市公司作为主体来并购的,推动并购的主体不再是股东,这点是与整体上市和借壳上市很不一样,上市公司作为并购的主体而非并购对象;其次,产业并购是向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市场化的并购,从法律角度而言系非关联交易,即交易条件完全是通过市场化博弈谈出来的,这是产业并购最明显的特点;再次,产业并购具备一定的产业逻辑,比如横向扩张增加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或者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或者基于研发、客户等进行相关多元化拓展,甚至干脆利用产业并购实现业务转型等。

  (二)大小股东,携手共舞

  产业并购的交易条件是市场化博弈出来的,这与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的关联交易属性有很大不同。在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中,大股东具备左右交易估值和定价的条件,所以大股东基于商业利益考虑有高估作价来挤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冲动。但产业并购是上市公司为主导的,在交易博弈中大小股东的利益不再对立而是统一的。

  另外,产业并购基于市场化博弈特点,最终达成的交易条件是种脆弱的平衡,这点也跟借壳与整体上市有所区别。在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审批中,基于关联交易属性,交易作价和条件的弹性比较大,甚至可以按照监管取向进行修正调整。但产业并购由于其市场化博弈的特点,若审核过程中间监管部门对实质性的商业利益条款要做调整,整个交易就极有可能崩掉,实践中也有过类似的例子。

  以上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分类与认知,无论是市场还是监管对并购的认知都更加清晰,在业务实践和监管实践中也更具有针对性。对理顺长期以来对并购重组的混沌认识起到很积极的意义。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劳阿毛说并购》的书籍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的任何信息,力求详实,避免任何人工痕迹: 《全球产业链重构下的企业战略转型与数字化赋能》 本书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全球经济正经历一场深刻而复杂的范式转变。地缘政治的角力、技术迭代的加速度、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以及后疫情时代的供应链重塑,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新常态。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而言,传统的增长逻辑正在失效,单纯依赖市场扩张或成本控制的策略已不足以保证长远的生命力。本书《全球产业链重构下的企业战略转型与数字化赋能》正是立足于这一宏大背景,为决策者提供一套系统、前瞻性的战略框架与实操指南。 本书的核心洞察在于,未来的竞争优势不再是孤立地取决于单一企业的效率,而是取决于其在动态重构的全球价值网络中嵌入和驾驭资源的能力。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从“线性思维”转向“网络思维”,从“成本中心”转向“价值共创中心”。 全书分为四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旨在帮助企业实现从战略诊断到落地执行的全面升级: 第一部分:新范式下的宏观审视与战略重定位 本部分深入剖析当前影响全球商业环境的五大关键变量:技术奇点(特别是人工智能与生物科技的融合)、去全球化与再区域化趋势、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商业化落地、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消费模式迭代,以及数据主权与安全治理的强化。 我们详细探讨了“韧性”与“敏捷”如何取代“效率”成为企业战略的首要考量。企业不再追求最短、最省的供应链,而是构建“多源冗余”的弹性网络。战略重定位不再是简单的市场进入或退出,而是对核心竞争力的深度解构和重塑——哪些能力必须内化(In-house),哪些可以共享(Shared),哪些必须外包(Outsourced)。本书提出了“能力-地域-伙伴关系”三维匹配模型,用以指导企业识别并布局其在全球新版图中应当占据的关键节点。 第二部分:数字化转型:从工具应用到核心驱动力的跃迁 数字化转型早已超越了“上系统”的阶段。本书将重点放在如何将数字化技术真正内化为企业的战略引擎和创新源泉。我们避免了对某一特定软件的推介,而是聚焦于底层逻辑的变革: 1. 数据治理与价值提取: 探讨如何建立跨职能、跨地域的数据壁垒突破机制,将分散在ERP、CRM、MES等系统中的“数据孤岛”转化为可驱动决策的“统一事实源”。特别关注物联网(IoT)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连接中的关键作用,如何利用边缘计算实现生产现场的实时自适应优化。 2. 流程的智能化重构(Intellig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 介绍如何利用流程挖掘(Process Mining)技术发现隐藏的效率黑洞,并结合RPA和AI模型实现“无摩擦”的端到端流程自动化。这不仅仅是自动化任务,更是对决策路径本身的优化。 3. 新型组织架构的数字化支撑: 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新的组织结构和协作模式的有效性,确保技术投入与组织敏捷性之间的高度协同。 第三部分:价值网络的构建与生态系统战略 在高度互联的时代,没有企业可以独善其身。本部分将“合作”提升至战略高度,探讨如何从传统的供应商/客户关系升级为共生共赢的生态系统。 1. 平台化思维的植入: 阐述企业如何从单一产品提供商转变为赋能者,通过构建开放接口或标准,吸引外部创新力量参与到价值创造中来。本书详细分析了如何评估潜在生态伙伴的“互补性”而非仅仅是“兼容性”,并设计出公平且可持续的价值分配机制。 2. 跨界整合与新商业模式的孵化: 聚焦于技术融合带来的跨界机会,例如“硬件+服务”、“产品+金融”等新型组合模式。重点讲解了如何利用敏捷开发和最小可行产品(MVP)策略,快速测试并验证这些复杂的新商业模式,以应对创新周期的缩短。 3. 产业链协作中的信任与安全机制: 随着数据共享的增加,建立基于区块链或其他加密技术的透明化、可追溯的协作机制成为关键。本章提供了构建高信任度、低摩擦协作网络的实战方法论。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领导力与人才重塑 战略的落地最终取决于人。本书认为,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传统的科层制领导力已经失效。 1. “赋能型”领导力的培养: 重点阐述了领导者需要如何从“控制者”转变为“环境塑造者”,如何设定清晰的愿景(Why),并授权给具备跨学科知识的“T型人才”去解决“How”。 2. 学习型组织的持续进化: 探讨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起“失败-学习-迭代”的文化回路,特别是如何利用内部知识管理系统和导师制,加速新技能(如数据科学、可持续发展评估)在全员中的普及。 3. 人才吸引与保留的新契约: 在劳动力市场日益碎片化的背景下,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路径、灵活的工作安排,以及将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的长期社会责任目标相结合,以留住顶尖的复合型人才。 读者对象: 本书适用于所有寻求在当前复杂商业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增长的企业高管、战略规划部门负责人、首席信息官(CIO/CDO)、业务线总经理,以及对全球产业趋势有深度研究需求的咨询顾问和专业学者。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份要求管理者立即行动起来的路线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作者的叙事技巧炉火纯青,仿佛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漫游,带领读者穿越文字构筑的迷宫。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意象,它们如同散落在珍珠般的词句,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作者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每一个角色都显得如此真实而立体,他们的挣扎与喜悦,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故事,更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复杂人性。书中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时而激昂澎湃,时而低回婉转,如同乐曲的起伏,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将看似无关的线索编织得天衣无缝,直到最后才揭示出全局的宏大图景。每一次的转折都出人意料,却又在回味之后觉得合乎情理,这种高超的布局能力,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张力,他懂得如何藏拙,如何留白,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和填补那些未尽之言。书中的世界观构建得宏大而精细,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仿佛作者构建了一个完整而自洽的宇宙。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场景和人物的影子,这是一种罕有的阅读体验,让人感觉被彻底地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感受上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其丰富的感官体验,我仿佛能闻到文字中描绘的气味,听到场景中发出的声响。作者在环境描写上的笔触极其细腻,大到山川河流,小到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描述复杂情节时,依然保持了叙事线条的清晰流畅,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全身心的投入,它不仅考验读者的理解力,更挑战读者的想象力,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和珍藏的佳作。

评分

我得承认,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处理上显得非常大胆和前卫,作者似乎毫不畏惧地触碰那些社会上常见的禁忌或敏感话题。他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来审视人性中的灰色地带,毫不留情地揭示出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阴暗面。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强烈的批判性和反思价值。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后感到轻松愉快的读物,反而会带来一些思考上的阵痛,但正是这种“不适”,促使读者不得不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行为逻辑。这种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文学作品的范畴,更像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相当新颖的,它融合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犀利,读起来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妙感觉。作者的用词精准而富有张力,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能表达深层含义的词汇,让平淡的描述瞬间变得充满力量。尤其是在描绘心理活动的部分,那种直击灵魂的描写,让我不禁感叹文字的力量竟能达到如此境地。这本书无疑是需要细细品读的,因为一些精彩的语句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深意,它拒绝了快速消费式的阅读,更像是一次需要投入精力的精神探险。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新的感悟,这充分体现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学习需要,内容不错,正在阅读

评分

快递速度快的惊人,书也很实用,推荐。

评分

商品非常好~~~很喜欢,下次还会光临~~

评分

下次会再买,京东搞活动,价格都如白菜,买买买啦,行动

评分

据说他的书非常不错,正好赶上活动,凑单购买。

评分

好书,深入浅出

评分

现在出书是不是太容易了,随便找人做序,内容有拼凑之嫌不说,也没感觉到在用心整理

评分

是很好,纸张好,物流快,活动价格给力,必须好评,下次还来

评分

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