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工作,數十年來,進展都較遲緩,但是近十幾年,卻有瞭長足的發展,不論廣度和深度,都取得瞭可喜的成果。 劉再生著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修訂版)》分上中下三篇,內容包括上古音樂(先秦時期)、中古音樂(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近古音樂(宋、遼、金、元、明、清時期)。本書給供相關人員參考閱讀。
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工作,數十年來,進展都 較遲緩,但是近十幾年,卻有瞭長足的發展,不論廣 度和深度,都取得瞭可喜的成果。可惜的是,這些成 果分散發錶在各種不同的音樂刊物上,倘非專門收集 的人士,實在不易窺其全豹,滄海遺珠,那就*在所 難免瞭。
劉再生著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修訂版)》則 由於前麵所說的物色,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瞭這種 缺憾,使讀者在獲得通常所說的古代音樂史常識之外 ,同時接觸到各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各咱不同的 見解。這裏,隨舉些例子:對於我國間律形成的時期 ,過去隻憑文獻資料加以推斷,其實是並不清楚的。
十多年前,根據對於齣土的音樂文物的調查和考證, 先後齣現瞭兩種新的見解,即呂驥同誌所認為的“我 國五聲音階在母係氏族社會後期已經形成”的觀點; 黃翔鵬同誌所認為的“完整的七聲音階至遲在晚商期 間已經形成”,從而推斷“我國音樂中五聲音階和七 聲音階有一個長期並存的傳統”的觀點。這些,都能 從書中找到清楚的敘述。不久前,李純一同誌發錶瞭 不同意將地隔三百公裏之遙,年代和文化遺存是否相 同尚末搞清的兩個塤閤並研究,因而做齣不同推斷的 觀點,同樣為本書怕收納。這些觀點不一的研究成果 ,雖然一時難定是非,但是對於問題的進一步深入探 討,顯然都是有益的。因此,本書的這一特色就是不 可磨滅的。
聊以為序
修訂版前言
上編 上古音樂(先秦時期)
1 中國音樂文明的曙光——賈湖骨笛地下沉睡九韆年復蘇
2 “野蠻人”與原始樂舞
3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古文獻中的原始樂舞
4 撅之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裏——我國齣土的原始社會的樂器
5 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我國*早的音樂傢夔
6 音樂文化的階級烙印——夏代音樂文化麵貌的探索
7 甲骨文中的“ ”字——商朝的樂舞
8 以钜為美,以眾為觀——商朝的樂器
9 恒舞於宮,酣歌於室——商代的“巫樂”和“淫樂”
10 喤喤厥聲,肅雍和鳴——登峰造極的西周雅樂
11 失而復得的晉侯蘇鍾——西周鍾銘的曆史和文化內涵一瞥
12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周朝的樂官製度
13 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周代的樂器分類法
14 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周穆王西遊的曆史傳說
15 王子朝奔楚——“禮崩樂壞”之一
16 八佾舞於庭——“禮崩樂壞”之二
17 聲淫及商,何也?——“禮崩樂壞”之三
18 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禮崩樂壞”之四
19 中國言“六藝”者摺中於夫子——孔子對古代音樂文化的貢獻及其局限
20 詩言誌,歌詠言——我國*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21 宮、商、角、徵、羽的由來——五聲階名的“天官說”
22 音樂與數學的結晶——三分損益法與十二律
23 春鞦時期的宮廷音樂傢
24 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戰國時期音樂的繁榮景象
25 震驚世界的地下音樂寶庫——宮廷音樂一瞥
26 鄰有喪,舂不相——我國說唱音樂的遠祖
27 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民間音樂巡禮
28 洋洋乎,盈耳哉——古代歌麯的高潮處理
29 戰國時期的民間音樂傢
30 諸子蜂起,百傢爭鳴——圍繞音樂問題的一場辯論
31 樂者,天地之和也——儒傢的音樂美學論著《樂記》
中編 中古音樂(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
32“秦聲”與“楚歌”——秦漢音樂漫議
33 先秦鍾磬文化的“斷層”與“轉型”——濟南洛莊漢墓齣土編鍾的啓示
34 一條橫貫亞洲的“音樂之路”——絲綢之路的開闢
35 采歌謠,被聲樂——漢代的樂府
36 每為新聲變麯,聞者莫不感動——協律都尉李延年
37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樂府歌麯一覽
38 紛披燦爛,戈矛縱橫——琴麯《廣陵散》
39 感傷亂離,追懷悲憤——琴歌《鬍笳十八拍》
40 魏晉時期的文人音樂傢
41 論樂者七十八傢——從京房六十律到何承天新律
42 我國現存*古老的麯譜——《碣石調·幽蘭》與文字譜43 風靡南北的西域音樂
44 南北朝時期的西域音樂傢
45 韆變萬化,曠古莫儔——漢唐時期的“百戲”、“散樂”
46 忽復學參軍,按聲喚蒼鶻——漢唐時期的歌舞優戲
47 一均之中,問有七聲——“五旦七聲”與“八十四調”
48 是時競為異議,各立朋黨——隋初的“開皇樂議”
49 樂籍製度下的悲苦人生——隋代的“識音人”萬寶常
50 其聲音節奏及舞,悉宜依舊——隋代的“七部樂”和“九部樂”
51 享宴因隋舊製,用九部之樂——唐代的“九部樂”和“十部樂”
52 太常部伎有等級,堂上者坐堂下立——唐代的“立部伎”和“坐部伎”
53 月聞仙麯調,霓作舞衣裳——唐代的大麯和法麯
54 得難麯五十以上任供奉者為業成——唐代的音樂機構
55 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音樂傢皇帝唐玄宗
56 斷腸聲裏唱“陽關”——《陽關三疊》的由來
57 文章閤為時而著,歌詩閤為事而作——白居易詩歌中的“中唐音樂”
58 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琴麯《梅花三弄》和《離騷》
59 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鍾吹螺鬧宮庭——唐代的說唱音樂“變文”
60 樂工不識長安道,盡是書中寄麯來——唐代的減字譜與燕樂半字譜
61 唐代的“音聲人”
62 君看白發誦經者,半是宮中歌舞人——唐代歌伎、樂工的悲慘命運
63 幸存於世的唐代音樂專著
64 從濁至清,迭*其聲——唐燕樂二十八調
65 傳統音樂中的唐宋遺音——《舞春風》、《菩薩蠻》等樂麯的“麯調考證”
66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隋唐時期中國和曰本、高麗音樂文化的交流
67 一韆多年前的“宮廷歌舞”——五代王建墓歌舞伎樂石刻
下編 近古音樂(宋、遼、金、元、明、清時期)
68 萬傢競奏新聲——宋代“麯子”的崛起
69 自作新詞韻*嬌——薑夔的自度麯
70 此歌齣自我宋建炎年間——民歌《月子彎彎照幾州》
71 耍鬧去處,通曉不*——宋代的“瓦捨”與“勾欄”
72 教坊十三部,唯以雜劇為正色——宋代的“雜劇”和“南戲”
73 滿村聽說“蔡中郎”——宋代的說唱音樂
74 每欲望九嶷,為瀟湘之雲所蔽——琴麯《瀟湘水雲》
75 蓋其製兩弦間以竹片軋之——我國“鬍琴類”弓弦樂器的問世
76 兩種不同體係的調名解釋——“之調”和“為調”
77 超然遠覽,奮其獨見——蔡元定和他的十八律
78 上自唐虞,下迄皇宋——宋代的音樂論著
79 中正則雅,多哇則鄭——宋代的宮廷雅樂
80 其習日以異,其俗日不同——西夏、遼、金的音樂
81 養人纔,編傳奇,一時氣候雲集——高度繁榮的元代雜劇
82 歌者自歌,白者自白——元雜劇的錶演形式
83 順帝朝,忽又親南而疏北——元代南戲的發展
84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元代的散麯
85 一代天驕的贊歌——元代濛古族的音樂
86 新腔翻得涼州麯,彈齣天鵝避海青——元代琵琶麯《海青拿天鵝》
87 取來歌裏唱,勝嚮笛中吹——我國*早的聲樂論著《唱論》
88 刊布成帙,舉世傳誦——明、清民歌和小麯的盛行
89 鼓聲一通,群歌競作——兄弟民族的歌舞音樂
90 一韻紆縈良久——明、清時期的說唱音樂
91 清麗悠遠,齣乎三腔之上——明、清戲麯的“四大聲腔”
92 傢傳戶誦,幾令“西廂”減色——昆麯的**作品
93 愈趨愈卑,新奇疊齣——“亂彈”諸腔的興起
94 變則新,不變則腐——明、清時期的戲麯論著
95 麯麯新聲總斷腸——明、清的器樂獨奏藝術
96 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明、清的器樂閤奏藝術
97 道傢唱情,僧傢唱性——明、清的宗教音樂
98 東方文藝復興式的人物——十二平均律創始人硃載堉
99 歌劇《圖蘭多特》中的“茉莉花”——明、清時期中西音樂文化的交流
100 庶為知音者察焉——明、清時期的重要麯譜
參考文獻
本書引用當代中國音樂學傢文獻人名索引
圖片索引
後記
修訂版後記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那便是“厚重”。它以一種沉靜而有力的方式,展現瞭中國古代音樂那博大精深的內涵。作者並沒有追求嘩眾取寵的敘述,而是以一種謙遜而又充滿自信的態度,為我們呈現瞭最真實、最可靠的音樂史。我非常喜歡書中對不同朝代音樂風格演變的比較分析,這種對比讓不同時期的音樂特徵更加鮮明,也讓我更容易理解音樂發展的內在邏輯。比如,作者將漢代音樂的質樸、豪邁與魏晉南北朝音樂的清談、玄遠進行瞭對比,這種對比不僅體現在音樂本身,也反映瞭當時社會思潮和文化精神的差異。此外,書中還對音樂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行瞭探討,比如古代的節日慶典、文人雅集、民間婚喪嫁娶中的音樂,這些細節的描寫,讓古代音樂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而是融入尋常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對音樂的理解,超越瞭純粹的藝術範疇,更融入瞭曆史、哲學、社會學等多個維度,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整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也更具思想深度。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中國古代音樂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中華民族悠久而燦爛的文化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梳理瞭中國古代音樂的時間綫,更在於它挖掘齣瞭隱藏在曆史深處的音樂靈魂。作者並沒有把音樂僅僅視為一種藝術形式,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比如,書中關於周代禮樂製度的論述,就深刻揭示瞭音樂在維護社會秩序、教化民眾方麵的重要作用,讓我看到瞭音樂的實用價值和政治意義。同時,我也驚訝於古代音樂的復雜性,它並非隻有單一的錶達方式,而是包含瞭從宮廷祭祀、宴饗,到民間歌謠、百戲等多種形式,每一種形式都有其獨特的錶達內容和審美追求。書中對唐代宮廷音樂的描述,尤其讓我著迷,那些華麗的樂章、優美的鏇律,仿佛將我帶入瞭盛唐的繁華景象,感受到瞭那個時代開放包容、兼容並蓄的文化氣象。此外,作者還對一些重要的音樂理論和美學思想進行瞭梳理,比如“和”、“中”等概念在音樂中的體現,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對音樂審美的深刻影響。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一場精心策劃的展覽中漫步,每一件展品(音樂形式、樂器、樂譜等)都講述著一段故事,而作者就是那位最懂得如何引導觀者欣賞的策展人。
評分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書,雖然書名看起來樸實無華,但內容卻著實讓我驚喜。它並沒有一上來就拋齣一堆學術術語和枯燥的年代劃分,而是以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帶領我走進瞭中國音樂那悠久而多彩的殿堂。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用他淵博的知識和獨特的視角,為我細細描繪瞭從遠古的歌舞,到宮廷雅樂的莊重,再到民間小調的靈動,每一個時期的音樂特色和發展脈絡。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樂器演變過程的描述,從簡單的骨笛、石磬,到後來精美的編鍾、古琴,這些樂器不僅是音樂的載體,更是當時社會文化和科技水平的縮影,書中對它們的細節描寫,讓我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溫度。而且,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器樂,對聲樂的發展,比如早期歌謠、經文唱誦、戲麯雛形等等,都有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對中國古代音樂的整體麵貌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像是在經曆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旅行,感受著曆代先民們在勞作、祭祀、娛樂中所創造齣的美妙鏇律,那種跨越韆年的共鳴,至今仍讓我心潮澎湃。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塵封已久的寶庫中進行尋寶。作者憑藉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研究態度,為我們呈現瞭一幅中國古代音樂的全景圖。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音樂文獻和考古發現的解讀,作者並非簡單羅列,而是通過細緻的分析,將這些零散的史料串聯起來,勾勒齣清晰的音樂發展脈絡。例如,關於敦煌壁畫中樂舞圖像的考證,以及對早期樂譜(盡管大多已失傳)的推測,都展現瞭作者的獨到之處。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古代音樂的傳承並非一帆風順,中間經曆瞭無數的變革、創新甚至斷裂。作者在敘述中,也毫不迴避這些挑戰和睏難,這使得整部音樂史的敘述更加真實可信。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宋元時期音樂的章節,那是一個音樂蓬勃發展的時代,市民階層的興起帶來瞭更為豐富多樣的音樂形式,比如詞樂、戲麯的早期發展,都讓我看到瞭音樂的生命力。閱讀此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知識迷宮,而作者就是那個手持火炬,引導我穿越迷霧,最終抵達知識彼岸的引路人,那種收獲的喜悅,是難以言喻的。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古代音樂史的印象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總覺得它離現代生活太遙遠,或者說,它應該是一門極其晦澀難懂的學科。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是一本堆砌史料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用平實的語言,卻飽含著對中國古代音樂深沉的熱愛和洞察。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音樂的社會功能、創作背景,以及它們如何與政治、哲學、宗教等相結閤,進行瞭非常精彩的闡述。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戰國時期楚國音樂的章節,書中引用瞭大量的詩歌和齣土文物作為佐證,將那時期音樂的浪漫、奔放、神秘展現得淋灕盡緻,讓我對那個充滿想象力的時代充滿瞭嚮往。同時,書中還探討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樂的交融與發展,這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音樂並非是鐵闆一塊,而是充滿瞭活力和創造力的多元文化融閤體。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靈活,有時會插入一些生動的曆史故事,有時會對比不同朝代的音樂風格,讓原本可能顯得單調的音樂史變得妙趣橫生。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中國古代音樂有瞭全新的理解,更對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感到由衷的自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