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心理学:心理学这样解读世界

有趣的心理学:心理学这样解读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覃壁清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思维方式
  • 人际关系
  • 自我认知
  • 生活心理学
  • 大众心理学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ISBN:97878023290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83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生活中处处有哲学,也常会透露出心理学的魅力。我们把心理学放在最日常的生活里,放在最揪心的工作上,放在飘忽不定的梦里,放在色彩斑斓的颜色中……就会惊奇地发现,心理学似乎很“平易近人”,也可以很好玩。

  2、心理学如何解读自己、解读性格、解读色彩、解读梦境、解读职场、解读经济、解读爱情、解读生活、解读困惑、解读恐惧、解读思维、解读心病……

内容简介

  一提到心理学,很多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词——阴暗、扭曲、复杂、深奥……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一些心理学名词,比如“蝴蝶效应”、“狮羊效应”、“热手效应”、“热炉效应”、“食盐效应”等等,往往看得人眼花缭乱。心理学,似乎真的很难懂。

  但是,心理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显露出心理学的“马脚”。比如,大家坐电梯时都会不约而同地仰着头盯着不断变化的楼层数字,这是“心理距离效应”;排队的时候往往右边的人比较多,显示出典型的“排队心理学”;演唱会上平日里羞于在人前讲话的人也会疯狂地跟着唱,这是心理学上“没个性化”的举动……

  心理学现象与现实生活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要你有心观察,随时随地都能发现现象背后的心理因素。书中用浅显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故事,帮你拨开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学知识,带你进入心理学的趣味世界中,感受心理学不一样的魅力。

作者简介

  覃壁清,研究生,因旁听一门心理学课程由此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博览心理学著述,挖掘身边的心理学现象已然成为一种特殊的爱好。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学这样解读自己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003

据说,人类有四种体液004

大脑的“神话”是骗你的006

意识不到才是错觉007

心理学不讨厌衰老009

耳听为虚,眼见更不“靠谱”011

你真的是“说话不过脑子”吗012

从小到大,心理怎么“成长”014

天人合一,这才是心理学之最高境界015

我思故我在的至理名言017

第一等人物为哲学家019

为什么痛苦的感觉会被放大020

第六感,无需感觉器官的预感022

让我们瞧瞧你的潜意识023

现在的我与原本的我025

是什么影响着你的自我认识026

你的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028

第二章 心理学这样解读性格

第一印象与神奇的“首因效应”033

谁说多数派就是乌合之众034

完美主义者到底怎么了036

双胞胎的“心电感应”037

那些光干活不说话的人039

有智慧的人爱观察、爱思考041

不要轻视听话的老实人042

话唠们可能患有躁狂症043

他为什么喜欢挑战极限045

搞艺术的人你永远不懂046

治一治贪玩任性的毛病047

臆想症不是什么大问题048

身体语言也有地域差异050

肢体语言比嘴巴诚实得多051

心理测试真的那么准吗053

心理学才是最危险的专业054

第三章 心理学这样解读色彩

先给心理颜色的视觉感做个定位059

冷色调为什么冷,暖色调为什么暖060

浓墨重彩是如何吸引你的062

为什么我们对颜色有不同的偏好063

先天色彩嗜好与后天色彩嗜好064

颜色也是你性格的一部分066

别让色彩偷偷控制你的情绪068

让颜色悄悄试探你的食欲069

颜色搭配让你更讨人喜欢070

瞧一瞧装修中的颜色心理学072

化妆品的色彩光环074

你的孩子喜欢什么颜色075

色彩与时间之间的小秘密077

第四章 心理学这样解读梦境

梦境,到达真实内心的钥匙081

庄周梦蝶,它到底梦见了谁082

“黄粱一梦”的顿悟084

《盗梦空间》的神奇想象086

关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088

所谓的周公解梦089

梦话和心声有多远的距离091

那些梦游的人是怎么回事092

来,用科学给你解个梦094

做梦真的很累吗096

你又失眠了吗097

催眠术到底是真是假099

第五章 心理学这样解读职场

用“鲶鱼效应”激发你的活力103

职场中也有“马太效应”104

办公室情绪也会相互传染106

身处职场要避免“温水煮青蛙”108

为什么我们都怕星期三109

面试官拉家常到底是要探听什么111

为什么越成功的人越容易郁闷112

职场中的“名片效应”114

记住所有员工名字的唐骏115

如何让人心服口服117

男女搭配为什么效率高118

手势里面也能暗藏玄机120

走路蕴含的性格密码121

电梯间的尴尬与谎言123

第六章 心理学这样解读经济

当经济学遇到心理学127

理财师为什么这么抢手128

牛市到熊市的一步之遥129

经营股票,怕输的不会赢131

冒牌LV为什么那么贵132

你看得出谁是商务内奸吗134

所谓的“低价”真的便宜吗135

卖场人员为什么要拍掌喊口号137

企业家喜欢情感投资138

家具配套出售的秘密140

给“天价商品”一个正解141

饭局上那个抢着买单的人143

慈善家们的菩萨心肠源自哪儿144

网络炫富,炫的只是财富吗145

第七章 心理学这样解读爱情

一见钟情时大脑里发生了什么149

丑女在情人眼里怎么变西施150

约会地点能助爱情升温152

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153

初恋到底牵动了你的哪根神经155

红颜知己与蓝颜知己156

闪婚并非一见钟情那么简单158

有趣的恋爱吸引法则159

为何人人只说两段恋爱史161

你相信“心电感应”吗162

试婚族到底在试验些什么163

甜言蜜语说给左耳听165

遗忘,并不是真的忘记166

越相爱越容易吵架吗167

如何拒绝不该来的爱168

走不出的网恋情节169

喜新厌旧,不过如此171

拿得起放得下的“刚柔定律”172

示弱有时也是一种选择174

你得了相思病吗176

眉目到底是如何传情的177

第八章 心理学这样解读生活

为什么我排的队伍总是最慢的181

妈妈为什么爱唠叨182

一点点添糖的售货员184

你有多少张VIP会员卡185

让熊孩子乖乖听话的“奖励递减法”186

胎儿也有自己的想法吗188

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189

超市摆放的商业心思190

乘车位置的小心思192

排队长的面包不一定好吃193

拥挤的环境为什么会让你抓狂195

后悔购物,可一直都在购物196

看优惠促销如何掏空你的钱包198

为什么说谎时容易断片儿199

第九章 心理学这样解读困惑

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203

说曹操,曹操到204

你是不是也跟着旁人打了哈欠205

不吃却饱着,狂吃却饿着207

邻居老太太的烂苹果208

小心就能驶得万年船吗209

当怒气找到出气筒211

超市“捏捏族”的小心思212

疯狂的咬耳朵之战214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215

隐藏在网络背后的怀旧病217

网上网下的双重人格218

为什么咬着笔让你更快乐220

微博的跟风为什么那么多221

“御宅族”的神奇世界223

第十章 心理学这样解读恐惧

密集恐惧症到底在怕什么227

多腿动物和无腿动物可怕在哪儿228

蜘蛛有那么可怕吗230

征服恐高症的秘诀231

他就是不肯坐飞机232

密闭空间恐惧症是怎么来的234

晕血晕针是不是装的236

对雷电的恐惧来自哪儿237

好吧,我们都有老板恐惧症238

那些年,一听就害怕的“别人家的孩子”240

疯狂的洁癖症242

她为什么要逃婚243

为什么每次考试前都生病245

第十一章 心理学这样解读思维

“人多力量大”未必正确249

选择多带来的困扰251

越完美,越容易出现问题252

能力越低越自信吗254

孩子越早上幼儿园,问题越多255

为什么越奖励越懒惰257

铜牌得主比银牌得主更高兴258

那个热心人指的路是错的260

最重要的事情也会忘记262

结婚越早,婚姻质量越高263

谁说玩电子游戏让人变胖265

粗话让疼痛“放肆”266

偷懒不叠被子的健康268

喝碳酸饮料也不是一无是处269

保守秘密是一种重要能力271

哭吧哭吧,不是罪272

愤怒的拳头需要合理的存在,愤怒需要合理的发泄274

压力在敲打着记忆的心窗275

暂时放下的“酝酿效应”277

秘密花园真的能够减压吗278

第十二章 心理学这样解读心病

赢得起,输不起,你我都一样283

谁夺走了平凡人的快乐284

为什么看久的字就不认识了286

爱减肥的女人们和爱肌肉的男人们288

美女整容的心理秘密289

我们的情绪都有“低潮期”291

不自信的心理定势292

越是不想,越是想294

最关键的时候掉链子295

你的计划半途而废了吗297

丢三落四的坏毛病298

一发不可收拾的拖延症300

别让惯性左右着你301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心理学这样解读自己

  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关注到心灵与身体的神奇联系。柏拉图说:“思想便是灵魂在对自己说话。”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是人类从未停止过思考的脚步,“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智者苏格拉底告诉我们,唯有认识自己,方能成为左右天下的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于心理的神奇现象呈现出一种避讳或者夸大虚化的态度。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心灵的存在,也在不断揣摩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却似乎总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那么,让我们来科学地看看我们的“心理”长得什么样,以及是怎样“成长”的。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一句著名的犹太谚语。1985年5月,米兰·昆德拉在为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致辞时,引用了这句谚语。当然,这句话也出现在他最负盛名的著作《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西方宗教普遍认为世界万物是上帝创造的,人类也是上帝创造的,因而人类的一举一动都为上帝所知。而人类却不断思索,通过《圣经》来揣摩神的指示,向世人警示和预言。对于上帝而言,这些企图通过孜孜不断的思考来努力接近上帝、理解上帝的人类,确实有些可笑。已经成年的我们,看到未经世事的孩子大谈人生也会觉得好笑。这与上帝发笑的心理,如出一辙。

  然而,上帝毕竟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空虚的存在,这句犹太谚语实则是在讽刺人类智慧的局限性,人越思考,越容易陷入思考的困境。有的人狂妄自大,自以为发现了真理,甚至广而告之强加于人,事实上他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或表面,根本没有看透事物。佛教有云“佛法无边”,这类同于思考,思考也是无边无界的。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总会存在许多分歧:你认为是对的,他却认为是错的;而你认为是错的,他却认为是对的。假若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或许我们的想法都是有道理的。

  那么,我们到底是思考还是不思考呢?几千年前,苏格拉底说出了“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其实一无所知”的相对悖论,可见他依旧没有停止思考。语言学家索绪尔曾说过:“在语言之前,思想一片浑沌。”自人类诞生以来,思想一直存在。即使那些最严谨、最严肃的思考,最终可能只是一个更巨大的未知,但也值得敬畏。

  有时,思考也是个美丽的陷阱。过度思考,很容易造成心理学上所说的思虑,误入思维障碍,导致精神紊乱。1989年先验性诗人海子卧轨自杀,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了《圣经》。当你意识到不管怎么想都走不出思绪怪圈,或者怎么跟别人说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正确时,与其费尽心思地寻找答案,或者喋喋不休地证明自己的绝对正确,倒不如量力而行,停止思考、理论。

  现代生理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右脑负责管理直觉,这部分直觉储存了人类诞生以来的400万年的遗传信息,是长期的智慧宝库。过多的自我思考容易产生烦恼,使人在面对本来一目了然的事情时反而会畏畏缩缩,不知道如何下手。有个故事:蚂蚁问蜈蚣走路先迈哪条腿,蜈蚣却陷入了沉思,始终迈不出腿,竟然都不知道怎么走路了。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难题,切不要过于为难自己,而忘记了简单生活的本真。

  ……


《窥探人心的奇妙旅程》 你是否曾对某些人的行为感到不解?是否曾为自己的情绪波动而困惑?是否曾对人际交往中的微妙之处感到好奇?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无数个“你”和“我”构成的复杂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一座深邃的矿藏,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动机。而心理学,正是那把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宝藏的钥匙。 《窥探人心的奇妙旅程》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它将带你踏上一段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非凡旅程。它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和引人入胜的分析,将深奥的心理学原理化为触手可及的智慧。这本书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洞察他人,从而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做出更明智的抉择。 第一部分:认识你自己——心灵的地图绘制 我们的内心世界,如同一个广阔而神秘的宇宙。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断地经历、学习、成长,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影响着我们的选择。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引导你绘制属于自己的心灵地图。 童年的回响:成长的基石 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依恋理论告诉我们,早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的安全、不安全或紊乱的依恋关系,会深刻地影响我们日后在亲密关系中的模式。你是否会在一段关系中过于粘人,或者总是难以敞开心扉?这可能与你童年时期的依恋模式息息相关。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解析不同依恋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成人关系的影响,帮助你理解自己行为模式的根源,并学习如何建立更健康的依恋关系。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虽然有时被误解,但其核心观点——潜意识的力量——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你是否曾有过某些难以解释的冲动或偏好?那些隐藏在意识之下的想法和经历,可能在悄悄地影响着你的决策。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潜意识、压抑、防御机制等概念,帮助你认识到自身潜意识的运作,从而更主动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的理论,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理解这些阶段,能帮助我们明白为什么孩子会以特定的方式思考和学习,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们的成长。本书将结合儿童发展的实例,阐释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为家长、教育者提供宝贵的参考。 情绪的潮汐:驾驭内心的风暴 情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如同潮汐般涌动,时而带来喜悦,时而又夹杂着痛苦。然而,很多人却常常被负面情绪所困扰,感到无力掌控。本书将深入探讨情绪的本质,解析恐惧、愤怒、悲伤、焦虑等情绪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当前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它强调思想、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本书将介绍CBT的核心理念,如“思维陷阱”(例如灾难化、非黑即白思维)以及如何通过认知重构来改变负面思维模式,从而有效地管理和调节情绪。你将学会识别自己常见的负面思维,并掌握一套实用的方法来挑战和改变它们,让情绪成为你生活中的助手,而非阻碍。 正念(Mindfulness)的练习,作为一种 Focusing on the present moment non-judgmentally,正变得越来越流行。它能帮助我们减少对过去的沉溺和对未来的担忧,从而更好地体验当下。本书将提供具体的正念练习指导,让你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察,减轻压力,提升幸福感。 人格的万花筒:独一无二的你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从外向到内向,从随和到严谨,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我们稳定而独特的人格。本书将介绍不同的人格理论,如大五人格模型(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以及荣格的人格原型理论。 通过了解这些理论,你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性格优势和潜在的局限性。例如,了解自己是偏向内向还是外向,可以帮助你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和工作环境。了解自己的“尽责性”水平,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本书将提供有趣的自我评估小测试,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人格面貌。 第二部分:洞察他人——理解世界的棱镜 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生活在一个由人组成的社会网络中。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和需求,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本书的第二部分将为你提供一双洞察他人的“慧眼”。 沟通的艺术:搭建心灵的桥梁 有效的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石。然而,我们常常因为误解、偏见或表达不清而产生隔阂。本书将深入探讨沟通的心理学原理,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你是否了解身体语言的传递信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能透露出对方真实的感受。本书将解析常见的非语言信号,如眼神接触、面部表情、肢体姿态等,帮助你更准确地解读他人的情绪和意图。 倾听是沟通中同样重要的环节。积极倾听(Active Listening)不仅仅是听到对方的话,更是理解对方话语背后的情感和需求。本书将教授你如何运用同理心、提问和反馈等技巧,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冲突解决的心理学策略,帮助你在人际交往中化解矛盾,达成共识。 社会的影响:群体中的我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中,家庭、朋友、同事、社会大众……群体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它塑造着我们的观念,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如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和阿希的从众实验,揭示了群体压力和权威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影响。本书将以引人入胜的方式,介绍这些实验的背景、过程和结论,帮助你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群体中表现出与独自一人时不同的行为。 群体思维(Groupthink)是另一种常见的群体现象,它可能导致群体做出不理智的决策。本书将分析群体思维的产生机制,并提供避免群体思维的策略,帮助你在团队合作中保持清醒的判断。 此外,群体极化、社会认同等概念也将被详细阐述,让你在理解他人行为的同时,更能认清自身在社会互动中的角色和影响。 吸引与关系:情感的联结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渴望连接,渴望爱与被爱。吸引力法则、爱情的三角理论、依恋类型在成人关系中的体现……这些心理学概念,构成了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的基础。 本书将探讨吸引力的来源,不仅仅是外貌,还有相似性、互补性、熟悉度等因素。你将了解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人产生好感,而对另一些人则不然。 爱情的复杂性也将被一一剖析。从最初的激情,到长期的承诺,爱情的维系需要智慧和经营。本书将介绍关于爱情的长久秘诀,以及如何处理关系中的挑战和危机。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友谊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家庭关系中的心理动力。无论是在亲密关系还是广义的人际交往中,这本书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心理学视角。 第三部分:应用心理学——智慧在生活中的闪光 心理学并非只存在于书本和实验室,它更是一种能够切实改善我们生活质量的智慧。本书的第三部分将展示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让你看到“心”的力量如何照亮生活的各个角落。 学习的秘密:解锁知识的潜能 无论你是学生还是终身学习者,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都能事半功倍。本书将介绍认知心理学在学习领域的应用,如间隔重复、主动回忆、元认知策略等。 你将了解如何通过理解大脑的学习机制,来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记忆效率,更深入地掌握知识。从制定学习计划,到克服学习惰性,再到培养批判性思维,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套系统的学习指导。 工作的智慧:职场心理的博弈 职场是人际互动、压力挑战和个人成长的多维空间。本书将探讨职场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如动机理论、领导力风格、团队动力、压力管理等。 你将学习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动机,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激励同事,如何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了解组织心理学,也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职场规则和人际动态,从而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健康的生活:身心合一的追求 身心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健康心理学将身体健康与心理状态紧密联系起来。本书将介绍心理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生理健康,如压力如何导致疾病,以及如何通过心理调适来促进健康。 你将了解关于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健康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心理学原理,并学习如何运用它们来提升自己的整体健康水平。从戒除不良习惯,到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本书将是你通往身心健康的可靠向导。 结语: 《窥探人心的奇妙旅程》是一本旨在激发你思考、启迪你智慧的读物。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指南,而是一扇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的窗户。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将获得一套强大的心理学工具,它们将帮助你: 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认识你的内在动机,洞察你的行为模式,接纳你的情绪波动,从而成为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人。 更准确地洞察他人: 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预测他人的行为,建立更真诚、更有效的沟通,从而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更明智地应对生活: 掌握解决问题的心理学策略,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积极维护身心健康,从而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精彩纷呈的心灵探索之旅,用心理学的智慧,去解读这个充满奥秘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作者仿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在人类心灵的奇妙世界里探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社会心理学现象的描绘,比如群体思维、从众效应、旁观者效应等等。那些我们常常在新闻中看到或在生活中经历过的场景,在书里被赋予了深刻的心理学解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社会现象的眼光都变得更加犀利和透彻了,不再是人云亦云,而是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回避心理学中一些比较“负面”的议题,比如压力、焦虑、抑郁等。但它处理的方式非常专业且充满人文关怀。作者在解释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应对和改善的方法,让我觉得并非束手无策。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应对机制”的讲解,它让我认识到,面对困难时,我们并非只能被动承受,而是可以选择更健康、更积极的应对方式。这对于那些正在经历困境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的记忆是如何运作的感到好奇,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书中关于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提取的讲解,不仅仅是枯燥的科学知识,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呈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虚假记忆”的部分,原来我们以为自己清晰记得的很多事情,可能并不是事实的全部,甚至可能掺杂着想象和后来的信息。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回忆,有时候会觉得,我真的确定那是当时发生的事情吗?这种对自身记忆的审视,非常有价值,也让我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有了更审慎的态度。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不是因为它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它太引人入胜了,每次读到精彩的部分,总忍不住停下来思考,或者翻回前面再对照一下。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好像坐在你对面,跟你娓娓道来一个个关于人类行为的奥秘。我一直觉得心理学很高深,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远,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非常接地气的例子,解释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习以为常,但却从未深究过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食物情有独钟?为什么在人群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行为?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身上存在的许多“小怪癖”背后,都有着科学的心理学原理。

评分

我一直对“动机”这个概念很感兴趣,究竟是什么驱动着我们去做某件事?这本书对动机的分类和分析,让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动机分为“内在”和“外在”,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动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比如,关于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亲和动机的讨论,让我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很多时候看似“努力”的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是什么?这种自我反思,对于个人成长非常有益。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人生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我不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生活,而是开始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自己、他人和社会。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大门。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存在。我毫不犹豫地向所有对人性、对生活感到好奇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它绝对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认识到,很多我们认为的“性格特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后天环境和经历塑造的。比如,关于依恋理论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焦虑或回避。书中的案例非常写实,让我看到了不同依恋模式对个体行为的深远影响。我甚至能从中找到自己一些行为模式的根源,然后思考如何去调整和改善。这种自我认知上的突破,是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从未有过的体验,也让我对未来的成长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看懂”身边的人。以前,我总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很复杂,有时候会因为别人的言行而感到困惑甚至受伤。但通过这本书,我开始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比如,为什么有的人在压力下会变得暴躁?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寻求关注?书中给出了很多解释,让我不再简单地去评判,而是尝试去理解背后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理解,更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技能。我发现在和家人、朋友相处时,运用书中的一些观点,沟通变得更加顺畅,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摩擦。

评分

作为一个曾经对情感关系感到困惑的人,这本书关于“爱情的心理学”部分简直就是及时雨。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又深刻的方式,剖析了男女之间在情感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建立更健康、更长久的亲密关系。书中讨论了吸引力、承诺、沟通等多个维度,并且给出了不少实用的建议。我最喜欢的是关于“积极沟通”的章节,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吵架”,而是在“争论谁对谁错”,而真正的沟通,是去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这对我改善现有的关系,以及未来寻找伴侣,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那一部分。我们都以为自己是理性思考的个体,但事实并非如此。书里列举了许许多多的认知偏差,比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等等,并且通过生动的实验和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偏差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的。举个例子,书里讲到,当我们决定一件事情时,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往往会像一个“锚”一样,极大地影响我们后续的判断。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买东西时的经历,有时候明明知道一个东西不值那个价,但因为商家强调了原价很高,我还是会觉得“划算”,然后买了下来。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的“雷达”被大大增强了,以后做决定的时候,会更加警惕自己是不是陷入了某种思维陷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