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按照原版排印,每一頁都是整頁大圖
原版的《芥子園畫傳》都是整大圖,讀者能清晰觀察所示範的用筆方法。本書完全遵照原版,每一頁都是整頁大圖,讀者能夠充分看清每一張圖,也就能夠參照著臨摹好每一幅圖。
◆高檔紙精印,鎖綫裝訂,能夠完全展平,方便好用
《芥子園畫傳》全是毛筆繪圖,如果紙張不好的話,印刷齣來容易模糊,圖像也容易滲透到背麵。本書采用高檔純質紙印刷,圖像清晰,前後頁不滲透。在裝訂上采用精裝圖書所用的鎖綫裝訂,這樣每一頁都能完全展平。讀者完全不需要再去找鎮紙壓住圖書,輕鬆方便。
◆齊白石、潘天壽、陸儼少年輕時反復臨摹的國畫入門教材!
著名國畫傢潘天壽,14歲時從文具店買到一部《芥子園畫傳》,成瞭他學畫的第1位老師。在無人指導下,他照譜學畫,如醉如癡,終成一代大師。
山水畫名傢陸儼少,12歲到南翔公學讀書時,得到一本石印的《芥子園畫傳》,像得到心愛的寶物一樣,如飢似渴地臨摹,從此邁齣瞭畫傢生涯的第1步。
齊白石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是當地有名的“芝木匠”。有一次他在偶然藉到一部《芥子園畫傳》,非常喜歡,就用瞭半年時間,一頁一頁臨摹完全書,裝訂成冊。此後反復臨摹揣度這本畫譜,開啓瞭自學國畫的大門。
◆圖文並茂,每一種技法都有文字要訣和用筆示範圖
全書共分四集,分彆是山水、蘭竹梅菊、花卉翎毛、人物。每一集都涵蓋瞭對應主題的幾乎所有傳統技法。其中每一種技法都有用筆示範圖,再配以文字要訣。初學者先閱讀要訣,然後按照示範圖一一臨摹練習,即可熟練掌握每一種技法。
◆通行的巢勛臨本,逐圖修復全本!
初版《芥子園畫傳》是木版套印而成,精美絕倫。隻可惜這種印法隻能印幾百套,以後一般收藏傢看作原本的,不是版已殘缺的後印本,就是翻刻的較精本,在用筆方麵已經失掉瞭原本的精神。到光緒年間,嘉興畫傢巢勛重新臨摹瞭第1、2、3集印行。由於他對原書第四集雜湊的內容不太滿意,所以又重新編輯瞭人物畫法第四集。這個版本世稱的“巢勛臨本”。全書采用單色石印,並在每一集最後都增加瞭“增廣名傢畫譜”部分,可謂物美價廉。此書的印行,使《芥子園畫傳》得到瞭更廣泛的流傳。後來初學中國畫的人普遍使用的都是這個版本。
《芥子園畫傳》是中國畫譜的巔峰之作。自從康熙十八年(1679年)初版發行以來,一直是使用廣泛的中國畫技法啓濛教材。這部書體係完備、圖文並茂、通俗易懂,非常適閤初學者係統地學習中國畫的用筆、造型、構圖等基本技法。
《芥子園畫傳》是在清代名士李漁(號笠翁)的協助下刊行的。他的女婿瀋心友藏有明代山水畫傢李流芳的《課徒山水畫稿》。後來瀋心友請山水畫傢王概整理增編瞭這部畫稿,在書的開頭編寫瞭《青在堂畫學淺說》,增補瞭40幅臨摹的古人山水畫。整理好的書稿得到李漁的贊賞,並寫瞭序言。因李漁當時的私宅名為“芥子園”,所以此書被定名為《芥子園畫傳》。這部書稿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芥子園”木版套印成書。此後瀋心友又請王概與他兄弟王蓍、王臬共同編輯瞭“蘭竹梅菊”和“花卉翎毛”兩部書稿,這就成瞭《芥子園畫傳》的第2集和第3集。
在瀋心友的例言裏,已有第四集《寫真秘傳》的擬編計劃,可惜未能實現。尋找畫傳第四集的人很多,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書商就把丹陽傳真畫傢丁鶴洲編的《寫真秘訣》,雜湊《晚笑堂畫傳》等圖譜,以《芥子園畫傳》第四集的名義刻闆印行。
初版《芥子園畫傳》是木版套印而成,精美絕倫。隻可惜這種印法隻能印幾百套,以後一再翻版,漸漸殘缺不清瞭。到光緒年間,嘉興畫傢巢勛(清末畫傢張子祥弟子)重新臨摹瞭第1、2、3集印行。由於他對原書第四集雜湊的內容不太滿意,所以又重新編輯瞭人物畫法第四集。這個版本世稱的“巢勛臨本”。全書采用單色石印,內容比之前的版本更豐富,可謂物美價廉。此書的印行,使《芥子園畫傳》得到瞭更廣泛的流傳。後來學習中國畫的人普遍使用的都是這個版本。
本次重新齣版《芥子園畫傳》就是以“巢勛臨本”為底本的。編者搜集瞭清末以來多種印本,如上海鴻文書局石印本、上海文新書局石印本等。將書中內容原樣影印,並進行瞭一些實在必須的修復工作,從而使本書能夠盡量滿足現在讀者學習使用的需求。
王概,字安節,浙江嘉興人。清初畫傢,善長畫山水。受李漁女婿瀋心友之托,單獨編繪瞭《芥子園畫傳》第1集,而後與兄弟王蓍、王臬共同編繪瞭《芥子園畫傳》第2集、第3集。
王蓍,初名屍,字宓草,王概長兄。清初畫傢,擅長畫花卉、翎毛。
王臬,初名孽,字司直,王概小弟。清初畫傢,擅長詩畫。
巢勛,字子餘,號鬆道人,又號鬆華館主,浙江嘉興人。清末著名畫傢張子祥門生,擅長畫山水、花鳥。臨摹齣版瞭《芥子園畫傳》第1、2、3集,並重新編繪瞭第四集。這一版《芥子園畫傳》世稱“巢勛臨本”。印行齣版後,風行全國,成為普通學畫者必備的入門教材。
第 1 集上 山水
序一(李漁)
序二(何鏞)
青在堂畫學淺說
樹譜
山石譜
第 1 集下 山水
人物屋宇譜
摹仿各傢畫譜
增廣名傢畫譜
跋(巢勛)
第 2 集上 蘭竹梅菊
蘭竹譜序(諸昇)
梅菊譜序(餘椿)
畫傳閤編序(王概)
序(何鏞)
蘭譜
竹譜
第 2 集下 蘭竹梅菊
梅譜
菊譜
增廣名傢畫譜(四十六篇)
第 3 集上 花卉翎毛
序一(王澤宏)
序二(何之鼎)
草蟲花卉譜序(王善)
翎毛花卉譜序(王善)
草蟲花卉譜
翎毛花卉譜
第 3 集下 花卉翎毛
翎毛花卉譜
增廣名傢畫譜(一百零六幀)
跋一(謝昌年)
跋二(巢勛)
第 4 集上 人物
序一(張鳴珂)
序二(黃協塤)
序三(譚日森)
曆代各傢論畫
各傢傳神秘訣
寫真秘訣
摹仿各傢畫譜
第 4 集下 人物
摹仿各傢畫譜
增廣名傢畫譜(九十四幀)
跋一(陳昌紳)
跋二(鄒王賓)
跋三(巢勛)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的人物畫非常感興趣,但又覺得無從下手。《芥子園畫傳》的到來,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這套書中的人物畫部分,簡直是學習人物造型和神態描繪的絕佳教材。它不像一些現代的教程那樣,上來就講人體結構,而是從更具東方審美的角度齣發,講解如何勾勒人物的輪廓,如何錶現人物的衣紋,以及如何通過眼神和錶情來傳達人物的情感。我尤其被其中關於“顧盼”的講解所吸引,古人是如何用寥寥幾筆就能畫齣人物的喜怒哀樂,又是如何通過人物的眼神來傳遞故事的。我認真研讀瞭關於仕女、羅漢、嬰孩等不同類型人物的畫法,從發髻的梳理,到服飾的飄逸,再到麵部的細微錶情,都講解得極其生動。我嘗試著臨摹瞭幾幅仕女圖,雖然還達不到原作的精妙,但已經能感受到人物的溫柔和靈動。書中還包含瞭很多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人物範例,讓我對人物畫的發展脈絡也有瞭初步的認識。這套書讓我明白,畫人物不僅僅是“畫皮”,更是要“畫心”,是要通過筆墨來觸及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於想深入瞭解中國傳統人物畫的愛好者來說,這套書絕對是必不可少的。
評分這套《芥子園畫傳》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它所傳遞的那種“意境”。不僅僅是技巧的傳授,更重要的是一種繪畫的哲學,一種與自然相融、與心神相閤的錶達方式。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墨法”的講解,它不像西方繪畫那樣強調色彩的真實還原,而是通過墨色的濃淡、乾濕、枯濕的變化,來錶現物體的質感、空間感,甚至是一種情緒。我記得其中關於“飛白”的運用,如何讓綫條在斷續中産生一種力量感和生命力,讓我對“少即是多”的東方美學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指引,去感受水墨在紙上的流動,去體會每一次落筆時筆尖與紙張的摩擦,去捕捉那轉瞬即逝的“氣韻”。這套書讓我明白,中國畫的妙處,往往在於“未盡之意”,在於留白處給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我嘗試著畫瞭幾幅簡單的水墨畫,雖然筆法還很粗糙,但已經能感受到那種“遺貌取神”的樂趣。這套書不僅僅是學習繪畫的工具,更像是一種心靈的引導,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與藝術的關係。我相信,在今後的繪畫道路上,它將一直是我最忠實的夥伴。
評分這套《芥子園畫傳》簡直是一座藝術的寶庫,我尤其沉迷於其中的花鳥篇章。從小就喜歡畫花,但總覺得畫齣來的花“死氣沉沉”,缺乏生命力。讀瞭這套書,我纔明白,原來畫花不僅僅是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是捕捉花卉在不同生長時期的神態。我最喜歡的是關於梅、蘭、竹、菊的講解,這“四君子”在國畫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也最能體現畫傢的人格情操。書中不僅教授瞭它們的形態結構,更重要的是傳授瞭如何用筆墨來錶現它們的傲骨、清雅、堅韌和隱逸。我記得其中關於畫梅的筆法,從枝乾的虯麯,到花瓣的含苞待放,都有細緻的指導,讓我對“鐵骨傲寒”有瞭更深的理解。還有關於畫鳥的章節,從各種雀鳥的動態,到它們羽毛的紋理,都講解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用墨”的技巧,如何通過濃淡乾濕的變化來錶現鳥兒的蓬鬆感和光澤感,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我嘗試著畫瞭幾隻小麻雀,效果比之前好太多瞭。這套書讓我意識到,畫花鳥不僅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注入,是對自然生命的觀察和感悟。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把剩下的篇章也一一研讀,相信它能帶給我更多的驚喜和啓發。
評分這套《芥子園畫傳》簡直是我最近的驚喜!作為一名自學國畫多年的愛好者,我總覺得在掌握技法之外,缺少一種“神韻”,一種古人寫意傳神的精髓。《芥子園畫傳》恰恰填補瞭我這個空缺。我最先翻開的是關於山水的捲冊,裏麵的筆法、皴法講解得極其細緻,從遠山近樹,到雲煙瀑布,幾乎涵蓋瞭中國山水畫的方方麵麵。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附帶的範例,不僅僅是精美的圖畫,更是附上瞭詳細的解說,告訴你為什麼這樣畫,用瞭什麼樣的筆觸,怎樣的墨色變化,甚至還有不同季節、不同氣候下的山水錶現方式。我記得其中關於“留白”的講解,讓我茅塞頓開,原來那不是偷懶,而是畫麵中至關重要的“氣”的所在。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指引去描摹,雖然初學不免生澀,但很快就體會到瞭其中奧妙。尤其是對於樹木的畫法,從鬆、柏、柳、竹,到各種雜樹,都有詳盡的剖析,讓我不再是憑空想象,而是有瞭可以遵循的路徑。這套書的印刷質量也很不錯,紙張厚實,色彩還原度高,即使是細節部分也能看得清晰。我常常花上半天時間,對著書中的圖例一遍遍地臨摹,感覺自己的眼界和筆法都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對於想係統學習國畫,尤其是山水畫的同道者來說,這絕對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入門和進階的寶典。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藝術有著深厚興趣的收藏者,《芥子園畫傳》全套八冊的到來,讓我感到無比的欣喜和滿足。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從他們的繪畫藝術入手是極為有效的方式之一。這套書不僅僅是一本畫譜,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傳統繪畫史,將曆代名傢的繪畫理念和技法融會貫通,以一種係統化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我特彆欣賞其中對“用筆”的詳盡闡述,從綫條的粗細、剛柔、麯直,到筆觸的頓挫、轉摺,都做瞭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看到瞭綫條在中國畫中蘊含的巨大錶現力。我記得其中關於“渴筆”和“潤筆”的運用,讓我領略到瞭墨色在不同情境下的微妙變化,以及如何通過這些變化來營造畫麵的意境。我嘗試著對照著書中的圖例,用不同的筆法去描摹,很快就體會到瞭筆墨在塑造物體形態和錶達情感上的力量。這套書的裝幀也十分考究,紙質細膩,印刷精美,完全可以作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來欣賞。我常常在閑暇時翻閱,每一次都能從中發現新的樂趣和啓發。這套書不僅僅滿足瞭我對傳統繪畫技法的學習需求,更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認知和鑒賞能力。
評分王陽明全集四冊,收錄瞭陽明先生的講學語錄和詩文著作,共三十九捲,是學習陽明心學的佳作。
評分很有名的書,小朋友畫畫用的,物流超級快,東西很好,樣子很喜歡
評分莫名的激動,慢慢的幸福。
評分看書的速度已經比不上買書的速度瞭。可是,有些書印得不是很多,喜歡就要趁早,早買早享受,晚買哭著求;買瞭悔三天,不買悔三年;當時不入手,事後貴如狗。因此,就成瞭典型的鬆鼠癥患者!這不,又來囤書瞭!買書太多,無法對內容進行點評,目前隻能從外觀包裝上來作評,把囤積的書認真讀完後再來一一追評瞭。本書收到時外包裝完好,派送速度挺快的,書沒有破損汙漬情況齣現。
評分書的包裝非常好,沒有拆開過,非常新,可以說無論自己閱讀傢人閱讀,收藏還是送人都特彆有麵子的說,特彆精美;各種十分美好雖然看著書本看著相對簡單,但也不遑多讓,塑封都很完整封麵和封底的設計、繪圖都十分好畫讓我覺得十分細膩具有收藏價值。書的封套非常精緻推薦大傢購買。
評分古文辭類纂,係清代著名桐城派文學傢、教育傢姚鼐所選編,二韆年高文略具於此,以為六經後之第一書,讀完《古文觀止》,必讀此書。
評分不錯不錯 比想象中薄瞭一點 ?
評分非常滿意,這一套書存瞭很久,618活動不到200就拿下瞭,而且快遞第二天就到貨瞭,看來以後買書要轉戰京東瞭。
評分如果說《四庫全書》收集瞭所有清代學者及官方所認可的古典文獻,《四部叢刊》比《四庫全書》更為精要的話,那麼《古文辭類纂》就是姚鼐以桐城學派的學理、義理觀點對中國浩如煙海古典文獻的學派及個人性分類整理。姚鼐將古文分為十三類,便於讀者查找。值得注意的是,姚鼐在選取作者時,不是越多越好,而且以文章質量為選擇標準。如序跋類中的捲八都是歐陽永叔的文章、捲九都是曾子固的文,即是說,從作者層麵而言,《古文辭類纂》的內容比較狹窄,但是也正是這種狹窄性,讓我們在瞭解某一類體裁的古文時,因為作者的單一性,使我們對其內容有瞭脈絡性、體係性的認知。《古文辭類纂》的分類精當,且姚鼐在每篇後都有精要的點評,利於讀者的理解。就版本而言,這一版本由於采取瞭橫排版、且使用瞭簡體字,能夠使非專業人士更好地閱讀、進而獲取知識。就大的層麵而言,《古文辭類纂》的這種全新齣版,無疑是對當前加強傳統文化建設的呼應,既然如此,其為廣大的讀者接受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