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解码: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现象之六

柏杨解码: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现象之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柏杨 著
图书标签:
  • 柏杨
  • 台湾社会
  • 六十年代
  • 历史
  • 文化
  • 社会现象
  • 文学
  • 回忆录
  • 台湾历史
  • 冷战时期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86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02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柏杨解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丑陋的中国人——
  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
  反省中国人的“丑陋”
  要中国人活得有尊严

内容简介

  《前仰后合集》古来习以为常的“皮条学”,经由文化意义的探究,可知其为害社会之深。《大愚若智集》西崽为柏杨自创名词,他指出西崽的很大特征为“永不为他的同胞说话”,西崽的干法是“见了洋大人,他的中国那一套出笼;见了中国人,他的洋大人那一套出笼,以便从中取些蝇头小利”。《越帮越忙集》主要谈的是棋。在讲述棋类起源、历代棋手奇闻轶事之余,内容亦关涉政治与文化。

作者简介

  柏杨,台湾著名作家、学者,在全世界华语读者中拥有广泛影响力。柏杨一生著述丰厚,《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很大的十部书之一,其中《丑陋的中国人》在当代华人世界中流传最为广泛。

精彩书评

  柏杨的第壹本杂文,开始一场幽默而锐利正视女性特质的男性文明教育。
  ——玉雕集

  以古讽今议论时事、解构传统文化、批判官场厚黑成为威权时代庶民论坛滥觞。
  ——怪马集

  黑暗冤狱解密呼吁程序正义,从“七世夫妻”批评“玉皇大帝”,至此还有谁不能批评的?
  ——凤凰集

目录

玉雕集序
天生尤物
俏伶伶抖着
西洋文明
吃死孩子
颤巍巍耸着
无声胜有声
明眸皓齿
倒悬葫芦
闺房之私
宁可牺牲耳朵
耳朵的灾难
吻颈之交
提袜故伸大腿
胫链之用
袜缝哲学
牙必其白
握之摸之吻之
一团猪油
美貌是第一
有红有白
女人经
补遗
最后几事
再补充三点
怪马集序
党进先生
丑陋的美国人
身份证功能
争执最多
埃玛·甘吐雷
李宗吾之学
且看其“经”
又一发明
另一发明
隆重崩殂
顶礼拥戴
射程和糖浆
专门输出
两件怪事
白杀时间
新相对论
海明威之死
无心无肝
三代以下
天生万物
互相干你娘
千古疑案
用啥交流
国粹
异乡人
绣花兜肚
爱情不是买卖
情杀
性格与悲剧
官性兴旺
布衣之怒
英文万岁
奴才群
人生以出国为目的
萧长贵
西崽
司徒雷登
方块字
凤凰集序
警政新猷
吉田石松五十年
世界最大冤狱之一
一错到底
人性侮辱
活被埋葬
可怕的黑幕
《我控诉》
三封信
无法无天的判决
伟大的政府
天下奇案
不至于脱裤子
一部电影
第一世
第二世
第三世
第四世
第五世
第六世
第七世
两种血腥手段
血泪的反抗
且走着瞧
抓抓心里奇痒
变态性心理

精彩书摘

  《玉雕集》写女人,自顶上之发,脸之眉、眼、鼻、唇、牙、耳,身体之颈、乳、腰、手、肌肤、腿,以至女人的高跟鞋、玻璃丝袜、口红等等。描述女人用心力于其上的辛苦,男人观感如何,反映出西风东渐与中国文化的交会。
  总体来说,本集的特点有三:第一,笔调幽默辛辣,诙谐有趣,引用古事今典,调侃女人,也涮了涮男人。第二,作者勇敢揭开“圣人”的假面目,凡传统观念中以不合理理由束缚女人的,以假道学面貌训诫的,皆一针见血,直指核心。第三,女人种种,此类话题人们多有禁忌,只在心里想,不会提出来谈,即使提出来,也脱不去礼教偏见对女人的压力。柏杨敞开心胸,谈得详细,教人仔仔细细地正视女人的眼耳鼻舌,是大大的学问。他在轻松、趣味之中,剥除了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桎梏。
  《怪马集》中柏杨借镜时事、电影以及古今中外典故以作为议论的基础,论辩人们认为理所当然之事,特别显现此类观念于中国文化的植根之深与破坏力之强大。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柏杨的火力焦点。此外,他又借李宗吾之“厚黑学”——中国官场之心黑脸厚、逢迎做作,仿拟古典语法叙写今事,不但达到以古讽今的效果,亦同时解构了经典的权威性。其街闾巷弄式的嘲弄,遂与其严肃的心志形成庞大的张力,加强了正义之怒的强度。
  《凤凰集》用较大篇幅比较了中外的典狱制度,借对日本的吉田石松案及法国德雷福斯案昭雪过程的分析,及中国古代“七世夫妻”的传说,指明正义力量的伟大及无畏精神的可贵。
  柏杨解码: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现象之一
  玉雕集
  序
  柏杨先生在台北《自立晚报》上写《倚梦闲话》,自1960年5月起,迄今整整二年矣。最初每天七百字,后来每天一千字,再后来版面扩大,水涨船高,每天乃写一千七百字。此皆该报总编辑李子弋先生之赐,盖柏杨先生穷极无聊,正要做贼,李先生恤老怜贫,挤掉别稿,以安置鄙人大作。
  想不到自刊载以来,好像是甚得佳评。来信表示敬意者有之,提出问题请教者有之,索取玉照以便瞧瞧者有之,要求出单行本以便翻阅者有之,但警告我小心点亦有之,劝我“何必呢”亦有之。使我隆重发现,国家大事,食肉者谋之,谈谈女人,也是养生之道,乃自1961年12月起,至1962年2月止,零零碎碎,写了三个月。现在将其付梓,一则是供有志之士,大开眼界,以展鸿图。一则是希望能赚几文版税,为老妻买一床毯子过今年之冬也。
  是为序。
  1962年端午节于台北柏府
  天生尤物
  圣人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到底是啥,言人人殊,大学问家对此解释甚多,汇集起来可写一火车书。有人说其差别在于“火”,人类知道用火,禽兽则不知焉。有人说其差别在于“工具”,人类知道用工具,像造个汽车坐坐,禽兽则不知焉,只好仍用四个蹄子乱跑。又有人说其差别在于“言语”,人类会哇啦哇啦讲话,或谈情,或造谣,很是热闹(试想,一个人类不会讲话的世界,将是啥模样哉?),禽兽却只会干嚎,什么话都讲不出来,谈情靠磨鼻子,造谣则根本不可能也。
  这类说法,太多太多,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皆有其真理在焉。于是,柏杨先生再加上一条曰:其差别在于“爱美”。人类爱美,禽兽则不然。这一点“几希”,非常重要,不信的话,谁见过哪一只公鸡非闹着要做一套全毛料西装不可?又哪一只母鸡非闹着要买一件貂皮大衣不可乎耶?爱美似乎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特质之一,而以女人为尤甚,连我们这个讲道德说仁义的国度,从前口头上硬是不敢谈女人,不敢谈美,现在也败下阵来,大谈女人,大谈美了矣。一个中国女孩子在英国伦敦当选为第二名世界小姐,使全世界中国人和华裔外国人,对英国人的观感,都为之一变,这真是五千年传统文化中所没有的。无怪有些年高德劭,道貌岸然的圣崽们龇牙,盖他们善于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一旦成了艺术,便受不住。
  其实一个“世界小姐”根本算不了啥,想当年特洛伊城之战,打了个天昏地暗,血流成河,那一战乃人类历史上唯一可赞扬的一战。盖所有的大战,人们往往不知道到底为了啥,政治领袖和军事领袖总是把真正的目的隐藏在背后,嘴巴猛喊为了正义,为了救国,弄得战死的人见了阎王爷都不好报到。只有特洛伊城之战,人们心里明白——硬是为了一个漂亮的女人。看起来,俄国没有用飞弹进击英国,以报选出中国小姐的一箭之仇,已经很客气啦。
  漂亮女人,可以把男人的魂都勾走,元微之先生称这种漂亮女人为“尤物”,而评之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于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崔莺莺小姐)遇合高贵,乘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以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元微之先生这家伙对天仙化人的崔小姐始乱终弃,还振振有词,这种恶棍嘴脸,教人恨不得头往南墙上撞。但在另一个角度看,他阁下这一段话,却有其道理,盖一个女人如果太漂亮,那简直是不得了,如果再遇上有元微之先生这种毛病的人,那就简直是更不得了也。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女人的天性,连老天爷都束手无策。但首当其冲的,似乎不是她们的玉貌,而是她们的玉脚。其中学问,研究起来,深奥难测。盖谈到女人的脚,中国女人可以说倒了天下之大霉,中国人最喜欢吹五千年传统文化,跟一个破落户爱吹他八代老祖宗当过宰相一样,谁听过破落户吹他八代老祖宗有羊痫风乎。是以对于女人缠小脚一事,中国人吹五千年传统文化时,从不去碰,偶尔一碰,也汗流浃背,恼羞成怒。偏偏英格丽·褒曼女士主演的《六福客栈》里,亮出小脚镜头,这一揭疮疤,揭得大人先生受不住。先是拒绝在台湾拍,继是拒绝在台湾演,结果啥也没有用,只好来个阿Q,剪了几个镜头。呜呼,该片在洋人国演时,小脚已暴露了个够,而在台湾演时去掉它,不是掩耳盗铃是啥哉。现在中年人的母亲,哪一个不是小脚?即以柏杨夫人而论,亦是三寸金莲,柏杨先生早已看得头昏脑涨,便是再在银幕上多看几眼,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也。
  每一想起女人小脚,我就觉得中国人实在有点异禀。一个画家朋友曾告诉我曰:中国人思想飘逸,洋大人思想实用,君不见东西神仙不同之点乎?土神仙腾云驾雾,洋神仙则笨得多矣,必须在背后生上两个翅膀。实在说,那两个翅膀生得实在别扭,第一,睡觉不舒服。第二,飞得久啦,岂不太累?土神仙腾云驾雾,就惬意非常,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不出门则和常人一样的可以大玩特玩。
  我想论神仙中国占优,但论到女人的玉脚,则洋人占优。为了爱美,首先在女人脚上打主意,中外华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是中国人却想不出一点高级的办法,竟把光致致的双足缠得稀烂,不但肉烂,而且骨烂,不但骨烂,而且还跟有些大家伙的训词一样,臭而不可闻也。
  柏杨先生认为中国人有点异禀,与爱不爱国无关,务请王孙公子们勿气,我说的有点异禀,乃指缠小脚而言,在这方面,洋大人比较高明。他们发明了高跟之鞋,真是令人脱帽。虽然高跟鞋同样有它的毛病,像挤出鸡眼、磨出老茧之类,但总比缠脚有学问。而且回到家中,穿上拖鞋,也可舒散舒散,轻松一阵。故曰:高跟鞋是有期徒刑,因它仍有自由的一日。缠脚是无期徒刑,永远在痛苦之中。
  高跟鞋的妙处是使女人的双乳猛挺,盖不猛挺不行,不猛挺则非摔斤斗不可。而且一旦挺出,直指臭男人双目,使臭男人油然生出捧而咬之之念。这非关猥亵,女人们的目的就是如此,臭男人们的希望也是如此。你不如此,女人说你木头,同类说你木瓜也。而小脚则达不到此目的焉,试看哪个老太太走路,不是八字斜拧,百美全失乎?
  女人穿高跟鞋,风度翩翩,走起路来登登登登作响,能把臭男人的心都要敲碎。迄今为止,男人有橡胶底鞋,而女人一直没有,恐怕有其心理作用在焉。哪个漂亮女人昂然而过时,不想惹人多看几眼,而宁愿默默无闻耶?
  ……

前言/序言

  柏杨是一面镜子
  金宏达
  香华女士托人带话,叫我为新出的这套柏杨杂文集,写几句前面的话。她认识的大陆名士达人很多,而我不是,只是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读了柏杨的一些书,是名副其实的读者——让一个读者为柏杨的书写几句话,放在书前,或者也是一种特别的美意吧。
  我读鲁迅的书在先,读柏杨的书在后,所以,读柏杨的书时,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并非是柏杨的文字风貌酷肖鲁迅,或者甚至是学步、影写、照搬等等。柏杨在投身文字生涯之初,其实是很难读到鲁迅的书的,鲁迅是当时宝岛统治者的宿敌,读他的书,即有“通敌”之嫌。柏杨似未立过志向,要做宝岛上的“鲁迅第二”,好像他的思想历程上,也从未发生过从什么论到什么论的转变。他之以杂文为武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精神文明中腐朽、丑恶的东西,抨击国民性中丑陋、顽劣的东西,抨击历史和现实社会中黑暗、腥秽的东西,进而使自己的文字作品成为一面“镜子”,一面与鲁迅的文字作品并列的照见中国精神文明的“镜子”,完全是“天然”的。
  不只是中国文化,我想其他文化也大抵如此,一方面会感染,溃烂,扩散,另一面则也会有抵抗,疗治,新生。即使是“酱缸”吧,一面有人被“酱”住,昏天黑地;另一面,也会有人挣脱出来,奋力“砸缸”,希图救出更多的人。鲁迅是这样一位“砸缸”者,柏杨也是这样一位“砸缸”者,他们生活的时代有先后,生前未曾谋面,倘若泉下相逢,一定也会如战友相拥。这一点也证明,岁月虽然迁流,战斗却未结束。鲁迅活着的时候,他呐喊抛开“瞒”和“骗”,“睁了眼看”,要“唤起疗救的注意”;柏杨奋战的日子,依然是“瞒”和“骗”盛行,在“酱缸”中闭着眼睛,醉生梦死者滔滔皆是。“缸”体坚硬,“缸”基沉厚,“酱”汁浓稠,“酱”味熏人,皆绝非一时所能破解。
  然而,中国终究还是在进步的,这就又用得着鲁迅已经“轰毁”过的进化论——后来的要胜过以往的,新生的要胜过腐朽的,只是较为迟缓而已,会用词的作者,把这称为“蜕变”。“蜕变”的过程痛苦而漫长,近代以来中国人都在体验这个过程,性急无助于事。鲁迅很懂得这个道理,他曾说:“要治这麻木状态的国度,只有一法,就是‘韧’,也就是‘锲而不舍’。”柏杨所做的事,便是这“锲而不舍”战斗之一部分。
  柏杨由大陆到台湾,他的写作生涯滥觞于台湾,笔底游走的尽是台湾社会的众生相,后来,他的作品来到大陆,却受到了更多大陆读者的欢迎,大陆的老少读者从中看到的不止是台湾的种种弊病,更是中国人、中国精神文明的沉疴痼疾。他所热议的当年台湾社会林林总总怪象,今天的大陆也有,有些还愈演愈烈。这就应着有人说的,地无分两岸,都拖着传统中国长长的影子。柏杨一声“丑陋的中国人”,真使人如闻轰雷。人们从他“刮骨疗疮”的犀利文字中获取阅读快感、感受道德义愤的同时,也凝聚出一种强烈意愿,即是一定要努力改善我们中国人的社会文化环境,改善我们中国人的素质与种性,使之由丑陋变为美好。
  我想,这大约也就是我们今天阅读柏杨作品的意义所在吧。
  2014年11月


《时代的回响:一九六〇年代台湾的脉络与变迁》 一九六〇年代,台湾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转型。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年代,旧的秩序在瓦解,新的力量在萌生;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渴望并存,传统的价值观与外来的思潮激烈碰撞。本书并非详尽罗列那个时代的点滴事迹,而是试图深入挖掘其内在的驱动力,探寻那些塑造了今日台湾的深层脉络与潜藏的变迁轨迹。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影响广泛、触及民心、引领风潮的社会现象,以期描绘出一幅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时代画卷。 一、 经济起飞的黎明:从生存走向富裕的初步曙光 六〇年代的台湾,经济的脚步开始加速,这不仅仅是统计数字上的增长,更是一种生活状态的悄然改变。在经历了战后初期的艰辛与动荡后,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的种子开始播撒。加工出口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吸引了外资,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尤其是女性。她们从乡间来到城市,在工厂里挥洒汗水,用双手为家庭乃至国家创造财富。这种经济模式的转变,直接催生了“女强人”的雏形,也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和性别角色认知。 城市的面貌开始发生变化。一些简陋的棚户区逐渐被水泥建筑取代,街道上汽车开始增多,广播里播放着流行歌曲,电视机作为一种新奇的消费品,开始走入少数家庭。人们的生活从满足基本温饱,逐渐向改善居住条件、追求物质享受迈进。这种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成为了驱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然而,经济的起飞并非普惠。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依然存在。许多人依然在底层挣扎,为生计奔波。社会的公平性问题开始显现,为日后的社会思潮埋下了伏笔。对经济发展的不同解读,也引发了关于发展模式、资源分配的讨论。 二、 文化冲击与身份认同的摸索:岛屿精神的重塑 六〇年代是台湾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随着美军的驻台和西方思潮的涌入,台湾社会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英文歌曲、好莱坞电影、西式快餐,以及民主、自由等观念,悄然渗透进人们的生活。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既带来了新鲜感和对世界的好奇,也引发了对自身文化根源的疑问。 在文学领域,乡土文学与现代主义的争鸣成为重要议题。一部分作家试图回归本土,关注台湾的历史、土地和人民,而另一部分则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精神表达。这种文学上的论战,折射出社会在身份认同上的挣扎。台湾究竟是谁的土地?台湾的文化根源在哪里?这些问题开始在知识分子和青年群体中引发深思。 同时,国民党政府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也在持续进行,试图在动荡的时代巩固国民的文化认同。然而,在这种官方叙事之外,民间自发的文化实践和对本土的关注,也在悄然生长。音乐、电影、出版业都在经历着转型,一些具有台湾本土特色的文化产品开始涌现,为日后的“台湾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 教育普及与青年觉醒:新一代的视野与呐喊 六〇年代,台湾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高等教育的机会也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不仅提升了国民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年群体。 这些青年一代,成长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下,视野更加开阔,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接触到更多元的思想,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敏锐的感知。当他们了解到世界其他地方的民主进程、社会变革时,对台湾自身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现状产生了疑问。 在校园里,学生运动开始崭露头角。虽然规模和影响力有限,但这些学生们提出的诉求,例如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民主自由的呼唤,都代表着新一代的觉醒。他们开始挑战权威,质疑既有的观念,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关切。 青年人对流行文化的热情,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摇滚乐、迪斯科,以及各种时尚元素,在校园和年轻人聚居的场所流行。这种对新事物的接受和追逐,也体现了他们打破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倾向。 四、 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传统与现代的拉锯 六〇年代的台湾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价值观重塑。传统的儒家伦理,如孝道、忠诚、集体主义,依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新的价值观开始受到关注和追捧。 家庭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虽然传统的大家庭模式依然普遍,但核心家庭的比例开始增加。个人在婚姻选择、职业规划上的自主权受到重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开始受到挑战,她们不仅要承担家庭责任,还要在职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拉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一方面,人们渴望摆脱束缚,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另一方面,又难以完全割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这种内在的张力,塑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也为日后的社会议题提供了讨论的土壤。 五、 政治环境的张力与信息流动:沉默下的暗流涌动 尽管六〇年代的台湾政治环境相对封闭,但社会内部的张力依然存在。国民党政府的威权统治,一方面维持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压抑了民众的自由表达。然而,信息的流动并未完全中断。 通过地下刊物、秘密集会,以及海外的广播和出版物,一些批评性的声音和民主的思想开始在小范围内传播。知识分子、社会活动家以及有识之士,在暗中进行着思想的启蒙和社会的探索。 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虽然受到审查的限制,但有时也能以隐晦的方式触及社会问题,引发观众的思考。例如,一些描绘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理解时代的窗口。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冷战背景下的地缘政治影响,台湾的政治走向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也间接影响着岛内社会的思潮和民众的情绪。 结语:时代的回响,塑造今日的台湾 一九六〇年代,台湾并非一个静止的画面,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交织的动态过程。经济的腾飞、文化的冲击、教育的普及、价值观的变迁,以及政治环境的张力,共同编织了一张复杂的社会网络。 本书并非试图用单一的视角去解读那个时代,而是力求呈现其丰富性与多面性。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在物质贫乏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在文化冲击中对自身身份的追寻,是在压抑中对自由与民主的渴盼。 六〇年代的台湾,是理解今日台湾的基石。那个时代的探索与挣扎,那些潜藏的变革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回响至今,塑造着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与价值体系。通过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台湾的过去,更能洞察其当下,并预见其未来。这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梳理,更是对一种生命力、一种精神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老实说,是带着一种老派知识分子的“絮叨”的,但这种絮叨却极其有韵味。它不像现代快节奏的非虚构作品那样直奔主题,而是习惯于设置大量的铺垫和旁征博引,仿佛作者在跟你喝着酽茶,慢慢悠悠地聊起往事。这种看似松散的结构,实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陷阱,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着进入他构建的那个特定情境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群体心理的捕捉。他很少直接下结论,而是通过描绘一群人在特定压力下,集体表现出的趋同性行为,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微妙的“从众”或“反抗”的心理机制。这种细腻到近乎神经质的描写,使得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已经过去数十年,依然鲜活得像昨天才发生的事情。这需要作者拥有极强的文学功底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力,绝非一般史论作家所能企及。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那可能是“解构”。它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时代精神”进行了彻底的拆解和重组。作者不满足于简单地描述“那个时代是什么样”,而是执着于探究“那个时代是如何建构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某些既定观念的”。这种深层次的溯源,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怀旧或历史回顾。特别是关于文化殖民和本土意识觉醒之间的拉锯战,作者描绘得极其精彩,他展示了在强大的外部文化输入面前,本土社群是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适应和最终融合的过程。阅读过程就像是玩一个复杂的拼图游戏,你需要将各种社会碎片、文化残片按照作者提供的逻辑碎片重新组合起来,才能看到那个“六十年代”的全貌,而这个全貌,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矛盾和幽微得多。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社会禁忌话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鲁莽的坦诚。六十年代的台湾,在许多公开讨论中都存在着一道无形的“红线”,但这本书却像个不请自来的闯入者,毫不客气地踢开了那扇虚伪的门。它敢于直面那些关于阶级固化、性别角色的刻板烙印,以及在特定政治高压下,人们为了生存而采取的“体面化的妥协”。这种勇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极其罕见的。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感到一丝呼吸不畅,因为那种被压抑的情绪和话语的匮乏感,即使隔着时空,依然能强烈地冲击到今天的读者。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记录,不应该只记载那些光鲜亮丽的“官方成就”,更应该关注那些在角落里低声呻吟、艰难求存的“被忽略的众生相”。

评分

这本《柏杨解码: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现象之六》,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旧日风云的尘土味儿,让人忍不住想深挖那个特定年代的肌理。我拿起它,首先被吸引的是那种近乎“考古学”的精细。它不像那种宏大叙事、一笔带过的历史书,更像是拿着放大镜,对着六十年代台湾社会那些细微的、甚至有些令人尴尬的切面进行解剖。你能感觉到作者在文字里,有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带着一丝不耐烦和更多的不解,去审视当时人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是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和塑造的。特别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符号学”解读,比如当时的流行语、广告语,乃至一个家庭的家具摆设,都被赋予了超越表象的社会意义。这种深入骨髓的观察,让人在阅读时,会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喟叹,并下意识地将当下的自己与书中所描绘的彼时彼刻进行对照,从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时间错位感。它绝不是轻松的读物,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层层叠叠的文化隐喻,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醍醐灌顶的快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简直是一位高明的“人类行为观察家”,他没有沉溺于历史的宏大叙事框架,反而像个专业的社会人类学家,蹲守在社会肌体的最末梢,记录那些日常的、重复性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互动模式。文字的风格是极其犀利和不留情面的,带着一种冷峻的批判性,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剖开那些被时间美化或掩盖的真实面貌。特别是针对当时社会结构中,权力与个体之间微妙的张力的描写,简直入木三分。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那种既渴望现代化又害怕失序的矛盾气息。这种批判不是为了单纯的道德审判,而更像是一种带着痛感的记录,记录着一个社会在转型期所必须经历的阵痛和自我撕扯。对于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进步”二字的代价,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在追求效率和外在成就的同时,是否也牺牲了某些更本质的东西。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