Ø 历史性地梳理了“文明”这一词语的诞生及内涵;
Ø 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重新审视“文明”的定义及内涵;
将中华文明放在全球文明的视野下,重新审视。
“文明”一词,频频出现于政治演说与学术研究中,然而其起源与演变却一直有待廓清。《文化及其内涵》一书追溯了“文明”这一概念在18世纪的起源,在19世纪又如何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主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并在进入20世纪后被日本、中国等国挪用,用以推广欧洲的文明标准。作者提议,今日使用“文明”一词应具有一种全球的意味,而那些地方性差异则应称为“文化”。进而言之,zui好能够抛弃“文明这一名称,聚集于对文化进程的全新的理解。
布鲁斯·马兹利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全球史、心理历史学、自然科学史、历史哲学,并致力于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到历史研究之中。代表作有《探寻尼克松:一项心理史学的研究》《詹姆斯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9世纪的一对父子》《不确定的科学》《第四断裂:人类和机器同步进化》等,由于卓越的学术贡献,1986年荣获“汤因比奖”。
这本被朋友极力推荐的书,拿到手时就感受到了它厚重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压迫感。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历史事件串烧或者某个特定文明兴衰的枯燥叙述,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宏大叙事的气场。然而,阅读的体验却远超预期。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剥开历史的外衣,去探究那些支撑起“文明”这个概念的底层逻辑。比如,书中对早期法律体系演变的那几章,读起来简直像是在解剖一个复杂的生物体。他没有停留在“亚述的法典如何严苛”这样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分析了为何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下,必须产生这种严苛的规范才能维持稳定。这种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是这样”的跨越,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试图消化作者构建的那个庞大而精密的思维框架。尤其是关于“符号系统”如何定义一个文明的边界与特性的论述,那一段的逻辑推导之精妙,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感觉自己对“文化”这个词的理解瞬间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需要慢读,更需要反复咀嚼,绝非那种可以轻松翻完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场精心准备的学术盛宴,要求食客既要有耐心,又要有足够的鉴赏力去品味每道菜肴背后的深意。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那应该是“宏观的微观化”。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总能从一个极小的切口——可能是一个古代的陶器纹饰、一个特定的宗教节庆片段,或者是一段简短的法律条文——入手,然后层层剥开,最终指向整个人类文明的普遍困境与选择。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美学价值的功利性”的探讨。他论证了在早期文明中,艺术和建筑的繁复性并非单纯的审美追求,而是一种社会资源的集中展示和对内外部秩序的强制性宣告。这种将艺术史与政治经济学强行捆绑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古代艺术的浪漫化想象。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拒绝了任何形式的简化主义。它不把文明看作一个单一的主体,而是一团由无数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内在力量构成的动态平衡体。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一种微妙的、结构性的变化,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是总会本能地去探究其背后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层结构。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语言风格的疏离感与高度的凝练。它不像很多当代社科著作那样,为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而使用大量口语化或充满激情的表达。相反,作者的笔触冷静得近乎冷酷,仿佛一个置身于真空中的观察者,用最精确的词汇去描述那些千百年来人类集体活动所产生的复杂现象。这种“去情感化”的叙事方式,一开始让我有些不适应,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但随着阅读深入,我逐渐领悟到这种克制的必要性。当探讨的主题关乎人类文明的本质结构和普适规律时,过多的个人情绪或主观色彩反而会成为理解的障碍。书中关于“技术扩散与文化适应性”的论述尤其体现了这一点,作者冷静地对比了不同地理环境下,同一种技术(比如灌溉系统)如何在社会结构上催生出截然不同的政治形态。这种旁观者视角带来的客观性,迫使我必须将自己的既有观念放在天平上衡量,而不是被作者的情绪所裹挟。读完关于某个古代帝国衰亡的章节后,我并没有感到悲伤或惋惜,更多的是一种对结构性必然的深刻理解,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冷静到近乎哲学思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部精密的建筑图纸。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切片和交叉对比的手法。你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切入,都能找到一个自洽的论点,但只有将所有板块拼合起来,才能窥见作者试图描绘的全貌。比如,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时间观念”在不同文明中的异化——从循环往复的周期性时间到线性的、以“进步”为导向的时间观的转变。这个章节的论述,就与后面关于“契约精神的形成”形成了强烈的呼应。前者提供了思维的底层操作系统,后者则是基于这个系统运行的具体应用程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比较时的审慎态度。他避免了简单粗暴的“东方不如西方”或“古代不如现代”的二元对立,而是致力于揭示不同文明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采取的最优解的路径差异。这种结构上的层层递进和横向的参照对比,让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在解一个巨大的历史谜题,每解开一环,都会发现新的线索指向其他章节,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阅读的参与感极强。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知识密度令人望而生畏,但其带来的思想冲击却是无与伦比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频繁地去查阅那些陌生的历史背景、神话原型甚至是早期社会学理论。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典学和人类学基础,对一些概念的解释往往是点到为止,需要读者自己去补足背景知识。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门槛,但反过来看,这也是它价值所在——它不是为了取悦大众,而是为了服务于那些渴望真正深入挖掘事物根源的求知者。书中对“集体记忆的固化与重塑”的分析尤其精彩,作者引用了大量边缘化历史文献,揭示了官方叙事是如何通过对仪式和公共空间的控制来维持其合法性的。这种对权力运作机制的深层剖析,让我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规范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和反思。它迫使你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真的是唯一的、必然的吗?这种“去魅”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让人获得了真正的思想自由。
评分不错
评分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很好很满意东西不错很满意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喜欢 自己的菜
评分翻译得很差。可惜了,不推荐购买。
评分不错,正版,全新,有塑封,无污损
评分京东图书的活动真是不错,买了好多,慢慢看,看书总是会有收获的。
评分人文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