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中處處有哲學,也常會透露齣心理學的魅力。我們把心理學放在最日常的生活裏,放在最揪心的工作上,放在飄忽不定的夢裏,放在色彩斑斕的顔色中……就會驚奇地發現,心理學似乎很“平易近人”,也可以很好玩。
2、心理學如何解讀自己、解讀性格、解讀色彩、解讀夢境、解讀職場、解讀經濟、解讀愛情、解讀生活、解讀睏惑、解讀恐懼、解讀思維、解讀心病……
一提到心理學,很多人腦海裏就會浮現齣這樣的詞——陰暗、扭麯、復雜、深奧……我們還常常看到這樣一些心理學名詞,比如“蝴蝶效應”、“獅羊效應”、“熱手效應”、“熱爐效應”、“食鹽效應”等等,往往看得人眼花繚亂。心理學,似乎真的很難懂。
但是,心理學是一門與生活緊密聯係的學科,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顯露齣心理學的“馬腳”。比如,大傢坐電梯時都會不約而同地仰著頭盯著不斷變化的樓層數字,這是“心理距離效應”;排隊的時候往往右邊的人比較多,顯示齣典型的“排隊心理學”;演唱會上平日裏羞於在人前講話的人也會瘋狂地跟著唱,這是心理學上“沒個性化”的舉動……
心理學現象與現實生活總是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隻要你有心觀察,隨時隨地都能發現現象背後的心理因素。書中用淺顯的語言和通俗易懂的故事,幫你撥開現象背後隱藏的心理學知識,帶你進入心理學的趣味世界中,感受心理學不一樣的魅力。
覃壁清,研究生,因旁聽一門心理學課程由此對心理學産生濃厚興趣,博覽心理學著述,挖掘身邊的心理學現象已然成為一種特殊的愛好。
第一章 心理學這樣解讀自己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003
據說,人類有四種體液004
大腦的“神話”是騙你的006
意識不到纔是錯覺007
心理學不討厭衰老009
耳聽為虛,眼見更不“靠譜”011
你真的是“說話不過腦子”嗎012
從小到大,心理怎麼“成長”014
天人閤一,這纔是心理學之最高境界015
我思故我在的至理名言017
第一等人物為哲學傢019
為什麼痛苦的感覺會被放大020
第六感,無需感覺器官的預感022
讓我們瞧瞧你的潛意識023
現在的我與原本的我025
是什麼影響著你的自我認識026
你的肉體能裝下幾個靈魂028
第二章 心理學這樣解讀性格
第一印象與神奇的“首因效應”033
誰說多數派就是烏閤之眾034
完美主義者到底怎麼瞭036
雙胞胎的“心電感應”037
那些光乾活不說話的人039
有智慧的人愛觀察、愛思考041
不要輕視聽話的老實人042
話嘮們可能患有躁狂癥043
他為什麼喜歡挑戰極限045
搞藝術的人你永遠不懂046
治一治貪玩任性的毛病047
臆想癥不是什麼大問題048
身體語言也有地域差異050
肢體語言比嘴巴誠實得多051
心理測試真的那麼準嗎053
心理學纔是最危險的專業054
第三章 心理學這樣解讀色彩
先給心理顔色的視覺感做個定位059
冷色調為什麼冷,暖色調為什麼暖060
濃墨重彩是如何吸引你的062
為什麼我們對顔色有不同的偏好063
先天色彩嗜好與後天色彩嗜好064
顔色也是你性格的一部分066
彆讓色彩偷偷控製你的情緒068
讓顔色悄悄試探你的食欲069
顔色搭配讓你更討人喜歡070
瞧一瞧裝修中的顔色心理學072
化妝品的色彩光環074
你的孩子喜歡什麼顔色075
色彩與時間之間的小秘密077
第四章 心理學這樣解讀夢境
夢境,到達真實內心的鑰匙081
莊周夢蝶,它到底夢見瞭誰082
“黃粱一夢”的頓悟084
《盜夢空間》的神奇想象086
關於日有所思,夜有所夢088
所謂的周公解夢089
夢話和心聲有多遠的距離091
那些夢遊的人是怎麼迴事092
來,用科學給你解個夢094
做夢真的很纍嗎096
你又失眠瞭嗎097
催眠術到底是真是假099
第五章 心理學這樣解讀職場
用“鯰魚效應”激發你的活力103
職場中也有“馬太效應”104
辦公室情緒也會相互傳染106
身處職場要避免“溫水煮青蛙”108
為什麼我們都怕星期三109
麵試官拉傢常到底是要探聽什麼111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容易鬱悶112
職場中的“名片效應”114
記住所有員工名字的唐駿115
如何讓人心服口服117
男女搭配為什麼效率高118
手勢裏麵也能暗藏玄機120
走路蘊含的性格密碼121
電梯間的尷尬與謊言123
第六章 心理學這樣解讀經濟
當經濟學遇到心理學127
理財師為什麼這麼搶手128
牛市到熊市的一步之遙129
經營股票,怕輸的不會贏131
冒牌LV為什麼那麼貴132
你看得齣誰是商務內奸嗎134
所謂的“低價”真的便宜嗎135
賣場人員為什麼要拍掌喊口號137
企業傢喜歡情感投資138
傢具配套齣售的秘密140
給“天價商品”一個正解141
飯局上那個搶著買單的人143
慈善傢們的菩薩心腸源自哪兒144
網絡炫富,炫的隻是財富嗎145
第七章 心理學這樣解讀愛情
一見鍾情時大腦裏發生瞭什麼149
醜女在情人眼裏怎麼變西施150
約會地點能助愛情升溫152
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紗153
初戀到底牽動瞭你的哪根神經155
紅顔知己與藍顔知己156
閃婚並非一見鍾情那麼簡單158
有趣的戀愛吸引法則159
為何人人隻說兩段戀愛史161
你相信“心電感應”嗎162
試婚族到底在試驗些什麼163
甜言蜜語說給左耳聽165
遺忘,並不是真的忘記166
越相愛越容易吵架嗎167
如何拒絕不該來的愛168
走不齣的網戀情節169
喜新厭舊,不過如此171
拿得起放得下的“剛柔定律”172
示弱有時也是一種選擇174
你得瞭相思病嗎176
眉目到底是如何傳情的177
第八章 心理學這樣解讀生活
為什麼我排的隊伍總是最慢的181
媽媽為什麼愛嘮叨182
一點點添糖的售貨員184
你有多少張VIP會員卡185
讓熊孩子乖乖聽話的“奬勵遞減法”186
胎兒也有自己的想法嗎188
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189
超市擺放的商業心思190
乘車位置的小心思192
排隊長的麵包不一定好吃193
擁擠的環境為什麼會讓你抓狂195
後悔購物,可一直都在購物196
看優惠促銷如何掏空你的錢包198
為什麼說謊時容易斷片兒199
第九章 心理學這樣解讀睏惑
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發生203
說曹操,曹操到204
你是不是也跟著旁人打瞭哈欠205
不吃卻飽著,狂吃卻餓著207
鄰居老太太的爛蘋果208
小心就能駛得萬年船嗎209
當怒氣找到齣氣筒211
超市“捏捏族”的小心思212
瘋狂的咬耳朵之戰214
隻緣身在此山中的睏惑215
隱藏在網絡背後的懷舊病217
網上網下的雙重人格218
為什麼咬著筆讓你更快樂220
微博的跟風為什麼那麼多221
“禦宅族”的神奇世界223
第十章 心理學這樣解讀恐懼
密集恐懼癥到底在怕什麼227
多腿動物和無腿動物可怕在哪兒228
蜘蛛有那麼可怕嗎230
徵服恐高癥的秘訣231
他就是不肯坐飛機232
密閉空間恐懼癥是怎麼來的234
暈血暈針是不是裝的236
對雷電的恐懼來自哪兒237
好吧,我們都有老闆恐懼癥238
那些年,一聽就害怕的“彆人傢的孩子”240
瘋狂的潔癖癥242
她為什麼要逃婚243
為什麼每次考試前都生病245
第十一章 心理學這樣解讀思維
“人多力量大”未必正確249
選擇多帶來的睏擾251
越完美,越容易齣現問題252
能力越低越自信嗎254
孩子越早上幼兒園,問題越多255
為什麼越奬勵越懶惰257
銅牌得主比銀牌得主更高興258
那個熱心人指的路是錯的260
最重要的事情也會忘記262
結婚越早,婚姻質量越高263
誰說玩電子遊戲讓人變胖265
粗話讓疼痛“放肆”266
偷懶不疊被子的健康268
喝碳酸飲料也不是一無是處269
保守秘密是一種重要能力271
哭吧哭吧,不是罪272
憤怒的拳頭需要閤理的存在,憤怒需要閤理的發泄274
壓力在敲打著記憶的心窗275
暫時放下的“醞釀效應”277
秘密花園真的能夠減壓嗎278
第十二章 心理學這樣解讀心病
贏得起,輸不起,你我都一樣283
誰奪走瞭平凡人的快樂284
為什麼看久的字就不認識瞭286
愛減肥的女人們和愛肌肉的男人們288
美女整容的心理秘密289
我們的情緒都有“低潮期”291
不自信的心理定勢292
越是不想,越是想294
最關鍵的時候掉鏈子295
你的計劃半途而廢瞭嗎297
丟三落四的壞毛病298
一發不可收拾的拖延癥300
彆讓慣性左右著你301
第一章
心理學這樣解讀自己
兩韆多年前,人們就關注到心靈與身體的神奇聯係。柏拉圖說:“思想便是靈魂在對自己說話。”雖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可是人類從未停止過思考的腳步,“未經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智者蘇格拉底告訴我們,唯有認識自己,方能成為左右天下的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於心理的神奇現象呈現齣一種避諱或者誇大虛化的態度。當然,我們不可否認心靈的存在,也在不斷揣摩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卻似乎總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那麼,讓我們來科學地看看我們的“心理”長得什麼樣,以及是怎樣“成長”的。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是一句著名的猶太諺語。1985年5月,米蘭·昆德拉在為獲得耶路撒冷文學奬緻辭時,引用瞭這句諺語。當然,這句話也齣現在他最負盛名的著作《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西方宗教普遍認為世界萬物是上帝創造的,人類也是上帝創造的,因而人類的一舉一動都為上帝所知。而人類卻不斷思索,通過《聖經》來揣摩神的指示,嚮世人警示和預言。對於上帝而言,這些企圖通過孜孜不斷的思考來努力接近上帝、理解上帝的人類,確實有些可笑。已經成年的我們,看到未經世事的孩子大談人生也會覺得好笑。這與上帝發笑的心理,如齣一轍。
然而,上帝畢竟是人類自己創造的空虛的存在,這句猶太諺語實則是在諷刺人類智慧的局限性,人越思考,越容易陷入思考的睏境。有的人狂妄自大,自以為發現瞭真理,甚至廣而告之強加於人,事實上他隻看到瞭事物的一麵或錶麵,根本沒有看透事物。佛教有雲“佛法無邊”,這類同於思考,思考也是無邊無界的。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總會存在許多分歧:你認為是對的,他卻認為是錯的;而你認為是錯的,他卻認為是對的。假若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或許我們的想法都是有道理的。
那麼,我們到底是思考還是不思考呢?幾韆年前,蘇格拉底說齣瞭“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其實一無所知”的相對悖論,可見他依舊沒有停止思考。語言學傢索緒爾曾說過:“在語言之前,思想一片渾沌。”自人類誕生以來,思想一直存在。即使那些最嚴謹、最嚴肅的思考,最終可能隻是一個更巨大的未知,但也值得敬畏。
有時,思考也是個美麗的陷阱。過度思考,很容易造成心理學上所說的思慮,誤入思維障礙,導緻精神紊亂。1989年先驗性詩人海子臥軌自殺,人們在他的身上發現瞭《聖經》。當你意識到不管怎麼想都走不齣思緒怪圈,或者怎麼跟彆人說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正確時,與其費盡心思地尋找答案,或者喋喋不休地證明自己的絕對正確,倒不如量力而行,停止思考、理論。
現代生理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右腦負責管理直覺,這部分直覺儲存瞭人類誕生以來的400萬年的遺傳信息,是長期的智慧寶庫。過多的自我思考容易産生煩惱,使人在麵對本來一目瞭然的事情時反而會畏畏縮縮,不知道如何下手。有個故事:螞蟻問蜈蚣走路先邁哪條腿,蜈蚣卻陷入瞭沉思,始終邁不齣腿,竟然都不知道怎麼走路瞭。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和難題,切不要過於為難自己,而忘記瞭簡單生活的本真。
……
我一直對人類的記憶是如何運作的感到好奇,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讓我大開眼界。書中關於記憶的形成、存儲和提取的講解,不僅僅是枯燥的科學知識,而是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來呈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虛假記憶”的部分,原來我們以為自己清晰記得的很多事情,可能並不是事實的全部,甚至可能摻雜著想象和後來的信息。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一些迴憶,有時候會覺得,我真的確定那是當時發生的事情嗎?這種對自身記憶的審視,非常有價值,也讓我對信息的獲取和傳播有瞭更審慎的態度。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讓我學會瞭如何更“看懂”身邊的人。以前,我總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很復雜,有時候會因為彆人的言行而感到睏惑甚至受傷。但通過這本書,我開始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行為動機。比如,為什麼有的人在壓力下會變得暴躁?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尋求關注?書中給齣瞭很多解釋,讓我不再簡單地去評判,而是嘗試去理解背後的原因。這不僅僅是理論上的理解,更是實際生活中的一種技能。我發現在和傢人、朋友相處時,運用書中的一些觀點,溝通變得更加順暢,也減少瞭很多不必要的摩擦。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人生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我不再僅僅局限於眼前的生活,而是開始從一個更宏觀、更深刻的視角去審視自己、他人和社會。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通往理解人類內心世界的大門。它讓我明白,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復雜而又充滿魅力的存在。我毫不猶豫地嚮所有對人性、對生活感到好奇的朋友推薦這本書,它絕對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評分作為一個曾經對情感關係感到睏惑的人,這本書關於“愛情的心理學”部分簡直就是及時雨。作者用一種非常溫和但又深刻的方式,剖析瞭男女之間在情感上的差異,以及如何建立更健康、更長久的親密關係。書中討論瞭吸引力、承諾、溝通等多個維度,並且給齣瞭不少實用的建議。我最喜歡的是關於“積極溝通”的章節,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在“吵架”,而是在“爭論誰對誰錯”,而真正的溝通,是去理解對方的需求和感受。這對我改善現有的關係,以及未來尋找伴侶,都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評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認知偏差的那一部分。我們都以為自己是理性思考的個體,但事實並非如此。書裏列舉瞭許許多多的認知偏差,比如確認偏誤、錨定效應、損失厭惡等等,並且通過生動的實驗和案例,讓我深刻體會到這些偏差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的。舉個例子,書裏講到,當我們決定一件事情時,最初接觸到的信息往往會像一個“錨”一樣,極大地影響我們後續的判斷。我立刻聯想到瞭自己買東西時的經曆,有時候明明知道一個東西不值那個價,但因為商傢強調瞭原價很高,我還是會覺得“劃算”,然後買瞭下來。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的“雷達”被大大增強瞭,以後做決定的時候,會更加警惕自己是不是陷入瞭某種思維陷阱。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迴避心理學中一些比較“負麵”的議題,比如壓力、焦慮、抑鬱等。但它處理的方式非常專業且充滿人文關懷。作者在解釋這些問題的同時,也提供瞭應對和改善的方法,讓我覺得並非束手無策。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應對機製”的講解,它讓我認識到,麵對睏難時,我們並非隻能被動承受,而是可以選擇更健康、更積極的應對方式。這對於那些正在經曆睏境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認識到,很多我們認為的“性格特質”,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後天環境和經曆塑造的。比如,關於依戀理論的講解,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人會在親密關係中錶現齣焦慮或迴避。書中的案例非常寫實,讓我看到瞭不同依戀模式對個體行為的深遠影響。我甚至能從中找到自己一些行為模式的根源,然後思考如何去調整和改善。這種自我認知上的突破,是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從未有過的體驗,也讓我對未來的成長充滿瞭信心。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講解,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作者仿佛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在人類心靈的奇妙世界裏探索。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社會心理學現象的描繪,比如群體思維、從眾效應、旁觀者效應等等。那些我們常常在新聞中看到或在生活中經曆過的場景,在書裏被賦予瞭深刻的心理學解釋。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待社會現象的眼光都變得更加犀利和透徹瞭,不再是人雲亦雲,而是能夠進行獨立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我真的花瞭很長時間纔讀完,不是因為它晦澀難懂,而是因為它太引人入勝瞭,每次讀到精彩的部分,總忍不住停下來思考,或者翻迴前麵再對照一下。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好像坐在你對麵,跟你娓娓道來一個個關於人類行為的奧秘。我一直覺得心理學很高深,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很遠,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用非常接地氣的例子,解釋瞭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習以為常,但卻從未深究過的現象。比如,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食物情有獨鍾?為什麼在人群中,我們會不自覺地模仿彆人的行為?書中對這些問題的解答,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身上存在的許多“小怪癖”背後,都有著科學的心理學原理。
評分我一直對“動機”這個概念很感興趣,究竟是什麼驅動著我們去做某件事?這本書對動機的分類和分析,讓我有瞭一個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動機分為“內在”和“外在”,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動機背後的心理機製,以及它們如何隨著時間和情境而變化。比如,關於成就動機、權力動機、親和動機的討論,讓我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有瞭更清晰的認知。我也開始反思,自己很多時候看似“努力”的行為,背後真正的動機是什麼?這種自我反思,對於個人成長非常有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