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标志性理论“互文性”开始,梳理了理论提出的背景和发展脉络,并从个人的学术经历出发,谈到她是如何从话语主体走向精神分析的。第二讲她从多义的时间出发,以普鲁斯特笔下的“玛德兰娜点心”为例,展开具体的文本运用。关于女性主义和符号心理分析,克里斯蒂娃女士以“女性天才三部曲——阿伦特、克莱因、柯莱特”为题,从“他人、生命、时间”三个维度分析三位女性天才。她通过分析女性对文化贡献的特殊性,指出正是对女性个体特殊性的研究,极大地扩展了符号学研究范围。而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复杂性,第四讲克里斯蒂娃以“陌生的自我”为题,谈到个体的自我异客和民族的排外精神的问题,重申个体和民族间的异质性和独特性。将弗洛伊德早期《暗恐》(The uncanny)中限于个体的自我的“非家异感”发展到政治哲学的层面,并从符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这种“非家异感”展开讨论。
内容简介
《主体·互文·精神分析:克里斯蒂娃复旦大学演讲集》是法国当代著名符号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教授于2012年11月应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项目的邀请所做的系列演讲实录。演讲围绕“主体·互文,精神分析”的主题宣讲了克里斯蒂娃关于符号学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等核心观点。
作者简介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 年6 月24 日出生于保加利亚,1965年圣诞前夕移居法国。现为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兼任欧美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常任客座教授、荣誉博士。
克里斯蒂娃学术成就卓著,与其师罗兰·巴特同为后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于2 0 世纪60 年代后期创立了互文性理论,并在符号学、语言学、哲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主要著作有《符号学:符义分析探索集》《语言,这个未知的世界》《诗歌语言的革命》等四十二种。克里斯蒂娃多次获得人文社科类重要奖项和荣誉称号,如: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87)、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荣誉会员(1998)、挪威“霍尔堡国际纪念奖”(2004)、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司令勋位”(2015)等。
精彩书评
★即便是大笔勾勒出我们这个全球化时代的焦虑——我不忽略它所带来的益处——我也并不在末世水妖的歌声中倒下。这个地球上的居民,如此艰难地面对他们的共处与死亡,却首先是“会说话的生命”。正是“制造意义的能力”将我们分离,并携带着暴力;然而,如果幸运的话,也正是这种能力给我们自由,并最终将我们聚拢。 ——克里斯蒂娃
目录
自序 我的“内在经验”之赌:
语言·书写·主体性
克里斯蒂娃学术思想中的中国元素与文化认同
第一讲 主体与语言:
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突破
第二讲 主体与语言:
互文性理论与文本运用
第三讲 主体与精神分析:女性天才三部曲
——阿伦特、克莱因、柯莱特
第四讲 主体与精神分析:陌生的自我
附录一 互文性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词语、对话和小说
人是多声部的构成
附录二 克里斯蒂娃复旦演讲的回声
互文性理论的多声构成:
《武士》·张东荪·巴赫金·本维尼斯特·弗洛伊德
克里斯蒂娃的思想源流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主体·互文·精神分析:克里斯蒂娃复旦大学演讲集》: 第一时间:记忆中只剩下一面光明的墙 第一个时间段中出现的是一段记忆。它是最初的记忆,带着伤感,也简单得令人失望:“就是这么一幕简而又简的布景……为了重演我更衣上床的那出戏,这些道具是少得不能再少了”;“似乎只有晚上七点钟这一个时辰”。这个记忆涉及的是“我”童年晚上七点钟的一段记忆。童年时代的小楼有两层,但在记忆中它只变成了一面墙,楼上楼下融成“一面光明”。这面墙作为一个断裂横在第一部“贡布雷”卷的“一”和“二”两部分之间。在记忆中,贡布雷的其他一切都死去了。“倘若有人盘问我,我或许会说贡布雷还有别的东西、别的时辰。但,那将是我有意追忆、动脑筋才想到的一鳞半爪。”这意味着“其他一切”并不重要。 在这个被简化的记忆中有个人物叫斯万,作者说他是“无意中造成我哀愁的祸首”。因为斯万的来访使母亲不能像往常一样,在临睡前给他一个晚安吻。这段故事很快就会被忘记,溶解在玛德莱娜点心和茶水之中。 而这面墙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五部《女囚》当中又出现了,而且这一次带有悲剧色彩——我现在用的正是互文性解读。《女囚》中有个人物叫贝戈特,这面墙是在他去世前的场景中出现的。贝戈特是个作家,他和叙事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重影。贝戈特在荷兰画家弗美尔(Vermeer)的一幅画作中看到了“一小面黄色的墙”,在此之前他完全记不得有这面墙。弗美尔的这幅画作被评论家称为“一幅精致的中国画,其自身的美已经足够”。你们看,从童年走到母子中间的斯万,又走到作家贝戈特,然后到弗美尔的一幅作品,而作品中的墙因为时光的痕迹而使人想起中国画……记忆就这样曲折缠绕。这时,干涩无用的艺术(包括贝戈特自己的艺术)过渡到了伟大的艺术(弗美尔的艺术):在这幅杰出的作品前面,贝戈特觉得无地自容,晕头转向。贝戈特自己说:“我的最后几部书太枯燥无味了,应该过上几道颜色,让句子自身拥有美丽,一如这一面黄色的墙。”因为普鲁斯特还很善于揶揄,所以他写道:“贝戈特不知道是因为刚下肚的土豆没能消化,还是因为遭到这'一小面黄色的墙'的一击,就这么倒在地上,离开了人世。”所以,这个打击既是一种精神的打击,也是一种身体上的打击(可能是因为消化不良造成的)。许许多多的感觉都集中在这一个打击里面,这就出现了我们两天前讲过的文本意义的双重性:百感交集的时刻,是艺术之美达到巅峰的时刻,也是死亡来临的时刻。 而普鲁斯特并不害怕其他艺术的挑战。我们知道普鲁斯特的句子很长,但这种长句里面有很强的音乐感与画面感。故事接下来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让弗美尔的那面小墙也为之逊色。我们提到了“死亡”(过去的死亡,除了那“一面光明”,“孤零零地显现在茫茫黑暗之中”):它连接着贝戈特的离世,亦即作为非普鲁斯特式的作家的死亡;它也连接着童年难以重现的记忆的死亡。两种死亡通过“一面墙”发生联系,而与此相对的是艺术的力量。在这段文本中,接下来要展示的,恰恰是艺术的力量:它战胜了死亡,令童年的记忆重现。通过一层又一层的感觉的铺设,童年的所有美好,被安置在了一块点心的世界。 ……
前言/序言
一面是科学技术史无前例的成就,一面是破坏力在世界范围的爆发:我们是否注定从此只能有这唯一的分水岭?超级网络自诩可在点击之间连接全球人类;数字技术重新激荡起原始的宇宙之力,并可将身体器官三维成像于电脑屏幕上;而在人类被克隆实现之前,日臻完善的机器的人化已然预告一个超人类时代的临近。这一切是不是生命的胜利,我对此怀疑。与此同时,全球化的反对者、一些脆弱的青少年以及绝望中的狂热分子,将自己变成人肉炸弹,在巴黎、喀麦隆与曼谷播种死亡。此外还有全球气温与二氧化碳含量的不断攀升,有的孩子不能再看到蓝色的天空,蜜蜂、长颈鹿、犀牛和大象正在从地球上消失。死亡冲动与超人类运动相伴相生。 很少,甚至可说是第一次,地球上的生命拥有如此高超之技术,同时又如此备受威胁。生命力与进攻性——人类境遇之两面——在历史上一直是共生的。然而在21世纪,在科技创新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压力下,社会契约的传统调节手段一一失灵,无从翻新。我想到的是步步后退的传统宗教与信仰,是变得脆弱的家庭结构,是崩溃了的或以报复形式卷土重来的打造“新人”的意识形态;而经济与政治的敲敲打打既不稳固亦不实在,远不足以亡羊补牢。 然而,即便是大笔勾勒出我们这个全球化时代的焦虑——我不忽略它所带来的益处——我也并不在末世水妖的歌声中倒下。我并不乐观,这点你们已经看到。但我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有力的悲观者。所以我借为本书撰序之际,希望重新彰显这样一个事实——炙手可热的时事将它抛入遗忘,除非它正在遭受的否认与破坏反倒能够让它丰富自身——这个地球上的居民,如此艰难地面对他们的共处与死亡,却首先是“会说话的生命”。正是“制造意义的能力”将我们分离,并携带着暴力;然而,如果幸运的话,也正是这种能力给我们自由,并最终将我们聚拢。 “制造意义的能力”,这正是我于2012年11月5日至12日,应祝克懿教授及其团队之邀,在复旦大学所做的系列讲座的核心内容。我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悠久的欧洲传统上,即将语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
《主体·互文·精神分析:克里斯蒂娃复旦大学演讲集》并非一本涵盖某特定主题的详尽研究著作,而是一部珍贵的文献集合,它汇聚了享誉国际的理论家、精神分析学家及作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复旦大学所作的一系列重要演讲。这些演讲并非为了构建一个单一、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围绕克里斯蒂娃一生思想探索的核心关切——主体、互文性以及精神分析——展开的、具有高度即时性和对话性的思想火花。因此,其内容丰富而多元,展现了克里斯蒂娃思想的多面向性与动态性。 本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复旦大学演讲集”的属性。这意味着,这些演讲是在特定学术语境下,面对中国学界,特别是复旦大学深厚的学术传统与前沿探索的直接回应。克里斯蒂娃的演讲,因此,既是对其既有理论的梳理与深化,也包含了她对当下中国文化、思想及社会现实的敏感洞察与深刻反思。这种“在地化”的学术实践,使得她的理论不再是遥远的抽象概念,而是与具体的文化语境产生碰撞与对话,激发新的思考。 “主体”是贯穿克里斯蒂娃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本书的演讲中,她并非将“主体”理解为一个固定不变、独立自足的存在,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流动的、在语言、社会、文化以及潜意识层面不断被建构与解构的过程。她常常追溯主体生成的历史与心理根源,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特别是弗洛伊德与拉康的理论遗产出发,探讨主体如何通过语言的获得、他者的凝视、以及社会规范的内化而形成。然而,克里斯蒂娃的独特贡献在于,她将这一过程置于更加广阔的文化与历史框架之下。她关注主体在面对文化断裂、身份危机、以及象征秩序的颠覆时所经历的挣扎与重塑。因此,演讲可能涉及: 语言与主体性的关系: 克里斯蒂娃强调语言并非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塑造主体意识、界定身份、并构成我们理解世界方式的根本要素。她会深入探讨语言的象征秩序如何规训个体,以及在语言的边界处,如何可能出现对既定主体性的挑战与超越。这可能包括对“负性”(negativity)的分析,即通过否定、缺失、以及对常规意义的颠覆,来揭示主体生成过程中潜藏的动力。 母性、身体与主体生成: 精神分析尤其关注早期经验对主体形成的影响,而克里斯蒂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母性、身体经验,以及前俄狄浦斯时期的重要性。她可能会分析身体的冲动、生殖的体验、以及与母体的原始连接,如何在象征秩序介入之前,就已经塑造了主体潜意识的基底。这对于理解性别的社会建构,以及身体的政治学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与理论: 作为一位资深的精神分析学家,克里斯蒂娃的演讲不会回避临床实践。她会结合具体的案例,阐释精神分析如何理解个体的创伤、症结、以及潜意识的运作。但这并非简单的案例复述,而是通过临床视角,来反观其宏大的理论建构,揭示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与局限。她对“精神分析的政治学”的思考,也可能在演讲中有所体现,探讨精神分析如何介入社会与政治议题。 边缘、异质与他者: 克里斯蒂娃一贯关注那些被主流文化排除、压抑或边缘化的领域,例如精神病、女性、少数群体等。她认为,这些“异质”的存在,恰恰是挑战既有权力结构、揭示象征秩序裂痕的关键。她在演讲中,可能会探讨如何理解和接纳“他者”,以及在文化交流与冲突中,主体如何面对异质性,并从中获得新的生长空间。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克里斯蒂娃理论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她并非孤立地看待文本或思想,而是强调一切意义的生成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本、文化、以及历史的对话与联系。在她的演讲中,互文性可以被理解为: 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与转化: 无论是文学作品、哲学理论,还是社会现象,都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与其他先行文本的对话基础之上。克里斯蒂娃会分析文本如何吸收、挪用、颠覆、或重塑其他文本的意义,从而产生新的解读空间。这对于理解文学批评、文化研究,以及知识的生产机制具有深刻启示。 文化、历史与思想的交织: 互文性不仅限于文本层面,更延伸至文化、历史、与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互动。克里斯蒂娃可能通过分析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例如,东西方思想的碰撞),或历史事件对个体与集体意识的影响,来阐释互文性如何塑造我们当下的认知与理解。她在复旦大学的演讲,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互文实践。 精神分析的互文性: 精神分析理论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相互参照的体系。克里斯蒂娃会梳理精神分析内部不同学派(如弗洛伊德、拉康、以及她自己的创新)之间的关联与张力,揭示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对话与辩驳中发展起来的。她也可能探讨精神分析与其他学科(如文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之间的互文关系,展示精神分析的跨学科视野。 主体生成的互文性: 个体主体并非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存在,而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与文化的浸染、以及与历史的经验而生成。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也为理解主体如何在与他者、与社会规范、与历史记忆的交织中,不断形成与重塑提供了理论框架。 “精神分析”作为克里斯蒂娃理论的出发点与方法论,在本书的演讲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她的精神分析视角,并非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精神病治疗,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理解人类经验、文化现象、以及社会结构的强大思想工具。本书中的精神分析维度可能体现在: 对潜意识的深入挖掘: 克里斯蒂娃继承了精神分析关于潜意识的观点,即人类的行为、思想、以及情感,很大程度上受到潜意识的驱动。她可能会阐释潜意识如何通过梦境、口误、以及症候等形式显现,并揭示其对主体经验的影响。 象征秩序与想象界: 借鉴拉康的理论,克里斯蒂娃会深入探讨象征秩序(语言、法律、社会规范)如何规训个体,以及想象界(幻象、欲望、情感)如何在象征秩序中寻求表达与满足。她可能会分析当象征秩序出现裂痕或失效时,潜意识的能量如何涌现,并对个体与社会产生影响。 创伤、哀悼与主体性: 精神分析尤其关注创伤对主体造成的深刻影响。克里斯蒂娃可能在演讲中探讨如何理解和处理创伤,以及哀悼(mourning)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在主体修复与重建过程中的作用。这对于理解个人与集体创伤的应对,以及文化记忆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分析在文化与政治中的应用: 克里斯蒂娃并非将精神分析局限于个体心理,而是积极将其应用于理解文学、艺术、性别、种族、以及政治议题。她可能会分析文化现象中的潜意识动力,揭示社会规范背后的心理根源,并探讨精神分析如何为批判性思考和政治行动提供理论支持。 精神分析的批判性与解放性: 精神分析的最终目标之一是促进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解放。克里斯蒂娃的演讲可能会强调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批判性实践,能够帮助个体摆脱压抑、认识自身的欲望与限制,从而获得更自由的存在状态。 总而言之,《主体·互文·精神分析:克里斯蒂娃复旦大学演讲集》是一部充满思想张力与现实关怀的学术结晶。它并非一本按照既定章法、由浅入深解释某个理论的教科书,而是一系列围绕克里斯蒂娃核心思想展开的、富有启发性的对话。通过对“主体”生成机制的深入剖析,对“互文性”在不同文化与思想层面的广泛应用,以及对“精神分析”方法论在理解个体与社会复杂性中的独特价值的阐释,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进入克里斯蒂娃思想世界的窗口。 这些演讲,在复旦大学的学术土壤中,与中国当下的思想语境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它们邀请我们去思考:在全球化浪潮下,个体的身份如何被重塑?文化交流与碰撞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理解和安顿自身的主体性?精神分析的视角,又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洞察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运作?本书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追问中,不断拓展,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它期待与读者共同展开一场关于主体、关于互联、关于我们自身存在的深刻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