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工作,数十年来,进展都较迟缓,但是近十几年,却有了长足的发展,不论广度和深度,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刘再生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修订版)》分上中下三篇,内容包括上古音乐(先秦时期)、中古音乐(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近古音乐(宋、辽、金、元、明、清时期)。本书给供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工作,数十年来,进展都 较迟缓,但是近十几年,却有了长足的发展,不论广 度和深度,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惜的是,这些成 果分散发表在各种不同的音乐刊物上,倘非专门收集 的人士,实在不易窥其全豹,沧海遗珠,那就*在所 难免了。
刘再生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修订版)》则 由于前面所说的物色,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 缺憾,使读者在获得通常所说的古代音乐史常识之外 ,同时接触到各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各咱不同的 见解。这里,随举些例子:对于我国间律形成的时期 ,过去只凭文献资料加以推断,其实是并不清楚的。
十多年前,根据对于出土的音乐文物的调查和考证, 先后出现了两种新的见解,即吕骥同志所认为的“我 国五声音阶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已经形成”的观点; 黄翔鹏同志所认为的“完整的七声音阶至迟在晚商期 间已经形成”,从而推断“我国音乐中五声音阶和七 声音阶有一个长期并存的传统”的观点。这些,都能 从书中找到清楚的叙述。不久前,李纯一同志发表了 不同意将地隔三百公里之遥,年代和文化遗存是否相 同尚末搞清的两个埙合并研究,因而做出不同推断的 观点,同样为本书怕收纳。这些观点不一的研究成果 ,虽然一时难定是非,但是对于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 讨,显然都是有益的。因此,本书的这一特色就是不 可磨灭的。
聊以为序
修订版前言
上编 上古音乐(先秦时期)
1 中国音乐文明的曙光——贾湖骨笛地下沉睡九千年复苏
2 “野蛮人”与原始乐舞
3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古文献中的原始乐舞
4 撅之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我国出土的原始社会的乐器
5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我国*早的音乐家夔
6 音乐文化的阶级烙印——夏代音乐文化面貌的探索
7 甲骨文中的“ ”字——商朝的乐舞
8 以钜为美,以众为观——商朝的乐器
9 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商代的“巫乐”和“淫乐”
10 喤喤厥声,肃雍和鸣——登峰造极的西周雅乐
11 失而复得的晋侯苏钟——西周钟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一瞥
12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周朝的乐官制度
13 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代的乐器分类法
14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西游的历史传说
15 王子朝奔楚——“礼崩乐坏”之一
16 八佾舞于庭——“礼崩乐坏”之二
17 声淫及商,何也?——“礼崩乐坏”之三
18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礼崩乐坏”之四
19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孔子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贡献及其局限
20 诗言志,歌咏言——我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1 宫、商、角、徵、羽的由来——五声阶名的“天官说”
22 音乐与数学的结晶——三分损益法与十二律
23 春秋时期的宫廷音乐家
24 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战国时期音乐的繁荣景象
25 震惊世界的地下音乐宝库——宫廷音乐一瞥
26 邻有丧,舂不相——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27 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民间音乐巡礼
28 洋洋乎,盈耳哉——古代歌曲的高潮处理
29 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家
30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围绕音乐问题的一场辩论
31 乐者,天地之和也——儒家的音乐美学论著《乐记》
中编 中古音乐(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32“秦声”与“楚歌”——秦汉音乐漫议
33 先秦钟磬文化的“断层”与“转型”——济南洛庄汉墓出土编钟的启示
34 一条横贯亚洲的“音乐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
35 采歌谣,被声乐——汉代的乐府
36 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协律都尉李延年
37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乐府歌曲一览
38 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琴曲《广陵散》
39 感伤乱离,追怀悲愤——琴歌《胡笳十八拍》
40 魏晋时期的文人音乐家
41 论乐者七十八家——从京房六十律到何承天新律
42 我国现存*古老的曲谱——《碣石调·幽兰》与文字谱43 风靡南北的西域音乐
44 南北朝时期的西域音乐家
45 千变万化,旷古莫俦——汉唐时期的“百戏”、“散乐”
46 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汉唐时期的歌舞优戏
47 一均之中,问有七声——“五旦七声”与“八十四调”
48 是时竞为异议,各立朋党——隋初的“开皇乐议”
49 乐籍制度下的悲苦人生——隋代的“识音人”万宝常
50 其声音节奏及舞,悉宜依旧——隋代的“七部乐”和“九部乐”
51 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唐代的“九部乐”和“十部乐”
52 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唐代的“立部伎”和“坐部伎”
53 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唐代的大曲和法曲
54 得难曲五十以上任供奉者为业成——唐代的音乐机构
55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音乐家皇帝唐玄宗
56 断肠声里唱“阳关”——《阳关三叠》的由来
5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诗歌中的“中唐音乐”
58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琴曲《梅花三弄》和《离骚》
59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唐代的说唱音乐“变文”
60 乐工不识长安道,尽是书中寄曲来——唐代的减字谱与燕乐半字谱
61 唐代的“音声人”
62 君看白发诵经者,半是宫中歌舞人——唐代歌伎、乐工的悲惨命运
63 幸存于世的唐代音乐专著
64 从浊至清,迭*其声——唐燕乐二十八调
65 传统音乐中的唐宋遗音——《舞春风》、《菩萨蛮》等乐曲的“曲调考证”
6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隋唐时期中国和曰本、高丽音乐文化的交流
67 一千多年前的“宫廷歌舞”——五代王建墓歌舞伎乐石刻
下编 近古音乐(宋、辽、金、元、明、清时期)
68 万家竞奏新声——宋代“曲子”的崛起
69 自作新词韵*娇——姜夔的自度曲
70 此歌出自我宋建炎年间——民歌《月子弯弯照几州》
71 耍闹去处,通晓不*——宋代的“瓦舍”与“勾栏”
72 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宋代的“杂剧”和“南戏”
73 满村听说“蔡中郎”——宋代的说唱音乐
74 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琴曲《潇湘水云》
75 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我国“胡琴类”弓弦乐器的问世
76 两种不同体系的调名解释——“之调”和“为调”
77 超然远览,奋其独见——蔡元定和他的十八律
78 上自唐虞,下迄皇宋——宋代的音乐论著
79 中正则雅,多哇则郑——宋代的宫廷雅乐
80 其习日以异,其俗日不同——西夏、辽、金的音乐
81 养人才,编传奇,一时气候云集——高度繁荣的元代杂剧
82 歌者自歌,白者自白——元杂剧的表演形式
83 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元代南戏的发展
84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元代的散曲
85 一代天骄的赞歌——元代蒙古族的音乐
86 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元代琵琶曲《海青拿天鹅》
87 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我国*早的声乐论著《唱论》
88 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明、清民歌和小曲的盛行
89 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兄弟民族的歌舞音乐
90 一韵纡萦良久——明、清时期的说唱音乐
91 清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明、清戏曲的“四大声腔”
92 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昆曲的**作品
93 愈趋愈卑,新奇叠出——“乱弹”诸腔的兴起
94 变则新,不变则腐——明、清时期的戏曲论著
95 曲曲新声总断肠——明、清的器乐独奏艺术
96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明、清的器乐合奏艺术
97 道家唱情,僧家唱性——明、清的宗教音乐
98 东方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十二平均律创始人朱载堉
99 歌剧《图兰多特》中的“茉莉花”——明、清时期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
100 庶为知音者察焉——明、清时期的重要曲谱
参考文献
本书引用当代中国音乐学家文献人名索引
图片索引
后记
修订版后记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梳理了中国古代音乐的时间线,更在于它挖掘出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音乐灵魂。作者并没有把音乐仅仅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比如,书中关于周代礼乐制度的论述,就深刻揭示了音乐在维护社会秩序、教化民众方面的重要作用,让我看到了音乐的实用价值和政治意义。同时,我也惊讶于古代音乐的复杂性,它并非只有单一的表达方式,而是包含了从宫廷祭祀、宴飨,到民间歌谣、百戏等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内容和审美追求。书中对唐代宫廷音乐的描述,尤其让我着迷,那些华丽的乐章、优美的旋律,仿佛将我带入了盛唐的繁华景象,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气象。此外,作者还对一些重要的音乐理论和美学思想进行了梳理,比如“和”、“中”等概念在音乐中的体现,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音乐审美的深刻影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场精心策划的展览中漫步,每一件展品(音乐形式、乐器、乐谱等)都讲述着一段故事,而作者就是那位最懂得如何引导观者欣赏的策展人。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那便是“厚重”。它以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那博大精深的内涵。作者并没有追求哗众取宠的叙述,而是以一种谦逊而又充满自信的态度,为我们呈现了最真实、最可靠的音乐史。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不同朝代音乐风格演变的比较分析,这种对比让不同时期的音乐特征更加鲜明,也让我更容易理解音乐发展的内在逻辑。比如,作者将汉代音乐的质朴、豪迈与魏晋南北朝音乐的清谈、玄远进行了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音乐本身,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和文化精神的差异。此外,书中还对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比如古代的节日庆典、文人雅集、民间婚丧嫁娶中的音乐,这些细节的描写,让古代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融入寻常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对音乐的理解,超越了纯粹的艺术范畴,更融入了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具思想深度。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古代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尘封已久的宝库中进行寻宝。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国古代音乐的全景图。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音乐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解读,作者并非简单罗列,而是通过细致的分析,将这些零散的史料串联起来,勾勒出清晰的音乐发展脉络。例如,关于敦煌壁画中乐舞图像的考证,以及对早期乐谱(尽管大多已失传)的推测,都展现了作者的独到之处。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古代音乐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中间经历了无数的变革、创新甚至断裂。作者在叙述中,也毫不回避这些挑战和困难,这使得整部音乐史的叙述更加真实可信。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宋元时期音乐的章节,那是一个音乐蓬勃发展的时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带来了更为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比如词乐、戏曲的早期发展,都让我看到了音乐的生命力。阅读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知识迷宫,而作者就是那个手持火炬,引导我穿越迷雾,最终抵达知识彼岸的引路人,那种收获的喜悦,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古代音乐史的印象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总觉得它离现代生活太遥远,或者说,它应该是一门极其晦涩难懂的学科。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一本堆砌史料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用平实的语言,却饱含着对中国古代音乐深沉的热爱和洞察。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社会功能、创作背景,以及它们如何与政治、哲学、宗教等相结合,进行了非常精彩的阐述。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战国时期楚国音乐的章节,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诗歌和出土文物作为佐证,将那时期音乐的浪漫、奔放、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对那个充满想象力的时代充满了向往。同时,书中还探讨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乐的交融与发展,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音乐并非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的多元文化融合体。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有时会插入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有时会对比不同朝代的音乐风格,让原本可能显得单调的音乐史变得妙趣横生。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古代音乐有了全新的理解,更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到由衷的自豪。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书,虽然书名看起来朴实无华,但内容却着实让我惊喜。它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一堆学术术语和枯燥的年代划分,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中国音乐那悠久而多彩的殿堂。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用他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视角,为我细细描绘了从远古的歌舞,到宫廷雅乐的庄重,再到民间小调的灵动,每一个时期的音乐特色和发展脉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乐器演变过程的描述,从简单的骨笛、石磬,到后来精美的编钟、古琴,这些乐器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科技水平的缩影,书中对它们的细节描写,让我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而且,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器乐,对声乐的发展,比如早期歌谣、经文唱诵、戏曲雏形等等,都有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中国古代音乐的整体面貌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像是在经历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旅行,感受着历代先民们在劳作、祭祀、娱乐中所创造出的美妙旋律,那种跨越千年的共鸣,至今仍让我心潮澎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