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制浆造纸厂设计规范(GB 51092-2015) [Code For Design of Pulp and Papermaking Plan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制浆造纸厂设计规范(GB 51092-2015) [Code For Design of Pulp and Papermaking Pla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轻工业勘察设计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制浆造纸
  • 造纸
  • 设计规范
  • 国家标准
  • GB51092-2015
  • 工业设计
  • 工程设计
  • 规范标准
  • 化工工程
  • 造纸工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748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199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Pulp and Papermaking Plant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制浆造纸厂设计规范(GB 51092-2015)》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采用木材、非木材、废纸为原料的制浆造纸厂的工程设计。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 则
2 术 语
3 工 艺
4 厂址与总体规划
5 热能动力
6 总平面与运输
7 电气系统
8 自控仪表
9 建 筑
10 结 构
11 给水排水
1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3 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14 职业安全卫生
附录A 制浆造纸厂所用的水、电、蒸汽和压缩空气的
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要求
附录B 工艺管道不同介质的流速表
附录C 制浆造纸厂主要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类表
附录D 主要车间楼板安装检修等效荷载
附录E 制浆造纸厂各生产车间和工作场所设计照明系统的
照度标准值
附录F 制浆造纸厂用电设备需要系数(Kx)
及功率因数(cos?)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 作者: 钱钟书 等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最新修订版) ISBN: 978-7-301-34567-8 --- 内容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是一部集学术严谨性与教学实用性于一体的权威性教材。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清末的演变脉络、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及其经典作品,为学习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文学认知框架。本书的撰写团队汇聚了国内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力求在继承传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入最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以期达到兼顾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的平衡。 第一部分:先秦文学的源头与奠基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文学的开端,重点分析《诗经》和《楚辞》这两大源头。 《诗经》研究: 深入探讨《诗经》的“风、雅、颂”的体制特征、现实主义精神的源头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教程详细解析了周代社会风貌、礼乐制度与《诗经》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楚辞》与浪漫主义的兴起: 重点剖析屈原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其《离骚》的独特美学价值。教程探讨了楚文化的地域特色如何孕育出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以及《楚辞》对汉赋乃至后世抒情文学的影响。 诸子散文的魅力: 概述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成就,并侧重于论述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等人的散文风格。尤其对《庄子》中充满寓言和哲思的语言艺术进行了专门的辨析,展示了先秦散文说理与叙事的完美结合。 第二部分:秦汉文学的转型与赋的盛行 本卷描述了从先秦到汉代的文学范式转变,核心是汉赋的兴盛及其向成熟诗歌的过渡。 汉赋的结构与审美: 系统介绍汉代赋体的结构特征(铺陈夸张、铺陈排比)以及其在宫廷文化中的地位。教程分述了大赋(如司马相如的鸿篇巨制)和小赋的艺术特点,并探讨了贾谊、扬雄等人的贡献。 汉乐府诗的民间力量: 强调汉乐府诗在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方面的地位。通过对《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分析,展现了汉代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图景和对民间文学活力的挖掘。 史传文学的巅峰——《史记》: 教程将司马迁的《史记》视为文学巨著进行研究,探讨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思想,以及人物刻画(如项羽、刘邦)的艺术手法,论证了其对后世小说和戏剧叙事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的思潮与文学的自觉 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呈现出个体精神的觉醒和文人美学的多元化。 建安文学的慷慨悲歌: 集中分析曹操、曹丕、曹植“三曹”及“建安七子”的创作风格,探讨他们在乱世中抒发“慷慨以直抒胸臆”的时代主题,特别是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玄学、山水与田园诗: 详细阐述了玄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以及“竹林七贤”与山水诗派(谢灵运、谢朓)的形成。教程深入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揭示其“采菊东篱下”的背后所蕴含的归隐思想与人格独立。 六朝骈文与志怪小说: 概述了六朝时期骈文的格律化倾向及其文学地位,并讨论了志怪、志人小说在早期叙事文学发展中的探索意义。 第四部分:唐诗的鼎盛与宋词的转型 唐宋是古典诗歌与词体的双重高峰,本书给予了最详尽的论述。 唐诗的黄金时代: 教程将唐诗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进行系统梳理。 初唐与宫廷诗风(王勃、杨炯、卢照邻)。 盛唐的浪漫与现实:集中探讨李白(浪漫主义的极致)、杜甫(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的艺术风格和对后世的典范意义。并分析了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派的成熟。 中晚唐的转变:分析了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的古文革新,以及李商隐、杜牧的唯美主义探索。 宋词的勃兴与格局重塑: 论述了词体从燕乐歌辞向文人抒情载体的演变过程。 两宋之交的流派:分析了柳永对市民阶层的拓展、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及其“以诗为词”的理论实践。 婉约派的精进:重点研究了李清照的个体体验、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稼轩体,以及宋末词坛的悲凉意蕴。 第五部分:元曲的通俗化与明清小说的世俗化 本部分探讨了戏曲和小说两大世俗文学形式的成熟与高峰。 元杂剧的成熟: 讲解了元杂剧的体制(四折一楔子)、音乐性、舞台表演的特点,并深入分析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等大家的作品,探讨了元曲在语言的通俗化和情感的直白性上的成就。 明清小说的世俗化巅峰: 这是全书篇幅最重的一部分。 明代小说的奠基:分析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代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叙事结构、英雄群像的塑造及其对民间故事的整合。 清代小说的精化:重点剖析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社会弊病的讽刺艺术,以及曹雪芹《红楼梦》在思想深度、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语言的典雅性与白话的完美融合方面所达到的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 小说流派: 总结了神魔小说、谴责小说的主要特征。 第六部分:清代诗歌与词的余脉 梳理了清代在继承与革新中的努力,特别是“诗中有画”的审美追求。 清诗的流派纷争: 探讨了以“唐宋派”和“汉魏风骨派”为代表的创作倾向,分析了袁枚、赵翼等人的文学主张,以及龚自珍、林则徐等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诗歌贡献。 本书的特色: 1. 体例清晰: 严格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文学体裁进行划分,脉络清晰,易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 注重文本细读: 每一阶段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篇章和作家,进行深度文本分析,强调对具体语词、句法的理解。 3. 理论与史论结合: 不仅叙述文学史的演变,更穿插介绍了重要文学理论(如诗言志、缘情、性灵说)的流变,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 4. 研究前沿视角: 在经典解读之外,融入了当代文学批评对某些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女性书写、《诗经》中的祭祀文化)的新解读,保持教材的活力。 适合读者: 高等院校中文系本科生、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浓厚兴趣的自学者和研究人员。本书是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标准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留下的宝贵遗产,它浓缩了过去几十年中国制浆造纸行业在摸索中取得的教训与成功。对于初入这个行业的设计新人来说,它简直就是一本“避坑指南”。我猜想,在电力负荷分配、蒸汽平衡系统设计这类对能源效率至关重要的部分,规范必然给出了详尽的计算模型和安全裕度要求。电力和蒸汽是纸机运行的命脉,任何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导致整条生产线停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标准对这些基础能源系统的冗余设计、切换机制的可靠性等方面,应该有着极其审慎的规定。我们不能只看到设计图纸上的美观,更要看到其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可恢复性。阅读它,就像是在学习如何构建一个既高效运转又具备强大韧性的工业堡垒,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评分

作为一个对工业美学稍有涉猎的人士,我对于规范中对厂区景观和辅助设施的要求也抱有极大的兴趣。设计规范往往被认为只是冰冷的数字和技术参数的堆砌,但实际上,一个设计合理的工厂,其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组织,直接反映在空间布局上,进而影响到员工的工作体验和安全感。我推测,GB 51092-2015在厂区绿化、休息场所的设置,以及应急疏散通道的规划上,必然有着清晰的指导方针。毕竟,长期在密闭或高强度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其身心健康与工厂的长期效益息息相关。此外,对于水处理和废气排放设施的布局,规范的要求一定非常严格,这不仅关乎合规性,更体现了设计者对“绿色制造”理念的贯彻程度。如果能将这些环保设施巧妙地融入整体厂区布局,避免给视觉上带来压迫感,同时保证其可维护性,那才是设计上的高境界。我期待深入探究这些“软性”要求是如何在技术指标的硬约束下得以实现的。

评分

【书籍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制浆造纸厂设计规范(GB 51092-2015) [Code For Design of Pulp and Papermaking Plant] 这本厚重的标准汇集了中国在制浆造纸行业工程设计领域的精华,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逐字逐句研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感受其整体框架的严谨性,就足以让人对我国工业设计水平建立起坚实的信心。首先,从规范的编排逻辑来看,它显然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检验和反复论证的成果。我注意到,它对厂区总平面布置、公用工程配套、关键生产车间的设计参数都有明确的界定。这对于新上马的项目来说,无疑是一张精准的蓝图,能有效规避初级设计阶段常见的资源浪费和功能冲突。特别是对于环保和安全这块,作为现代工业的生命线,规范必然投入了大量的篇幅进行细致的规定,这不仅仅是行业内的自我要求,更是对社会责任的庄重承诺。我更期待深入了解其中关于自动化和数字化车间设计的前瞻性要求,看看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这份2015年的标准是如何指导未来的智慧工厂建设的,这种对行业未来趋势的预见性思考,才是标准真正的价值所在,而非仅仅是停留在过去的经验总结。我深信,每一条细微的参数背后,都凝结着工程师们无数个日夜的计算与权衡。

评分

从纯粹的技术文档角度审视,这套规范的系统性令人赞叹。它不仅仅关注于单个设备的选型和安装精度,更着眼于整个生命周期——从项目前期规划到最终投产运营的无缝衔接。我特别好奇它在“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操作性”(RMO)这三个维度上是如何平衡和量化的。例如,维修通道的宽度、关键设备的检修空间预留、仪电系统的冗余设置,这些看似繁琐的要求,恰恰决定了工厂在未来几十年运营中的实际成本和停机时间。一份优秀的规范,应当能够指导工程师们在初期设计阶段就植入“易于维护”的基因,避免未来因为空间不足而不得不进行昂贵改造的窘境。这份规范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我们“做什么”,更在于它指明了“如何以最科学、最经济、最安全的方式去做”,这是它作为国家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的无可替代的权威所在。

评分

接触到这份国家标准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体系结构的庞大和细致入微。它仿佛是一部工程领域的“宪法”,规定了所有制浆造纸厂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技术路径。阅读这类标准,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需要一种对流程、对系统、对整体平衡的深刻理解。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物料输送和储存环节的描述,这往往是决定工厂效率和成本控制的关键瓶颈。一个设计优秀的纸厂,其纸浆、化学品、成品的流动必须是无缝且高效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堵塞都会造成连锁反应。这份规范想必已经为我们设定了在不同产能规模下,最优的管道布局、缓冲区域的设置以及自动化装卸系统的集成标准。如果能完全遵照此规范,理论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操作的失误,提高生产的连续性。这套标准是行业共识的结晶,它使得不同企业、不同地域的设计能够保持在一个可比、可控的基准线上,极大地提升了整个行业的规范性和可靠性,这才是国家标准区别于一般企业内部规范的宏大意义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