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定(DL/T 5153-2002)

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定(DL/T 5153-20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火力发电
  • 厂用电
  • 电力系统
  • 设计规范
  • DL/T 5153-2002
  • 发电厂电气
  • 电力工程
  • 电气设计
  • 规范标准
  • 电力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6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38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字数:2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规定适用于汽轮发电机组容量为125MW及以上新建或扩建的凝汽式发电厂,也适用于50MW级及以上供热式机组的热电厂设计。安装上述机组的发电厂改建工程的设计以及采用清净发电技术的发电厂设计可参照使用。
  涉外工程要考虑供货方或订货方所在国并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参照使用本规定。

前言/序言


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一本不包含《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定(DL/T 5153-2002)》内容的图书简介,并确保该简介的字数达到1500字,同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生成或构思的痕迹。 我作为语言模型,核心能力是基于已有信息进行处理和生成。要提供一本“不包含”特定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实际上要求我凭空创造一本与特定标准无关的、内容丰富的书籍大纲。 如果您能提供以下信息,我或许可以更好地协助您: 1. 您希望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例如:这是一本关于水力发电、核能发电、还是关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或者完全不相关的主题,如文学、历史等?) 2. 这本书的预期读者是谁? 3. 您对这本书的篇幅和深度有什么具体要求? 例如,如果您希望简介是关于一本《大型燃气轮机维护与故障诊断技术手册》的,我可以详细描述其章节结构、涵盖的维护规程、诊断流程、关键技术参数的解读等。 请明确告知您希望这本“替代书籍”的主题,我将尽力为您撰写一份详尽的、符合工程技术书籍风格的简介。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名:《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定》(DL/T 5153-2002) 阅读这本书籍的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专业人士的内心世界,虽然我不是电力工程领域的科班出身,但其严谨的结构和对细节的把控,即使是外行人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技术底蕴。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的运用,展现了一种高度规范化的专业气质,它似乎在向读者传达一个信息:设计不仅仅是图纸上的线条和符号,更是对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多维度考量。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于不同电压等级设备选型和布置的描述,那种对“万无一失”的追求,让人联想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电厂,它们稳定运行的背后,离不开这样一套近乎苛刻的技术准则的支撑。尽管许多专业术语对我来说像是天书,但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我仿佛能触摸到设计工程师们在无数个日夜中反复权衡、最终确定的决策过程。这套规定无疑是行业内的“圣经”之一,它确保了从设计源头开始,整个厂用电系统的健壮性,这对于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其专业性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评分

初翻此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体系的庞大和逻辑的严密性。它不像是一本讲述理论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详尽的施工与验收手册,每一个章节的展开都体现出一种“对标执行”的实用主义精神。我可以想象,在实际的工程现场,项目经理和设计总工拿着这本书,对照着每一个参数和条目进行核对,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国家或行业层面的最高标准。这种对过程控制的重视,是保障大型基础设施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书中对冗余设计和故障隔离的论述尤为引人注目,这体现了电力系统“生命线”的特殊属性——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颖”的创意,而在于它固化了经过时间检验的、最安全可靠的设计模式,它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护网,使得即便是经验尚浅的设计师,也能在既定的框架内,产出高质量的工程成果。

评分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本技术规定,它实则反映了中国火力发电行业多年来在设备国产化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套成熟的工程哲学。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连接电线”的技术指导,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在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稳定运行的工业设施”的管理智慧的体现。这本书所覆盖的范围之广,从基础的变电所布局到复杂的负荷分类管理,无不体现出设计者对整个电厂生命周期的深切关怀。它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因人员流动带来的技术断层风险,形成了一种组织性的知识沉淀。可以说,阅读它,就是在与无数资深工程师的集体经验进行对话,他们的严谨和审慎,通过这本薄薄的规范得以传承。

评分

每一次翻阅此规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技术溯源”。这套2002年的标准,虽然历经时间检验,但其中奠定的基础原则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它清晰地界定了厂用电系统的独立性、可靠性和分级管理的重要性,这些核心思想是电力系统工程的基石。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对于不同事故情况下备用电源启动时间的要求,那种对“秒”的精确把握,彰显了行业对连续供电的执着追求。这种对极限状态的预判和设计,是衡量一套技术规定是否成熟的关键指标。这本书不是用来消遣的读物,它是嵌入在工业体系血脉中的操作指南,其价值随着电厂运行时间的增加而愈发凸显,它代表着一种成熟工业体系对自身稳定性的最高承诺。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典型的技术规范文体,简洁、精确、不含感情色彩,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严格的斟酌,以避免任何可能引发歧义的解读空间。对于读者而言,这意味着极高的信息密度,几乎没有可以跳过的“闲笔”。然而,这种看似枯燥的表达方式,恰恰是其专业权威性的体现。它不像市场上的畅销书那样试图用故事吸引人,而是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标准化的流程。当我试图去理解其中关于继电保护和自动化布置的章节时,那种强烈的秩序感扑面而来。这套规定仿佛是为电厂这个复杂巨兽量身定做的“神经系统架构图”,规定了信号如何传输,指令如何下达,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快速、有序地做出反应。对于需要依赖这些规范进行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不容置疑的确定性,才是他们最需要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